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山此水此心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外灘的黃昏與青銅的嘆息
黃浦江的風總是帶著某種特殊的質感,那是江水、海風與這座城市呼吸交融的味道。我站在外灘的堤岸上,時值黃昏,夕陽正為對岸的摩天樓群鍍上最后一層金邊。東方明珠塔、金茂大廈、上海中心、環球金融中心,這些現代建筑的杰作如同巨杉般拔地而起,在暮色中勾勒出銳利而輝煌的天際線。
我身后,是被稱為“萬國建筑博覽群“的古典建筑群。花崗巖的墻體在夕陽下流淌著百年時光沉淀下的暗金色光澤。從巴洛克式的穹頂到新古典主義的立柱,從文藝復興式的窗欞到裝飾藝術派的浮雕,每一棟建筑都在訴說著一個時代的故事。
游人的喧嘩如潮水般漲落,各種語言的交談聲、相機的快門聲、街頭藝人的音樂聲交織在一起。而我卻仿佛聽見了一聲深沉的嘆息,穿透了時空。那不是風,我確信。那是青銅的嘆息——源于不遠處海關大樓頂那口歷經戰火與榮光的巨鐘,亦或是源于我腳下這片沖積平原千年來所承載的所有記憶。
我循著鐘聲望去,海關大樓的鐘樓巍然矗立。那口制造于1927年的巨鐘,至今仍準確無誤地報時。我想起讀過的史料:鐘聲響起時,正是上海開埠后最繁華的年代。外灘的這些建筑,大多是那時由外國建筑師設計,但由中國工匠一磚一瓦建造而成。這是一種奇妙的融合——西方的設計理念與東方的營造智慧,共同鑄就了這片獨特的風景。
漫步在黃浦江畔,我的手指輕輕拂過防汛墻的花崗巖。這些石頭冰涼而粗糙,卻仿佛有著生命的溫度。我想起這座城市的歷史:一個小漁村如何變成通商口岸,如何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東方巴黎“,又如何在新世紀重新崛起為國際大都市。這塊土地見證了多少榮辱興衰,承載了多少夢想與淚水。
對岸的霓虹開始次第亮起,陸家嘴的樓宇仿佛瞬間披上了璀璨的錦衣。游輪在江面上劃過,留下長長的波紋。我注意到身邊一對老夫婦,他們靜靜地倚在欄桿上,望著對岸的景色出神。老先生頭發花白,戴著金邊眼鏡,穿著熨燙妥帖的中山裝;老太太則是一頭銀發挽成發髻,身著素雅的旗袍外套。他們的姿態如此安詳,仿佛與喧囂的周遭隔著一層無形的屏障。
我忍不住上前搭話。老先生姓陳,今年已經八十六歲,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我小時候,就在這外灘附近長大,“陳老先生用帶著滬語口音的普通話說道,手指向對岸,“那時候,浦東都是農田和蘆葦蕩。誰能想到,現在變成了這個樣子。“他的眼神中有感慨,有自豪,也有一絲難以言說的復雜情緒。
陳老太太接過話頭,聲音柔和:“我們結婚五十周年了,今天特地再來外灘走走。1960年代我們談戀愛的時候,就常來這里。那時外灘沒有現在這么熱鬧,但對年輕人來說,已經是上海最浪漫的地方了。“她笑著看了看老伴,眼角的皺紋里都盛滿了甜蜜。
聽著二老的講述,我仿佛穿越了時光。外灘還是那個外灘,黃浦江依舊東流,但岸邊的風景卻已經天翻地覆。陳老先生說,他經歷了上海的所有變遷,從抗戰到解放,從改革開放到浦東開發?!斑@座城市就像鳳凰一樣,一次次重生,一次次變得更加美麗?!?
夜幕完全降臨,外灘華燈齊放,對岸的霓虹倒映在黃浦江上,碎成萬千光點。人群越發擁擠,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此駐足留影。我聽見身邊有說法語的、德語的、日語的、英語的,當然最多的還是各地方言的中文。這是一個真正的國際舞臺,而上海,正自信地站在中央。
我繼續沿著外灘漫步,來到外白渡橋。這座鋼鐵結構的百年老橋,在燈光下顯得格外優雅。站在橋上,可以同時看到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匯,看到老上海與新上海的融合。我突然想到,這座橋不正是上海的象征嗎?它連接著過去與未來,連接著本土與全球,連接著傳統與現代。
走下外灘,我拐進南京東路。這里曾是英租界的主要街道,被稱為“大馬路“。如今它是著名的步行商業街,老字號與新品牌比鄰而居。我在一家老字號的南翔饅頭店前停下,排隊買了一籠小籠包。坐在二樓靠窗的位置,看著樓下熙攘的人流,品嘗著鮮美的湯汁,我感受到了上海的另一面——市井的、溫暖的、充滿生活氣息的一面。
窗外的有軌電車叮當駛過,那是重新恢復的觀光電車,延續著老上海的記憶。我注意到街上的人們衣著時尚,步履匆匆,卻總能在快節奏中保持著一份從容。這或許就是上海人的特質:既能緊跟時代潮流,又懂得享受生活品質。
夜深了,我再次回到外灘。人群已漸漸散去,江風帶著涼意。對岸的燈光秀已經結束,只有零星的工作燈還亮著。這時,海關大樓的鐘聲再次響起,沉重而悠揚,在夜空中回蕩。我閉上眼睛,傾聽這穿越時空的聲音。
在這一刻,我忽然理解了那聲嘆息。它是這座城市千年文明的呼吸,是歷史與未來的對話,是傳統與現代的交響。上海,這個名字意味著“走向海洋“,她是中國遞給世界的一張名片,現代、銳利、甚至有些咄咄逼人。但她的底色,依然是長江帶來的那片渾厚的黃土。
此刻的輝煌與身后的沉默形成一種巨大的張力,仿佛一個民族,一只腳已奮力邁入未來,另一只腳卻還深深扎根于過去五千年的歷史河床之中。這種張力有時令人撕裂,卻也正是磅礴生命力的源泉。
此城此景,教我懂得何為“開放“,它不是簡單的迎來送往,而是以足夠的自信,將異質的文化納入自身的脈絡,最終熔鑄成屬于自己的、嶄新的傳奇。就像外灘的這些建筑,雖然源自西方的設計,但經過百年滄桑,早已成為上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為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見證。
黃浦江依舊靜靜地流淌,它見證了多少故事,還將繼續見證更多的輝煌。而我,在這個平凡的夜晚,有幸成為這漫長歷史中的一個注腳,感受著這座城市的脈搏,聆聽著青銅的嘆息,思考著文明的前行。
站在這里,我明白了: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敢于在不同文明的對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出自己的聲音。上海,正是這種自信的完美詮釋。她既保持著中國的魂,又擁抱世界的形,在這種辯證統一中,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
夜更深了,我最后望了一眼對岸的燈火,轉身融入這座不夜城的懷抱。我知道,明天太陽升起時,這里又將開始新的一天,新的故事。而古老的鐘聲,仍將準時響起,繼續訴說著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