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誠上

誠者,圣人之本。誠者,至實而無妄之謂,天所賦、物所受之正理也。人皆有之,而圣人之所以圣者無他焉,以其獨能全此而已。此書與太極圖相表 。誠即所謂太極也。“大哉干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此上二句,引易以明之。干者,純陽之卦,其義為健,乃天德之別名也。元,始也。資,取也。言干道之元,萬物所取以為始者,乃實理流出,以賦于人之本。如水之有源,即圖之“陽動”也。

“干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此上二句亦易文。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言干道變化,而萬物各得受其所賦之正,則實理于是而各為一物之主矣,即圖之“陰靜”也。純粹至善者也。純,不雜也。粹,無疵也。此言天之所賦,物之所受,皆實理之本然,無不善之雜也。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此亦易文。陰陽,氣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陰一陽者,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謂也。繼之者,氣之方出而未有所成之謂也。善則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也,陽之屬也,誠之源也。成則物之已成,性則理之已立者也,陰之屬也,誠之立也。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fù)。元始,亨通,利遂,貞正,干之四德也。通者,方出而賦于物,善之繼也。復(fù)者,各得而藏于己,性之成也。此于圖已為五行之性矣。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易者,交錯代換之名。卦爻之立,由是而已。天地之間,陰陽交錯,而實理流行,一賦一受于其中,亦猶是也。

誠下

圣,誠而已矣。圣人之所以圣,不過全此實理而已,即所謂“太極”者也。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五常,仁、義、禮、智、信,五行之性也。百行,孝、弟、忠、信之屬,萬物之象也。實理全,則五常不虧,而百行修矣。

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dá)也。方靜而陰,誠固未嘗無也。以其未形,而謂之無耳。及動而陽,誠非至此而后有也,以其可見而謂之有耳。靜無,則至正而已;動有,然后明與達(dá)者可見也。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非誠,則五常百行皆無其實,所謂不誠無物者也。靜而不正,故邪;動而不明、不達(dá),故暗且塞。故誠則無事矣。誠則眾理自然,無一不備,不待思勉,而從容中道矣。

至易而行難。實理自然,故易;人偽奪之,故難。果而確,無難焉。果者,陽之決;確者,陰之守。決之勇,守之固,則人偽不能奪之矣。故曰:“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克去己私,復(fù)由天理,天下之至難也。然其機可一日而決,其效至于天下歸仁,果確之無難如此。

誠幾德

誠,無為;實理自然,何為之有!即“太極”也。幾,善惡。幾者,動之微,善惡之所由分也。蓋動于人心之微,則天理固當(dāng)發(fā)見,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間矣。此陰陽之象也。

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道之得于心者,謂之德,其別有是五者之用,而因以名其體焉,即五行之性也。性焉、安焉之謂圣。性者,獨得于天;安者,本全于己;圣者,大而化之之稱。此不待學(xué)問勉強,而誠無不立,幾無不明,德無不備者也。復(fù)焉、執(zhí)焉之謂賢。復(fù)者,反而至之;執(zhí)者,保而持之;賢者,才德過人之稱。此思誠研幾以成其德,而有以守之者也。發(fā)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發(fā)之微妙而不可見,充之周遍而不可窮,則圣人之妙用而不可知者也。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閑者,幾也。本然而未發(fā)者,實理之體,善應(yīng)而不測者,實理之用。動靜體用之閑,介然有頃之際,實理發(fā)見之端,而眾事吉兇之兆也。誠精故明,神應(yīng)故妙,幾微故幽。“清明在躬,志氣如神”,精而明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應(yīng)而妙也;理雖已萌,事則未著,微而幽也。誠、神、幾,曰圣人。

性焉、安焉,則精明應(yīng)妙,而有以洞其幽微矣。

慎動

動而正,曰道。動之所以正,以其合乎眾所共由之道也。用而和,曰德。用之所以和,以其得道于身,而無所待于外也。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矣。所謂道者,五常而已。非此,則其動也邪矣。邪動,辱也;甚焉,害也。無得于道,則其用不和矣。故君子慎動。動必以正,則和在其中矣。

圣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中,即禮。正,即智。圖解備矣。守之貴,天德在我,何貴如之!行之利,順理而行,何往不利!廓之配天地。充其本然并立之全體而已矣。豈不易簡!豈為難知!道體本然故易簡,人所固有故易知。不守,不行,不廓爾。言為之則是,而嘆學(xué)者自失其幾也。

