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總論

書經

虞書囗陶謨

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

懋哉懋哉

言天命有德之人則五等之服以彰顯之天討

有罪之人則五等之刑以懲戒之蓋爵賞刑罰乃

人君之政事君主之臣用之當勉勉而不可怠者

呂氏曰賞罰當純乎天此心當懋勉不已一

有怠息賞罰我之賞罰非天之賞罰矣

商書仲虺之誥

德懋懋官功懋懋賞

言人之懋于德者則懋之以官人之懋于功者

則懋之以賞也

周書康王之誥

惟新陟王畢協賞罰戡定厥功用敷遺后人休今王

敬之哉

臨川吳氏曰賞當功罰當罪盡合其宜克勝其

任安定文武之功用能延及于今后人有此休美

今王嗣位其敬之哉

畢命

旌別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癉惡樹之風聲弗率訓典

殊厥井疆俾克畏慕申畫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

王氏曰彰善者而著之則惡者恥其不若然則

惡者病矣使人有所觀感曰風使人有所聽聞曰

詩經

商頌殷武

天命降監下民有嚴不僣不濫不敢怠遑命于下國

封建厥福

僣賞之差也濫刑之過也言天命降監不在乎

他皆在民之視聽則下民亦有嚴矣雖賞不僣刑

不濫而不敢怠遑則天命之以天下而大建其福

此高宗所以受命而中興也

禮記

王制

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刑人于市與眾棄之

爵人于朝殷法也周則天子假祖廟而拜授之

刑人于市亦殷法謂貴賤皆刑于市周則有爵者

刑于甸師氏也

表記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

而后威先賞而后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惷而愚喬

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

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

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

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

而敝

先祿后威先賞后罰皆是忠厚感人之意故民

雖知親其上而尊君之意則未也故曰親而不尊

惷愚驕傲鄙野質樸之敝皆忠之末流也殷人欲

矯其敝故以敬畏為道先其罰之可畏后其賞之

可慕尊則尊矣而親愛之情則無由生也故曰尊

而不親流蕩而不知靜定之所者尊上鬼神之敝

務自勝以免刑而無恥者先罰后賞之敝也周人

見其然故尊禮以矯后禮之失尚施惠以為恩亦

如夏時之近人而忠其賞罰亦無先后但以爵列

之高下為準如車服土田之賞有命數之異刑罰

之施有八辟之議及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之類

皆是也故亦如夏世之親而不尊其后民皆便利

而多機巧美文辭而言之不怍賊害而蔽于理皆

尊禮太過文沒其實之所致

子曰夏道未瀆辭不求備不大望于民民未厭其親

殷人未瀆禮而求備于民周人強民未瀆神而賞爵

刑罰窮矣

緇衣

子曰有國家者章善癉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詩

云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言為國者有善以賞章明之有惡則以刑癉病

之也

汲冢周書

度訓解

賞多罰少政之美也罰多賞少政之惡也罰多則困

賞多則乏

管子

權修

凡牧民者欲民之可御也欲民之可御則法不可不

審法者將立朝廷者也將立朝廷者則爵服不可不

貴也爵服加于不義則民賤其爵服民賤其爵服則

人主不尊人主不尊則令不行矣法者將用民力者

也將用民力者則祿賞不可不重也祿賞加于無功

則民輕其祿賞民輕其祿賞則上無以勸民上無以

勸民則令不行矣法者將用民能者也將用民能者

則授官不可不審也授官不審則民間其治民間其

治則理不上通理不上通則下怨其上下怨其上則

令不行矣法者將用民之死命者也用民之死命者

則刑罰不可不審刑罰不審則有辟就有辟就則殺

不辜而赦有罪殺不辜而赦有罪則國不免于賊臣

矣故夫爵服賤祿賞輕民間其治賊臣首難此謂敗

國之教也

君臣

有善者不留其賞故民不私其利有過者不宿其罰

故民不疾其威威罰之制無逾于民則人歸親于上

任法

夫愛人不私賞也惡人不私罰也置儀設法以度量

斷者上主也愛人而私賞之惡人而私罰之倍大臣

離左右專以其心斷者中主也臣有所愛而為私賞

