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中醫基礎理論(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名師講稿精要系列)
嚴燦 吳麗麗編著 著
更新時間:2025-01-21 16:23:38
開會員,本書免費讀 >
最新章節:
第四節 體質與疾病
本講稿從高等中醫院校的教學實際出發,結合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取和細化重要知識點;對重要知識點深入闡述,力求講明講透。此外,對重要知識點的講解注重其科學性及其對臨床實踐的指導意義,以培養學生中醫臨床思維和提高理論運用能力為導向,將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為了明晰《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習效率,本講稿主要是對中醫學的哲學基礎、藏象、氣血津液、病因與發病、病機和防治原則、經絡學說、體質等內容中的有關重要知識點進行講解,對其它有關內容則采用圖、表的形式進行歸納總結,執簡馭繁。
- 第四節 體質與疾病 更新時間:2025-01-21 16:23:38
-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 第二節 體質形成的影響因素
- 第一節 體質的概念
- 第十章 體質
- (三)藥引
- (二)引經藥
- (一)藥物歸經
- 二、藥物歸經與引經藥
- (三)指導臨床的治療
- (二)指導疾病的診斷
- (一)闡釋病理變化
- 一、概述
- 第七節 經絡學說的應用
- 第六節 經別、別絡、經筋、皮部概述
- 第五節 奇經八脈概述
- 第四節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 四、表里關系
- 三、流注次序
- 二、走向交接規律
- 一、命名
- 第三節 十二經脈的命名、走向交接規律、流注次序以及表里關系
- 第二節 經絡系統的組成
- 二、經絡的功能
- 一、經絡的概念
- 第一節 經絡的概念和功能
- 第九章 經絡學說
- 五、王道
- 四、用藥如用兵
- 三、因勢利導
- 二、以平為期,以和為貴
- 一、天人相應
- 第三節 中醫治療學思想
- (三)因人制宜
- (二)因地制宜
- (一)因時制宜
- 三、三因制宜
- 二、扶正祛邪
- (二)治標治本
- (一)正治反治
- 一、治病求本
- 第二節 治則
- 第一節 預防
- 第八章 防治原則
- (二)病性轉化
- (一)病位傳變
- 三、病證傳變的形式
- 二、影響病證傳變的因素
- 一、病證的過程
- 第四節 病證傳變概述
- 五、內火
- 四、內燥
- 三、內濕
- 二、內寒
- 一、內風
- 第三節 內生五邪
- (五)陰陽亡失
- (四)陰陽格拒
- (三)陰陽互損
- (二)陰陽偏衰
- (一)陰陽偏勝
- 二、陰陽失調
- (五)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 (四)虛實真假
- (三)虛實轉化
- (二)虛實錯雜
- (一)邪正盛衰與虛實基本病機
- 一、邪正盛衰
- 第二節 基本病機
- 第一節 概述
- 第七章 病機
- 第七節 發病原理概述
- 二、濁
- (五)內生之毒
- (四)外來之毒
- (三)致病微生物
- (二)致病性質強烈的外感邪氣
- (一)藥物或藥物的毒性、偏性和峻烈之性
- 一、毒
- 第六節 毒與濁
- 第五節 瘀血(見第五章)
- (二)致病特點
- (一)致病部位及主要病癥舉例
- 二、痰飲的致病特點
- 一、痰飲的概念與形成
- 第四節 痰飲
- (四)情志變化影響病情
- (三)多發為情志病證
- (二)影響臟腑氣機
- (一)直接傷及內臟
- 五、情志致病的特點
- 四、情志致病的條件
- 三、情志與臟腑氣血的關系
- 二、情志的概念
- 一、七情的概念
- 第三節 情志異常
- (二)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征
- (一)基本概念
- 七、暑邪
- (二)火(熱)邪的性質及致病特征
- (一)基本概念
- 六、火(熱)邪
- (二)燥邪的性質及致病特征
- (一)基本概念
- 五、燥邪
- (二)濕邪的性質及致病特征
- (一)基本概念
- 四、濕邪
- (二)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征
- (一)基本概念
- 三、寒邪
- (二)風邪的性質及致病特征
- (一)基本概念
- 二、風邪
- (二)六淫
- (一)六氣
- 一、概述
- 第二節 外感病因——六淫
- 第一節 病因概述
- 第六章 病因與發病
- (二)津液與氣血關系失調
- (一)氣血關系失調
- 四、氣血津液關系失調
- 三、血和津液的關系
- 二、氣和津液的關系
- 一、氣和血的關系
- 第四節 氣、血、津液之間的關系
- (二)津液輸布排泄障礙
- (一)津液不足
- 三、津液代謝的失常
- 二、津液的功能
- (二)津液的輸布與排泄
- (一)津液的生成
- 一、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 第三節 津液
