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鮮卑族:消失的語言和黃須奴

公元45年,在中國史書的記載里,出現了一個新的游牧民族:它和匈奴、烏桓一道,合兵進犯漢地,“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于郡縣損壞,百姓流亡,邊陲蕭條,無復人跡。”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這些游牧民族的劫掠,導致漢地遼東邊塞郡縣人民流離失所,有的村落甚至連人跡都沒有了。

這個新出現的游牧民族,是來自大興安嶺的鮮卑族。一般認為它起源于東胡族,灤河上游今天冀北一帶一個古老的部落聯盟。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都以山為族名,于是就形成了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鮮卑族的風俗習慣也和烏桓、匈奴相似。

但和漢軍的首次交鋒,鮮卑人敗了。這年,有一萬余鮮卑騎兵侵犯遼東郡,遼東太守祭肜親自身穿盔甲,率領數千人上陣沖殺。結果,鮮卑騎兵大舉奔逃,落水而死的超過一半,祭肜窮追至塞外。鮮卑人在急迫中,全都拋棄武器,赤身裸體四散逃命。

這是鮮卑作為民族實體被中原王朝所知的開始。但那時可能誰都沒有想到,幾百年后,鮮卑人會如此深刻地影響了中國。

在首次和漢軍交戰并被記入《后漢書》中時,鮮卑族還在匈奴控制之下。漢武帝時期,漢軍擊敗匈奴,將烏桓遷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鮮卑也開始南下到烏桓故地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流域。此前,鮮卑由于在烏桓北方,一直沒有同中原王朝產生聯系。

此時,隨著匈奴遭到漢軍連續打擊分裂,鮮卑人便漸漸擺脫了匈奴的控制。公元85年,鮮卑聯合烏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國大敗北匈奴;87年,鮮卑再次攻打匈奴。91年,東漢軍隊聯合南匈奴擊敗北匈奴,使之被迫遷往中亞,鮮卑族趁機占據了蒙古草原,吞并匈奴余部十余萬戶,從此開始強盛,成為塞北新霸主。

2世紀中葉,鮮卑酋長檀石槐率部統一鮮卑各部,分地為三:右北平以東為東部,右北平到上谷為中部,上谷以西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管理,直屬檀石槐。而后,鮮卑連年侵擾東漢邊境。

檀石槐死后,鮮卑又再度陷入分裂。西部鮮卑叛離,漠南自云中以東分裂為三個集團:一是步度根集團,擁眾數萬,據有云中、雁門一帶,二是軻比能集團,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來聯盟“東部大人”所領屬的若干小集團,散布于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其中軻比能集團勢力最強,影響大。

3世紀前半期,酋長軻比能重新統一了東部和中部鮮卑,但軻比能死后,各部落又開始獨立發展。東部鮮卑先后形成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據遼西;拓跋部也在拓跋力微的率領下,第三次南遷來到云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禿發部也從拓跋部中分離出來,由塞北遷居到河西;乞伏部在西晉建立以前,就已經大規模遷入雍、涼二州。此間,鮮卑同中央王朝也是時和時戰。

鮮卑族大舉進入中原、在中國政治舞臺上成為舉足輕重的角色,是在西晉十六國時期。當時,匈奴、鮮卑、羯族、氐族、羌族紛紛進入中國,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亂不堪,先后建立國家。其中鮮卑拓跋部于385年建立了北魏,并在439年統一中國北方。

拓跋部起源于大興安嶺北段,1980年在大興安嶺發現的嘎仙洞,證實其發源于此。拓跋部多次南遷,并參與檀石槐組建的部落聯盟。

310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猗盧同西晉并州刺史劉琨結盟,共同對抗石勒,被西晉封為大單于、代公。315年,又封為代王,置百官,拓跋代國至此建立,但旋即被前秦所滅,其后人拓跋珪輾轉復國,這才有了北魏。

