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0章 商鞅和公元前4世紀東西方文明進展
- 第9章 扁鵲和公元前醫學簡述
- 第8章 墨子和公元前5世紀的重要歷史人物
- 第7章 范蠡和世界上最懂做生意的民族
- 第6章 老子和同老子思想相近的重要歷史人物
- 第5章 孔子和公元前6世紀的重要歷史人物
第1章 黃帝和公元前20世紀前的文明
相傳,黃帝是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約生活在公元前2717年-前2599年。據說黃帝生于陜北黃土高原,也有人認為黃帝誕生地在山東、河南等地。他統一中原部落,與炎帝并稱為中華始祖,其功績包括開創文化、技術,如命倉頡造字、其妻嫘祖發明養蠶繅絲等。
公元前28-26世紀,中國處于新石器時代,當時中國人的祖先已經學會制作實用的石斧、石刀、石鏟、石鋤、磨盤等;還會制作骨制魚鉤、魚叉、骨制箭頭等工具,更高效的捕魚和狩獵;還會使用石臼舂米,加工谷物。這時候中國還沒有青銅工具,但當時的部落工匠制作陶器的技藝也已經比較純熟,以細泥紅陶粘土燒制灶、鼎、碗、杯、盆、罐、甕等生活用具,有些紅陶器上還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
在新石器時代,華夏先祖種植的主糧是粟(小米)、黍(黃米)和稻谷(大米)。養殖的主要家畜有豬狗牛羊。
黃帝和炎帝作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們之間的關系緊密而復雜,共同譜寫了上古時期波瀾壯闊的篇章。
據《國語》記載:“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從中可知,黃帝和炎帝為少典氏后裔,因成長于不同水域,分別發展出了各自的部落。
起初,部落發展中炎帝與黃帝產生沖突。《史記》提到,“炎帝欲侵凌諸侯”,雙方爆發了三次阪泉之戰。黃帝率以熊、羆等為圖騰的部落獲勝,炎帝部落歸服,二者結成聯盟。
彼時,蚩尤的九黎部落勢力強盛,常侵擾其他部落。炎帝率先與之交鋒,卻敗下陣來,只好向黃帝求助。于是炎黃聯軍在涿鹿與蚩尤大戰,黃帝最終擒殺蚩尤,完成中原統一。
炎帝對華夏文明貢獻卓越。他親嘗百草,辨識藥性,為后世醫藥發展奠定基礎,《帝王世紀》有載“(炎帝)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在農業上,炎帝教民耕種,推廣先進農業技術,極大推動了生產力發展,使人們生活得以穩定。
黃帝和炎帝的部落融合,諸多部落匯聚,逐漸形成華夏族,所以后世皆稱自己為“炎黃子孫”。這些傳說在《國語》(成書于戰國初期,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375年)、《史記》(成書于西漢時期,約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帝王世紀》(成書于西晉時期,約公元3世紀-4世紀)等典籍中均有蹤跡,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祖先的崇敬與追思,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與瑰寶。
20世紀初,顧頡剛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一文中說:“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到秦有三皇,到漢以后有盤古等。”他認為黃帝是戰國時期才被造出來的,不是真實之歷史人物。
黃帝是中華文明起源的象征符號,承載著遠古先民創造文明的集體記憶。盡管傳說與史實交織,他始終代表著中華兒女對共同文化根脈的認同,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永恒圖騰。
在公元前20世紀以前,除了中國的華夏文明之外,地球上其他地域的文明也在蓬勃發展。亞洲大陸上,還有古印度文明和蘇美爾文明;歐洲和北非大地上,正在孕育著古埃及和古希臘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位于非洲東北部(屬于如今中東地區),橫跨亞非兩洲,埃及的西奈半島位于亞洲地區。埃及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如今的埃塞俄比亞和蘇丹)。尼羅河發源于東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亞高原的湖泊,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附近匯合后,向北縱貫埃及全境的。流經森林和草原地帶的尼羅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濫,浸灌兩岸干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植質的泥沙隨流而下,在兩岸逐漸沉積下來,成為肥沃的黑色土壤。
