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驪亂
安朝末年,天下紛擾,諸侯割據,大驪太祖成旬起于草莽,挾三尺劍,嘯聚義士,共襄義舉,建大驪王朝于戰火之中。
太祖成旬率眾南征北討,所過之處,攻城略地,山河血染,攻必克、戰必勝。每遇鏖戰,太祖必親冒矢石,身先士卒,麾下將士皆效死力,漸掃平諸路烽煙,克定江山。
及大驪王朝初立,定都華陽,天下封“嘉、孟、洛、沐”四大諸侯王拱衛京畿,四大諸侯王以嘉州王申醒戰功最高,一刀一劍搏下大半驪朝江山,故得封嘉州王。
嘉州雖離京都華陽甚遠,地理位置卻尤為重要,與北玄蠻族僅陵水之隔,隆冬時節河面冰凍,北玄大軍的鐵蹄可直達凌水關下,過了凌水關便是一望無際的平原,直至帝都華陽都無險可守,故嘉州凌水關可說是大驪王朝的咽喉鎖鑰。
嘉州本非前朝故土,其控制權一直是在北玄手中,故前朝屢屢受北玄襲擾,邊境難安,太祖成旬吸取前朝教訓,關內初定后便令申醒率部奪取嘉州,依凌水而筑凌水關,以為大驪屏障,保關內萬全。
申醒奪下嘉州之后便常駐于此,受封嘉州王,是四大諸侯王中唯一的異姓王。
太祖成旬登九五之位,頒律令,輕徭役,勸農桑,興教化,萬民歸心,盛世初現。
然太祖皇帝連年征伐,萌生退隱之心。
一日,朝堂之上,太祖成旬忽宣旨:“朕倦于政務,欲尋仙訪道,求長生之術,今傳位于太子,望卿等竭力輔佐。”群臣愕,有諫者,太祖皇帝不納,攜方士數人,徑入深山,不知所蹤。
此后二百余年,大驪王朝強盛。
朝堂之上,眾臣執笏諫言;翰林院中,詩卷堆疊如山,墨香染透九重天。
科舉榜發時,寒門士子策馬游街,簪花跨馬,笑談間盡是“學好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的少年意氣。
市井巷陌,茶樓酒肆人聲鼎沸,說書人拍響醒木,一段段征伐四方的傳奇,伴著熱騰騰的蒸餅香氣,暖了寒冬,醉了人間。
國庫充盈,糧倉堆滿粟米,運河舟楫如梭,載著南國稻米與海外奇珍,喂飽了繁華,也撐起了底氣。
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筆鋒蘸盡山河豪氣!
然盛極必衰,月滿則虧。
二百余年后,朱漆剝落,金鑾殿磚縫里漸生野草,巍巍帝國,日薄西山。
大驪232年,太子成鉅朗即位,改元“景和”,是為大驪第14位皇帝。
驪帝為太子時尚勤儉,即位后漸淫逸,寵奸佞,遠賢臣,廣建離宮別館,田獵無度,民生凋敝,怨聲載道,邊關守將亦效尤,擁兵自重,覬覦皇位者無不蠢蠢欲動。
大驪236年,洛州王成鉅玄見大驪萬世基業將毀于一旦,故發檄文以昭告天下,欲發兵帝都華陽,征討昏君成鉅朗。
成鉅玄年40,即洛州王位不過五載,已將洛州治理成四州之中最強大的州,其實力即使與大驪王朝相比亦不逞多讓。
嘉州凌水江畔。
凌水關演武場高臺之上,立著一漢子,年紀約莫20出頭,身長八尺有余,身著玄甲,腰懸利劍,手持馬槊,有說不出的意氣風發;他的皮膚黝黑,但這黝黑的皮膚襯得他的雙眸更亮、也襯出了他的孔武有力。
高臺之下,是數百正在操練的士兵,這數百士兵袒露上身,個個肌肉虬結、龍精虎壯,加之身上的刀劍傷痕不難看出他們皆是百里挑一的好手——他們是嘉州軍中的陷陣營,而高臺上的男子便是嘉州王第二子申謹戈,凌水關防務皆由他全權負責。
凌水戍邊軍隊五萬,皆是精銳,但這數百陷陣營的猛士卻是精銳中的精銳。
演武場外,見一騎絕塵而來。
那馬上是個兵卒,兵卒身負一面三角黑色小旗,那旗上一面繡著一個“嘉”字,另一面繡著一個“令”字,這是嘉州虎衛營的傳令兵。
虎衛營乃是嘉州王親衛,一向不離嘉州,此番前來定是有特別緊急的事。
申謹戈早已看到了那兵卒,他眉頭微皺,旋即又恢復了平靜,他的目光再次望向下面正在操練的陷陣營官兵。
那兵卒到了高臺之下,不及勒停戰馬已然翻身下馬,高舉手中郵筒,高喝道:“有王令到,十萬火急!”
