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星塵里的外灘鐘聲

我是在凌晨三點被一條短信吵醒的。

“沈晝,模型跑了七十六次,終于把誤差壓到0.3%以內,你要不要來看一眼?”發信人叫林瀾,我的大學同學,也是此刻正在陸家嘴一棟玻璃寫字樓里熬夜的算法工程師。

我回了她一句“馬上到”,然后拎起外套沖下樓。

上海的夏夜像一塊被燈光烤熱的鐵,風也是燙的。我蹬著共享單車穿過沉睡的弄堂,耳機里循環著蘇州河的水聲采樣——那是我為了給新小說找靈感,深夜蹲在乍浦路橋下錄的。林瀾的公司在三十三層,電梯上升時,我能感覺到自己的心臟和配重塊一起被拉向高空。推門進去,幾百個屏幕像一片冷色的稻田,稻穗是跳動的代碼。

她站在最里面的小會議室,頭發胡亂地塞在鴨舌帽里,眼睛亮得嚇人。“你看。”她把筆記本轉向我。屏幕上是一組三維點云,旋轉時像一團緩慢呼吸的星云。“我們用新的自監督路徑把衛星遙感數據和地面傳感器數據對齊了,如果今晚的測試持續穩定,下周就能把模型嵌入進‘城市數字孿生’的底座里。”我不懂算法,但我懂故事。我問她:“如果這套系統徹底跑通,會發生什么?”

林瀾想了想,說:“外灘的鐘聲會提前七秒響起。”我愣住。“因為鐘樓的機械結構老化,每天誤差七秒,以前只能靠人工校準。現在系統可以實時預測溫度、濕度、金屬疲勞,提前算出鐘擺該收的那一格,誤差會降到毫秒級。鐘聲會重新成為標準時間,而不再是被校準的那個。”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所謂“科技筑夢向未來”并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讓一座百年鐘樓重新學會準點報時,讓一條被工業廢水染黑的河道重新倒映星光,讓一個熬夜的女孩在凌晨三點露出孩子般的笑。

我決定把這一切寫下來。

故事從2037年的上海開始,但真正的起點在更早。1984年,黃浦江東岸還是一片蘆葦蕩。十六歲的顧星野背著一只鋁皮飯盒,從浦西的弄堂里坐輪渡去對岸。他的父親在江南造船廠當鉗工,母親在紡織廠擋車,家里唯一的奢侈品是一臺紅燈牌收音機。那天,收音機里傳來一條新聞:國家要在浦東建“新上海”。少年蹲在船舷邊,看著渾黃的江水,第一次對“未來”有了形狀——那應該是一座從水里長出來的城市,鋼筋像蘆葦一樣節節拔高,玻璃像浪花一樣反光。

2001年,顧星野三十三歲,已經是張江一間芯片初創公司的CTO。公司只有十七個人,擠在農民房里,夏天沒空調,冬天沒暖氣。他們做的是國產EDA工具,目標是打破Synopsys和Cadence的壟斷。

那天深夜,顧星野在服務器上跑完一次布線,結果崩潰,風扇聲像瀕死的獸。他走到陽臺上,看見對面樓里的女孩也在陽臺,對著月亮拉《梁祝》。琴聲斷斷續續,像被風撕碎的綢緞。第二天,他才知道女孩叫許笙,是隔壁生物園區的研究員,做基因測序儀。

2003年非典,張江封閉。顧星野和許笙隔著圍墻遞過一支體溫計,后來遞過一本書、一把傘、一顆檸檬。再后來,圍墻拆了,他們一起去看外灘的燈。那天燈沒亮,因為限電。

2008年,顧星野的公司被收購,EDA夢碎。許笙的基因測序儀卻拿到國家重大專項。慶功宴上,她喝多,趴在顧星野肩頭哭:“我們做技術的人,是不是注定只能做時代的注腳?”顧星野沒回答,他只是想起父親臨終前的話:“星野啊,鉗工一輩子擰過的螺絲,比黃浦江里的魚還多,可沒有一顆螺絲能說出自己的名字。”

