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2章 后記
- 第31章 參考文獻
- 第30章 附錄今井武夫所載《芷江會談記錄》(2)
- 第29章 附錄今井武夫所載《芷江會談記錄》(1)
- 第28章 附錄今井武夫回憶受降經過(3)
- 第27章 附錄今井武夫回憶受降經過(2)
第1章 總序
人們通常很熟悉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文字資料,但是對于正面戰場中許多被埋沒的歷史圖片則知之不多,“親歷二戰·影像記憶”叢書試圖以大量現場圖片和親歷者的文字,展現真實的抗戰史實。
一、照片的來源本叢書以照片整理、展示為主,其來源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第一,美軍私人拍攝的照片。這些美軍士兵出于個人攝影的興趣,用彩色膠卷記錄了抗戰時期各國軍民的生活和風土人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首次披露了大量高清的珍貴彩照。這些照片主要出自兩位美國軍人小弗雷德里克·F·施安勒(Freerik F.Shller Jr.)與約瑟夫·德(Joe. y)之手。他們使用當時十分先進的柯達相機和彩色膠片,在印度、緬甸、中國等地拍攝了大量戰爭與生活照片,現在這些作品經過掃描、編撰,首次面世。施安勒與約瑟夫·德兩位軍人并非專業的新聞記者,也許正因為如此,才可以避免一些專業的慣性思維;他們也并非戰地記者,只是以攝影愛好者獵奇涉趣的眼光打量一個個陌生而神秘的國度,一段段艱辛、苦難與死亡的征程。因而,這些照片體現了普通個體視野中的戰爭記憶,不加雕飾,樸實自然;真實客觀,活潑生動。目前國內已經出版的同類二戰圖文書中,有飛虎隊隊員艾倫·拉森和戰友威廉·迪柏在1945年8月6日-10月5日期間,用柯達相機拍攝的抗戰勝利前后昆明、重慶、成都、杭州、上海等地的歷史鏡頭。拍攝者艾倫·拉森曾經參加過美國陸軍航空隊,接受過航空照相測量技術的專業訓練,并被分配到第三十五照相勘測中隊,該部后來被派遣到中國昆明,并入陳納德將軍領導的第十四航空隊(原飛虎隊)。拉森被調遣到第二十一照相勘測中隊,并隨部隊遷往成都、重慶、杭州和上海。相對而言,拉森和迪柏的作品范圍比較狹窄,數量也比較少。
其他拍攝了大量照片的是,溫斯頓·維軍士(Sgt Winston Wy),他曾是H&;S公司第九三○航空工程兵團的供水主管;弗蘭克·維爾利(Frnk Vierling),曾經負責軍隊通訊工作,是一個業余攝影家;羅伯特·科葛(Roert Kegle),他拍攝了美軍從印度回國的照片。
第二,美軍照相部隊拍攝的照片。二戰期間,美軍已經開始將彩色膠片和膠卷運用于軍事測繪、戰地偵察和戰役記錄,例如,美軍第一六四照相部隊留下了海量的戰場照片。本叢書展示了美軍第一六四攝影隊成員小丹尼爾·諾瓦克(niel Novk,Jr.)拍攝的大量作品。詹姆士·米爾福特·佐斯(Milfor Zornes)被任命為中印緬戰區的戰爭藝術家,在將近三年的時間里,除了拍攝大量戰區照片,他還用油畫記錄了中國、緬甸和印度的很多地方。弗蘭克·邦德(Frnk on)在駐印度和緬甸的陸軍航空部隊第四十攝影偵察中隊服役。邦德非常擅長沖洗膠卷,他沖洗的航空攝影照片給盟軍提供了進軍緬甸中部所必需的情報。在當時高質量的相機和膠卷數量非常有限的情況下,邦德的照片成了生動的、高質量的歷史記錄方式。