這一喝響徹云霄,但演武場上的官兵卻不為所動,仍按部就班的操練,只是高臺上的申謹戈早已聞聲下來,他知道這信件一定是給他的。
申謹戈打開郵筒,取出信件,信件之上僅有五字“速歸,急急急!”后落有嘉州王印。
申謹戈將信件收入懷中,招手叫來了一精壯漢子,這漢子是陷陣營百戶--肖安,他直接統轄陷陣營。
肖安來到申謹戈面前,拱手道了聲:“二殿下!”
申謹戈點頭,道:“操練停止,陷陣營整備人馬,半個時辰后隨我出發!”
肖安只是點頭稱“是”,并不多問,不問去哪里,不問去干嘛,他們對申謹戈絕對忠誠,哪怕是讓他們去闖刀山火海也絕無二話。
申謹戈不再多言,跨上戰馬奔凌水大營去了。
凌水大營之中,凌水關副將何侃正在書案前看書。
何侃乃前凌水關總兵之子,前凌水關總兵戰死后一應家眷便由嘉州王接入王府照應,故此他便成了申謹戈幼時的玩伴,自幼便跟在申謹戈身邊,兩人是主仆亦是戰場上過了命的兄弟,關系非同一般。
何侃其人勇武過人,善謀略,一柄長槍在嘉州軍中更無敵手。
十年前北玄數萬大軍來犯,圍凌水關數月,危難之際,不過鑿竅之年的何侃僅憑手中長槍,率兩百余騎夜襲北玄大營,斬敵將首級,敵軍陣腳大亂,城中守軍趁機掩殺而出,北玄軍潰敗,遁逃而去,從此名聲大噪。
見申謹戈推簾進來,何侃不疾不徐地放下手中的書,他并不起身,只緩緩侃道:“二殿下今日怎么有空回營,你不是一向以演武場為家的嗎?”
申謹戈倒不以為忤,因他們親似兄弟,在私下并無主仆觀念。
申謹戈沒有回話,只是掏出懷中急件,扔在桌案之上。
何侃拿起信件,眉頭微皺,問:“你怎么看?”
“我想……我想是洛州王反了!”申謹戈語氣平靜,像是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何侃點頭道:“與我所見略同!”頓了頓又道:“當今皇帝無道,坊間早有傳聞洛州王成鉅玄欲取而代之,沒想到如此之快!”
申謹戈道:“伐無道……成鉅玄如今可算是正義之師。他短短五年便將洛州治理得如日中天,其能力可見一斑,若他取驪帝而代之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何侃嘆道:“是啊,洛州王反早在意料之中,只是洛州與帝都開戰,嘉州必定難以獨善其身,助洛州則不忠,助帝都則不仁,不知王爺該如何抉擇!”
申謹戈道:“父王向來不管朝廷之事,忠的亦非朝廷之君,忠的是這天下的千萬黎民,一心只想保嘉州這一隅百姓的太平安康,如今難的是我與欣蕓公主……哎!”
“啊!一時之間我竟忘了兩年前驪帝已將欣蕓公主賜婚于你,只是當時你抵死不從,以死逼陛下收回旨意!”何侃裝作恍然大悟,其實他心中早已知曉申謹戈的為難之處,只是不便言明。
三年前欣蕓公主陪驪帝巡視邊關時與申謹戈邂逅,相處月余,二人皆對對方情根深種,只是驪帝賜婚時不知何故,申謹戈斷然抗旨,若非他是嘉州二王子,嘉州在大驪的地位又舉足輕重,他怕早已人頭落地。
申謹戈不語,只是嘆氣!
二人都陷入了沉默,對于此事,何侃也不知從何說起!
片刻之后申謹戈忽開口道:“父王急命我回去,此地距嘉州四百余里,我將立即出發,我走之后,凌水關大小事宜便交托與你了!”頓了頓,又語重心長地道:“凌水關不僅是嘉州屏障,更是整個大驪的鎖鑰,不論這天下是誰的天下,這千萬子民仍是大驪的子民,故凌水關不能破,破關便是將這大驪的子民置于北玄蠻族的鐵蹄之下,你我都將成為罪人!”
何侃面色嚴肅,重重地點了點頭,道:“放心吧,不管大驪如何亂,我都將死守凌水關,定不叫北玄蠻族越過凌水半步!”
申謹戈雙眼微紅,沉聲擠出“拜托!”二字,這語氣沉重,他似乎下定了某種決心。
“此去帶多少兵馬?”何侃正色道。
“四百!其余兵馬留守凌水!”申謹戈語氣堅定,不容質疑!
何侃有些擔憂,道:“此次王令來得蹊蹺……世子殿下與你向來不睦,不得不防!”
“就四百陷陣營足矣!”
不等何侃多言,申謹戈便已轉身離去,忽聽身后輕呼“謹戈!”,是何侃叫他,可他只是頓足,并未回頭,片刻之后便大步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