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匯考一
陶唐氏
帝堯下聽于人設諫鼓謗木
按管子桓公問篇堯有衢室之問下聽于人
按鄭樵通志五帝紀帝堯置諫鼓達窮民立謗木使
人書之樂聞過也
有虞氏
帝舜命四岳開言路
按書經舜典詢于四岳明四目達四聰
蔡
傳
舜既告廟即位乃謀治于四岳之官廣四方之
視聽以決天下之壅蔽
大
全
唐孔氏曰明四方之目
使為己遠視四方也達四方之聰使為己遠聽聞
四方也恐遠方有所壅塞令為己悉聞見之
按管子桓公問篇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
按崔豹古今注舜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
夏后氏
帝禹懸鐘鼓磬鐸置鼗以求昌言
按管子桓公問篇禹立諫鼓于朝而備訊唉
注
訊問也唉驚問也
按淮南子論訓禹之時以五音聽治懸鐘鼓磬鐸
置鼗以待四方之士為號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
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
者擊磬有獄訟者搖鼗
商
成湯從諫弗咈
按書經伊訓先王肇修人紀從諫弗咈先民時若
孔
傳
言湯從諫如流
按管子桓公問篇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
周
武王置誡慎之以開言路
按劉勰新論貴言篇武王置誡慎之以圣哲之神
鑒窮機洞微非有毫發之謬猶設廣聽之術開嘉言
之路
漢
文帝二年下詔求言除誹謗訞言之罪
按漢書文帝本紀二年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詔
曰朕聞之天生民為之置君以養治之人主不德布
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
之適見于天災孰大焉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托
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惟二三執政
猶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
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
及囗以啟告朕五月詔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
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也今法有誹謗
訞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
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民或祝詛上以相約
而后相謾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吏又以為誹謗此
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來有犯此者
勿聽治
后元年詔求直言
按漢書文帝本紀后元年春三月詔曰間者數年比
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
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
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致
此將百官之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
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以口量地
