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簡介
本書創作于17世紀,為書信體小說之先聲。寫信人歐琳達集智慧與美貌于一身,無數男子拜倒在其石榴裙下。他們或因種種愚鈍自負的行為被她調笑戲弄,或因魅力非凡而讓她進退兩難,只得向藍顏知己克林德寫信傾訴衷腸。這個機靈聰慧、不可一世的愛情贏家,在看透了男女感情博弈的游戲之后,到底是投向了成熟知性紳士的懷抱,還是繼續信奉單身萬歲?她與異性朋友之間的純友誼能持續到最后嗎?愛情是永恒的話題,而這種種微妙的糾葛,竟出自近300年前的14歲少女之手……
本書創作于17世紀,為書信體小說之先聲。寫信人歐琳達集智慧與美貌于一身,無數男子拜倒在其石榴裙下。他們或因種種愚鈍自負的行為被她調笑戲弄,或因魅力非凡而讓她進退兩難,只得向藍顏知己克林德寫信傾訴衷腸。這個機靈聰慧、不可一世的愛情贏家,在看透了男女感情博弈的游戲之后,到底是投向了成熟知性紳士的懷抱,還是繼續信奉單身萬歲?她與異性朋友之間的純友誼能持續到最后嗎?愛情是永恒的話題,而這種種微妙的糾葛,竟出自近300年前的14歲少女之手……
《歐琳達歷險記》出版于1693年,是一部簡潔的書信記敘體小說。作為為數不多但又讓人心悅誠服的范本之一,這本書印證了一條理論:一種文學形式,例如小說,是間歇性不規則地發展的。與此同時也反映了一條金科玉律:聰明的頭腦,就算是用看似不盡如人意的材料,往往也可以創造出優質的作品。相較于笛福,《歐琳達歷險記》確實只能算是謙遜的雛形,但是,如果用家庭現實小說的標準來考量,和當時的英國小說作對照,這部作品卻是驚人地成熟。或者,如果我們相信書商,把版權授予一個14歲的女孩,那此前也只有少年時期的簡·奧斯汀能與之相比了。
雖然在第一版中,歐琳達只被介紹為“一個匿名的年輕女人”,但在1718年和1724年的版本中已被稱作“特羅特夫人”。這位女士從1707年起成為薩福克的副牧師帕特里克·科伯恩的妻子,盡管她在威廉國王時期取得了一定的文學成就,但之后就漸漸銷聲匿跡了(她的丈夫在喬治一世登基時去世,生前是一名教師),后來被人們稱為“一個有學問的女人”和倫理學作家。她用了娘家姓的這一舉動,盡管在1718年并沒有給布里斯科的作品集增添色彩,但加上女主角的處境和特羅特夫人早年生活出奇的相似之處(之后會討論),讓布里斯科的作品歸屬看上去值得被認可。確實,如果特羅特夫人真的寫了歐琳達歷險記,她肯定是在14歲那年寫的。但是她卻是一個驚人地早熟的孩子;在16歲時她就創作了一部成功的素體詩悲劇,瑪麗·沃特利·蒙塔古夫人和簡·奧斯汀都展現了相似的小說技藝(更不用提黛西·阿什福德了)。
凱瑟琳·特羅特(1679-1749)是大衛·特羅特和莎拉·貝倫登的女兒。大衛是一個海軍指揮官,在1683年的一次航行中殉職。莎拉和梅特蘭家族、德拉蒙德家族有親戚關系,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她在上流社會的貧困處境中維持生計、養育女兒,直到她在安妮女王統治下領到每年20英鎊的養老金為止;伯內特主教也是她的朋友和贊助人。凱瑟琳是一個神童,她通會了拉丁文和邏輯學,據說還自學了法語;在童年時代就即興創作詩篇,在14歲的時候為比維爾·希金斯先生從天花中康復而創作了一首詩,這首詩與當時盛行的“品達”風格的詩相比毫不遜色。但在1695年的時候,凱瑟琳·特羅特根據貝恩夫人對葡萄牙歷史的敘述中的選段所改編的悲劇《來自卡斯特羅的艾格尼絲(Agnes de Castro)》大獲成功,之后就以女性智者聞名。