之有所惡而為私罰之倍其公法損其正心專聽其

大臣者危主也故為人主者不重愛人不重惡人重

愛曰失德重惡曰失威威德皆失則主危也

九守

用賞者貴誠用刑者貴必刑賞信必于耳目之所見

則其所不見莫不暗化矣誠暢乎天地通于神明見

奸偽也 為善者君予之賞為非者君予之罰君因

其所以來因而予之則不勞矣圣人因之故能掌之

因之修理故能長久

形勢

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夏者陽氣畢上故萬物長

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冬者陰氣畢下故萬物藏

故春夏生長秋冬收藏四時之節也賞賜刑罰主之

節也四時未嘗不生殺也主未嘗不賞罰也故曰春

秋冬夏不更其節也

版法解

凡民者莫不惡罰而畏罪是以人君嚴教以示之明

刑罰以致之故曰頓卒怠倦以辱之罰罪有過以懲

之殺戮犯禁以振之

明法解

明主之治也縣爵祿以勸其民民有利于上故主有

以使之立刑罰以威其下下有畏于上故主有以牧

之故無爵祿則主無以勸民無刑罰則主無以威眾

故人臣之行理奉命者非以愛主也且以就利而避

害也百官之奉法無奸者以愛主也欲以愛爵祿而

避罰也故明法曰百官論職非惠也刑罰必也

明主之道有罰者主見其罪有賞者主知其功見知

不悖賞罰不差有不蔽之術故無壅遏之患亂主則

不然法令不得至于民疏遠鬲閉而不得聞如此者

壅遏之道也故明法曰令出而留謂之壅

人主之治國也莫不有法令賞罰具故其法令明而

賞罰之所立者當則主尊顯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

賞罰之所立者不當則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黨而

劫殺之故明法曰滅塞侵壅之所生從法之不立也

明主之道立民所欲以求其功故為爵祿以勸之立

民所惡以禁其邪故為刑罰以畏之故案其功而行

賞案其罪而行罰如此則群臣之舉無功者不敢進

也毀無罪者不能退也故明法曰譽者不能進而誹

者不能退也

文子

精誠

老子曰懸法設賞而不能移風易俗者誠心不抱也

故聽其音則知其風觀其樂則知其俗見其俗則知

其化夫抱真效誠者感動天地神逾方外令行禁止

誠通其道而達其意雖無一言天下萬民禽獸鬼神

與之變化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為非其下賞賢

而罰暴

荀子

君子篇

圣王在上分義行乎下則士大夫無流淫之行百吏

官人無怠慢之事眾庶百姓無奸怪之俗無盜賊之

罪莫敢犯大上之禁天下曉然皆知夫盜竊之人不

可以為富也皆知夫賊害之人不可以為壽也皆知

夫犯上之禁不可以為安也由其道則人得其所好

焉不由其道則必遇其所惡焉是故刑罰綦省而威

行如流治世曉然皆知夫為奸則雖隱竄逃亡之由

不足以免也故莫不服罪而請書曰凡人自得罪此

之謂也故刑當罪則威不當罪則侮爵當賢則貴不

當賢則賤古者刑不過罪爵不逾德故殺其父而臣

其子殺其兄而臣其弟刑罰不怒罪爵賞不逾德分

然各以其誠通是以為善者勸為不善者沮刑罰綦

省而威行如流政令致明而化易如神傳曰一人有

慶兆民賴之此之謂也亂世則不然刑罰怒罪爵賞

逾德以族論罪以世舉賢故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

德雖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論罪也先祖當賢后子

孫必顯行雖如桀紂列從必尊此以世舉賢也以族

論罪以世舉賢雖欲無亂得乎哉詩曰百川沸騰山

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此

之謂也

商子

賞刑

圣人之為國也一賞一刑一教一賞則兵無敵一刑

則令行一教則下聽上夫明賞不費明刑不戮明教

不變而民知于民務國無異國明賞之猶至于無賞

也明刑之猶至于無刑也明教之猶至于無教也所

謂一賞者利祿官爵博出于兵無有異施也夫固愚

知貴賤勇怯賢不肖皆盡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

力出死而為上用也天下豪杰賢良從之如流水夫

故兵敵而令行于天下萬乘之國不敢蘇其兵中原

千乘之國不敢捍城萬乘之國若有蘇其兵中原者

戰將復其軍千乘之國若有以捍城者攻將凌其城

戰必覆人之軍攻必凌人之城盡城而有之盡賓而

致之雖厚慶賞何費匱之有矣昔湯封于贊茅文王

封于岐周方百里湯與桀戰于鳴條之野武王與紂

戰于牧野之中大破九軍奕為列諸侯士卒坐陳者

里有書社車休息不乘縱馬華山之陽縱牛于農澤

縱之老而不收此湯武之賞也故曰贊茅岐周之粟

以賞天下之人不人得一勝以其錢賞天下之人不

人得一錢故曰百里之居而封侯其臣大其舊自士

卒坐陳者里有書社賞之所加寬于牛馬者何也善