其于古猶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無乃百
姓之從事于末以害農者蕃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
畜之食焉者眾與細大之義吾未能得其中其與丞
相列侯二千石博士議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
思無有所隱
宣帝本始四年以郡國災異詔求直言
按漢書宣帝本紀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國四十
九地震或山崩水出詔曰蓋災異者天地之戒也朕
承洪業奉宗廟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
震北海瑯邪壞祖宗廟朕甚懼焉丞相御史其與列
侯中二千石博問經學之士有以應變輔朕之不逮
毋有所諱
地節二年下詔求言
按漢書宣帝本紀地節二年五月令群臣得奏封事
以知下情自丞相以下各奉職奏事以傅奏其言
地節三年以地震詔求直言
按漢書宣帝本紀三年冬十月詔曰乃者九月壬申
地震朕甚懼焉有能箴朕過失及賢良方正直言極
諫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諱有司
元帝初元二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漢書元帝本紀初元二年秋七月詔曰歲比災害
民有菜色慘怛于心已詔吏虛倉廩開府庫振救賜
寒者衣今秋禾麥頗傷一年中地再動北海水溢流
殺人民陰陽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將何以憂之其悉
意陳朕過靡有所諱
初元三年詔求直言
按漢書元帝本紀三年六月詔曰蓋聞安民之道本
繇陰陽間者陰陽錯謬風雨不時朕之不德庶幾群
公有敢言朕之過者今則不然偷合茍從未肯極言
朕甚閔焉永惟蒸庶之饑寒遠離父母妻子勞于非
業之作衛于不居之宮恐非所以佐陰陽之道也其
罷甘泉建章宮衛令就農百官省費條奏毋有所諱
永光四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漢書元帝本紀永光四年夏六月戊寅晦日有蝕
之詔曰蓋聞明王在上忠賢布職則群生和樂方外
蒙澤今朕暗于王道夙夜憂勞不通其理靡瞻不眩
靡聽不惑是以政令多還民心未得邪說空進事無
成功此天下所著聞也公卿大夫好惡不同或緣奸
作邪侵削細民元元安所歸命哉乃六月晦日有蝕
之詩不云乎今此下民亦孔之哀自今以來公卿大
夫其勉思天戒慎身修永以輔朕之不逮直言盡意
無有所諱
成帝建始元年詔公卿直言無諱
按漢書成帝本紀建始元年夏四月黃霧四塞博問
公卿大夫無有所諱
建始三年以日食地震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三年冬十二月戊申朔日有蝕之
夜地震未央宮殿中詔曰蓋聞天生眾民不能相治
為之立君以統理之君道得則草木昆蟲咸得其所
人君不德謫見天地災異婁發以告不治朕涉道日
寡舉錯不中乃戊申日蝕地震朕甚懼焉公卿其各
思朕過失明白陳之女無面從退有后言
河平元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河平元年夏四月己亥晦日有蝕
之既詔曰朕獲保宗廟戰戰栗栗未能奉稱傳曰男
教不修陽事不得則日為之蝕天著厥異辜在朕躬
公卿大夫其勉悉心以輔不逮百僚各修其職惇任
仁人退遠殘賊陳朕過失無有所諱
鴻嘉二年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鴻嘉二年春三月詔曰古之選賢
傅納以言明試以功故官無廢事下無逸民教化流
行風雨和時百谷用成眾庶樂業咸以康寧朕承鴻
業十有余年數遭水旱疾疫之災黎民婁困于饑寒
而望禮義之興豈不難哉朕既無以率道帝王之道
日以陵夷意乃招賢選士之路囗滯而不通與將舉
者未得其人也其舉敦厚有行義能直言者冀聞切
言嘉謀匡朕之不逮
永始二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永始二年二月乙酉晦日有蝕之
