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城市計算
鄭宇 著
更新時間:2025-06-05 13:51:23
開會員,本書免費讀 >
最新章節:
封底
本書概述了城市計算的定義、框架和主要研究問題,以典型應用為案例著重介紹大數據中異構數據的融合和協同計算技術,根據城市計算的框架分成四個部分:概念和框架、城市感知和數據采集、城市數據管理、城市數據分析。第一部分(第1章和第2章)給出城市計算的概述。第二部分(第3章)介紹了數據的來源和收集方法。第三部分由第4~6章組成,介紹了空間和時空數據的數據管理。第四部分由第7~10章組成,介紹了從城市大數據中挖掘知識的基本技術和高級主題。本書適合計算機及人工智能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其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最新章節
書友吧品牌:機械工業出版社
譯者:李紅艷
上架時間:2025-06-05 13:31:51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機械工業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 封底 更新時間:2025-06-05 13:51:23
- 譯者簡介
- 推薦閱讀
- 參考文獻
- 10.5 總結
- 10.4.3 深入挖掘結果
- 10.4.2 在沒有先驗知識的情況下調整參數
- 10.4.1 合并多個復雜因素
- 10.4 交互式視覺數據分析
- 10.3.4 導出邊界以修剪機器學習的計算空間
- 10.3.3 縮減機器學習的候選對象
- 10.3.2 使用索引結構加速機器學習
- 10.3.1 動機
- 10.3 將機器學習與數據管理相結合
- 10.2.8 將軌跡轉換到其他表示形式
- 10.2.7 從軌跡中檢測異常
- 10.2.6 軌跡分類
- 10.2.5 軌跡模式挖掘
- 10.2.4 軌跡中的不確定性
- 10.2.3 軌跡數據管理
- 10.2.2 軌跡預處理
- 10.2.1 軌跡數據
- 10.2 軌跡數據挖掘
- 10.1.3 驗證假設
- 10.1.2 數據背后的信息
- 10.1.1 理解目標問題
- 10.1 如何選擇有用的數據集
- 第10章 城市數據分析的高級主題
- 參考文獻
- 9.6 總結
- 9.5.4 效率和可擴展性
- 9.5.3 機器學習算法的學習方法
- 9.5.2 機器學習任務的目標
- 9.5.1 數據集的體積、特征和洞察
- 9.5 不同融合方法的比較
- 9.4.4 基于遷移學習的知識融合
- 9.4.3 基于概率依賴的知識融合
- 9.4.2 基于相似性的知識融合
- 9.4.1 基于多視圖的知識融合
- 9.4 基于語義意義的知識融合
- 9.3.2 基于深度學習的知識融合
- 9.3.1 特征連接與正則化
- 9.3 基于特征的知識融合
- 9.2 基于階段的知識融合
- 9.1.2 與異構信息網絡的關系
- 9.1.1 與傳統數據集成的關系
- 9.1 引言
- 第9章 跨領域知識融合
- 參考文獻
- 8.9 總結
- 8.8.3 近似方法
- 8.8.2 表格動作值方法
- 8.8.1 強化學習的概念
- 8.8 強化學習
- 8.7.4 用于時空數據的深度學習
- 8.7.3 循環神經網絡
- 8.7.2 卷積神經網絡
- 8.7.1 人工神經網絡
- 8.7 深度學習
- 8.6.5 用于時空數據的馬爾可夫網絡
- 8.6.4 用于時空數據的貝葉斯網絡
- 8.6.3 馬爾可夫隨機場
- 8.6.2 貝葉斯網絡
- 8.6.1 一般概念
- 8.6 概率圖模型