- (四)血熱
- (三)血寒
- (二)血運失常
- (一)血虛
- 四、血的失常
- 三、血的功能
- 二、血的運行
- 一、血的化生
- 第二節 血
- (二)氣機失調
- (一)氣虛
- 五、氣的失常
- (四)衛氣
- (三)營氣
- (二)宗氣
- (一)元氣
- 四、氣的分類
- (五)氣化功能
- (四)固攝功能
- (三)防御功能
- (二)溫煦功能
- (一)推動功能
- 三、氣的功能
- 二、氣的運動
- 一、氣的生成
- 第一節 氣
- 第五章 氣血津液
- (二)肝與腎
- (一)心與腎
- 二、臟與臟關系選講
- (二)六腑間的關系
-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 一、概述
- 第八節 臟腑之間的關系
- 三、三焦的生理特性
-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
- 一、三焦概述
- 第七節 三焦、奇恒之府
- 四、志
- 三、意
- 二、魂
- 一、魄
- 附:五臟神
- 六、腎與膀胱的關系
- 五、膀胱的生理功能
- (四)在液為唾
- (三)在志為恐
- (二)在竅為耳及二陰
- (一)在體合骨,其華在發
- 四、腎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 三、腎的生理特性
- (三)腎主水
- (二)腎主納氣
- (一)腎藏精
- 二、腎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一、腎系統概述
- 第六節 腎系統
- 六、肝與膽的關系
- 五、膽的生理功能
- (四)在液為淚
- (三)在志為怒
- (二)在竅為目
- (一)在體合筋,其華在爪
- 四、肝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 (三)肝體陰用陽
- (二)肝為剛臟
- (一)肝性生升,喜條達而惡抑郁
- 三、肝的生理特性
- (二)肝主藏血
- (一)肝主疏泄
- 二、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一、肝系統概述
- 第五節 肝系統
- 七、肺與大腸的關系
- 六、大腸的生理功能
- (五)通于秋氣
- (四)在液為涕
- (三)在志為悲(憂)
- (二)在竅為鼻
- (一)在體合皮,其華在毛
- 五、肺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 四、肺的生理特性
- (三)肺朝百脈、主治節
- (二)肺主行水
- (一)肺主氣
- 三、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 二、肺氣的運動形式—肺主宣降
- 一、肺系統概述
- 第四節 肺系統
- 六、心與小腸的關系
- 五、小腸的生理功能
- (五)通于夏氣
- (四)在液為汗
- (三)在志為喜
- (二)在竅為舌
- (一)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 四、心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 三、心的生理特性
- (二)心藏神
- (一)心主血脈
- 二、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一、心系統概述
- 第三節 心系統
- 六、脾與胃之間的關系
- 五、胃的生理功能
- (五)通于長夏之氣
- (四)在液為涎
- (三)在志為思
- (二)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 (一)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 四、脾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 三、脾的生理特性
- (三)脾主統血
- (二)脾主升清
- (一)脾主運化
- 二、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一、脾系統概述
- 第二節 脾系統
- 五、臟腑的陰陽氣血
- 四、臟腑分類
- 三、藏象學說的特點
- 二、藏象學說的形成
- 一、藏象概念
- 第一節 藏象概述
- 第四章 藏象
- 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之間的關系
- 七、指導情志病的治療
- 六、指導臟腑用藥
- 五、確定治則治法
- 四、判斷疾病預后
- 三、指導疾病的診斷
- 二、說明五臟病變的傳變規律
- 一、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
- 第五節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 三、五行互藏
- (二)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 (一)相乘、相侮
- 二、五行的乘侮
- 一、五行的生克制化
- 第四節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 附:時空配五行