詔曰乃者龍見于東萊日有蝕之天著變異以顯朕
郵朕甚懼焉公卿申敕百僚深思天誡有可省減便
安百姓者條奏
永始四年以災異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四年六月甲午詔曰乃者地震京
師火災婁降朕甚懼之有司其悉心明對厥咎朕將
親覽焉
元延元年以星變詔求直言
按漢書成帝本紀元延元年秋七月有星孛于東井
詔曰乃者日蝕星隕謫見于天大異重仍在位默然
罕有忠言今孛星見于東井朕甚懼焉公卿大夫博
士議郎其各悉心惟思變意明以經對無有所諱
哀帝元壽元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漢書哀帝本紀元壽元年春正月辛丑朔日有蝕
之詔曰朕獲保宗廟不明不敏宿夜憂勞未皇寧息
惟陰陽不調元元不贍未睹厥咎婁敕公卿庶幾有
望至今有司執法未得其中或上暴虐假埶獲名溫
良寬柔陷于亡滅是故殘賊彌長和睦日衰百姓愁
怨靡所錯躬乃正月朔日有蝕之厥咎不遠在余一
人公卿大夫其各悉心勉帥百僚敦任仁人黜遠殘
賊期于安民陳朕之過失無有所諱
后漢
光武帝建武六年以日食詔百僚上封事
按后漢書光武帝本紀建武六年九月丙寅晦日有
食之冬十月丁丑詔曰吾德薄不明寇賊為害強弱
相陵元元失所詩云日月告兇不用其行永念厥咎
內疚于心其敕公卿舉賢良方正各一人百僚并上
封事無有隱諱
建武七年以日食詔百僚上封事
按后漢書光武帝本紀七年三月癸亥晦日有食之
詔曰吾德薄致災謫見日月戰栗恐懼夫何言哉今
方念愆庶消厥咎其令有司各修職任奉遵法度惠
茲元元百僚各上封事無有所諱
明帝永平三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后漢書明帝本紀永平三年八月壬申晦日有蝕
之詔曰朕奉承祖業無有善政日月薄蝕彗孛見天
水旱不節稼穡不成人無宿儲下生愁墊雖夙夜勤
思而智能不逮昔楚莊無災以致戒懼魯哀禍大天
不降譴今之動變儻尚可救有司勉思厥職以匡無
德古者卿士獻詩百工箴諫其言事者靡有所諱
永平八年以日食詔求直言
按后漢書明帝本紀八年冬十月壬寅晦日有食之
既詔曰朕以無德奉承大業而下貽人怨上動三光
日食之變其災尤大春秋圖讖所謂至譴永思厥咎
在予一人群司勉修職事極言無諱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言得失帝覽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
百官詔曰群僚所言皆朕之過人冤不能理吏黠不
能禁而輕用人力繕修宮宇出入無節喜怒過差昔
應門失守關睢刺世飛蓬隨風微子所嘆永覽前戒
竦然兢懼徒恐薄德久而致怠耳
永平十八年八月章帝即位十一月詔有司各上封
事
按后漢書章帝本紀永平十八年八月壬子即皇帝
位十一月甲辰晦日有食之詔有司各上封事
和帝永元七年以日食詔百僚各上封事
按后漢書和帝本紀永元七年夏四月辛亥朔日有
食之帝引見公卿問得失令將大夫御史謁者博士
議郎郎官會廷中各言封事
安帝永初二年詔百僚郡國指變以聞
按后漢書安帝本紀永初二年秋七月戊辰詔曰昔
在帝王承天理民莫不據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朕以
不德遵奉大業而陰陽差越變異并見萬民饑流羌
貊叛戾夙夜克己憂心京京間令公卿郡國舉賢良
方正遠求博選開不諱之路冀得至謀以鑒不逮而
所對皆循尚浮言無卓爾異聞其百僚及郡國吏人
有道術明習災異陰陽之度璇璣之數者各使指變
以聞二千石長吏明以詔書博衍幽隱朕將親覽待
以不次冀獲嘉謀以承天誡
建光元年以地震詔陳得失
按后漢書安帝本紀建光元年十一月己丑郡國三
十五地震或坼裂詔三公已下各上封事陳得失
順帝陽嘉二年以京師地震詔求直言
按后漢書順帝本紀陽嘉二年夏四月己亥京師地
震五月庚子詔曰朕以不德統奉鴻業無以奉順干
坤協序陰陽災眚屢見咎征仍臻地動之異發自京
師矜矜祗畏不知所裁群公卿士將何以匡輔不逮
奉答戒異異不空設必有所應其各悉心直言厥咎
靡有所諱
永和元年以災異詔百僚各上封事
按后漢書順帝本紀永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詔曰朕