或問曰:“曷為天下善?”曰:“師。”曰:“何謂也?”曰:“性者,剛?cè)帷⑸茞海卸岩印!贝怂^性,以氣稟而言也。“不達(dá)”。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yán)毅,為干固;惡,為猛,為隘,為強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剛?cè)峁剃庩栔蠓郑渲杏指饔嘘庩枺詾樯茞褐盅伞赫吖虨榉钦普咭辔幢亟缘煤踔幸病N┲幸舱撸鸵玻泄?jié)也,天下之達(dá)道也,圣人之事也。此以得性之止而言也。然其以和為中,與中庸不合。蓋就已發(fā)如過不及者而言之,如書所謂“允執(zhí)厥中”者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易其惡則剛?cè)峤陨疲袊?yán)毅慈順之德,而無強梁懦弱之病矣。至其中,則其或為嚴(yán)毅,或為慈順也,又皆中節(jié),而無太過不及之偏矣。故先覺覺后覺,闇者求于明,而師道立矣。師者所以攻人之惡,正人之不中而已矣。師笵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此所以為天下善也。此章所言剛?cè)幔匆字皟蓛x”;各加善惡,即易之“四象”;易又加倍﹐以為“八卦”。而此書及圖則止于“四象”,以為火、水、金、木,而即其中以為土。蓋道體則一,而人之所見詳略不同,但于本體不差,則并行而不悖矣。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不聞過,人不告也;無恥,我不仁也。必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有恥,則能發(fā)憤而受教;聞過,則知所改而為賢。然不可教,則雖聞過而未必能改矣。以此見無恥之不幸為尤大也。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睿,通也。無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于彼,誠動于此。無思而無不通,為圣人。無思,誠也;思通,神也。所謂“誠、衶、幾,曰圣人”也。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通微,睿也;無不通,圣也。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兇之幾也。思之至,可以作圣而無不通;其次,亦可以見幾通微,而不陷于兇咎。易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睿也。又曰:“知幾其神乎!”圣也。

志學(xué)

圣希天,賢希圣,士希賢。希,望也。字本作晞。伊尹、顏淵,大賢也。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撻于市。顏淵“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達(dá)仁”。說見書及論語,皆賢人之事也。志伊尹之所志,學(xué)顏子之所學(xué)。此言“士希賢”也。過則圣,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于令名。三者隨其所用之淺深,以為所至之近遠(yuǎn)。不失令名,以其有為善之實也。胡氏曰:“周子患人以發(fā)策決科、榮身肥家、希世取寵為事也,故曰‘志伊尹之所志’。患人以廣聞見、工文詞、矜智能、慕空寂為事也,故曰‘學(xué)顏子之所學(xué)’。人能志此志,而學(xué)此學(xué),則知此書之包括至大,而其用無窮矣。”

順化

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成,羲也。陰陽,以氣言;仁義,以道言。詳已見圖解矣。故圣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羲正萬民。所謂定之以仁義。天道行而萬物順,圣德修而萬民化。大順大化,不見其跡,莫知其然之謂神。天地圣人,其道一也。故天下之眾,本在一人。道豈遠(yuǎn)乎哉!術(shù)豈多乎哉!天下之本在君,君之道在心,心之術(shù)在仁義。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況天下之廣,兆民之眾哉!曰,純其心而已矣。純者,不雜之謂,心,謂人君之心。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仁、義、禮、智,五行之德也。動靜,陰陽之用,而言貌、視聽,五行之事也。德不言信,事不言思者,欲其不違,則固以思為主,而必求是四者之實矣。心純則賢才輔。君取人以身,臣道合而從也。賢才輔則天下治。眾賢各任其職,則不待人人提耳而教矣。純心要矣,用賢急焉。心不純,則不能用賢;不用賢,則無以宣化。

禮樂

禮,理也;樂,和也。禮,陰也;樂,陽也。陰陽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禮先而樂后。此“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之意,程子論“敬則自然和樂”,亦此理也。學(xué)者不知持敬,而務(wù)為和樂,鮮不流于慢者。

務(wù)實

實勝,善也;名勝,恥也。故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孳孳不息,務(wù)實勝也。德業(yè)有未著,則恐恐然畏人知,遠(yuǎn)恥也。小人則偽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憂。實修而無名勝之恥,故休;名勝而無實修之善,故憂。