鮮卑慕容部則建立了一系列以“燕”為國號的區域政權,前燕、南燕、西燕、后燕,還有南涼、西秦……此間,鮮卑族共建立七個政權。

建立西秦政權的是鮮卑乞伏部,是隴西鮮卑最重要而又強大的一支,東漢中后期南遷至陰山,同高車部落融合。385年,乞伏國仁稱大將軍、大單于、領秦河二州牧,史稱西秦。

建立南涼政權的禿發鮮卑,是拓跋鮮卑的一支,與北魏同源。394年,禿發烏孤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史稱南涼。

另外,在青海、甘肅一帶,還有由鮮卑慕容部分化出來的吐谷渾政權,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4世紀初,吐谷渾部是在首領吐谷渾的率領下,西遷到甘肅、青海一帶,與慕容鮮卑同源。后來,吐谷渾的孫子葉延為首領時,模仿漢族,以父王字為姓氏,取國號吐谷渾,標志吐谷渾政權的建立。

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鮮卑族政權,是建立北周的鮮卑族宇文部,其來源于東部鮮卑時期的宇文部,分布于今天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一帶。宇文部祖先是北匈奴遷往中亞后,留在故地漠北的部眾東遷與鮮卑人混居以后被同化的族群,為匈奴裔。

宇文部在首領宇文莫那帶領下,自陰山南遷至遼西,同遼西慕容部發生多次爭斗,并且大多被擊敗。最終在344年,宇文部受到慕容部毀滅性的打擊,宇文部部眾散落各地。

55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廢西魏恭帝,自立為帝,是為北周孝閔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直至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北周亡。

鮮卑族進入中原建立政權后,原始部落大都解體,民眾大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這也是一個迅速漢化的過程。此后,隨著鮮卑族政權陸續解體,以及同各民族融合速度的加快。北周滅亡后,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政權實體,已經完全按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

對于鮮卑的民族起源,史學界還沒有定論,但從中國古代北方民族轉化而來這點并無疑義。

其中,源于東胡是最為廣泛的說法。《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和《十六國春秋》均持此說。晉代王沈編纂的《魏書》、司馬彪的《續漢書》等史籍,也都提到,鮮卑與東胡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史記索隱》則引東漢胡廣云:“鮮卑,東胡別種”,更證明鮮卑來源于東胡。

但也有很多學者認為鮮卑起源于東夷——分布在今安徽、山東、江蘇一帶的上古部族。主要論據是三國韋昭對《國語·晉語》“昔成王盟諸侯于歧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為盟”之注解“鮮卑,東夷國”。

1960年夏,今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礦區北部達蘭額羅木河東岸,發現了一處鮮卑早期墓群。這座大型古墓群的年代,為2900年前至東漢初期,出土的袋形三足陶銅器,以及頭北單塋的墓葬方式,都說明了墓群主人與黃河流域文明悠久的聯系,木器和貝殼等隨葬品的出土,卻又讓人猜測他們與東夷文化的淵源。

此外,也有人認為鮮卑即山戎,也有人認為鮮卑本為逃亡漢人,古籍《翰苑集》引《漢名臣奏》云:“鮮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長城,徒亡塞外。鮮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種眾少陋也。”

其實,鮮卑和匈奴一樣,也是古老的部族聯盟。因此,鮮卑部族無論是接納了逃亡漢人,又或融合部分山戎、東夷,甚至白種人,都不奇怪。

《世說新語·假譎》載王敦稱晉明帝為“黃須鮮卑奴”,說他的相貌特征是“黃須”。也有其他古籍稱之為“黃頭鮮卑奴”,并加以解釋:“帝所生母荀氏,燕國人,故貌類焉”。黃頭指的是金發,黃須指的是黃胡子,可見晉明帝的相貌特征就是金發黃胡子,具有白種人的相貌特征。

《晉書·明帝紀》亦載王敦稱晉明帝為“黃須鮮卑奴”,并稱“帝狀類外氏,須黃,敦故謂帝云”,明確指出晉明帝的相貌與其母族相近,說明其母族的相貌具有白種人的特征。既然晉明帝被稱為“黃頭鮮卑奴”或“黃須鮮卑奴”,其生母荀氏應為鮮卑人。

史載,晉明帝生母荀氏的身份是宮人,《晉書·后妃傳》未載其出身,《晉書·明帝紀》稱其為“燕代人”,據《晉書·地理志上》:“起雁門以東,盡遼陽,為燕代”,《晉書·劉聰載記》稱“鮮卑之眾星布燕代”,足見燕代地區是鮮卑人的主要分布區,這已經暗示荀氏是鮮卑人,而且具有白種人特征。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其主體民族成分是什么?確切起源地何在?

