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導言

吳福輝

丁玲是現代著名作家中我最早見過的一位,也是我青年時代的文學偶像之一。那是1953年,斯大林突然逝世,當年的悼念氣氛相當凝重,就像自己國家死了領導人。我這個中學生參加了東北某工業基地全市的追悼大會,在一個公園廣場,人們黑鴉鴉肅立,于一片此起彼伏的汽笛聲浪過后,(與莫斯科是同時按響的?)主席臺上有人發言,是丁玲,一個發出精精神神聲音的女作家。等到三十年轉眼過去,在她的晚年,或是北京木樨地家里,或是廈門鼓浪嶼休養地,我有幸近距離觀察她。這時的她,雖老未衰,富態,仿佛沒有經過這多年的風風雨雨折磨似的。最讓人記得住的還是那雙大眼,明亮,逼人,有個性.在我的印象中,她便這樣定格了。

人的一生可以有多少關口?要讀懂丁玲,就需了解她生平中惹動社會注目的那些關口。用現在的觀點來看,她還真是個新聞性極強的女性。1927年底,當《夢珂》經葉圣陶之手在《小說月報》發表時,據說就有不少大中學生把課本掩在上面,在課堂上讀這個新興作家的作品。她的丈夫胡也頻作為左聯五烈士被槍殺于上海龍華,秘密被捕的那天,他們的孩子出世剛滿六十幾曰。接著1933年她在上海租界被綁架失蹤,實際被羈押在南京達三年之久。魯迅以為她已犧牲,所以寫了那首有“可憐無女耀高丘”句子的《悼丁君》詩。1936年她逃離虎口,是靠曹靖華與魯迅與馮雪峰聯系上的,在張天翼的具體幫助下到達上海,再輾轉到達陜北根據地的紅都保安,完成了她傳奇般的逃亡經歷。這就是北京現代文學館庭院里所塑的穿了鼓鼓軍大衣模樣的丁玲。她被長征后的共產黨領袖們所歡迎,毛澤東填出“保安人物一時新”的《臨江仙》詞來,里面贊丁玲為“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將軍”的話,幾乎是一預告。然后才有她擔任十八集團軍西北戰地服務團負責人和主編《解放日報》文藝副刊的工作,才有日后寫出獲斯大林文學獎的土改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等。可是到了1955年,她開始倒霉,先是被戴上什么“丁(玲)陳(企霞)反黨集團”的帽子,然后“反右”時成了全國文藝界最大的“右派”,下“北大荒”養雞,“文化大革命”關進“牛棚”,直到1984年平反復出。丁玲的大起大落的遭遇,使得她的文學創作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而她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和執拗的性格,讓她終于挺了過來,并在凡是具有起碼寫作條件的時刻毫不猶豫地拿起筆來。

如果按她的作品來評價,丁玲一生曾多次成為文學史重大現象的創造者。《莎菲女士的日記》提供了大革命失敗后一代苦悶的、靈與肉掙扎的女性形象,當年發表時便引起轟動。這一形象和茅盾在《蝕》三部曲中提供的人物,后來被統稱為大革命中的“時代女性”。《韋護》,是以瞿秋白和王劍虹(丁玲的同學、密友)的愛情為原型的,在當年屬于風行一時的“革命加戀愛”小說。她類似的作品還有《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而寫過“革命加戀愛”小說的作家可不是一位,還有蔣光慈、洪靈菲等。到了工931年發表《水》,以十六省水災為題材,展開對覺醒的、反抗的農民群像的有力度的描寫,被馮雪峰從理論上概括為“新寫實主義”的代表,與張天翼、沙汀等“左聯青年作家”一起,構成了“普羅”文學的重大突破。這之后,她來到陜北共產黨的根據地,在與工農兵結合和為工農兵服務的氣氛籠罩下,她發表了《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用一個經過五四洗禮的現代知識者的眼光來打量農民習氣、農民思想。在她把《解放日報》文藝副刊的百期編完即將交給下一任舒群的時候,她發表了后來為她惹事的雜文《三八節有感》。而同時,她創作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與周立波的《暴風驟雨》,足以成為解放區土地改革這場風暴的文學長篇的時代記錄。以上,丁玲創作歷程中的重大作品,一方面發生著巨大影響,一方面多次引發爭議。香花、毒草分辨不清,否定、肯定接踵而至,造成對丁玲評價的幾起幾落。在這起落當中,升騰起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革命女性作家的斑斕姿影。

概括丁玲的道路,她是五四之后第二代女作家的杰出人物。她不是冰心,不是廬隱,不是淦女士(馮沅君),她是左派作家、革命作家。但她身上的女性意識和立場并不比任何新女性作家來得差。與第二代女作家中最優秀的蕭紅相比,她沒有那么多的詩意,不那么柔弱,筆觸不舍有那樣深長的寓意,她有的是飽滿的力透紙背的感情,細膩的雕鏤人物矛盾復雜心理的筆力。但是與魯迅稱蕭紅有“越軌的筆致”一樣,丁玲“越軌”的大膽更讓人記憶深刻,她更具有女性的獨立意志,以及思想上按現代女性視野觀察生活而帶來的敏銳穿透力和不同凡響的立場。“獨立女性”,貫穿了她悲劇性的“英雄”一生。

