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咳論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欬,何也?岐伯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注肺主氣而朝百脈,五臟六腑之邪,皆能上歸于肺而為咳。】

帝曰:愿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

【注皮毛者,肺之合。天之寒邪,始傷皮毛,則邪從其合而內傷肺矣。寒飲入胃,則冷飲之邪,從肺脈而上至于肺,外內之邪合并,因而客之,則為肺咳矣。】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注乘春則肝先受邪,乘夏則心先受邪,乘秋則肺先受邪,各以所主之時受病。如非其秋時,則五臟之邪,各傳與之肺而為咳也。】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

【注五臟之氣,與四時五行之氣相合,故受病微,則上乘于肺而為咳,甚則上行極而下為泄痛矣。】

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注先受之者,謂次即傳及于肺而為咳也。欬乃肺之本病,故先言肺先受邪。】

帝曰:何以異之?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注肺司呼吸,故咳則喘息有音。肺主氣,甚則隨氣上逆而唾血也。】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

【注喉乃肺竅,心火淫金,故喉中介然如梗。手少陰心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上挾咽,故咽喉腫痛。】

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注肝脈布脅肋,上注肺,故咳則兩脅下痛。不可轉者,不可以俯仰也。蓋肝邪上乘于肺則為咳,甚則下逆于經而不可以轉,轉則胠下滿。】

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注脾臟居右,故咳則右脅下痛。脾氣上通于肺,肺之俞在肩背,故陰陰引于肩背。蓋微則上乘于肺而為咳,甚則病及于本經。】

腎咳之狀,咳則肩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注腎脈貫膈入肺中,故咳則肺俞相引而痛。肺腎皆積水也,故甚則咳涎。】

帝曰:六腑之病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臟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注六腑之病,從臟氣而轉移。】

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注脾與胃合,脾病移于胃,則胃氣逆故嘔。嘔甚則谷氣消,谷消則蟲上入胃,故甚則長蟲出。】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

【注邪在膽則逆在胃,胃氣逆則嘔苦。】

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

【注大腸者肺之腑,為傳道之官,是以上逆則咳,下逆則遺矢。】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

【注失氣,后氣也。夫厥氣上逆則咳,下逆則為失為遺。氣與咳俱失者,厥逆從上下散也。】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

【注膀胱者,津液之腑,水道出焉,故咳而遺溺。】

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

【注三焦為中瀆之腑,故腹滿。咳則上焦不能主納,故不欲食飲也。】

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注咳則肺舉而液上溢,故使人涕唾。水氣上乘,故面浮腫而氣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

【注咳在五臟,當治其俞;咳在六腑者,取之于合;浮腫者,取肺胃之經脈。】

氣交變大論

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瘧,少氣咳喘。

【注諸戊之歲,火運太過,火勝則克金,故肺受火熱而喘咳也。】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甚則喘咳逆氣,咳逆甚而血溢。

【注喘咳逆氣,肺病也。肝脈貫肺中,故咳逆甚。肝主藏血,故血溢也。】

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甚則喘咳。

【注諸丙之歲,水運太過,故甚則水氣上逆而為喘咳。】

歲木不及,燥乃大行,復則炎暑流火,上勝肺金,咳而鼽。

【注主歲之木運不及,則金之燥氣大行,而火因母郁而復。蓋不及之歲,所勝之氣妄行,而反自虛其位,故復氣得以勝之。肺開竅于鼻,故咳而鼽。】

至真要大論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寒熱咳喘,甚則肺(月真),腹大滿膨膨而喘咳。

【注子午之歲,少陰之火發于陰中,故肺受火熱而津液不生也。】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金政不平,民病咳。

【注少陽司天,寅申歲也。火淫所勝,故金政不平而咳。】

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咳。

【注陽明司天,卯酉歲也。燥金淫勝于上,故大涼革候而咳。】

陽明之勝,清發于中,嗌塞而咳。

【注金氣寒肅故清發于中,嗌塞而咳者,陽明燥金上及于肺,同氣相感也。】

帝曰:六氣之復何如?岐伯曰:少陰之復,燠熱內作,氣動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膚痛。