- 8.5.3 時空數據的張量分解
- 8.5.2 張量分解方法
- 8.5.1 張量的基本概念
- 8.5 張量分解
- 8.4.2 時空數據的矩陣分解
- 8.4.1 基本矩陣分解方法
- 8.4 矩陣分解
- 8.3.2 時空數據的協同過濾
- 8.3.1 基本模型:基于用戶和基于物品
- 8.3 協同過濾
- 8.2.2 時間屬性
- 8.2.1 空間屬性
- 8.2 時空數據的獨特性質
- 8.1 引言
- 第8章 用于時空數據的高級機器學習技術
- 參考文獻
- 7.8 總結
- 7.7.2 基于統計的異常值檢測
- 7.7.1 基于鄰近性的異常值檢測
- 7.7 異常值檢測
- 7.6.3 回歸樹
- 7.6.2 自回歸
- 7.6.1 線性回歸
- 7.6 回歸
- 7.5.5 不平衡數據的分類
- 7.5.4 支持向量機
- 7.5.3 決策樹
- 7.5.2 樸素貝葉斯分類法
- 7.5.1 概念
- 7.5 分類
- 7.4.4 層次聚類方法
- 7.4.3 密度聚類方法
- 7.4.2 劃分聚類方法
- 7.4.1 概念
- 7.4 聚類
- 7.3.4 頻繁子圖模式挖掘
- 7.3.3 序列模式挖掘
- 7.3.2 頻繁項集挖掘方法
- 7.3.1 基本概念
- 7.3 頻繁模式挖掘和關聯規則
- 7.2.3 數據集成
- 7.2.2 數據轉換
- 7.2.1 數據清洗
- 7.2 數據預處理
- 7.1.2 數據挖掘與相關技術之間的關系
- 7.1.1 數據挖掘的一般框架
- 7.1 引言
- 第7章 城市數據的基本數據挖掘技術
- 第四部分 城市數據分析
- 6.5 總結
- 6.4 城市大數據平臺
- 6.3.3 管理基于網絡的時空動態數據
- 6.3.2 管理基于網絡的空間靜態時間動態數據
- 6.3.1 管理時空靜態網絡
- 6.3 管理基于網絡的數據
- 6.2.3 管理基于點的時空動態數據
- 6.2.2 管理基于點的空間靜態時間動態數據
- 6.2.1 管理基于點的時空靜態數據
- 6.2 管理基于點的數據
- 6.1.2 云上的通用數據管理方案
- 6.1.1 挑戰
- 6.1 引言
- 第6章 在云端管理時空數據
- 參考文獻
- 5.5 總結
- 5.4.3 API應用
- 5.4.2 移動應用
- 5.4.1 Web應用
- 5.4 應用
- 5.3.3 HDInsight
- 5.3.2 云服務
- 5.3.1 虛擬機
- 5.3 計算
- 5.2.3 Redis緩存
- 5.2.2 Azure存儲
- 5.2.1 SQL數據庫
- 5.2 存儲
- 5.1 引言
- 第5章 云計算導論
- 參考文獻
- 4.6 總結
- 4.5.3 管理多個數據集的索引
- 4.5.2 空間關鍵詞
- 4.5.1 查詢和動機
- 4.5 管理多個數據集的混合索引
- 4.4.3 軌跡數據管理
- 4.4.2 移動對象數據庫
- 4.4.1 管理空間靜態時間動態數據
- 4.4 時空數據管理
- 4.3.4 基于R樹的空間索引
- 4.3.3 基于k-d樹的空間索引
- 4.3.2 基于四叉樹的空間索引
- 4.3.1 基于網格的空間索引
- 4.3 空間數據管理
- 4.2.6 基于網絡的時空數據
- 4.2.5 基于網絡的空間時間序列數據
- 4.2.4 基于網絡的空間靜態數據
- 4.2.3 基于點的時空數據
- 4.2.2 基于點的空間時間序列數據
- 4.2.1 基于點的空間靜態數據
- 4.2 數據結構
- 4.1.4 檢索算法
- 4.1.3 索引
- 4.1.2 查詢
- 4.1.1 數據結構
- 4.1 引言
- 第4章 時空數據管理
- 第三部分 城市數據管理
- 參考文獻
- 3.5 總結
- 3.4.4 時空模型
- 3.4.3 時間模型
- 3.4.2 空間模型
- 3.4.1 問題與挑戰
