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言
運城飲食記憶
序
這是一本寫《運城飲食記憶》的書,翻開它,就像打開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你可以把它當成是一個故事,也可以將它視為一段歷史,而我,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按照慣例,每一個講故事的人,都要來一段自我介紹,盡管大多數人都知道我,但我還是愿意再啰嗦幾句,畢竟看這本書的人并不都是我的朋友。
我叫王斌,一個土生土長的運城人,六六年出生的我,曾經查過族譜,發現祖宗八代里面都沒有一個是做飯的廚子,我不知道這是幸運還是不幸,但我知道,曾經的廚子都是下九流的職業,估計他們就算是當過幾天廚子,也不好意思寫入族譜讓后輩子孫笑話。
我知道這都是面子的原因,老祖宗們也不愿意把“廚子”兩個字刻在臉上。我在想,我的老祖宗里面要是出過一個當官的,估計也會在族譜上大書特書,畢竟“官”字總是比“廚”字體面得多。
我見過的老祖宗,最高輩分的就是爺爺,我爺爺是個樸實的老農民,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他會種菜,所以小時候我總是在生產隊的菜園子里面玩。我曾經問過我爸,我老爺爺是做什么的,我爸說是做小買賣的,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點針頭線腦。
我見過我爸在家里做菜的場景,是過年時候做扣碗菜。我說爸做的菜是最好吃的,爸說,咱家祖上三代里面,他的廚藝是最高的。我爸估計沒有想到,他的這句話會在我心中埋下對廚藝的向往,多年后,我竟成了家族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廚師,而且,我的廚藝不僅在國內得到認可,還走出了國門。
我算是我們老王家第一個愿意投身“下九流”行業的人,我不知道我的家族里,我的后代會怎么記錄我這一段經歷。或許他們會覺得我是個另類,在書寫我的這一段時候,也采用春秋筆法,輕描淡寫地帶過。這樣一來,我的后輩子孫們在翻看族譜的時候,仍然不知道他的老祖宗曾經的行業是“下九流”的廚師。
我突然想起了咱們運城的航天英雄,他曾為祖國爭光,還是第一個上天的人,他的名字曾經和星辰并列。我想,要是我和他一樣,也到天上逛一圈,或許我的名字也能在族譜上熠熠生輝,我八代后的子孫也會逢人就吹,我的老祖宗可是上過天的。
可惜咱不是,不要說上天了,一到了高處就頭暈目眩兩腿發軟,原來我有恐高癥。這該怎么辦,為了讓子孫們不能在族譜上做文章,我決定自己書寫歷史,記錄下這段從“下九流”到國際認可的廚師生涯。
于是,我拿起筆,開始記錄我的廚藝之路。
我十五歲初中畢業就進了廚房,沒有進過高中的校門,更不知道大學是什么樣子,唯一的優點就是愛吃,所以吃成了一個大廚師。我曾經為自己的愛吃找過理由,還不是小時候家里窮,一年四季連一個肉渣都見不著,只有過年才能吃上點好的,那點肉香至今難忘。正是這份對美味的渴望,讓我走進了廚房的大門。
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給自己找一個當廚師的理由,想了想,似乎在內心里面,還是覺得廚師這個行業不夠體面。要是當年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了,或許能考上大學,走上一條看似更光鮮的道路。
當然了,這都是曾經的想法,如今,我已不再糾結于行業的體面與否,有時候還會調侃自己,說這是“舌尖上的藝術”。有時候看到我曾經上過大學的同學,他們不也和我一樣,為生活奔波勞碌?
