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非遺項目
歡迎大家跟著我的文字走進我的家鄉唐山灤南,下面我們一起領略一下非遺與非遺美食。
評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前身是蓮花落,俗稱蹦蹦戲,融合了民歌、秧歌、梆子等多種藝術形式,誕生了成兆才等著名藝術家,《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經典劇目流傳甚廣。
唐山灤南評劇音韻流淌在季節的變換里,評劇創始人成兆才先生誕生于此,評劇故里濱海水城古城古韻悠揚,一條天然的千年古河環繞縣城,因元代大將那顏倴盞在此積草屯糧而得名倴城,秋去冬來,小徑梧桐黃金滿地,千年古河古韻伴隨人們走過四季輪回,荷塘留得殘荷聽雨未品濃秋已立冬。
評劇中《楊三姐告狀》是由評劇創始人成兆才先生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成評劇家喻戶曉灤南縣的家鄉戲,剪紙藝人用剪紙藝術的語言把我們的家鄉戲展示給觀眾,用了一年的時間做了一套剪紙,中國郵政采用這套剪紙從中取了八幅圖做成紀念郵戳和明信片發表,把我們的家鄉傳統文化和戲曲文化集郵文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觀眾讓讀者更加喜歡我們家鄉戲的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
非文化之灤南皮影賈祥民非遺傳承人把皮影戲帶到了葡萄牙進行表演,皮影戲第一次在國外得到了雷鳴般的掌聲,灤南皮影與其他地方皮影的主要區別在于讀字唱腔的不同,把一聲音讀成三聲音,在不失傳統不丟失灤州皮影原汁原味的前提下改革,皮影中槍打戲的鼓點是固定的,皮影制作三分刻七分色最關鍵的部分是上色,刻完上色之后上油陰干壓平
皮影戲,作為閃耀在冀東地區的藝術明珠,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極具代表性的冀東民間地方劇種之一。其唱腔獨具特色,融合了冀東地區的方言音韻與民間音樂元素,或高亢激昂,或婉轉悠揚,每一個音符都飽含著當地百姓的生活情感,只需寥寥幾句,就能將聽眾帶入戲中情境。
皮影操縱技巧堪稱一絕,藝人們憑借多年的刻苦練習與經驗積累,以靈活多變的指法,讓皮影在幕后的光影中活靈活現。他們雙手默契配合,既能展現出武將策馬揚鞭的豪邁英姿,又能刻畫深閨佳人的婀娜嬌羞,細膩的動作傳遞出豐富的情感。
制作皮影影人是一門精湛的雕刻藝術。藝人們先精心挑選優質的皮革,經過浸泡、刮皮等多道工序處理后,使其平整光滑。接著,依照傳統樣式精心繪制圖案,再用鋒利的刻刀一點點雕琢,人物的眉眼、服飾紋理都清晰可見,線條流暢而富有韻律,每一刀都凝聚著藝人對傳統技藝的尊重與傳承。
表演時,白色幕布后,燈光亮起,影人在藝人操縱下,伴隨著獨特的唱腔與音樂,演繹著古今傳奇故事。武打場面激烈精彩,兵器碰撞聲、人物呼喊聲交織;文戲橋段則細膩動人,舉手投足間盡顯人物情感。一場皮影戲,就是一場視聽盛宴,讓觀眾沉浸其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樂亭大鼓:燕趙大地的曲藝明珠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璀璨星空中,樂亭大鼓宛如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閃耀著獨特的藝術光芒,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底蘊,厚重而深沉。
樂亭大鼓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朝的清平樂,那是一個文化蓬勃發展、民間藝術百花齊放的時代。最初,它只是在民間悄然興起的一種說唱形式,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在一代又一代民間藝人的精心雕琢與傳承創新下,逐漸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樂亭、灤南等冀東地區,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為樂亭大鼓提供了豐沃的生長土壤。這里的人們對藝術有著天然的熱愛與追求,樂亭大鼓在他們的呵護下,廣泛流傳開來,深深扎根于民間,自成一派,成為了當地極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瑰寶,也成為了冀東地區文化的重要符號,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故事與情感。
在樂亭大鼓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中,靳文然無疑是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天生具備卓越的藝術天賦,對音樂和節奏有著超乎常人的敏銳感知。但他并未滿足于天賦帶來的優勢,而是憑借著不懈的鉆研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樂亭大鼓的藝術世界中。他深入研究傳統唱腔,不斷探索創新,大膽地對樂亭大鼓的演唱風格進行革新與完善。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他博采眾長,融合了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和獨特的藝術理解,最終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靳派”藝術風格。