秉政不明災眚屢臻典籍所忌震食為重今日變方
遠地搖京師咎征不虛必有所應群公百僚其各上
封事指陳得失靡有所諱
建康元年八月庚午沖帝即位九月詔百僚皆上封
事
按后漢書沖帝本紀建康元年八月庚午即皇帝位
九月庚戌詔三公特進侯卿校尉舉賢良方正幽逸
修道之士各一人百僚皆上封事
桓帝建和元年以日食地震詔求直言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建和元年春正月辛亥朔日有
食之詔三公九卿校尉各言得失夏四月庚寅京師
地震命列侯將大夫御史謁者千石六百石博士議
郎郎官各上封事指陳得失
延熹五年以地震詔公卿上封事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延熹五年五月乙亥京師地震
詔公卿各上封事
靈帝建寧元年以日食詔百官上封事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建寧元年五月丁未朔日有食
之詔公卿以下各上封事
建寧二年以災異詔百官上封事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二年夏四月癸巳大風雨雹詔
公卿以下各上封事
建寧四年三月辛酉詔公卿至六百石各上封事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云云
光和六年令群臣各陳政要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光和六年
夏旱七月制書引咎詔群臣各陳政要所當施行
獻帝建安十一年魏公下令求言
按后漢書獻帝本紀不載 按魏志武帝本紀建安
十一年注魏書載十月乙亥令曰夫治世御眾建立
輔囗誡在面從詩稱聽用我謀庶無大悔斯實君臣
懇懇之求也吾充重任每懼失中頻年以來不聞嘉
謀豈吾開延不勤之咎邪自今以后諸掾屬治中別
駕常以月旦各名其失吾將覽焉
延康元年魏王下令求言
按后漢書獻帝本紀不載 按魏志文帝本紀延康
元年秋七月庚辰令曰軒轅有明臺之議放勛有衢
室之問皆所以廣詢于下也百官有司其務以職盡
規諫將率陳軍法朝士明制度牧守申政事搢紳考
六藝吾將兼覽焉
魏
齊王正始元年以久旱詔求讜言
按魏志齊王本紀正始元年春二月自去冬十二月
至此月不雨丙寅詔群公卿士讜言嘉謀各悉乃心
晉
武帝泰始二年詔求直言
按晉書武帝本紀泰始二年九月乙未散騎常侍皇
甫陶傅元領諫官上書諫諍有司奏請寢之詔曰凡
關言人主人臣所至難而苦不能聽納自古忠臣直
士之所慷慨也每陳事出付主者多從深刻乃云恩
貸當由主上是何言乎其詳評議
按冊府元龜泰始二年九月散騎常侍皇甫陶傅元
共掌諫職上疏言事詔曰二常侍懇懇于所論可謂
乃心欲佐益時事者也而主者率以常制裁之豈得
不使發憤邪二常侍所論或舉其大較而未備其條
目亦可便令作之然后主者八座廣共研精凡關言
于人主人臣之所至難而人主苦不能虛心聽納自
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至使杜口結舌每念于此未
嘗不嘆息也故前詔敢有直言勿有所拒庶幾得以
發蒙補過獲保高位茍言有偏善情在忠益雖文辭
有謬誤言語有得失皆當曠然恕之古人有不拒誹
謗況皆善意在可采錄乎近者孔綦毋和皆按以
輕慢之罪所以皆原欲使四海知區區之朝而無諱
言之忌也
泰始四年下詔求言
按晉書武帝本紀四年九月詔曰雖詔有所欲及奏
得可而于事不便者皆不可隱情
泰始五年秋七月延群公詢讜言
按晉書武帝本紀云云
太康七年以日食詔公卿大臣極言無諱
按晉書武帝本紀太康七年春正月甲寅朔日有食
之乙卯詔曰比年災異屢發日食三朝地震山崩邦
之不臧實在朕躬公卿大臣各上封事極言其故勿
有所諱
元帝太興元年詔公卿直言得失
按晉書元帝本紀太興元年十一月庚申詔曰朕以
寡德纂承洪緒上不能調和陰陽下不能濟育群生
災異屢興咎征仍見壬子乙卯雷震暴雨蓋天災譴
誡所以彰朕之不德也群公卿士其各上封事具陳
得失無有所諱將親覽焉
太興二年十二月乙亥詔百官各上封事
按晉書元帝本紀云云
明帝太寧三年詔求直言
按晉書明帝本紀太寧三年夏四月詔曰直言引
亮正想群賢達吾此懷矣予違汝囗堯舜之相君臣
也吾雖虛暗庶不拒逆耳之談稷契之任君居之矣