因天下之貨以賞天下之臣故曰明賞不費湯武既

破桀紂海內無害天下大定筑五庫藏五兵偃武事

行文教倒載戟戈搢笏作為樂以申其德當此時也

賞祿不行而民整齊故曰明賞之猶至于無賞也所

謂一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

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敗于

后不見損刑有善于前有過于后不為虧法忠臣孝

子有過必以其數斷守法守職之吏有不行正法者

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周官之人知而謂之上者自免

于罪無貴賤尸襲其官長之官爵田祿故曰重刑連

其罪則民不敢試民不敢試故無刑也夫先王之禁

刺殺斷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傷民也以禁奸止過

也故禁奸奸止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則民不敢試

故國無刑民國無刑民故曰明刑不戮晉文公將欲

明刑以親百姓于是合諸侯大夫于侍千宮顛頡后

至請其罪君曰用事焉吏遂斷顛頡之脊以殉晉國

之士稽焉皆懼曰顛頡之有寵也斷以殉況我乎舉

兵伐曹五鹿及反鄭之埤東征之畝勝荊人于城濮

三軍之士止之如斬足行之如流水三軍之士無敢

犯禁者故一假道重刑于顛頡之脊曰而致國治昔

者周公旦殺管叔流霍叔曰犯禁者也天下眾皆曰

親昆弟有過不違而況疏遠乎故天下知用刀鋸于

周庭而海內治故曰明刑之猶至于無刑也所謂一

教者博聞辯慧知廉禮樂修行群黨任譽清濁不可

以富貴不可以評刑不可獨立私議以陳其上堅者

破銳者挫雖曰圣智巧佞厚樸則不能以非功罔上

利然富貴之門要存戰而已矣彼能戰者踐富貴之

門強梗焉有常刑而不赦是父兄昆弟知識婚姻合

同者皆曰務之所加存戰而已矣夫故當壯者務于

戰老弱者務于守死者不悔生者務勸此臣之所謂

一教也民之欲貴富也共合棺而后出而貴富之門

必出于兵是故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

者戰也此臣之所謂明教之猶至于無教也此臣所

謂參教也圣人非能通知萬物之要也故其治國舉

要以致萬物故寡教而多功圣人治國也易知而難

行也是故圣人不必加凡主不必廢殺人不為暴賞

人不為仁者國法明也圣人以功授官于爵故賢者

不憂圣人不宥過不赦刑故奸無起圣人治國也審

一而已矣

韓子

主道

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

計慮而知福與咎是以不言而善應不約而善增言

已應則執其契事已增則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賞罰

之所生也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以事責

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

其言則誅明君之道臣不陳言而不當是故明君之

行賞也曖乎如時雨百姓利其澤其行罰也畏乎如

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無偷賞無赦罰賞偷則

功臣墮其業赦罪則奸臣易為非是故誠有功則雖

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近愛必誅則疏賤

者不怠而近愛者不驕也

六反

畏死難降北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貴生之士學道立

方離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學之士游居厚養牟

食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有能之士語曲牟知偽詐之

民也而世尊之曰辯智之士行劍攻殺暴憿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活賊匿奸當死之民也而世

尊之曰任譽之士此六民者世之所譽也赴險殉誠

死節之民也而世少之曰失計之民也寡聞從令全

法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撲陋之民也力作而食生利

之民也而世少之曰寡能之民也嘉厚純粹整谷之

民也而世少之曰愚戇之民也重命囗事尊上之民

也而世少之曰怯懾之民也挫賊遏奸明上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囗讒之民也此六者世之所毀也奸偽