靳文然的演唱堪稱一絕,達到了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藝術境界。他行腔婉轉細膩,每一個音符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藝術品,充滿了韻味。節奏把控更是收放自如,跌宕起伏,時而如潺潺溪流,緩緩訴說著故事的柔情;時而如洶涌波濤,將情節的高潮推向頂點。他仿佛擁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夠通過那富有感染力的唱腔,將人物的情感與故事的情節展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英雄豪杰的豪邁氣概,還是兒女情長的細膩情感,在他的演繹下都栩栩如生,讓聽眾如癡如醉。
在靳文然眾多經典作品中,《鬧天宮》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這部作品以中國古典神話故事為藍本,充滿了奇幻色彩和豐富的想象力。靳文然在演繹《鬧天宮》時,充分發揮了他的藝術特長。他用抑揚頓挫的唱腔,將孫悟空大鬧天宮時那英勇無畏、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當唱到孫悟空與天兵天將激烈打斗的場面時,他的唱腔變得激昂高亢,節奏緊湊明快,配合著生動的音效,仿佛讓人看到了刀光劍影、你來我往的緊張場景。天庭眾神在孫悟空的勇猛攻擊下的慌亂神態,也被他通過細膩的唱腔表現得活靈活現。而孫悟空的機智果敢,更是在他的演繹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仿佛通過唱腔傳遞給了聽眾。聽眾們沉浸在他所營造的神話世界里,仿佛身臨其境,親眼目睹了孫悟空的傳奇冒險,贏得了廣大觀眾的由衷喜愛和熱烈追捧,成為了樂亭大鼓歷史上的經典之作,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藝人傳承和發揚這門藝術。
灤南“十三香”小唱:街頭巷尾的生活之歌
在冀東地區的文化版圖中,灤南“十三香”小唱宛如一首靈動的生活之歌,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在灤南、唐山乃至整個冀東地區都享有盛譽,遠近聞名,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當地民俗文化的生動體現,承載著這片土地上百姓的生活記憶和情感寄托。
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源自于日常生活中最為平凡卻又充滿煙火氣的售賣十三香的場景。在過去,集市上、街巷中,售賣十三香的小販們為了吸引顧客的目光,增加商品的銷量,別出心裁地將十三香的獨特配方、神奇功效和廣泛用途巧妙地融入到小調之中。他們用那充滿生活氣息的唱詞,搭配上婉轉悠揚的曲調,在街頭巷尾唱響了一曲曲別具風味的“十三香之歌”。
“十三香”小唱的旋律猶如山間清泉,委婉動聽,又似春日微風,輕柔拂面。節奏明快活潑,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讓人忍不住跟著哼唱。它既有民間音樂的質樸純真,毫無雕琢的痕跡,展現出勞動人民最本真的情感;又融入了當地百姓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在簡單的旋律中,傳遞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
其唱詞更是朗朗上口,充滿了生活智慧與幽默風趣。售賣者一邊熱情地展示著手中色澤誘人、香氣撲鼻的十三香,一邊用富有韻律的歌聲介紹著產品:“八角好,八角香,八角做菜它最良……”這些簡單而樸實的歌詞,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每一句唱詞都像是在與顧客親切地交談,講述著十三香在烹飪中的奇妙作用,讓人在聆聽的過程中,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品嘗著用十三香調味的美食,歡聲笑語回蕩在房間里的溫馨畫面。
每一句唱詞、每一個音符,都承載著冀東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它是當地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記錄了他們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無論是豐收的喜悅,還是生活的艱辛,都在這“十三香”小唱中得到了體現。它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冀東地區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風貌,成為了冀東民間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讓人們在欣賞這一獨特藝術形式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份濃濃的鄉情和對傳統文化的深深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