望共勖之
宋
文帝元嘉五年詔求讜言
按宋書文帝本紀元嘉五年春正月乙亥詔曰朕恭
承洪業臨饗四海風化未弘治道多昧求之人事鑒
寐惟憂加頃陰陽違序旱疫成患仰惟災戒責深在
予思所以側身克念議獄詳刑上答天譴下恤民瘼
群后百司其各獻讜言指陳得失勿有所諱
元嘉三十年孝武帝即位下詔求言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元嘉三十年四月己巳即皇帝
位秋七月辛丑朔日有食之甲寅詔曰世道未夷惟
憂在國夫使群善畢舉固非一才所議況以寡德屬
衰薄之期夙宵寅想永懷待旦王公卿士凡有嘉謀
善政可以維風訓俗咸達乃誠無或依隱
孝武帝大明元年下詔求言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大明元年冬十月丙申詔曰旒
纊之道有孚于結繩日昃之勤已切于姬后況世弊
教淺歲月澆季朕雖囗力宇內未明求衣而識狹前
王務廣昔代永言菲德其愧良深朝咨野怨自達者
寡惠民利公所昧實眾自今百辟庶尹下民賤隸有
懷誠抱志擁囗衡閭失理負謗未聞朝聽者皆聽躬
自申奏小大以聞朕因聽政之日親對覽焉
明帝泰始二年下詔求言
按宋書明帝本紀泰始二年十一月壬辰詔曰矢機
詢政立教之攸本舉賢聘逸弘化之所基故負鼎進
策殷代以康釋釣作輔周祚斯乂朕甫承大業訓道
未敷雖側席忠規囗夢巖筑而良圖莫薦奇士弗聞
永鑒通古無忘宵寐今藩隅克晏敷化維始屢懷存
治實望箴闕王公卿尹群僚庶官其有嘉謀直獻匡
俗濟時咸切事陳奏無或依隱
南齊
高帝建元三年詔求讜言
按南齊書高帝本紀建元三年春正月壬戌朔詔王
公卿士薦讜言
武帝永明元年下詔求言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永明元年春正月壬子詔內外
群僚各舉朕違肆心規諫
囗林王隆昌元年春正月詔百僚極陳得失
按南齊書囗林王本紀云云
明帝建武二年下詔求言
按南齊書明帝本紀建武二年春正月辛未詔王公
卿士內外群僚各舉朕違肆心極諫
東昏侯永元三年春正月辛亥詔天下百官陳讜言
按南齊書東昏侯本紀云云
梁
武帝天監元年下詔求言
按梁書武帝本紀天監元年夏四月癸酉詔曰商俗
甫移遺風尚熾下不上達由來遠矣升中馭索增其
凜然可于公車府謗木肺石傍各置一函若肉食莫
言山阿欲有橫議投謗木函若從我江漢功在可策
犀兕徒弊龍蛇方縣次身才高妙擯壓莫通懷傅呂
之術抱屈賈之嘆其理有皦然受困包匭夫大政侵
小豪門陵賤四民已窮九重莫達若欲自申囗可投
肺石函
天監六年詔士民陳言可采者大小以聞
按梁書武帝本紀六年春正月辛酉朔詔曰徑寸之
寶或隱沙泥以人廢言君子斯戒朕聽朝晏罷思闡
政術雖百辟卿士有懷必聞而蓄響邊遐未臻魏闕
或屈以貧陋或間以山川頓足延首無因奏達豈所
以沈浮靡漏遠邇兼得者乎四方士民若有欲陳言
刑政益國利民淪礙幽遠不能自通者可各詮條布
懷于刺史二千石有可申采大小以聞
天監九年詔群臣集議各陳損益
按梁書武帝本紀九年五月己亥詔曰朕達聽思治
無忘日昃而百司群務其途不一隨時適用各有攸
宜若非總會眾言無以備茲親覽自今臺閣省府州
郡鎮戍應有職僚之所時共集議各陳損益具以奏
聞
天監十年下詔求言
按梁書武帝本紀十年秋七月丙辰詔曰昔公卿面
陳載在前史令仆陛奏列代明文所以厘彼庶績成
茲群務晉氏陵替虛誕為風自此相因其失彌遠遂
使武帳空勞無汲公之奏丹墀徒辟闕鄭生之履三
槐八座應有務之百官宜有所論可入陳啟庶藉周
爰少匡寡薄
大同二年下詔求言
按梁書武帝本紀大同二年三月庚申詔曰政在養
民德存被物上令如風民應如草朕以寡德運屬時
來撥亂反正倏焉三紀不能使重門不閉守在海外
疆埸多阻車書未一民疲轉輸士勞邊防徹田為糧
未得頓止治道不明政用多僻百辟無沃心之言四
聰闕飛耳之聽州輟刺舉郡忘共治致使失理負謗
無由聞達侮文弄法因事生奸胏石空陳懸鐘徒設
書不云乎股肱惟人良臣惟圣實賴賢佐匡其不及
凡厥在朝各獻讜言政治不便于民者可悉陳之若
在四遠刺史二千石長吏并以奏聞細民有言事者
咸為申達朕將親覽以紓其過文武在位舉爾所知
公侯將相隨才擢用拾遺補闕勿有所隱先是尚書
右丞江子四上封事極言政治得失五月癸卯詔曰
古人有言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朕所鍾過不能自覺