無益之民六而世譽之如彼耕戰有益之民六而世

毀之如此此之謂六反布衣循私利而譽之世主聽

虛聲而禮之禮之所在利必加焉百姓循私害而訾

之世主壅于俗而賤之賤之所在害必加焉故名賞

在乎私惡當罪之民而毀害在乎公善宜賞之士索

國之富強不可得也

凡賞罰之必者勸禁也賞厚則所欲之得也疾罰重

則所惠之禁也急天欲利者必惡害害者利之反也

反于所欲焉得無惡欲治者必惡亂亂者治之反也

是故欲治甚者其賞必厚矣其惡亂甚者其罰必重

矣今取于輕刑者其惡亂不甚也其欲治又不甚也

此非特無術也又乃無行是故決賢不肖愚知之美

在賞罰之輕重且夫重刑者非為罪人也明主之法

揆也治賊非治所揆也治所揆也者是治死人也刑

盜非治所刑也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故曰重一

奸之罪而止境內之邪此所以為治也重罰者盜賊

也而悼懼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于重刑名若夫厚

賞者非獨賞功也又勸一國受賞者甘利未賞者慕

業是報一人之功而勸境內之眾也欲治者何疑于

厚賞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傷民輕刑可以止奸何

必于重哉此不察于治者也夫以重止者未必輕止

也以輕止者必以重止矣是以上設重刑者而奸盡

止奸盡止則此奚傷于民也所謂重刑者奸之所利

者細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

奸必止者也所謂輕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

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故先圣

有諺曰不躓于山而躓于垤山者大故人慎之垤微

小故人易之也今輕刑罰民必易之犯而不誅是驅

國而棄之也犯而誅之是為民設陷也是故輕罪者

民之垤也是以輕罪之為民道也非亂國也則設民

陷也此則可謂傷民矣

八經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

罰可用則禁令可立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君執柄

以處勢故令行禁止柄者殺生之制也勢者勝眾之

資也廢置無度則權瀆賞罰下共則威分是以明主

不懷愛而聽不留說而計故聽言不參則權分乎奸

智力不用則君窮乎臣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

也鬼天則不非鬼則不困勢行教嚴逆而不違毀譽

一行而不議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暴罰賢

舉惡之至者也是故賞同罰異賞莫如厚使民利之

譽莫如美使民榮之誅莫如重使民畏之毀莫如惡

使民恥之然后一行其法禁誅于私家不害公罪賞

罰必知之知之道盡矣

韓詩外傳

論刑賞

王者之論德也不尊無功不官無德不誅無罪朝無

幸位民無幸生故上賢使能而等級不逾折暴禁悍

而刑罰不過百姓曉然皆知夫為善于家取賞于朝

也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顯夫是之謂定論是王者

之德詩曰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淮南子

泛論訓

古之善賞者費少而勸眾善罰者刑省而奸禁善予

者用約而為德善取者入多而無怨趙襄子圍于晉

陽罷圍而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左右曰晉陽

之難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圍寡

人社稷危國家殆群臣無有不驕侮之心唯赫不失