同年12月,這部作品在德魯里巷的皇家劇院上演,由威徹利做開場白,維爾布魯根夫婦和科利·西貝爾也參演其中的角色。《致命友誼》這部悲劇是于1698年在林肯律師學院創作的,并獲得了些許成就,而接下來的兩部作品就沒那么幸運了。但是,特羅特夫人結識了康格里夫、德賴登和法夸爾,也因為《女性智者》(1704創作;1696年演出)和皮克斯夫人以及曼利夫人一同被奚落而出名。1702年,她轉向更加嚴肅的寫作,她的《為<;人類理解論>;的辯護》和其他針對唯物論指控,為洛克理論辯護的論文讓洛克為之動容,親筆寫信感謝;她還與萊布尼茨通信,他深度分析了她的理論。《學者文學作品史》在1743年還刊印了她的一篇關于道德義務的論文,1747年沃伯頓給她的論著寫了序言。
如果我們愿意承認《歐琳達歷險記》是特羅特的作品,它的價值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為傳奇化的自傳。歐琳達,如同特羅特夫人一樣,是一個智慧與美貌并存的少女,她沒有父親,她的母親迫切地想讓她嫁給富有的權貴階層。但是關于她的性格與遭際并不確鑿,我們必須依據兩個當時有可能帶有偏見的描述。特羅特夫人在《女性智者》中并沒有受到過多批評;她在《卡利斯塔》中被扮作一個狡猾又狂妄,完全不懂拉丁語和希臘語的小角色(她聲稱讀了原版的亞里士多德),但沒有提及她的道德品性。關于她早年的另一個記錄,是曼利夫人傳奇化的自傳和丑聞編年史《里維拉歷險記》(1714年出版),也許完全不可信;但是作者卻和特羅特夫人有很深的交情,她在1690年所說的關于她生平的信息,在《歐琳達歷險記》里也有提到,而且與特羅特夫人回憶錄的作者托馬斯·柏奇的概述也差不多一致,兩者相似到讓人不禁猜測:在《歐琳達歷險記》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印證的類似事實,很可能在《里維拉歷險記》中是被惡意歪曲的。小說中主角的藍顏知己克林德、被綁架的新郎歐倫特和不適合結婚的貴族情人克洛瑞登似乎是同一個人的三個方面,因為曼利夫人詳細地講述了“卡利斯塔”和“克林德”的曖昧關系(在“里維拉的至愛”中被比作特羅特夫人和蒂利先生)。約翰·蒂利是艦隊監獄的副獄長,曼利夫人一直是他的情人,直到1702年他第一次見到特羅特夫人,她那時正為了一個調解案向曼利夫人的侄子約翰·曼利尋求幫助,因為他當時被委任調查蒂利作為監獄管理者的可疑行為。曼利夫人說,特羅特夫人在公眾場合是個正經的人,而在私下里卻截然不同;“克林德”說,她是第一個讓他對妻子不忠的女人。曼利夫人還閃爍其詞地繼續說道:
“(卡利斯塔)的母親遭遇了困境,受恩于他,于是提出把女兒托付給他,他接受了,還寄宿了一夜,在那之后他再也無法償還……(卡利斯塔)曾因為克林德不再去找里維拉而洋洋自得,可現在她因為和克林德之間無恥的私通而被街談巷議。”
無論特羅特夫人青春期戀情的真實與否,還是這些緋聞是否與歐琳達虛構的故事有所關聯,必然只能是推斷,但是這本書的藝術價值卻是毋庸置疑的。盡管嚴格意義上說這是一本書信體小說,作者卻不像理查森那樣羅列書信體寫作技巧。不過,雖然這是一部被隨機分成幾封信的虛構自傳,但一系列安排手法,例如:把給克洛瑞登的信放到最后;引入歐琳達試圖撮合克林德和安布羅西雅,并記錄下整個過程的這種次要情節;在故事(稍有)懸念的時候中斷通信;講一件事描述得意猶未盡,等等,都展現了作者對小說手法的通曉程度遠不止是入門水平。的確,現代評論家甚至可以從小說的結尾看出對現實主義“開放式結局”故事安排的預言,這樣的手法現在備受稱贊;因為雖然歐琳達已經和歐倫特劃清界限,但是她還是沒有和克洛瑞登牽手,從而改變命運得到幸福。正如任何一個在這場鬧劇外的人會做的那樣,她必須等待他那煩人的妻子離開他。種種的窘困與誤解,克洛瑞登以忠貞為借口對歐琳達的哄騙和歐琳達之后的醒悟,藏衣柜事件(后面一封信中的情節)和隨后的尷尬,為舞臺喜劇的俗套增添了別樣風味。然而作者這些細節處理得熟練老道,從來不會顯得突兀或小題大做。