愛敬

“有善不及”?設(shè)問。人或有善,而我不能及,則如之何?曰:“不及,則學(xué)焉。”答言。當(dāng)學(xué)其善而已。問曰:“有不善?”問人有不善,則何以處之?曰:“不善;則告之不善。”且勸曰:“庶幾有改乎,斯為君子。”答言。人有不善,則告之以不善,而勸其改。告之者,恐其不知此事之為不善也;勸之者,恐其不知不善之可改而為善也。“有善一,不善二,則學(xué)其一,而勸其二”。亦答詞也。言人有善惡之雜,則學(xué)其善,而勸其惡。有語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惡也。”則曰:“孰無過,焉知其不能改?改,則為君子矣。不改為惡,惡者天惡之。彼豈無畏耶?鳥知其不能改!”此亦答言。聞人有過,雖不得見而告勸之,亦當(dāng)答之以此。冀其或聞而自改也。有心悖理謂之惡,無心失理謂之過。故君子悉有眾善,無弗愛且敬焉。善無不學(xué),故悉有眾善;惡無不勸,故不棄一人于惡。不棄一人于惡,則無所不用其愛敬矣。

動靜

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有形,則滯于一偏。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神則不離于形,而不囿于形矣。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物則不通,神妙萬物。結(jié)上文,起下意。水陰根陽,火陽根陰。水,陰也,而生于一,則本乎陽也;火,陽也,而生于二,則本乎所謂“神妙萬物”者如此。五行陰陽,陰陽太極。此即所謂“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者,以神妙萬物之體而言也。四時運行,萬物終始。此即所謂“五氣順布,四時行焉,無極二五,妙合而凝”者,以神妙萬物之用而言也。混兮辟兮!其無窮兮!體本則一故曰混,用散而殊故曰辟。一動一靜,其運如循環(huán)之無窮,此兼舉其體用而言也。此章發(fā)明圖意,更宜參考。

樂上

古者圣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敘,百姓大和,萬物咸若。綱,網(wǎng)上大繩也。三綱者,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也。疇,類也。九疇,見洪范。若,順也。此所謂理而后和也。乃作樂以宣八風(fēng)之氣,以平天下之情。八音以宣八方之風(fēng),見國語。宣,所以達(dá)其理之分;平,所以節(jié)其和之流。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淡者,理之發(fā);和者,理之為。先淡后和,亦主靜之意也。然古圣賢之論樂曰:“和而已。”此所謂淡,蓋以今樂形之,而后見其本于莊正齊肅之意耳。優(yōu)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欲心平,故平中;躁心釋,故優(yōu)柔。言圣人作樂功化之盛如此。或云“化中”當(dāng)作“化成”。后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欲敗度,下民困苦。謂古樂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淫愁怨,導(dǎo)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廢禮敗度,故其聲不淡而妖淫;政苛民困,故其聲不和而愁怨。妖淫,故導(dǎo)欲而至于輕生敗倫,愁怨,故增悲而至于賊君棄父。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古今之異,淡與不淡,和與不和而已。不復(fù)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yuǎn)矣!復(fù)古禮,然后可以變今樂。

樂中

樂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則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樂,以宣暢其和心,達(dá)于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太和焉。天地和,則萬物順,故神只格,鳥獸馴。圣人之樂,既非無因而強作,而其制作之妙,又能真得其聲氣之元。故其志氣天人交相感動,而其效至此。

樂下

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fēng)移而俗易矣。妖聲艷辭之化也,亦然。

圣學(xué)

“圣可學(xué)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請聞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此章之指,最為要切。然其辭義明白,不煩訓(xùn)解。學(xué)者能深玩而力行之,則有以知無極之真,兩儀四象之本,皆不外乎此心,而日用閑自無別用力處矣。

公明

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而能公于人也。此為不勝己私而欲任法以裁物者發(fā)。明不至則疑生。明,無疑也。謂能疑為明,何啻千里?此為不能先覺,而欲以逆詐、億不信為明者發(fā)。然明與疑,正相南北,何啻千里之不相及乎!

理性命

厥彰厥微,匪靈弗瑩。此言理也。陽明陰晦,非人心太極之至靈,孰能明之。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此言性也。說見第七篇,即五行之理也。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此言命也。二氣五行,天之所以賦受萬物而生之者也。自其末以緣本,則五行之異,本二氣之實,二氣之實,又本一理之極。是合萬物而言之,為一太極而已也。自其本而之末,則一理之實,而萬物分之以為體。故萬物之中,各有一太極,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一定之分也。此章十六章意同。

顏子

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說見論語。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設(shè)問以發(fā)其端。天地閑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至愛”之閑,當(dāng)有“富可”二字。所謂“至貴至富、可愛可求”者。即周子之教程子,“每令尋仲尼顏子樂處,所樂何事”者也。然學(xué)者當(dāng)深思而實體之,不可但以言語解會而已。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賊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圣。齊字意復(fù),恐或有誤。或曰:化,大而化也。齊,齊于圣也。亞,則將齊而未至之名也。