君臣之禮故賞一人而天下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

于其君此賞少而勸善者眾也齊威王設大鼎于庭

中而數無鹽令曰子之譽日聞吾耳察子之事田野

蕪倉廩虛囹圄實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齊以三

十二歲道路不拾遺此刑省奸禁者也秦穆公出游

而車敗右服失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

陽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駿馬之肉而不還

飲酒者傷人吾恐其傷汝等遍飲而去之處一年與

晉惠公為韓之戰晉師圍穆公之車梁由靡扣穆公

之驂獲之食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為穆公戰于

車下遂克晉擄惠公以歸此用約而為德者也齊桓

公將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載有

輕罪者贖以金分訟而不勝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說

乃矯箭為矢鑄金而為刃以伐不義而征無道遂霸

天下此入多而無怨者也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勸

善因民之所惡而禁奸故賞一人而天下譽之罰一

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賞不費至刑不濫孔子誅少正

卯而魯國之邪塞子產誅鄧析而鄭國之奸禁以近

諭遠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約而治廣者此之謂也

劉向說苑

政理

誅賞者所以別賢不肖而列有功與無功也故誅賞

不可以繆誅賞繆則善惡亂矣夫有功而不賞則善

不勸有過而不誅則惡不懼善不勸而能以行化乎

天下者未嘗聞也書曰畢協賞罰此之謂也

荀悅申鑒

政體

賞罰政之柄也明賞必罰審信慎令賞以勸善罰以

懲惡人主不妄賞非徒愛其財也賞妄行則善不勸

矣不妄罰非徒慎其刑也罰妄行則惡不懲矣賞不

勸謂之止善罰不懲謂之縱惡在上者能不止下為

善不縱下為惡則國治矣是謂統法

徐干中論

賞罰

政之大綱有二二者何也賞罰之謂也人君明乎賞

罰之道則治不難矣夫賞罰者不在乎必重而在于

必行必行則雖不重而民戒不行則雖重而民怠故

先王務賞罰之必行書曰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爾不

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天生蒸民其性一也

刻肌虧體所同惡也被文垂藻所同好也此二者常

存而民不治其身有由然也當賞者不賞當罰者不

罰夫當賞者不賞則為善者失其本望而疑其所行

當罰者不罰則為惡者輕其國法而怙其所守茍如

是也雖日用斧鉞于市而民不去惡矣日錫爵祿于

朝而民不興善矣是以圣人不敢以親戚之恩而廢

刑罰不敢以怨讎之忿而廢慶賞夫何故哉將以有

救也故司馬法曰賞罰不逾時欲使民速見善惡之

報也逾時且猶不可而況廢之者乎賞罰不可以囗

亦不可以數數則所及者多囗則所漏者多賞罰不

可以重亦不可以輕賞輕則民不勸罰輕則民亡懼

賞重則民僥幸罰重則民無聊故先王明庶以德之

思中以平之而不失其節故書曰罔非在中察辭于

差夫賞罰之于萬民猶轡策之于駟馬也轡策不調

非徒遲速之分也至于覆車而摧轅賞罰之不明也

則非徒治亂之分也至于滅國而喪身可不慎乎可

不慎乎故詩云執轡如組兩驂如舞言善御之可以

為國也

劉勰新論

賞罰

治民御下莫正于法立法施教莫大于賞罰賞罰者

國之利器而制人之柄也故天以晷數成歲國以法

教為才晷運于天則時成于地法動于上則治成于

人晷之運也先春后秋法之動也先賞后罰是以溫

風發春所以動萌華也寒露降秋所以殞茂葉也明

賞有德所以勸善人也顯罰有過所以禁下奸也善