江子四等封事如上尚書可時加檢括于民有蠹患
者便即勒停宜速詳啟勿致淹緩
大同五年詔言政事得失
按梁書武帝本紀五年三月己未詔曰朕四聰既闕
五識多蔽畫可外牒或致紕繆凡是政事不便于民
者州郡縣即時皆言勿得欺隱如使怨訟當境任失
而今而后以為永準
大同六年下詔求言
按梁書武帝本紀六年八月辛未詔曰經國有體必
詢諸朝所以尚書置令仆丞郎旦旦上朝以議時事
前共籌懷然后奏聞頃者不爾每有疑事倚立求決
古人有云主非堯舜何得發言便是是故放勛之圣
猶咨四岳重華之睿亦待多士豈朕寡德所能獨斷
自今尚書中有疑事前于朝堂參議然后啟聞不得
習常其軍機要切前須諮審自依舊典
大同十一年下詔求言
按梁書武帝本紀十一年春三月庚辰詔曰皇王在
昔澤風未遠故端居元扈拱默巖廊自大道既淪澆
波斯逝動競日滋情偽彌作朕負扆君臨百年將半
宵漏未分躬勞政事白日西浮不遑囗飯退居猶于
布素含咀匪過藜藿寧以萬乘為貴四海為富唯欲
億兆康寧下民安乂雖復三思行事而百慮多失凡
遠近分置內外條流四方所立屯傳邸冶市埭桁渡
津稅田園新舊守宰游軍戍邏有不便于民者尚書
州郡各速條上當隨言除省以舒民患
陳
宣帝太建四年下詔求言
按陳書宣帝本紀太建四年九月辛亥詔曰舉善從
諫在上之明規進賢謁言為臣之令范朕以寡德嗣
守寶圖雖世襲隆平治非寧一辨方分職旰食早衣
傍闕爭臣下無貢士何其闕爾鮮能抗直豈余獨運
匪薦讜言置鼓公車罕論得失施石象魏莫陳可否
朱云摧檻良所不逢禽息觸楹又為難值至如衣褐
以見擔簦以游或耆艾絕倫或妙年異等干時而不
偶左右莫之譽黑貂改弊黃金且殫終身滯淹可為
太息又貴為百辟賤有十品工拙并騖勸沮莫分街
謠徒擁廷議斯闕實朕之弗明而時無獻替永言至
治何乃爽歟外可通示文武凡厥在位風化乖殊朝
政紕蠹正色直辭有犯無隱
太建十四年正月后主即位三月下詔求言
按陳書后主本紀太建十四年正月丁巳即皇帝位
三月癸亥詔曰昔睿后宰民哲王御雖德稱汪濊
明能普燭猶復紆己乞言降情訪道高咨岳牧下聽
輿臺故能政若神明事無悔吝朕纂承丕緒思隆大
業常懼九重已邃四聰未廣欲聽昌言不疲痹足若
逢廷折無憚批鱗而口柔之辭儻聞于在位腹誹之
意或隱于具寮非所以弘理至公緝熙帝載者也內
外卿士文武眾司若有智周政術心練治體救民俗
之疾苦辯禁網之囗密者各進忠讜無所隱諱朕將
虛己聽受擇善而行庶深鑒物情匡我王度
后主至德四年下詔求言
按陳書后主本紀至德四年春正月甲寅詔曰堯施
諫鼓禹拜昌言求之異等久著前徽舉以淹滯復聞
昔典斯乃治道之深規帝王之切務朕以寡昧丕承
鴻緒未明虛己日旰興懷萬機多紊四聰弗達思聞
蹇諤采其謀計王公已下各薦所知旁詢管庫爰及
輿皂一介有能片言可用朕親加聽覽佇于啟沃
北魏
明元帝泰常三年以星變詔求直言
按魏書明元帝本紀不載 按崔浩傳泰常三年彗
星出天津入太微經北斗絡紫微犯天棓八十余日
至漢而滅太宗召諸儒術土問之曰今天下未一四
方岳峙災咎之應將在何國朕甚畏之盡倩以言勿
有所隱
孝文帝延興元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延興元年九月壬戌詔在位及
民庶直言極諫有利民益治損政傷化悉心以聞
承明元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承明元年八月甲子詔曰朕猥
承前緒纂戎洪烈思隆先志緝熙政道群公卿士其
各勉厥心匡朕不逮諸有便民利國者具狀以聞十
月己未詔曰朕纘承皇極照臨萬方思闡遐風光被
兆庶使朝有不諱之音野無自蔽之響疇咨帝載詢
及芻蕘自今已后群官卿士下及吏民各聽上書直
言極諫勿有所隱諸有便宜益治利民可以正風俗
者有司以聞朕將親覽與三事大夫論其可否裁而
用之
太和三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太和三年八月壬申詔群臣直
言盡規靡有所隱
太和七年下詔求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七年九月壬寅詔曰朕承祖宗
夙夜惟懼然聽政之際猶慮未周至于按文審獄思
聞己過自今群臣奏事當獻可替否無或面從使朕
之過彰于遠近
太和八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八年八月甲辰詔曰帝業至重