師友上

天地閑,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此峈承上章之意,其理雖明,然人心蔽于物欲,鮮克知之。故周子每言之詳焉。求人至難得者有于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已!是以君子必隆師而親友。

師友下

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周子于此一意而屢言之,非復(fù)出也。其丁寧之意切矣。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是道義由師友有之。此處恐更有“由師友”字,屬下句。而得貴且尊,其義不亦重乎!其聚不亦樂乎!此重、此樂,人亦少知之者。

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guī),如護疾而忌醫(y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

天下,勢而已矣。勢,輕重也。一輕一重,則勢必趨于重,而輕愈輕,重愈重矣。極重不可反。識其重而亟反之,可也。重未極而識之,則猶可は也。反之,力也。識不早,力不易也。反之在于人力,而力之難易,又在識之早晚。力而不競,天也。不識不力,人也。不識,則不知用力;不力,則雖識無補。天乎?人也,何尤!問勢之不可反者,果天之所為乎?若非天,而出于人之所為,則亦無所歸罪矣。

文辭

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所以載道,猶車所以載物。故為車者必節(jié)其輪轅,為文者必善其詞說,皆欲人之愛而用之。然我飾之而人不用,則猶為虛飾而無益于實。況不載物之車,不載道之文,雖美其飾,亦何為乎!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篤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則傳焉。賢者得以學(xué)而至之,是為教。故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yuǎn)。”此猶車載物,而輪轅飾也。然不賢者,雖父兄臨之,師保勉之,不學(xué)也;強之,不從也。此猶車已飾,而人不用也。不知務(wù)道德而第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噫!弊也久矣!此猶車不載物,而徒美其飾也。或疑有德者必有言,則不待藝而后其文可傳矣。周子此章,似猶別以文辭為一事而用力焉。何也?曰:人之才德,偏有長短,其或意中了了,而言不足以發(fā)之,則亦不能傳于遠(yuǎn)矣。故孔子曰:“辭達(dá)而已矣”。程子亦言:“酉銘吾得其意,但無子厚筆力,不能作耳。”正謂此也。然言或可少而德不可無,有德而有言者常多,有德而不能言者常少。學(xué)者先務(wù),亦勉于德而已矣。

圣蘊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說見論語。言圣人之教,必當(dāng)其可,而不輕發(fā)也。子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說亦見論語。言圣人之道,有不待言而顯者,故其言加此。然則璧人之蘊,微顏子殆不可見。發(fā)圣人之蘊,教萬世無窮者,顏子也。圣同天,不亦深乎!蘊,中所畜之名也。仲尼無跡,顏子微有跡。故孔子之教,既不輕發(fā),又未嘗自言其道之蘊,而學(xué)者惟顏子為得其全。故因其進(jìn)修之跡,而后孔子之蘊可見。猶天不言,而四時行,百物生也。常人有一聞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圣凡異品,高下懸絕,有不待校而明者。其言此者,正以深厚之極,警夫淺薄之尤耳。然于圣人言深,常人言薄者,深則厚,淺則薄,上言首,下言尾,互文以明之也。

精蘊

圣人之精,畫卦以示;圣人之蘊,因卦以發(fā)。卦不畫,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見。微卦,圣人之蘊,殆不可悉得而聞。精者,精微之意。畫前之易,至約之理也。伏羲畫卦,專以明此而已。蘊、謂凡卦中之所有,如吉兇消長之理,進(jìn)退存亡之道,至廣之業(yè)也。有卦則因以形矣。易何止五經(jīng)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奧乎!陰陽有自然之變,卦畫有自然之體,此易之為書,所以為文字之袓,義理之宗也。然不止此,蓋凡管于陰陽者,雖天地之大,鬼神之幽,其理莫不具于卦畫之中焉。此圣人之精蘊,所以必于此而寄之也。

干損益動

君子干干,不息于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后至。干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圣人之旨深哉!此以干卦爻詞、損益大象,發(fā)明思誠之方。蓋干干不息者,體也;去惡進(jìn)善者,用也。無體則用無以行,無用則體無所措。故以三卦合而言之。或曰:“其”字亦是“莫”字。“吉兇悔吝生乎動。”噫!吉一而已,動可不慎乎!四者一善而三惡,故人之所值,褔常少而禍常多,不可不謹(jǐn)。此章論易所謂“圣人之蘊”。