也許歐琳達的故事(作者叫凱瑟琳)與同時期小說比起來,最顯著的特質是控制和約束。除去小說最后荒誕的結尾(歐倫特隱居,最后得天花去世)以外,小說中每一個情節的安排和展開都別具匠心。劇情的動向發展得真實可信,有條不紊;人物行為的起源,除了一些不算絕妙的巧合和意外,都是極致的反浪漫主義。確實,這部小說恰好達到了伊恩·沃特[9]提出的“現代小說”的標準。最重要的是,女主角的處境和行為,她的價值觀,和她生活的世界(雖然只是粗略的介紹)都會讓簡·奧斯汀的讀者覺得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在1740年前卻又顯得十分獨特。
歐琳達是一個有帕梅拉[1]美德的中產階級女主角,但是她有著帶諷刺的幽默感;談及婚姻問題時,她通常順從她的母親,但內心卻想逃避長輩的旨意;她有摩爾·弗蘭德斯[2]那樣的洞察力,卻能夠認清她自己的虛偽;她在倫敦的生活每況愈下,雖然被卷入風流的婚外戀,卻愿意接受權宜婚姻;她還忍受了愛情和猜忌的侵襲,卻沒有任何多愁善感和夸張做作的姿態。
除了這部小說在專業領域的成就,通過女主角向她的知己袒露自己的方式做人物描寫是全書最突出的特點。在這樣一個比較早的時期,這樣的小說女主角確實罕見。她熱衷說教卻又不令人生厭;她的機智詼諧適度而又真實;她的追求者是一個金匠(縱使他擁有順應那個年代的名字勃朗特斯),而不是《阿斯特蕾》[3]里的王子,然后她又清醒地諷刺自己看不起他;她是在商業通信中遇到了她理想的情人,而不是陳腐的患難遇知己,卻也明智地因為他已婚且花心而回避他。
《歐琳達歷險記》值得推薦給學習英國文學史的學生的兩個主要理由是:因為它在英國式家庭小說和寫實小說的萌芽期就預見了這類小說在成熟盛行期可能具備的諸多特點;因為我們還不清楚文學、社會和經濟等文化因素產生了如何的影響,使得這本書所代表的文學成就幾十年內都無法復制,所以我們需要繼續探究。
羅伯特·亞當斯·戴
紐約城市大學王后學院
注釋:
[1]帕梅拉是18世紀英國小說家塞繆爾·理查森的書信體小說《帕梅拉,又名美德有報》Pamela,or Virtue Rewarded的女主角。帕梅拉是一個堅守貞潔美德的女傭,起初男主人因愛慕她的美貌想誘奸她,但她義正言辭地拒絕男主人的要求。男主人一怒之下將她囚禁起來,威脅誘惑,她卻不為所動。最后她的貞潔品德感動了男主人,男主人決定真誠地追求她,最終二人結為伉儷。
[2]摩爾·弗蘭德斯是18世紀英國小說家丹尼爾·笛福的同名小說《摩爾·弗蘭德斯》Moll Flanders的女主角,講述了悲情女子摩爾的坎坷一生,她在監獄出生,從小沒有父母的疼愛,但她窮其一生試圖嫁個富有的丈夫,希望獲得大筆財產。然而,命運弄人,她經歷了種種坎坷當過妓女、小偷,做過牢,結了五次婚最后在監獄與曾經欺騙自己的丈夫重逢,通過牧師的幫助,和丈夫一起被發配到美國,開始新的生活。
[3]《阿斯特蕾》L’Astrée是17世紀的法國作家杜爾菲創作的田園小說,講述牧羊人瑟拉多和牧羊女阿斯特蕾曲折的愛情故事,阿斯特蕾因為一場誤會決定不再見瑟拉多,傷心的瑟拉多打算跳水自殺,但是被仙女救起。最后,歷經波折,這對愛人終于重歸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