- 3.4 補充缺失值
- 3.3.2 參與者招募與任務設計
- 3.3.1 數據評估
- 3.3 以人為中心的城市感知
- 3.2.4 最小化不確定性
- 3.2.3 學習排序候選位置
- 3.2.2 最大化覆蓋范圍
- 3.2.1 尋找最佳匯合點
- 3.2 傳感器和設施部署
- 3.1.2 城市感知的一般框架
- 3.1.1 城市感知的四種范式
- 3.1 引言
- 第3章 城市感知
- 第二部分 城市感知與數據采集
- 參考文獻
- 2.9 總結
- 2.8.2 預測人群流動
- 2.8.1 檢測城市異常
- 2.8 用于公共安全和保障的城市計算
- 2.7.2 優化城市物流
- 2.7.1 商業位置選擇
- 2.7 用于經濟服務的城市計算
- 2.6.3 位置推薦
- 2.6.2 理解基于位置的社交網絡中的用戶
- 2.6.1 基于位置的社交網絡概念
- 2.6 用于社交應用的城市計算
- 2.5.2 電力消耗
- 2.5.1 汽油消耗
- 2.5 用于城市能源消耗的城市計算
- 2.4.3 城市水資源
- 2.4.2 噪聲污染
- 2.4.1 空氣質量
- 2.4 用于環境的城市計算
- 2.3.5 自行車共享系統
- 2.3.4 地鐵服務
- 2.3.3 改善公交服務
- 2.3.2 改善出租車服務
- 2.3.1 改善駕駛體驗
- 2.3 用于交通系統的城市計算
- 2.2.4 設施和資源部署
- 2.2.3 檢測城市邊界
- 2.2.2 發現功能區域
- 2.2.1 揭示交通網絡中的潛在問題
- 2.2 用于城市規劃的城市計算
- 2.1 引言
- 第2章 城市計算應用
- 參考文獻
- 1.6 公共數據集
- 1.5.10 醫療保健
- 1.5.9 經濟
- 1.5.8 能源
- 1.5.7 社交網絡數據
- 1.5.6 環境監測數據
- 1.5.5 通勤數據
- 1.5.4 移動電話數據
- 1.5.3 道路網絡上的交通數據
- 1.5.2 地理數據
- 1.5.1 城市數據的分類
- 1.5 城市數據
- 1.4.4 城市服務挑戰
- 1.4.3 城市數據分析挑戰
- 1.4.2 城市數據管理挑戰
- 1.4.1 城市感知挑戰
- 1.4 城市計算的關鍵挑戰
- 1.3.2 各層功能
- 1.3.1 簡述和示例
- 1.3 總體框架
- 1.2 城市計算的定義
- 1.1 引言
- 第1章 概述
- 第一部分 概念和框架
- 關于作者
- 致謝
- 前言
- 譯者序
- 插圖
- 作者簡介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作者簡介
- 插圖
- 譯者序
- 前言
- 致謝
- 關于作者
- 第一部分 概念和框架
- 第1章 概述
- 1.1 引言
- 1.2 城市計算的定義
- 1.3 總體框架
- 1.3.1 簡述和示例
- 1.3.2 各層功能
- 1.4 城市計算的關鍵挑戰
- 1.4.1 城市感知挑戰
- 1.4.2 城市數據管理挑戰
- 1.4.3 城市數據分析挑戰
- 1.4.4 城市服務挑戰
- 1.5 城市數據
- 1.5.1 城市數據的分類
- 1.5.2 地理數據
- 1.5.3 道路網絡上的交通數據
- 1.5.4 移動電話數據
- 1.5.5 通勤數據
- 1.5.6 環境監測數據
- 1.5.7 社交網絡數據
- 1.5.8 能源
- 1.5.9 經濟
- 1.5.10 醫療保健
- 1.6 公共數據集
- 參考文獻
- 第2章 城市計算應用
- 2.1 引言
- 2.2 用于城市規劃的城市計算
- 2.2.1 揭示交通網絡中的潛在問題
- 2.2.2 發現功能區域
- 2.2.3 檢測城市邊界
- 2.2.4 設施和資源部署
- 2.3 用于交通系統的城市計算
- 2.3.1 改善駕駛體驗
- 2.3.2 改善出租車服務
