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銹跡里的密語
七月的江南,梅雨纏綿不休。雨幕籠罩著臨江市東郊的老街,潮濕的水汽裹挾著歲月的霉味,彌漫在斑駁的磚墻之間。推土機的轟鳴聲已在巷子外徘徊多日,這座承載著無數記憶的老街區,即將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消失殆盡。
林昭撐著一把褪色的藍布傘,站在青石巷37號門前。這座三進的老宅是她祖父林遠山生前反復念叨的地方,也是他臨終前含糊不清的遺言中,唯一清晰的詞匯——“地窖”。林昭是南京大學歷史系的研究生,主攻抗日戰爭史研究,祖父的遺言讓她意識到,這座老宅或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推開虛掩的木門,腐朽的木屑簌簌落下。堂屋的八仙桌上積著厚厚的灰塵,墻上的照片早已泛黃,畫面里穿著長衫的男女面容模糊,卻依稀能看出眉眼間的英氣。林昭踩著吱呀作響的樓板,在各個房間里仔細搜尋,終于在西廂房的地板下,發現了一處暗格。
暗格里是把生滿綠銹的銅鑰匙,和一張字跡斑駁的紙條:“地窖入口,在后院井臺第三塊石板下。”林昭的心猛地一緊,握著鑰匙的手微微顫抖。她快步穿過天井,雨水打濕了她的襯衫,卻渾然不覺。
井臺邊的青苔在雨水沖刷下泛著詭異的光,林昭蹲下身,費力地撬開第三塊石板。一個黑黢黢的洞口出現在眼前,腐臭的氣息撲面而來。她打開手電筒,順著生銹的鐵梯緩緩而下。地窖里彌漫著濃重的潮氣,蛛網密布,手電的光束掃過墻面,突然照到角落里一個樟木箱。
樟木箱表面刻著精美的花紋,銅鎖卻已銹死。林昭用隨身帶來的螺絲刀撬動銅鎖,金屬摩擦聲在地窖里格外刺耳。隨著“咔嗒”一聲脆響,鎖芯斷裂,箱蓋緩緩開啟。
箱底躺著一本牛皮封面的日記,幾封泛黃的信件,還有個用油布層層包裹的油紙包。林昭小心翼翼地拿起日記,扉頁上“民國三十二年”的字樣已經暈染,旁邊斜斜寫著行小字:“待山河無恙,再啟。”翻開第一頁,墨跡在雨水侵蝕下時隱時現。
“1943年9月12日,晴。村口的槐樹又掛了三具尸體,二柱他娘的繡鞋掉在血泊里,紅得刺眼。日本人這次來得比往常更兇,說是要搜查什么機密文件。老槍召集我們開會,說必須趕在鬼子之前,把兵工廠的圖紙轉移出去……”
林昭的呼吸驟然急促,仿佛有團硝煙從紙頁間騰起,嗆得她眼眶發酸。日記的主人名叫沈秋白,是臨江民間抗日組織“星火社”的成員。字里行間,記錄著那段暗無天日的歲月里,普通百姓與侵略者抗爭的點點滴滴。
那些日子里,星火社的成員們白天是茶館跑堂、布莊伙計、學堂先生,夜晚便化身為傳遞情報、破壞日軍設施的戰士。他們用油印機趕制傳單,用彈弓傳遞暗號,女人們把情報藏在納鞋底的棉線里,就連十二歲的虎娃,都學會了在日軍巡邏間隙,將重要信件塞進老槐樹的樹洞。
其中一頁被血漬浸透,字跡模糊難辨,只隱約可見“轉移兵工廠圖紙”幾個字。林昭的手指輕輕撫過血跡,仿佛觸到了八十年前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沈秋白在日記里寫道:“我們分成三路,我帶著圖紙從水路走。老槍說,圖紙要是丟了,整個華東的抗日力量都要遭殃……”
就在這時,地面突然傳來沉悶的震動。林昭慌忙把日記和信件塞進背包,用油布包好油紙包貼身藏好。爬出地窖時,她看見老宅的天井上方,一臺挖掘機巨大的鏟斗正緩緩降下,施工隊長的喊聲混著雨聲砸下來:“這房子明天就拆了,小姑娘快出去!”
林昭攥緊背包,轉身沖進雨幕。日記本邊角硌著肋骨,燙得驚人。她知道,一場跨越八十年的對話,才剛剛開始。那些未說完的誓言、未寄出的家書,都在等待被聽見,等待向這個太平年代,訴說曾經滾燙的山河。而那個油紙包里,又藏著怎樣的秘密?沈秋白最終是否完成了使命?這些疑問,如同迷霧般縈繞在林昭心頭,驅使她繼續追尋那段被時光掩埋的歷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