賞者因民所喜以勸善善罰者因民所惡以禁奸故

賞少而善勸刑薄而奸息賞一人而天下喜之罰一

人而天下畏之用能教狹而治廣用寡而功眾也昔

王良之善御也識馬之饑飽規矩徐疾之節故鞭策

不載而千里可期然不可以無鞭策者以馬之有佚

也圣人之為治也以爵賞勸善以仁化愛民故刑罰

不用太平可致然而不可廢刑罰者以民之有縱也

是以賞雖勸善不可無罰罰雖禁惡不可無賞賞平

罰當則理道立矣故君者賞罰之所歸誘人以趣善

也其利重矣其威大矣空懸小利足以勸善虛設輕

威可以懲奸矧復張厚賞以施下操大威以臨民哉

故一賞不可不信也一罰不可不明也賞而不要雖

賞不勸罰而不明雖刑不禁不勸不禁則善惡失理

是以明主一賞善罰惡非為己也以為國也適于己

而無功于國者不加賞焉逆于己而有勞于國者不

施罰焉罰必施于有過賞必加于有功茍能賞信而

罰明則萬人從之若舟之循川車之遵路亦奚向而

不濟何行而弗臻矣

丘浚大學衍義補

公賞罰之施

囗陶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

哉政事懋哉懋哉

臣按先儒謂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能者養之以福

不能者敗以取禍故全是衷者為德是不失天之

所賦也故天命之君必體福善之天制五等之服

以彰其德戾是衷者為罪是失天之所賦也故天

討之君必體禍淫之天用五等之刑以威其罪爵

賞刑罰乃政事之大者當勉勉而不可怠也由是

以觀則知人君之爵賞刑罰皆承天以從事非我

有之得私也后世人主不知出此往往以己心之

喜怒私意之好惡輒加賞罰于人則失天命天討

之旨矣

商頌殷武篇曰天命降監下民有嚴不僭不濫不敢

怠遑命于下國封建厥福

臣按先儒謂此章言商高宗所以致中興之道曰

天雖高而實下其監視甚可畏也民雖卑而天實

以為視聽其威嚴不可忽也惟高宗上畏天下敬

民而見于刑賞者未嘗有僣濫之失存于中心者

不敢有怠遑之意故天命之以天下而大建其福

由是觀之則人君之刑賞非一己之刑賞乃上天

之刑賞非上天之刑賞乃民心之刑賞也是故賞

一人也必眾心之所同喜刑一人也必眾心之所

同怒民心之所同即天意之所在也如或不然拂

民心而逆天意如紂之任惡來飛廉殺王子比干

則天命去之矣尚何福之有哉

周禮天官太宰以八則治都鄙其七曰刑賞以馭其

以八柄詔王馭群臣一曰爵以馭其貴二曰祿以馭

其富三曰予以馭其幸四曰置以馭其行五曰生以

馭其福六曰奪以馭其貧七曰廢以馭其罪八曰誅

以馭其過歲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會聽其

政事而詔王廢置三歲則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之

臣按人君為治之大柄曰慶賞刑罰而已周禮大

宰以八則治都鄙既有曰刑賞以馭其威矣而又

有八柄詔王以馭群臣內史所掌之法以詔治者

亦同焉所謂爵賞予置生五者賞之類也奪廢誅

三者罰之類也是八者之柄皆掌之天官天官者

象天所立也天有春生秋殺然后以成天之道君

有慶賞刑罰然后以成君之道人君持其柄于上

以馭乎下大臣計其治于下以輔乎上則綱紀立

而主威不至于下移誅賞行而人心不敢以懈怠

人君君國馭眾之大權誠莫有先于此者矣

禮記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刑人于市與眾棄之

臣按爵人于朝所以勸君子士之所共樂也故于

朝朝者君子之所會也刑人于市所以懲小人眾

之所共惡也故于市市者眾人之所聚也以此見

人君之刑賞非一人喜怒之私乃眾人好惡之公

焉后世人主往往賜人爵位乃自內降而出不欲

其公庭顯謝人臣有罪或至加以鴆毒惟恐外聞

此皆非天命天討之至公也

春秋左傳蔡聲子曰善為國者賞不僣而刑不濫賞

僣則懼及淫人刑濫則懼及善人若不幸而過寧僣

無濫與其失善寧其利淫無善人則國從之

臣按刑賞貴乎得中固不可以僣濫也所謂寧僣

無濫與書所謂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之意同