- 2.3.3 改善公交服務
- 2.3.4 地鐵服務
- 2.3.5 自行車共享系統
- 2.4 用于環境的城市計算
- 2.4.1 空氣質量
- 2.4.2 噪聲污染
- 2.4.3 城市水資源
- 2.5 用于城市能源消耗的城市計算
- 2.5.1 汽油消耗
- 2.5.2 電力消耗
- 2.6 用于社交應用的城市計算
- 2.6.1 基于位置的社交網絡概念
- 2.6.2 理解基于位置的社交網絡中的用戶
- 2.6.3 位置推薦
- 2.7 用于經濟服務的城市計算
- 2.7.1 商業位置選擇
- 2.7.2 優化城市物流
- 2.8 用于公共安全和保障的城市計算
- 2.8.1 檢測城市異常
- 2.8.2 預測人群流動
- 2.9 總結
- 參考文獻
- 第二部分 城市感知與數據采集
- 第3章 城市感知
- 3.1 引言
- 3.1.1 城市感知的四種范式
- 3.1.2 城市感知的一般框架
- 3.2 傳感器和設施部署
- 3.2.1 尋找最佳匯合點
- 3.2.2 最大化覆蓋范圍
- 3.2.3 學習排序候選位置
- 3.2.4 最小化不確定性
- 3.3 以人為中心的城市感知
- 3.3.1 數據評估
- 3.3.2 參與者招募與任務設計
- 3.4 補充缺失值
- 3.4.1 問題與挑戰
- 3.4.2 空間模型
- 3.4.3 時間模型
- 3.4.4 時空模型
- 3.5 總結
- 參考文獻
- 第三部分 城市數據管理
- 第4章 時空數據管理
- 4.1 引言
- 4.1.1 數據結構
- 4.1.2 查詢
- 4.1.3 索引
- 4.1.4 檢索算法
- 4.2 數據結構
- 4.2.1 基于點的空間靜態數據
- 4.2.2 基于點的空間時間序列數據
- 4.2.3 基于點的時空數據
- 4.2.4 基于網絡的空間靜態數據
- 4.2.5 基于網絡的空間時間序列數據
- 4.2.6 基于網絡的時空數據
- 4.3 空間數據管理
- 4.3.1 基于網格的空間索引
- 4.3.2 基于四叉樹的空間索引
- 4.3.3 基于k-d樹的空間索引
- 4.3.4 基于R樹的空間索引
- 4.4 時空數據管理
- 4.4.1 管理空間靜態時間動態數據
- 4.4.2 移動對象數據庫
- 4.4.3 軌跡數據管理
- 4.5 管理多個數據集的混合索引
- 4.5.1 查詢和動機
- 4.5.2 空間關鍵詞
- 4.5.3 管理多個數據集的索引
- 4.6 總結
- 參考文獻
- 第5章 云計算導論
- 5.1 引言
- 5.2 存儲
- 5.2.1 SQL數據庫
- 5.2.2 Azure存儲
- 5.2.3 Redis緩存
- 5.3 計算
- 5.3.1 虛擬機
- 5.3.2 云服務
- 5.3.3 HDInsight
- 5.4 應用
- 5.4.1 Web應用
- 5.4.2 移動應用
- 5.4.3 API應用
- 5.5 總結
- 參考文獻
- 第6章 在云端管理時空數據
- 6.1 引言
- 6.1.1 挑戰
- 6.1.2 云上的通用數據管理方案
- 6.2 管理基于點的數據
- 6.2.1 管理基于點的時空靜態數據
- 6.2.2 管理基于點的空間靜態時間動態數據
- 6.2.3 管理基于點的時空動態數據
- 6.3 管理基于網絡的數據
- 6.3.1 管理時空靜態網絡
- 6.3.2 管理基于網絡的空間靜態時間動態數據
- 6.3.3 管理基于網絡的時空動態數據
- 6.4 城市大數據平臺
- 6.5 總結
- 第四部分 城市數據分析
- 第7章 城市數據的基本數據挖掘技術
- 7.1 引言
- 7.1.1 數據挖掘的一般框架
- 7.1.2 數據挖掘與相關技術之間的關系
- 7.2 數據預處理
- 7.2.1 數據清洗
- 7.2.2 數據轉換
- 7.2.3 數據集成
- 7.3 頻繁模式挖掘和關聯規則