非廣詢無以致治王務至繁非博采無以興功先王
知其如此故虛己以求過明恕以思咎是以諫鼓置
于堯世謗木立于舜庭用能耳目四達庶類咸熙朕
承累圣之洪基屬千載之昌運每布遐風景行前式
承明之初班下內外聽人各盡規以補其闕中旨雖
宣允稱者少故變時法遠遵古典班制俸祿改更刑
書寬猛未允人或異議思言者莫由申情求諫者無
因自達故令上明不周下情壅塞今制百辟卿士工
商吏民各上便宜利民益治損化傷政直言極諫勿
有所隱務令辭無煩華理從簡實朕將親覽以知世
事之要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
太和九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九年二月乙巳詔曰昔之哲王
莫不博采下情勤求箴諫建設旌鼓詢納芻蕘朕班
祿刪刑慮不周允虛懷讜直思顯洪猷百司卿士及
工商吏民其各上書極諫靡有所隱
太和十一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十一年六月癸未詔曰春旱至
今野無青草上天致譴實繇匪德百姓無辜將罹饑
饉寤寐思求罔知所益公卿內外股肱之臣謀猷所
寄其極言無隱以救民瘼
宣武帝正始三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宣武帝本紀正始三年二月丙辰詔曰昔虞
戒面從昌言屢進周任諫輔王闕必箴朕仰纘鴻基
伏膺寶歷思康庶績一日萬幾是以側望忠言虛求
讜直而良策弗進規畫無聞豈所謂囗諧元首匡救
不逮者乎可詔王公已下其有嘉謀深圖直言忠諫
利國便民矯時厲俗者咸令指事陳奏無或依違
孝明帝神龜二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明帝本紀神龜二年二月丁丑詔求直言
諸上書者聽密封通奏
孝昌二年詔直言時政得失
按魏書孝明帝本紀孝昌二年六月戊子詔曰自運
屬艱棘歷載于茲烽驛交馳旌鼓不息祖宗盛業危
若綴旒社稷洪基殆將淪墜朕威德不能遐被經略
無以遠及俾令蒼生罹此涂炭何以茍安黃屋無愧
黔黎今便避居正殿蔬囗素服當親自招募收集忠
勇其有直言正諫之士敢決徇義之夫二十五日悉
集華林東門人別引見共論得失班告內外咸使聞
知
孝莊帝建義元年詔求直言
按魏書孝莊帝本紀建義元年六月帝以寇難未夷
避正殿責躬撤膳又班募格收集忠勇其有直言正
諫之士敢決徇義之夫陳國家利害之謀赴君親危
難之節者集華林園面論事
北齊
文宣帝天保元年詔求直言
按北齊書文宣帝本紀天保元年八月詔曰有能直
言極諫不避罪辜謇謇若朱云諤諤若周舍開朕意
沃朕心囗予一人利兼百姓者必當寵以榮祿待以
不次
孝昭帝皇建元年八月乙酉詔謇正之士聽進見陳
事
按北齊書孝昭帝本紀云云
北周
明帝武成元年詔公卿大夫讜言極諫
按周書明帝本紀武成元年六月戊子大雨霖詔曰
昔唐咨四岳殷告六眚睹災興懼咸置時雍朕撫運
膺圖作民父母弗敢怠荒以求民瘼而霖雨作沴害
麥傷苗隤屋漂垣洎于囗墊諒朕不德蒼生何咎刑
政所失罔識厥由公卿大夫士爰及牧守黎庶等今
宜各上封事讜言極論罔有所諱朕將覽察以答天
戒
武帝保定三年四月壬戌詔百官及民庶上封事極
言得失
按周書武帝本紀云云
建德元年夏四月丙戌詔百官軍民上封事極言得
失
按周書武帝本紀云云
隋
文帝開皇九年下詔求言
按隋書文帝本紀開皇九年夏四月壬戌詔曰朕君
臨區宇于茲九載開直言之路披不諱之心形于顏
色勞于興寢自頃逞藝論功昌言乃眾推誠切諫其
事甚囗公卿士庶非所望也各啟至誠匡茲不逮見
善必進有才必舉無或噤嘿退有后言頒告天下咸
悉此意
開皇十一年五月癸卯詔百官悉詣朝堂上封事
按隋書文帝本紀云云
煬帝大業元年詔庶民詣朝堂直言時政闕失
按隋書煬帝本紀大業元年三月戊申詔曰聽采輿
頌謀及庶民故能審政刑之得失是知昧旦思治欲
使幽枉必達彝倫有章而牧宰任稱朝委茍為僥幸
以求考課虛立殿最不存治實綱紀于是弗理冤屈
所以莫申關河重阻無由自達朕故建立東京躬親
存問今將巡歷淮海觀省風俗眷求讜言徒繁詞翰
而鄉校之內闕爾無聞恇然夕惕用忘興寢其民下
有知州縣官人政治苛刻侵害百姓背公徇私不便
于民者宜聽詣朝堂封奏庶乎四聰以達天下無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