根據現代基因學研究,地球上所有人類都有著共同的祖先:非洲智人。智人約在20萬年前起源于非洲。在非洲大陸中部,熱帶雨林和大草原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促使阿法南方古猿向智人快速演化。但由于非洲地理環境的限制,早期智人的活動范圍主要局限在非洲大陸內。在13萬年前,末次亞冰期降臨,非洲大陸的氣候變冷,食物來源減少。智人利用亞冰期海平面下降的機會,涉過紅海與亞丁灣之間狹窄的曼達布海峽,進入中東地區,這是人類走出非洲走向全球的開始。大約10萬年前,部分智人來到印度次大陸。在8萬年前進入東亞大陸,即今天的中國大陸,再逐步擴散到朝鮮半島、日本、臺灣諸島、蒙古、俄羅斯亞洲部分等地。智人在1.5萬年前或者更早之前到達北美洲,之后部分智人再逐步南遷到南美洲。
主體位于非洲大陸的古埃及,近水樓臺先得月。留居此地的遠古人類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率先發展出了燦爛的文明。
據史料記載,埃及提尼斯城主那爾邁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創建了大一統的第一王朝。他是埃及國家的建立者和統一者。
古埃及人的主糧是小麥,他們會使用小麥來制作面包和釀啤酒。食物非常豐富,有豌豆、大蒜、洋蔥、小蘿卜、黃瓜、葫蘆、大白菜、芹菜、大蒜、豆類、豌豆、堅果、扁豆、鷹嘴豆、生菜等蔬菜;有無花果,葡萄(及葡萄干),甜瓜,蜂蜜,椰棗,棕櫚果(生吃或浸制果汁)、鱷梨等水果;有綿羊、山羊、牛肉、魚、鴨、鵝、鴿、鵪鶉、鷓鴣、蛋類等蛋肉食物;飲品有葡萄酒、啤酒、椰棗與無花果混合釀造的酒、牛奶等。
古代埃及人于公元前2600年發明了莎草紙,它是歷史上最早最便利的書寫紙。當時,莎草紙大量出口,遠銷海外,希臘人、羅馬人、亞述人、腓尼基人、阿拉伯人都大量使用,深刻影響了西方文化3000年之久。直至8世紀之后,中國造紙術傳到中東和歐洲,更加耐久實用的紙張逐步取代了莎草紙和羊皮紙。
約公元前4500年左右,古埃及出現腳踏風箱的冶金設備,通過將少量錫礦與銅礦混合,可以制造青銅。古埃及進入青銅時代遠遠領先于古中國。
公元前4000年左右,他們就開始在尼羅河上游地區以及努比亞等地開采黃金。黃金在古埃及社會中具有極高的地位,被視為太陽神的象征,主要用于制作法老的首飾、裝飾品、喪葬用品以及神廟的供奉品等。
討論古埃及文明當然離不開金字塔。
埃及最早的金字塔是左塞爾金字塔,它建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位于首都開羅以南約30公里的塞加拉地區,是古埃及第三王朝國王左塞爾的陵墓。它由伊姆霍特普設計,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石塊制造的巨大建筑,呈六層階梯塔狀,高約60米。
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它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第二個法老胡夫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560年左右。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米,后因頂端受到侵蝕,現在的高度為136.5米,在1889年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建成前,它一直是世界最高的建筑。整個塔身呈正四棱錐形,底面為正方形,占地5公頃,四個斜面分別對著東、西、南、北四個方位,誤差不超過圓弧的3分,底邊原長230.35米,由于年深月久的侵蝕,塔身外層石灰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脫落,目前底邊縮短為227米,傾斜角度為51度52分。它通身由近230萬塊巨石砌成,大小不等的石料重達1.5噸至160噸,塔的總重量約為684萬噸。
#中東的蘇美爾文明
流經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產生了飲譽世界的兩河流域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包括蘇美爾文明、古巴比倫文明、阿卡德文明等重要組成部分。
據考古發現,約在公元前4000年,居住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已有較為發達的文化,不僅發明了文字(楔形文字),而且發明了用于書寫文字的“泥板書”。公元前3500年以后,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隸制小國。蘇美爾文明衰落后,古巴比倫城邦興起。
公元前32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明了車輪,公元前3000年時,他們將車軸裝到手推車上,輪子不直接和車身連接。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根據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規律,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歷法——太陰歷。該歷法將一年分為12個月,其中6個月每月30天,另6個月每月29天,全年共354天。為了使歷法與季節變化相協調,蘇美爾人還設置了閏月,每19年中設置7個閏月,閏年為384天。