- 7.3.1 基本概念
- 7.3.2 頻繁項集挖掘方法
- 7.3.3 序列模式挖掘
- 7.3.4 頻繁子圖模式挖掘
- 7.4 聚類
- 7.4.1 概念
- 7.4.2 劃分聚類方法
- 7.4.3 密度聚類方法
- 7.4.4 層次聚類方法
- 7.5 分類
- 7.5.1 概念
- 7.5.2 樸素貝葉斯分類法
- 7.5.3 決策樹
- 7.5.4 支持向量機
- 7.5.5 不平衡數據的分類
- 7.6 回歸
- 7.6.1 線性回歸
- 7.6.2 自回歸
- 7.6.3 回歸樹
- 7.7 異常值檢測
- 7.7.1 基于鄰近性的異常值檢測
- 7.7.2 基于統計的異常值檢測
- 7.8 總結
- 參考文獻
- 第8章 用于時空數據的高級機器學習技術
- 8.1 引言
- 8.2 時空數據的獨特性質
- 8.2.1 空間屬性
- 8.2.2 時間屬性
- 8.3 協同過濾
- 8.3.1 基本模型:基于用戶和基于物品
- 8.3.2 時空數據的協同過濾
- 8.4 矩陣分解
- 8.4.1 基本矩陣分解方法
- 8.4.2 時空數據的矩陣分解
- 8.5 張量分解
- 8.5.1 張量的基本概念
- 8.5.2 張量分解方法
- 8.5.3 時空數據的張量分解
- 8.6 概率圖模型
- 8.6.1 一般概念
- 8.6.2 貝葉斯網絡
- 8.6.3 馬爾可夫隨機場
- 8.6.4 用于時空數據的貝葉斯網絡
- 8.6.5 用于時空數據的馬爾可夫網絡
- 8.7 深度學習
- 8.7.1 人工神經網絡
- 8.7.2 卷積神經網絡
- 8.7.3 循環神經網絡
- 8.7.4 用于時空數據的深度學習
- 8.8 強化學習
- 8.8.1 強化學習的概念
- 8.8.2 表格動作值方法
- 8.8.3 近似方法
- 8.9 總結
- 參考文獻
- 第9章 跨領域知識融合
- 9.1 引言
- 9.1.1 與傳統數據集成的關系
- 9.1.2 與異構信息網絡的關系
- 9.2 基于階段的知識融合
- 9.3 基于特征的知識融合
- 9.3.1 特征連接與正則化
- 9.3.2 基于深度學習的知識融合
- 9.4 基于語義意義的知識融合
- 9.4.1 基于多視圖的知識融合
- 9.4.2 基于相似性的知識融合
- 9.4.3 基于概率依賴的知識融合
- 9.4.4 基于遷移學習的知識融合
- 9.5 不同融合方法的比較
- 9.5.1 數據集的體積、特征和洞察
- 9.5.2 機器學習任務的目標
- 9.5.3 機器學習算法的學習方法
- 9.5.4 效率和可擴展性
- 9.6 總結
- 參考文獻
- 第10章 城市數據分析的高級主題
- 10.1 如何選擇有用的數據集
- 10.1.1 理解目標問題
- 10.1.2 數據背后的信息
- 10.1.3 驗證假設
- 10.2 軌跡數據挖掘
- 10.2.1 軌跡數據
- 10.2.2 軌跡預處理
- 10.2.3 軌跡數據管理
- 10.2.4 軌跡中的不確定性
- 10.2.5 軌跡模式挖掘
- 10.2.6 軌跡分類
- 10.2.7 從軌跡中檢測異常
- 10.2.8 將軌跡轉換到其他表示形式
- 10.3 將機器學習與數據管理相結合
- 10.3.1 動機
- 10.3.2 使用索引結構加速機器學習
- 10.3.3 縮減機器學習的候選對象
- 10.3.4 導出邊界以修剪機器學習的計算空間
- 10.4 交互式視覺數據分析
- 10.4.1 合并多個復雜因素
- 10.4.2 在沒有先驗知識的情況下調整參數
- 10.4.3 深入挖掘結果
- 10.5 總結
- 參考文獻
- 推薦閱讀
- 譯者簡介
- 封底 更新時間:2025-06-05 13: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