第三,英美記者所拍攝的照片。這些記者主要是《生活》《時代》《國家地理》、YNK、IRoun Up 等媒體特派的。例如,1940年英國人弗蘭克·奧特姆(Frnk Outrm)和費因(G.E.Fne)試圖“以自己個人的親身經歷來驗證中國人宣布的他們正在建設一條‘全天候’的公路”,他們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發表了《滇緬公路,中國的后門》一文,敘述了從緬甸出發,沿著滇緬公路行進所經歷的艱難險阻。隨行的記者弗蘭克·奧特姆拍攝了滇緬公路的大量照片,這些照片的題材與對象具有典型性,可惜大部分是黑白的,美國著名的《生活》《時代》《國家地理》等雜志刊登的圖片也大多是黑白照,照片效果不及彩照。
二、親歷者的文字
本叢書秉持回到歷史現場,讓親歷者自己說話的原則,因而文字部分主要選自當事人的敘述,既有領袖、將軍,也有普通戰士和底層百姓。例如,軍中人士有孫克剛、丁滌勛、王伯惠、邱維達、劉措宜、陳應莊、杜聿明、郭汝瑰、魏鴻祥、史文召、史迪威、今井武夫、岡村寧次等人。普通百姓有湖南芷江的姚本才、向晶如、李高木、張二毛等人。讓親歷者說話,讀者可以體驗到當時原汁原味的歷史氣息;不同的敘述立場和觀點,以及歧見迭出的細節,可以使歷史保留多義性的聲部。宏大的歷史事件與進程,往往通過偉人和英雄的話語平臺得以發布,如草芥般默默無聞的普通個人的存在,其實也應該受到重視,或者說,從個體生命去透視大歷史,往往可以使歷史存在更加親切可感,具有人性的溫情。
三、圖文參照的歷史敘述
文字傳達的信息,需要讀者對文字這一媒介工具展開理解、想象等理性的概念思維活動,而用鏡頭來記錄戰爭的過程和形態,相對于單純的文字記錄來說,它具有視覺的直觀性、形象性、沖擊力。照片作為視覺印象,是一種全息式的傳達方式,具有深刻的表現力和多種解讀的可能性。人們通過畫面感知,可以結合個人的知識和體驗進行豐富的理解。照片中的內容,滲透著拍攝者個人的體驗和情感,以及許多無法清晰言表的氛圍、韻味和現場感。本叢書的圖像敘事,大體是按照歷史過程來編排和組織的。通過確定的敘事線索以及具體的物象之間的先后順序,構建一個多維的意義空間。這種圖像式的記錄方式具有超強的記憶留存能力,保留了語境的鮮活性與原生態,更樸實,更直接,更有質感。本叢書的照片具有很強的歷史厚重感與紀實性,為今天的人們了解戰時中緬印各國的真實原貌,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值得珍藏。
鏡頭敘事的秘密在于蒙太奇的表達效果。鏡頭的蒙太奇組接方式不僅僅是圖像之間的敘事,還有氣氛、動作、空間、色彩、語境等等的關聯方式。透過鏡頭來觀察、記錄戰場歷史,可以豐富人們觀察與解讀事物的角度。本叢書的照片并不像有些圖文書偏重趣味性、情節性、戲劇性或者矛盾沖突等娛樂價值和觀賞價值。重點不在于觀賞性與刺激性,而在于直面并呈現真實的事實本身。畢竟照片是對歷史的復現,無論讀者是否愿意接受,一段歷史曾經以它特有的方式客觀地發生過,它一直存在,也將永遠存在,無論人們是否在意。后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方法和路徑去接近它,盡可能還原歷史的本身,了解這場戰爭的原初形態、人們的戰爭心理與生存方式。
圖像的感性和文字的理性,可以帶來歷史敘述的真切與深刻,二者形成一種必要的互補。有些意義文字表達不了,而有些意義圖像的表意能力有限。圖像在某一個偶然的瞬間定格了、完成了,但它所蘊涵的意義延續在鏡頭的空間之外,實現在讀者的會意之中。如果沒有文字的表達,圖像背后事件的意義、人物的情感,拍攝者的寄托,則會晦暗不明。文字則能夠對這些隱含的內容給予顯性的豁亮,讓讀者的理解更加準確而深刻。
歷史是一條河流,人們對于歷史的敘述處于一種永遠沒有完成,也無法完成的狀態。作為本叢書的敘述者,希望這段歷史因為讀者的參與而不斷產生新的意義。畢竟,歷史最好的保存方式不是在紙上,而是在心上。歷史是一個無法窮盡的謎題,不斷從事實、情感的角度去感受、理解新的對象,是人類探索的動力和樂趣。二戰這一道謎題,期待讀者去發現,去理解,去思考人類應該如何和平相處、合作發展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