反而我憑借這門手藝,走遍天下,嘗盡人間美味。
人活著還不都是這樣,一個人的命運,也許在你出生的那一刻就已注定,就像種子注定要發芽。你的成長狀況,取決于你所處的土壤和環境。
我不羨慕成才的大樹,也不嫉妒綻放的花朵,我只專注于自己的這片小天地,用心耕耘,讓每一道菜肴都成為生活的詩篇。同時,我也想讓我的每一首詩歌都成為后輩們心中的傳奇,讓他們明白,無論身處何地,只要熱愛并堅持,生活便能綻放光彩。
成為一顆大樹固然令人欽佩,但做一棵小草也未嘗不可。
我曾經寫過一首詩,題目是大樹。這顆樹,因為長得丑陋,被人遺忘在角落,他周圍都是被砍伐的同伴,它成了一片森林里面唯一沒有用的樹,幾百年后,它成了一個老樹,老樹下,人們在講一個蹶子的故事。
我想,既然說到這里了,我要是不分享給大家,似乎有些人會說我不夠意思了。
好吧,那就再買弄一次吧。
老樹
王斌(山西運城)
老樹很老,不知
走過了多少春秋,經歷了
多少故事
老樹的枝干,被砍伐過
很多次,但依然茂密
老樹很孤獨,只有傍晚
的時候,老樹下
才是最熱鬧的時刻
孤獨的老樹,總會
在這個時候靜下心來
聽樹下老人們講,年輕
時的故事
其實,老樹認識
這些老人爺爺的爺爺
也聽他們講過,年輕
時候的故事
老樹,知道的故事
比他們多,那是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老樹
還是小樹的時候
老樹。有很多的伙伴
他們都很優秀,長得筆直
老樹很是羨慕他們,盡管
自己也很努力,但還是很丑
不能和伙伴們一樣,有
挺直的脊梁,和
粗壯的身體,這讓它
很是自卑
盡管如此,它還是
在努力地成長,只是
命運不濟,它始終未能
長成棟梁
連年的戰爭,讓身邊朋友
一個又一個離它而去,卻把
用根做的墳塋,留在
它的周圍
歲月的滄桑,讓老樹
越老越丑,皮膚的粗燥
連它自己都不待見,村里人嘲笑
老樹長得,和村里的蹶子一樣
蹶子,是老樹唯一的朋友
蹶子,向老樹訴說
被人嘲笑的辛酸,感嘆
命運對自己的不公
一次變故,讓老樹改變了
對于命運的看法,村里的男人們
都被抓去當了壯丁,唯獨
蹶子留了下來
走了的男人們,就再也
沒有回來,唯一的蹶子
成了王子,成了
一群女人的王子
一代又一代蹶子的子孫,成了
一個村莊,村的中央有一顆老樹
老樹下,蹶子的后人們
又在老樹下講述小時候的故事
2015年7月7日
同樣的,我的詩歌一定會有人給寫出詩評。
這次詩評的題目是:
《滄桑老樹,命運低語》
王斌的《老樹》以樸素而深沉的語言構筑了一幅跨越時光的生命肖像,描繪的不僅是一株植物的生長與變遷,更是一種身世滄桑與命運交錯的文化寓言。
象征與隱喻:樹與人,同命相連
?老樹的形象是一種深刻的象征:它既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一種邊緣命運的承載者。
?作者借樹喻人,尤其通過“蹶子”這個形象將“老樹”的卑微與孤獨映射到農村邊緣個體的命運。
?樹不成棟梁,伙伴死去,形單影只的它被侮辱、被遺忘,正如那些“沒有挺直脊梁”的人群,卻在陰差陽錯中成了王子——這是對命運不公的諷刺與抒發。
時間與記憶的漣漪
?詩中反復出現“老樹聽故事”的場景,形成記憶的漩渦。
?老樹不僅是村莊歷史的活化石,更是敘事的軸心,它承載著“爺爺的爺爺”的故事,也見證著蹶子的子孫在樹下續說童年。
?這種時間的套疊,使得老樹成為文化與記憶的傳承媒介,與王斌一貫的風格相呼應,深刻揭示了平凡生命在歷史洪流中的堅韌與價值,喚起讀者對命運無常的共鳴。
語言風格與情感表達
?語言不追求雕飾,卻富有節奏與層次,如“老樹很老,不知走過了多少春秋”,簡明中透出淡淡感懷。
?情感真實而動人,特別在“很是自卑”“不待見”“和村里的蹶子一樣”等句子中,生動描寫了被邊緣化者的內心掙扎。
