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1章 赴港求學,你了解多少(2)
- 第30章 赴港求學,你了解多少(1)
- 第29章 大學生為什么找不到工作(2)
- 第28章 大學生為什么找不到工作(1)
- 第27章 不要走馬觀花看香港(3)
- 第26章 不要走馬觀花看香港(2)
第1章 自序:挺立在時代潮頭
我這本書有點特別。特別之處首先在于有別于一般的經濟學著作:翻開目錄,你見不到經濟學里面那些“價格理論”、“制度經濟學”之類的繃著臉唬人的詞語。第二點特別之處在于,讀者雖然見不到什么“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第二定理”之類的空洞討論,卻能明白我“批評房地產”,其實是“為了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更加特別之處是,在與你討論人民幣匯率問題時,我非但不空談理論,更苦口婆心地給你分析“人民幣升值讓你更富裕了嗎”。
為什么我的這本書里不怎么談理論呢?我之所以在這里不談理論,是因為我想告訴大家:真正的經濟學應該是經世濟民的,應該是能指導各方面實際問題的,應該是能挺立在時代潮頭的!
這本書看似洋洋灑灑,實質上是圍繞著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又一個核心問題進行嚴謹又不失形象生動的討論。翻看這本書討論房地產、資本市場與金融監管、次級債危機的這些章節,你是否認同我的觀點?如果你讀到我專門寫《士兵突擊》的一章,很可能要開始懷疑我是不是不小心把影評加進來了。然而,“你想到的,都是錯的!”實際上,如果讀者此刻還以為這些與經濟學完全無關,那么你實在有必要讀讀這本書,以正本清源!
我用房地產一個章節就講完了“廠商理論”、“消費者理論”、“價格理論”、“社會福利”和“政府干預”這五個話題,也就講完了微觀經濟學的全部。因為透過房地產一個行業,我就帶你分析完了中國的房地產開發商究竟面對著怎樣的困境,這就是“廠商理論”;老百姓作為消費者為什么要買房卻又買不起房子,這就是“消費者理論”;針對房價,我專門為你分析了樓市是否已經到了拐點,這就是“價格理論”;自始至終,我批評房地產,就是為了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而“社會福利理論”實際上會告訴你,為什么這是我的終極目標,為什么這也應該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最后,我幫大家解讀了“房地產的問題不是流動性過剩”,而是“投資經商環境惡化的結果”,并由此斷言,“中國經濟的宏觀調控已經失效”,因此要“反對‘以GDP為綱’”。
你可能又要擔心了,我用一個章節就把經濟學講完了,那接下來豈不是注定要跑題了?我想提醒你一下:微觀經濟學并不是經濟學的全部!那么經濟學還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呢?這也正是余下十二個章節里,我要跟大家講的。政治經濟學還應該探討比較政治問題、再分配政治問題、動態政治問題、貨幣政策和經濟政策問題。
什么是比較政治問題呢?選舉規則與競選、制度與責任,還有政治體制,這都是比較政治問題。所以我帶領大家從奧巴馬與希拉里之爭看美國,就是要研討美國的制度與責任文化、美國競選的政治問題。相關章節深刻指出了美國現行政治體制下較為突出的兩個弊端:種族沖突,誰演技高誰當總統。中國政府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好政府,正是清楚地看到了這樣的弊端,才小心翼翼地推動漸進式政治體制改革。基于同樣的考慮,我奉勸大家不要走馬觀花看香港,你要看到香港的精髓是法治意識,而且,我還以新加坡的法治觀念來做比較,并借由香港對交通的管理,深刻挖掘了資本主義的靈魂。更為關鍵的是,我希望大家通過這種借鑒,思考我們在大國崛起過程中的法治化進程,思考中國的法治化進程與民主化進程的關系,還要思考中國應如何實現法制化建設等重要的現實問題。