家人睽復(fù)無妄

冶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則,謂物之可視以為法者,猶俗言則例、則樣也。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心不誠,則身不可正;親不和,則家不可齊。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親者難處,疏者易裁,然不先其難,亦未有能其易者。家人離,必起于婦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睽次家人,易卦之序,二女以下,睽彖傳文。二女,謂睽卦兌下離上,兌少女,離中女也。陰柔之性,外和悅而內(nèi)猜嫌,故同居而異志。堯所以厘降二女于媯汭,舜可襌乎?吾茲試矣。厘,理也。降,下也,嫣,水名。汭,水北,舜所居也。堯理治下嫁二女于舜,將以試舜而授之天下也。是治天下觀于家,治家觀身而已矣。身端,心誠之謂也。誠心,復(fù)其不善之動而已矣。不善之動息于外,則善心之生于內(nèi)者無不實矣。不善之動,妄也;妄復(fù),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程子曰:“無妄之謂誠。”故無妄次復(fù),而曰“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深哉!無妄次復(fù),亦卦之序。先王以下,引無妄卦大象,以明對時育物,唯至誠者能之,而贊其旨之深也。此章發(fā)明四卦,亦皆所謂“圣人之蘊”。

富貴

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而銖視軒冕,塵視金玉,其重?zé)o加焉爾!此理易明,而屢言之,欲人有以真知道羲之重,而不為外物所移也。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yè)。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意同上章。欲人真知道德之重,而不溺于文辭之陋也。

擬議

至誠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故曰:“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中庸、易大傳所指不同,今合而言之,未詳其義。或曰:至誠者,實理之自然;擬議者,所以誠之之事也。

天以春生萬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則過焉,故得秋以成。圣人之法天,以政養(yǎng)萬民,肅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動情勝,利害相攻,不止則賊滅無倫焉。故得刑以冶。意與十一章略同。情偽微曖,其變千狀。茍非中正、明達(dá)、果斷者,不能治也。訟卦曰:“利見大人,”以“剛得中”也。噬嗑曰:“利用獄”,以“動而明”也。中正,本也;明斷,用也。然非明則斷無以施,非斷則明無所用,二者又自有先后也。訟之中,兼乎正;噬嗑之明,兼乎達(dá)。訟之剛,噬嗑之動,即果斷之謂也。嗚呼!天下之廣,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

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謂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

孔子上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為后世王者而修也。亂臣賊子誅死者于前,所以懼生者于后也。宜乎萬世無窮,王祀夫子,報德報功之無盡焉。

孔子下

道德高厚,教化無窮,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其惟孔子乎!道高如天者,陽也;德厚如地者,陰也;教化無窮如四時者,五行也。孔子其太極乎!

蒙艮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則瀆矣,瀆則不告也。此通下三節(jié),雜引蒙卦彖、象而釋其義。童,稚也。蒙,暗也。我,謂師也。噬,揲蓍以決吉兇也。言童蒙之人,來求于我以發(fā)其蒙,而我以正道,果決彼之所行,如筮者叩神決疑,而神告之吉兇,以果決其所行也。叩神求師,專一則明。如初筮則告,二三則惑,故神不告以吉兇,師亦不當(dāng)決其所行也。“山下出泉,”靜而清也。汩則亂,亂不決也。“山下出泉”,大象文。山靜泉凊,有以全其未發(fā)之善,故其行可果。汩,再三也。亂,瀆也。不決,不告也。蓋汩則不靜,亂則不清。既不能保其未發(fā)之善,則告之不足以果其所行,而反滋其惑,不如不告之為愈也。慎哉!其惟“時中”乎!時中者,彖傳文,教當(dāng)其可之謂也。初則告,瀆則不告;靜而凊則決之,汩而亂則不決。皆時中也。“艮其背,”背非見也。靜則止,止非為也,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此一節(jié)引艮卦之象而釋之。艮,止也,背,非有見之地也。“艮其背”者,止于不見之地也。止于不見之地則靜,靜則止而無為,一有為之之心,則非止之道矣。此章發(fā)明二卦,皆所謂“圣人之蘊”,而主靜之意矣。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7 01:04:57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shù)字版權(quán)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quán)上海閱文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制作發(fā)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充市| 开封县| 康乐县| 色达县| 新蔡县| 利辛县| 玉林市| 六枝特区| 探索| 揭西县| 通河县| 怀远县| 彭泽县| 宜良县| 尖扎县| 毕节市| 长垣县| 樟树市| 松潘县| 石门县| 南木林县| 鸡东县| 启东市| 汝城县| 临夏市| 琼结县| 岳西县| 基隆市| 六盘水市| 五河县| 营山县| 南充市| 隆尧县| 西林县| 西华县| 个旧市| 观塘区| 沁阳市| 名山县| 洛南县| 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