昭公五年周人有言曰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

臣按此言人君賞罰當合天下之公論不可徇一

己之私心

孟子曰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

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

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

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

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

殺焉然后殺之

臣按人君用舍人才而加以賞罰固不可不參之

于眾既參于眾尤不可不察之于獨也參之于眾

也詳而察之于獨也審則用舍刑賞皆得其當矣

而或不然聽一人之言遽以為賢否而用舍之甚

而加刑賞焉不復參詳致察此朱熹所謂名曰獨

斷而主威不免于下移也歟

通鑒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

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人民給官無留

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萬家

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

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趙攻鄄子不救衛取薛陵子

不知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

及左右嘗譽者于是群臣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其情

齊國大治強于天下

臣按齊威王之于阿大夫也非惟烹之而又及于

左右之嘗譽者其于即墨大夫也非惟封之而又

及于左右之嘗毀者若威王者可謂能操賞罰之

權而不為左右所惑者矣后世人主不知出此往

往溺于左右之偏私輕信其言不復致察以是為

非以非為是以賢為不肖以不肖為賢者多矣幸

而覺悟又或置而不復詰問世之小人所以往往

得志而賢人君子恒有擯棄沈囗之患者此也其

視威王不亦可愧也哉

漢高祖以項籍將季布數窘辱之籍滅購求布急滕

公言于上以為郎中布母弟丁公亦為項羽將逐窘

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顧曰兩賢豈相囗哉丁公乃

還至來謁帝以徇軍中曰丁公為臣不忠使項王失

天下者也遂斬之曰使后人臣無效丁公也

臣按高帝之斬丁公赦季布封雍齒是皆有公天

下之意百世帝王所當法者也

宣帝厲精為治信賞必罰見于詔令者有曰有功不

賞有罪不誅雖唐虞猶不能以化天下

臣按唐虞之世舉十六相去四兇大功二十為天

子是帝王之所以致雍熙泰和之治亦不能外刑

賞以為治也誠有如宣帝詔書之所云者矣然是

詔也乃為膠東相王成勞來不倦流民自占八百

余口賜之以關內侯爵而下抑孰知其所賞者乃

偽增戶口者邪不特此也趙蓋韓楊之不得其死

弘恭石顯之委任非人所謂厲精為治信賞必罰

亦虛言爾

唐太宗嘗謂房元齡曰有功則賞有罪則刑誰敢不

竭心盡力以修職業

臣按太宗此言可謂得馭臣之道矣觀其斥封德

彝以明天下之義用魏征而忘平日之讎裴寂貨

賂公行雖故舊亦行貶斥蕭瑀劾李靖之過乃錄

其功而賞之刑賞如是則臣下孰敢不竭心盡力

以修職業哉然以讖言而誅李靖君羨以譖言而

殺劉洎以外戚而封長孫無忌以受賂而賜長孫

順德則又不能盡出于公也惜哉

宋朱熹曰圣人之心未感于物其體廣大而虛明絕

無毫發偏倚所謂天下之大本者也及其感于物也

則喜怒哀樂之用各隨所感而應之無一不中節者

所謂天下之達道者也蓋自本體而言如鏡之未有

所照則虛而已矣如衡之未有所加則平而已矣至