在講述鮮卑人族源、后裔之前,還是要先介紹鮮卑之名的來歷。《三國志》、《后漢書》、《晉書》和《十六國春秋》都記載,“鮮卑”族名是“依鮮卑山,以山為號”,《魏書》記載為“大鮮卑山”。據考證,鮮卑山即為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的蒙格罕山;而大鮮卑山則位于發現有嘎仙洞的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的大興安嶺北段。

“鮮卑”一詞,王國維、白鳥庫吉均認為鮮卑即“犀毗”,亦稱“師比”,指胡人的帶鉤。據說此帶鉤初出自東胡,戰國時傳入趙國。《史記索隱》里說:“鮮卑郭落帶,瑞獸名也,東胡好服之。”“郭落”是獸,“鮮卑”意為祥瑞或神,合之為瑞獸或神獸。東胡人以鹿等瑞獸狀鑄鏤帶鉤上,即所謂“鮮卑郭落帶”。

另外,有的學者認為“鮮卑”是祥瑞之意,以鮮卑作為族名,符合古代游牧民族命名的習慣方式;還有的學者認為“鮮卑”包含有動物含義,是作為部落圖騰的動物或是神獸。而《翰苑集》中說鮮卑“種眾少陋”的解釋,大概是望文生義最不靠譜的一種。不過,鮮卑族消失的主因,還真和人口枯竭有極大關系。

至于鮮卑后裔,據吉林大學古DNA實驗室周慧教授的古人骨DNA研究,已經證實,現代錫伯族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跋鮮卑后裔。

拓跋部是鮮卑諸部中非常復雜的一個部族,其人口組成中,不僅有原拓跋部本部之人,還有留居漠北的十萬余戶匈奴,以及被拓跋部征服擄掠來的穢秣人、諸多雜胡,并且在崛起的過程中還吸納了大量的肅慎人、扶余人,甚至高加索白種人,以至于在體貌上拓跋部更接近于白種人。

由此可見,錫伯族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拓跋部中的原肅慎人,因為錫伯語和滿語一樣都屬于古肅慎語(通古斯語系)。

鮮卑族確實有自己的語言,屬滿洲——通古斯語族,在中國史書中稱為夷言、國語、北語、胡語或者胡言,在東晉十六國至北朝時期,作為當時統治者所使用的語言,一度在中國北方成為僅次于漢語的顯赫語種。但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趨向衰落,直到隋朝末期完全失傳。

但是,北魏的漢化改革,還是為現代語言學家留下了解讀鮮卑語的線索。北魏更改胡名為漢名,基是語音相近轉寫、語義相近直譯兩種方法,前者提供了一些鮮卑語的語音信息,后者相當于一套鮮卑語—漢語對義詞匯表。

例如,更改拓跋為元、獨孤為劉、賀賴為賀、步六孤為陸、吐奚為古,更改可汗為皇帝、可孫為皇后、莫賀為父、么敦為母及阿干為兄等等。

品牌:藍獅子
上架時間:2016-02-25 15:44:24
出版社:杭州藍獅子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藍獅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辛县| 宜阳县| 靖西县| 余江县| 武宣县| 井陉县| 铜山县| 乌兰县| 盖州市| 盘锦市| 镇赉县| 曲阜市| 德兴市| 樟树市| 桦川县| 承德县| 桃园市| 日喀则市| 饶阳县| 西城区| 日喀则市| 政和县| 应城市| 宁国市| 南宁市| 建平县| 沾益县| 龙南县| 调兵山市| 水城县| 灵石县| 佛冈县| 海淀区| 郓城县| 蓬安县| 东城区| 北票市| 石阡县| 寻甸| 包头市| 马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