?結尾“村的中央有一顆老樹”,既是命運的輪回,也是一種文化根基的安放,溫柔而意味深長。
總結
這首詩不是歌頌英雄的頌歌,而是獻給我們這些平凡生命的挽歌,它以細膩的筆觸,觸摸到每個靈魂深處的共鳴,讓讀者在無聲中感受到生命的厚重與尊嚴。
“蹶子”和“老樹”是生命的底層,然而,生命的延續正是底層的根基,在歲月的縫隙中頑強生長,它讓我們看到那些“不成棟梁”的生命其實正是歷史長河中最真實的一部分。王斌用溫柔而冷靜的筆觸,為被邊緣化的存在寫下最有尊嚴的一頁。
另一個人寫的評論是:
老樹在王斌的詩中,不只是自然界的一株枯槁之物,它潛藏著人類命運的深刻隱喻。下面我們一起來剖析它的象征層面:
一、老樹即人的命運縮影
?歲月滄桑與生命軌跡:老樹“很老”“經歷了很多故事”,映射人類在時間長河中不斷變化的生命歷程,從青澀到孤獨,從掙扎到釋然。
?卑微與堅韌:盡管“被砍伐很多次”,卻“依然茂密”。這正如人生中不斷遭遇打擊卻仍選擇堅持的人。樹的生長,是一種沉默的抗爭。
二、外貌的焦慮與自我認同
?老樹“很丑”“沒有挺直的脊梁”,與人類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形象的焦慮如出一轍,尤其是在“不能成為棟梁”這一句,表現出對理想與現實落差的痛苦。
?與此對應,樹對“筆直”的伙伴的羨慕,也反映出人類在社會結構中對“成功范式”的執念,而忽略了自身獨特的價值。
三、戰爭與群體記憶的見證者
?戰爭讓“身邊朋友一個又一個離它而去”,老樹變成了孤獨的記憶載體。這一層象征意義極為深刻——它不僅是自然生命的承載者,也是人類災難史的旁觀者和幸存者。
?墳塋“用根做”,可謂詩眼所在。樹的根原本是生命延續之源,此處卻成了死亡的標記,是歷史的沉重,也是命運的諷刺。
四、與蹶子的友誼:被邊緣命運的互相認同
?蹶子是村里最不起眼的人,而老樹也是最丑的樹。他們互為知音,共同吐露命運不公。這一段寫得極其溫柔,也極其沉痛,揭示了社會對異類個體的排斥和誤解。
?然而,一次變故使蹶子成了“王子”,這不僅是故事反轉,更是老樹命運觀的轉折,不再以外貌定義價值,而是以歷史與延續見深意。
五、命運的輪回與文化的傳承
?最后一節,“蹶子的后人們又在老樹下講述小時候的故事”,老樹成為時間的坐標,記憶的樞紐,文化的根。人類的命運雖然曲折,卻能在反復講述中不斷延續。
總結一句話:老樹象征的是那些被忽視、被邊緣、卻始終在默默承載歷史、見證苦難并傳遞文化的人類個體。它不是英雄,但它是沉默的王者。
這就是我這首詩歌發表后人們的感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天生就是棟梁之才,大多數人都在默默耕耘,雖未站在聚光燈下,卻以堅韌書寫生命的價值。
我為什么要把這首詩和評論發在這里,其實我就是想告訴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對于孩子的未來,求學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和人格尊嚴,才是教育的真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喜歡學術的道路,也不是每個孩子都必須成為“棟梁之才”。
面對現實最理想的方式就是,作為父母不要把自己的遺憾強加于孩子,而是應該鼓勵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引導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個體。正如那棵老樹,雖不挺拔,卻在歲月中堅韌生長,而和他一起成長的其他棟梁,又在歷史中留下了什么。