很多人以為只有一般性的轉移支付問題、養老金問題、失業保障體系建設的問題才是再分配政治問題。但本質上,我認為,資本市場才是中國最大的再分配政治問題!股市應該是政府藏富于民、公平地轉移社會財富的重要工具,所以政府應該毫不猶豫地優先保護中小股民的利益,毫不動搖地打擊地下金融。基于這樣的分析,我才會認為“基金的發展得益于政府的嚴格監管”,才會建議“證監會的職責是監管市場,不是打壓泡沫”,而重中之重就是毫不猶豫而且毫不動搖地堅決打擊內幕交易,特別是與政治游說和特殊利益集團相配合的內幕交易。作為借鑒,我特別介紹了美國在打擊內幕交易方面的措施和經驗。作為預防措施,我還要特別強調指出:引入國際金融大鱷,先要健全法律制度,否則他們就會成為最大的內幕交易集團。
再有就是動態政治問題。這個詞的確有點繞嘴,不過,稅收政策、公債和經濟增長中的各種動態問題都屬于這個范疇。我以后有機會再跟大家具體談稅收政策和我國債券市場中的問題。
在這本書里,我簡要品評了《士兵突擊》這部電視劇。其實,我希望大家思考這個問題:現代社會是否給年輕人提供了足夠的機會?而這部片子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為它反映了這個時代年輕人的苦惱。這個苦惱和企業家的困境類似,企業家所面臨的投資經商環境也在迅速惡化。舉例而言,樓市泡沫和股市泡沫是民營企業投資經商環境惡化的結果,因為某些領域過冷,他們不愿意投資,所以去炒樓、炒股了。經濟過熱完全是我們政治上或是體制上的因素造成的,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造成和建設有關的部門過熱,這就是二元經濟。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很多調控措施從被制定的那天起就注定了是要失敗的!
貨幣政策和經濟政策也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貨幣政策應該以經濟穩健成長和人民福利提高作為終極目標,所以我在介紹過金融領域的幾個基本概念之后,就尖銳地指出貨幣政策應該以抑制通貨膨脹為依歸;所以我點出我們生活在負利率時代,重點分析匯率上升對我們的生活會有怎樣的影響。也正因為這本書的本質是政治經濟學,所以我才會將“十七大精神與宏觀調控”列為貨幣政策和經濟政策分析的重點。
那么,我為什么還要大談特談教育呢?甚至為此不惜筆墨,談完內地教育,又講香港教育,還對比著講,辯證地分析。因為教育政策說到底是經濟政策!為什么內地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為什么內地大學生就業形勢這么嚴峻?因為從經濟結構上來說,中國根本就不是制造業大國。在內地高校擴招之前,我們沒有搞清,我們是不需要這么多大學生的,因為我們的制造業處于產業鏈價值最低的環節。如果你不來聽我講課,你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找不到工作。你甚至還會責怪自己:是不是在學校學習不努力,是不是在學校天天談戀愛,因此把成績搞差了?早知道我就不談戀愛好好學習了。其實,這是我們產業鏈定位錯誤造成的結果。為什么香港的大學生就業率高?因為香港的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并且只有服務業才能吸納那么多的大學生就業。以我們香港中文大學為例,商學院畢業的學生,就業率是100%,那么薪水多高呢?2007年,最低9000塊,最高4萬塊。商學院的畢業生,其就業率有保證,理工科的畢業生就不能保證了。因為香港經濟完全以服務業為主,在這種體制下,雇主對理工科畢業生的需求量不大,這就導致了他們很難找到工作。所以,學生報考香港學校的時候,尖子學生都去了商學院和法學院。
當我把這本書這樣總結下來,我想你們就能理解我前面說的那句話了:這本書看似洋洋灑灑,實質上卻是圍繞著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又一個核心問題進行嚴謹又不失形象生動的討論。或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這本政治經濟學寫得也比較失敗:文字淺白,沒有數學符號和那些繞口的經濟學術語。但是,這本書把政治經濟學方方面面都交代了,所以大家一讀完這本書就都成了經濟學家,而且是挺立在時代潮頭的經濟學家!
郎咸平
2008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