【注氣動于左者,君火之氣發于左腎之水中。上行于右者,肺腎上下相交,腎為本而肺為末也。火淫肺金,則咳而皮膚痛。】

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飲發于中,咳喘有聲。

【注氣極則變咳喘,有聲者,飲乘于肺也。】

少陽之復,咳衄,甚則入肺,咳而血泄。

【注少陽之火,復發于秋冬之時,是以熱乘心肺而為咳,甚則入肺,咳而血泄,氣血皆傷也。】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嘔苦咳噦煩心,病在膈中。

【注陽明之復,發于本位主令之時,是以清氣大舉。咳噦,肺氣逆也。咳噦煩心者,病在膈中,陽明之氣上逆也。陽明太陽之發,報復歲半以前之氣,是以木火土之皆病也。】

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甚則咳。

【注風木之客氣勝,甚則咳者,上淫之氣,入于經也。】

少陰司天,客勝,甚則咳喘。

【注少陰司天,三之氣,乃少陰君火。咳喘,君火之氣勝也。蓋君火司歲,故先火勝,而甚則及于厥陰。】

少陽司天,主勝則胸滿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熱。

【注少陽司天,初氣三氣,乃君相二火。主勝則胸滿咳仰息者,主氣之二火,欲上炎而外出也。】

太陽司天,客勝則胸中不利,鑾逄椋瀉畡t欬。

【注太陽之氣在表,肺主皮毛,故胸中不利,出清涕而咳。曰感寒者,謂太陽與寒水之有別也。】

陽明司天,清復內余,則咳衄嗌塞,心膈中熱,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注清復內余者,清肅之客氣,入于內而有余也。咳衄嗌塞,心膈中熱,皆肺病也。白血出于肺,陽明司天,天之氣也,臟屬陰而血為陰,血出于肺,則陽甚而陰絕矣。】

六元正紀大論

金郁之發,民病咳逆。

【注咳逆,肺之病。】

少陽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寒乃去,候乃大溫,其病氣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頭痛。

【注初之間氣,乃少陰君火,血溢目赤咳逆等證,皆風火之為病也。】

二之氣,火反郁,其病熱郁于上,咳逆嘔吐。

【注二之客氣,乃太陰濕土,則病熱郁嘔吐諸證,皆因陰濕凝于外,而火熱郁于內也。】

三之氣,炎暑至,民病咳嘔。

【注司天之氣,上臨于三氣,病咳嘔,感風火之氣也。】

少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民病咳喘。

【注咳喘,熱病生于上也。】

終之氣燥令行,余火內格,腫于上,咳喘。

【注終氣乃陽明燥金司令,故燥令行,氣交之余熱內格,而為咳喘。】

陽明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后天,民病咳嗌塞。

【注咳嗌塞,皆感燥濕之氣而為病也。】

陰陽別論

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

【注一陽者,少陽之氣,病則生氣少而火壯,火爍金,故善咳。】

調經論

氣有余,則喘咳上氣。

【注肺主氣而司呼吸,故有余則喘咳上逆。】

厥論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

【注肺主氣,逆故虛滿而咳。】

陽明厥逆喘咳。

【注陽明氣厥則喘,上逆則咳也。】

五臟生成篇

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注邪傷皮毛氣分,則咳嗽而氣上逆矣。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循胃上膈,手陽明之脈,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邪過在經,是以胃中厥逆也。】

生氣通天論

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注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是以秋傷于濕,上逆而咳。】

脈解篇

少陰所謂嘔咳上為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注少陰寒水在下,君火之氣在上,上下水火不交,則諸陽之氣上浮,而無所依從矣,是以陽熱上逆,而為嘔咳氣喘之病。】

少陽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于上而脈滿,滿則咳,故血見于鼻也。

【注陽氣未盛于上者,言至九月而少陽始盛也。夫血隨氣行,氣未盛而脈先滿,則血留而上逆矣。】

標本病傳論

肺病喘咳,三日而脅支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注日出氣始生,日入氣收引。肺主氣,故終于氣之出入也。】

心病先心痛,一日而欬;三日脅支痛;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注心為火臟,冬之夜半者,水勝而火滅也。夏之日中者,亢極而自焚矣。】