語其用則以其至虛而好丑無所遁其形以其至平

而輕重不能違其則此所以致其中和而天地位萬

物育雖以天下之大而不外乎吾心造化之中也以

此而論則知圣人之于天下其所以慶賞威刑之具

者莫不各有所由而舜典所論敷奏以言明試以功

車服以庸與夫制刑明辟之意皆可得而言矣雖然

喜而賞者陽也圣人之所欲也怒而刑者陰也圣人

所惡也是以圣人之心雖曰至虛至平無所偏倚而

于此二者之間其所以處之亦不能無少不同者故

其言又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此則圣人之微意然

其行之也雖曰好賞而不能賞無功之士雖曰惡刑

而不敢縱有罪之人而功罪之實茍已曉然而無疑

則雖欲輕之重之而不可得是又未嘗不虛不平而

大本之立達道之行固自若也

臣按朱熹此言推本之論

性理會通

賞罰

程子曰圣人所知宜無不至也圣人所行宜無不盡

也然而書稱堯舜不曰刑必當罪賞必當功而曰罪

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異乎后世

刻核之論矣

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已何與焉至如言天討有罪

五刑五用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此都只是天理

自然當如此人幾時與與則便是私意有善有惡善

則理當喜如五服自有一個次第以章顯之惡則理

當惡彼自絕于理故五刑五用曷嘗容心喜怒于其

間哉舜舉十六相堯豈不知只以他善未著故不自

舉舜誅四兇堯豈不察只為他惡未著那誅得他舉

與誅曷嘗有毫發別于其間哉只有一個義理義之

與比

元城劉氏曰人主所以鼓動天下制馭臣民之柄莫

大于賞罰使賞必及于有功罰必加于有罪則四海

之內竦然向風而無不心服者矣惟其無功者虛受

有罪者幸免遂容僭濫而其弊將至于無所勸懲然

則為天下者安可不以至公而慎用之乎

華陽范氏曰人君賞一人而天下莫不勸罰一人而

天下莫不懼豈力足以勝億兆之眾哉處之中理而

能服其心也用一不肖而四方莫不解體殺一無罪

而百姓莫不怨怒豈必人人而害之哉處之不中理

而不能服其心也

武夷胡氏曰人主以天下為度者也所好當遵王道

不可以私勞行賞所惡當遵王路不可以私怨用刑

其喜怒則當發必中節和氣絪缊而育萬物也

呂氏本中曰賞必當功罰必當罪刻核之論也罪疑

惟輕功疑惟重君子長者之心也以君子長者之心

為心則自無刻核之論如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

之忠去其臣也必可使復仕去其妻也必可使復嫁

如此等論上下熏蒸則太平之功可立致也芝草生

甘露降醴泉出皆是此等和氣熏蒸所生

朱子曰古之欲為平者必稱其物之大小高下而為

其施之多寡厚薄然后乃得其平若不問其是非曲

直而待之如一則是善者常不得伸而惡者反幸而

免以此為平是乃所以為大不平也故雖堯舜之治

既舉元凱必放共兜此又易象所謂遏惡揚善順天

休命者也蓋善者天理之本然惡者人欲之邪妄是

以天之為道既福善而禍淫又以賞罰之權寄之司

牧使之有以補助其禍福之所不及然則為人君者

可不謹執其柄而務有以奉承之哉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6 23:45:46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安县| 屏边| 婺源县| 社会| 繁峙县| 阳春市| 许昌县| 东兰县| 建瓯市| 嘉鱼县| 云安县| 乳山市| 塔河县| 凤城市| 大化| 贵德县| 湛江市| 康定县| 焦作市| 共和县| 中牟县| 突泉县| 隆尧县| 平凉市| 兰考县| 吉隆县| 扬州市| 白玉县| 江孜县| 杭州市| 怀化市| 谢通门县| 陕西省| 阿城市| 鱼台县| 左权县| 年辖:市辖区| 武隆县| 商南县| 阿尔山市| 岳普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