這樣,我就找到了在有限的篇幅里來解讀丁玲的一條線索:用表現五類女性形象的小說來編輯這本新的丁玲選集。

第一類是時代女性和知識女性的故事。《莎菲女士的日記》、《在醫院中》是出色的代表。莎菲的形象幾乎是對一切僵化的革命性評論的挑戰。因為莎菲是五四后的知識青年,她的苦悶、彷徨和叛逆,顯然是面臨“大革命”失敗后一種普遍的頹廢和失意。但這個形象的特殊性在于她的“個性解放”的幻想性質,她尋覓人生意義而無出路,鄙視世俗而又有迷醉聲色或玩弄男性感情于股掌之間的危險,這使得她的反抗帶有病態,卻仍屬于反抗。莎菲的歷史內涵復雜得令人瞠目結舌,經常的情況是讓受中國文化浸染很深的我們不知如何闡釋才好,以至于在人物面前失語。《在醫院中》的陸萍醫生,這樣一個按照舊的思想定勢自然要歸入“小資產階級”的女人,卻在小說里與農民小生產者的思想習性,與官僚主義者沖突,構成了與解放區知識分子改造的主流相逆的主題。所以,每當丁玲挨批判的時候,總有人出來指責“丁玲是莎菲”,“丁玲是陸萍”。當然,如按法國作家福樓拜的名言“我就是包法利夫人”,一切作家都將自己的部分血肉融化到他的作品人物中去,說“丁玲是莎菲”、“丁玲是陸萍”也無妨,但小說總是虛構,莎菲與陸萍顯然是更廣大鮮明的被丁玲所創造出來的典型。

第二類由農村進入城市的女性,可以數出《夢珂》里在都市遭遇坎坷的夢珂,《慶云里中的一間小房里》的鄉村來的妓女如何在城市做著她們的夢。這些都讓人不禁聯想到今天生活里每天都在發生的“農民進城”的現實情景。

第三類是“農婦”故事。丁玲來自湖南農村,她熟悉走出農村與留在農村的那些女性。《阿毛姑娘》里的阿毛是一個在鄉村因聞到都市氣味而陷入絕境的女性(篇幅太長)。《我在霞村的時候》寫一個抗戰中遭日寇強暴、被迫做了“慰安婦”(據人考證),又反過來替抗日軍民做諜報工作,卻在返鄉時受到歧視的女性貞貞。寫貞貞,表現了作家的獨特女性立場和嗅覺。

第四類是丁玲“左聯”時期寫的工農人物。《水》因文字更長,無法選入。《法網》、《夜會》都直接表現了工人。我特意挑了較短的《消息》一篇,是寫工人母親的覺悟和深明大義的。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丁玲筆下各色女性形象的多姿多彩。

如果沒有第五類以《母親》中的曼貞為代表的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代的婦女人物,那丁玲的女性系列也是不完滿的。這原是一部沒有完成的多卷小說,已經可以獨立成篇。所寫是以自己母親為原型,一個從舊式封建家庭走出,放開自己的小腳,勇敢地邁入新式學校接受教育的女性。其中有以向警予為原型的人物夏真仁。全書很有幾分《紅樓夢》的筆意。而曼貞的堅忍形象一點點地走進時代的光環。正是這樣一個母親才會有這樣一個丁玲。

丁玲晚年復出后,一部分的精力被消耗掉了,一部分的精力用來寫作、編雜志、出國交流。她沒有再寫出重要的小說,先后發表的《牛棚小品》、《杜晚香》是其最后的重要著作。兩篇作品形成的不同評價,劃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許多人贊揚《牛棚小品》,認為它寫出大時代下男女個人情感的復活。丁玲自己當然不能說不珍惜個性化的《牛棚小品》,但她多次強調《杜晚香》,認為這個從偏僻農村走向工業建設的女人是她理想中的女性。她強調了個人走向集體。其實這兩條線索在丁玲的一生都前后貫串。我本人是更欣賞《牛棚小品》的,也因了此篇獲“十月文學獎”的時候,我曾與作者一起躬逢其盛。《杜晚香》是她晚年面對社會信仰危機,而要表示的一種堅守。是眾人皆醉她獨醒也罷,是眾人皆醒她獨醉也罷,丁玲都是特立獨行的。說到底,誰能分毫不差地評價她呢?

2006年4月18日于京城小石居

品牌:中文在線數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上架時間:2015-12-29 15:33:31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文在線數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银市| 库伦旗| 江永县| 东安县| 额敏县| 色达县| 清涧县| 汾阳市| 永嘉县| 浮梁县| 新竹县| 上思县| 宁城县| 平定县| 广水市| 罗山县| 明溪县| 卓资县| 安新县| 江城| 顺平县| 安乡县| 鞍山市| 勃利县| 阳泉市| 邹平县| 永昌县| 班玛县| 汶上县| 南开区| 墨江| 无棣县| 汾阳市| 阳东县| 盱眙县| 英德市| 湾仔区| 澄江县| 循化| 胶南市| 东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