五常政大論

金不及曰從革。從革之紀,其發咳喘,其臟肺,其病嚏咳鼽衄。

【注咳喘,火刑肺也。嚏欬鼽衄,金之病也。】

金太過曰堅成。堅成之紀,其病咳。

【注病咳,火傷肺也。】

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咳嚏鼽衄鼻窒。

【注上從者,因司天之氣下臨,畏其勝制而從之也。欬嚏鼽衄鼻窒,皆肺病也。】

風論

以秋庚辛中于邪者,為肺風。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注風為陽邪,開發腠理,故多汗。風氣傷陽,邪正不合,故惡風。肺屬金,其色白。肺主氣,在變動為咳,風邪迫之,故時咳短氣。晝則陽氣勝而能勝邪,故差;暮則氣衰,故病甚。眉上,乃闕庭間,肺之候也。】

診要經終論

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咳嗽。

【注臟真高于肺,主行榮衛陰陽者也。榮衛氣血,所以濡筋骨,利關節。病在肝而反傷其肺,是以筋攣血氣環逆,故令人氣逆而轉為咳嗽。】

玉機真臟論

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注肺主周身之氣,不及則令人氣虛而喘,呼吸少氣而咳。氣虛上逆,則血隨而上行。氣虛下逆,則聞呻吟之病音。】

宣明五氣論

肺為咳。

【注陰陽應象論曰:肺在變動為咳。】

評熱病論

病腎風,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后五日其氣必至。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干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真氣上逆,故口苦舌干,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

【注病名風水者,因風而動其水也。真氣者,臟真之心氣也。心屬火而惡水邪,水氣上乘,則迫其心氣上逆,是以口苦舌干。腎為本,肺為末,金水子母之臟,皆積水也。是以水氣上逆于肺,則咳出清水。水邪乘胃,故不得臥。胃絡上通于心,陽氣入陰,陰陽相薄,故驚恐。心氣上乘于肺,金畏火熱,故咳甚也。】

痹論

脾痹者,四肢解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

【注脾氣不能行于四肢,故四肢解墮。脾脈上膈挾咽,氣痹不行,故發咳。入胃之飲,上輸于脾肺,脾氣不能轉輸,故嘔汁。肺氣不能通調,故上為大塞。】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肝脈微大,為咳引小腹。

【注肝脈抵少腹,上注肺,咳引小腹者,經氣逆于上下也。】

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

【注肺主氣,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皆肺氣虛寒也。】

本臟篇

肺高則上氣肩息,咳。

【注肺主氣,故高則上氣肩息而咳。】

玉版篇

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逆也。不過十五日而死矣。

【注咳而溲血形脫,其脈小勁,逆傷肺也。夫心主血,肺者心之蓋,咳,形脫,身熱,脈小以疾,逆傷心也。】

咳,溲血,形肉脫,脈搏,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逆也。不過一時而死矣。

【注咳溲血,形肉脫,脈搏逆于肺絡也。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逆于肝脾之絡也。】

經脈篇

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注是主肺所生之病,故咳喘上氣,渴而煩心。肺主氣,而為水之生原,肺乃心之蓋也。胷滿,臑臂痛,掌中熱,皆經脈所循之部而為病也。】

熱病篇

欬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注咳者,內熱上逆于肺也。衄者,表熱外迫于經也。夫肺主皮毛而朝百脈,外內之熱,咸從肺氣以汗解。汗不出者,氣絕于上也。出不至足者,氣絕于下也。】

脹論

肺脹者,虛滿而喘咳。

【注吳氏曰:此衛氣逆于城郭之中,而為肺脹也。】

論疾診尺篇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注水隨氣而溢于皮膚之間,故目窠微腫。頸脈動而膚脹咳者,水留于皮毛而動其肺氣也。風水者,因外受于風,風行而水渙也。】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3 11:03:42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阳县| 海城市| 伽师县| 新巴尔虎右旗| 河北区| 鸡西市| 汝阳县| 绩溪县| 抚远县| 南木林县| 金堂县| 健康| 荔浦县| 启东市| 卢龙县| 商洛市| 威海市| 莫力| 广安市| 股票| 汉阴县| 涞水县| 双峰县| 吕梁市| 博爱县| 贡觉县| 桂林市| 疏附县| 黄石市| 金塔县| 肃南| 曲阜市| 罗甸县| 延川县| 沈阳市| 襄垣县| 麻城市| 保康县| 巴东县| 宜章县| 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