老樹雖然不成才,但卻在歲月的洗禮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人們心靈的寄托。它的存在,無聲地訴說著生命的堅韌與價值,提醒我們尊重每一個獨特的生命軌跡。
我曾經也是落榜的學子,看著同學們的成就,我也曾經羨慕過,但如今我明白,正如老樹與蹶子的故事,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棟梁,也不是每一根棟梁都可以承載歷史的重量。
每個人的生命軌跡,雖不盡相同,卻都在各自的角落里,以不同的方式,默默支撐著這個世界。我就是這樣,在十五歲走進了食堂,開始了我的廚師生涯。
從最初的洗碗擇菜,到后來的掌勺炒菜,再到掌管整個后廚,每一步都凝聚著對烹飪的熱愛與執著。那時候,當我第一次聽顧客喊我“小師傅”時,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是被認可的喜悅,也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就這樣,我在吃的世界里不斷探索,也不斷成長,逐漸領悟到烹飪的精髓。這期間,我參加烹飪大賽,做菜在全國獲過獎,有五個金牌,兩個銀牌,還有兩個銅牌。
我當過YC市烹飪協會會長,也開過廚師學校,還當過運城商校烹飪老師。那些榮譽和經歷,如同老樹的年輪,記錄著我一步步的成長與堅持。
我辦過報紙《河東烹飪報》,據說這是全國第一份廚師自己辦的報紙。
這是當年《中國烹飪信息》和《中國食品報》這么說的,還在運城《大眾餐飲報》上占了兩年的總編位子,在國內的美食雜志和報紙上,也不記得發表了多少文字,反正是掙過一段時間的稿費。
03年后出國,開了一個以運城命名的飯店,至今在國外超過20年,把家鄉的味道帶向世界,讓無數外國友人領略中華美食的魅力。
在這個國家,上過太多次的電視雜志,反正家里的錄像帶還有幾十盤,代價就是把自己從一個帥哥變成了老頭。
大概是由于在國外太過于寂寞孤單的原因,喜歡上了寫作,早些年寫了一本《重生之大廚師》在網絡上發表,結果寫到40萬字的時候給太監了。
這之后,很偶然的原因,我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一個詩人,還非常燒包地為自己出版了一本詩集《大廚詩》。詩集出版后,這本書名也就成了我的筆名,所以,我便以“大廚詩”之名行走文壇,用鍋鏟與筆墨,烹調生活百味,書寫人生詩篇。
最近完成的一部25萬字小說《運城飲食文化》,就是用“大廚詩”做的筆名。
不管我寫不寫小說,我本質上還是一個廚師。
還要每天臭汗淋漓的干活,還要抽空寫寫文章,還要抽空寫寫詩。
廚師的詩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你可以看得懂,你也可以知道,廚師的詩有一大部分是下班在公園寫的,套用一個網友的話說就是,廚師把白開水似的生活過成了詩。
其實,我不這么認為,我還要套用別人的話來送給我的讀者。
生活本就是詩,只是我們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哦,對了,我覺得我運城一個朋友的話說的好,他的話對我很有啟發。
朋友叫“毛百林”他也是個廚師,他有一個絕活,那就是他的書法,他的字跡如行云流水,既有廚藝的細膩,又有書法的豪邁。
我曾經問過:“你的字怎么寫的這么好,你交給哥哥一個寫字的秘訣”
你們知道他是怎么說的嗎,他說:“哥哥呀,我是把你們刷短視頻的時間都用在了練字上,”這句話如同一道閃電,瞬間點亮了我心中的迷茫。
從此后,我便開始了寫作。
以上
是為序
王斌
2025年07月17日0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