同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發明了太陽歷。在古埃及人根據對尼羅河河水上漲和天狼星的長期觀察,制定出一種方便的歷法。他們把每年一度的尼羅河泛濫日定為一年之開始,根據尼羅河河水的漲落和作物生長的規律,將一年分為泛濫、播種和收割3個季節,每一季節為4個月,共12個月,每月30天,年末余下5天稱“閏日”,作為祭祀日,如此全年共365天。
公元前3000年,犁已經在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得到普遍使用。對耕犁的熟練運用,可能是當時是兩河流域農業發達的一種重要原因。現代的小麥、燕麥、黑麥和大麥,以及現代的山羊、綿羊、牛和豬都來自中東地區。(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位于中東兩河流域,絕大部分在西亞東北部。其主要涵蓋了現今伊拉克的全境,還包括伊朗、土耳其、敘利亞和科威特的部分地區。)
根據考古發掘,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蘇美爾文明時期的墓葬中,隨葬品中有大量羊、牛、魚、豬和少量瞪羚、鳥類的骨骼、牙齒或角,以及金、銀、銅或石制容器。同時期的文字記錄中,還有關于水、面包、魚、肉、啤酒、湯、蔬菜和水果的記載。
當時的中東,無疑是當時地球上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文明在作物、養殖、礦物開采、金屬冶煉及其他手工業、農業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淵源關系。它們通過貿易、文化交流等方式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并彼此促進和發展。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于1922年被發現和發掘于印度的哈拉巴,故稱為“哈拉巴文化。考古學斷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鼎盛時期約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這時候的古印度人栽種的作物有大麥、小麥等。當時,人們已經能夠馴養牛、山羊和各種家禽。在哈拉巴文明時期,古印度人已經學會了冶煉金、銀、銅、青銅、錫、鉛等金屬,有大量的銅器和青銅器出土,如斧、鐮、鋸、刀、魚叉等。制陶和紡織是哈拉巴文化的兩個重要部門,所發現的染缸表明當時已掌握紡織品染色技術,紡織業與車船制造業等也高度發達。城市的繁榮使古印度的商業盛極一時。
公元前1750年左右,發源于中亞的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致使古印度文明消亡于歷史長河中。
就地理范圍而言,古印度不僅指印度,還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爾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中國在西漢時稱其為“身毒”,東漢時改稱“天竺”,到了唐代,高僧玄奘將其譯為“印度”。
#古希臘的米諾斯文明
米諾斯文明是愛琴海地區的古代文明,是歐洲最早的古代文明,也是希臘古典文明邁錫尼文明的前驅。約公元前2850年—公元前1450年。米諾斯文明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島上。從出土物來看的話,克里特島曾是早期地中海上一處良好的貿易港口,與古埃及和小亞細亞有密切的商業聯系。
米諾斯文明以精美的王宮建筑、壁畫及陶器、工藝品等著稱于世。從建筑的壯美、繪畫的傳神及線形文字等發現均已表明,公元前2000年的米諾斯出現了階級社會和高度的青銅器文化。米諾斯人飼養牛、羊、豬、山羊,種植小麥、大麥、野豌豆、鷹嘴豆,培育葡萄、無花果、橄欖,以及罌粟。
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克里特島爆發了一次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猛烈的火山。克里特島因火山爆發而遭遇到滅頂之災,全島很快被火山灰掩埋,由于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再次襲擊克里特島,終于使輝煌的米諾斯文明毀于一旦。
據史料記載,埃及的上空當時曾出現3天漆黑一片的情景。火山爆發引起了巨大的海嘯,浪高數米,滔天的巨浪滾滾而下,很快便來到克里特島,摧毀了島上的城市、村莊和沃土良田,船只被狂濤擊碎,米諾斯無敵的艦隊頃刻間化為烏有。
少數生還的人,渡海來到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北部的邁錫尼,將米諾斯的文字、藝術、先進的技術帶到這里,逐漸發展起燦爛的邁錫尼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