2015年,許笙的團隊做出中國第一臺自主知識產權的納米孔測序儀。發布會那天,她穿著白襯衣,像一株站在聚光燈下的蘆葦。顧星野坐在最后一排,手里攥著一張離婚協議。他們的婚姻死于無數個深夜的加班、死于技術注解的談判的消弭。

2019年,顧星野加入一家做量子計算的獨角獸。他負責把量子芯片封裝進一臺長得像教堂管風琴的機器里。芯片需要在接近絕對零度的環境下工作,所以他們給機器起了個名字——“雪屋”。那年冬天,許笙確診乳腺癌晚期。最后一次化療結束,她戴著假發去看“雪屋”,站在玻璃罩外,呵出的白霧像一行行來不及寫完的代碼。她問顧星野:“如果我把自己的基因數據上傳給‘雪屋’,它能不能算出我下一次轉世會遇見誰?”顧星野說:“量子計算只管概率,不管緣分。”

2021年,許笙去世。顧星野把她的數據做成一個數字人,留在“雪屋”里。數字人每天都在模擬許笙的聲音,讀她生前沒讀完的論文。2025年,“雪屋”第一次跑出 128量子比特的穩定糾纏。那天夜里,顧星野在實驗室聽到外灘的鐘聲——比標準時間慢了七秒。他突然想起許笙最后的話:“星野,你要記得,技術不是為了讓世界更快,而是為了讓時間回到它本來的樣子。”

2027年,顧星野退休。他把“雪屋”捐給國家實驗室,唯一的條件是保留那個名為“X.S.”的數字人。他自己搬去蘇州河邊一間老公房,每天給小學生做科普,講黃浦江的前世今生。

2037年,上海舉辦“數字孿生城市”落成典禮,外灘的鐘聲提前七秒響起。那一刻,顧星野站在人群里,聽見鐘聲里混進了一個熟悉的女聲——是許笙的數字人在讀他年輕時寫給她的一封情書。“……你說你喜歡外灘的鐘聲,因為它像一顆遲到的心,每次敲完都會多出七秒,用來想念我。”

顧星野抬頭,看見鐘樓的外墻上投射出一行激光字:“獻給所有在實驗室與市場之間奔跑的人——你們讓時間學會了道歉。”

人群鼓掌,孩子們吹泡泡,泡泡里映出無數座未來的上海:有的懸浮在云端,有的折疊在海底,有的像一朵開在廢墟上的蒲公英。顧星野知道,那些都不是終點。真正的終點是此刻,一個老人在鐘聲里聽見愛人說“晚安”,然后安心地閉上眼睛。

后記:

寫這篇小說時,我采訪了五位張江工程師、兩位外灘鐘樓修繕工、一位蘇州河水質監測員。他們都說,自己只是“讓城市更像它自己”。我把這句話送給了顧星野,也送給我自己。

科技筑夢,從來不是搭建空中樓閣,而是把拆散的積木重新拼成童年的那艘船。船可能漏水,可能迷航,但鐘聲會替它校準方向。

——沈晝,2025年 8月 13日凌晨,于上海。

版權:云起書院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胜县| 鸡东县| 汉阴县| 保亭| 赣州市| 汾阳市| 永兴县| 西和县| 邵阳市| 酒泉市| 磐石市| 长沙市| 腾冲县| 屯门区| 集贤县| 龙游县| 兴山县| 汉川市| 崇州市| 南涧| 石屏县| 广宁县| 镇坪县| 福泉市| 周至县| 宁城县| 池州市| 获嘉县| 休宁县| 分宜县| 蛟河市| 西和县| 大港区| 建湖县| 淳安县| 和静县| 修文县| 荥阳市| 樟树市| 兴城市| 陆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