- 第三節 事物屬性的五行分類
- 第二節 五行屬性的概念
- 第一節 五行的哲學含義和醫學含義
- 第三章 五行學說
- 七、指導養生防病
- 六、歸納藥物的性能
- 五、確定治療原則
- 四、指導疾病的診斷
- (三)陰陽互損
- (二)陰陽偏衰
- (一)陰陽偏盛
- 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 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 第四節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 六、陰陽自和
- 五、陰陽相互轉化
- 四、陰陽消長平衡
- 三、陰陽互根互用
- 二、陰陽對立制約
- 一、陰陽交感互藏
- 第三節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 第二節 陰陽的特性與屬性劃分
- 第一節 陰陽的哲學含義和醫學含義
- 第二章 陰陽學說
- 四、指導疾病的診斷與防治
- 三、維持生命活動
- 二、闡釋人體生理現象和功能
- 一、三才一體整體醫學觀的確立
- 第四節 氣一元論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 三、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
- (二)氣化
- (一)氣的運動
- 二、氣的運動和產生的變化是推動宇宙萬物發生發展的動力
- 一、氣是構成萬物的本原
- 第三節 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概述
- 第二節 氣和精的基本概念
- 第一節 氣一元論構建概述
- 第一章 氣一元論
- (二)辨證論治
- (一)整體觀念
-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 二、中醫學相關概念與學科屬性
- 一、課程簡介
- 導論
- 編寫說明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編寫說明
- 導論
- 一、課程簡介
- 二、中醫學相關概念與學科屬性
-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 (一)整體觀念
- (二)辨證論治
- 第一章 氣一元論
- 第一節 氣一元論構建概述
- 第二節 氣和精的基本概念
- 第三節 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概述
- 一、氣是構成萬物的本原
- 二、氣的運動和產生的變化是推動宇宙萬物發生發展的動力
- (一)氣的運動
- (二)氣化
- 三、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
- 第四節 氣一元論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 一、三才一體整體醫學觀的確立
- 二、闡釋人體生理現象和功能
- 三、維持生命活動
- 四、指導疾病的診斷與防治
- 第二章 陰陽學說
- 第一節 陰陽的哲學含義和醫學含義
- 第二節 陰陽的特性與屬性劃分
- 第三節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 一、陰陽交感互藏
- 二、陰陽對立制約
- 三、陰陽互根互用
- 四、陰陽消長平衡
- 五、陰陽相互轉化
- 六、陰陽自和
- 第四節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 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 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 (一)陰陽偏盛
- (二)陰陽偏衰
- (三)陰陽互損
- 四、指導疾病的診斷
- 五、確定治療原則
- 六、歸納藥物的性能
- 七、指導養生防病
- 第三章 五行學說
- 第一節 五行的哲學含義和醫學含義
- 第二節 五行屬性的概念
- 第三節 事物屬性的五行分類
- 附:時空配五行
- 第四節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 一、五行的生克制化
- 二、五行的乘侮
- (一)相乘、相侮
- (二)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 三、五行互藏
- 第五節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 一、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
- 二、說明五臟病變的傳變規律
- 三、指導疾病的診斷
- 四、判斷疾病預后
- 五、確定治則治法
- 六、指導臟腑用藥
- 七、指導情志病的治療
- 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之間的關系
- 第四章 藏象
- 第一節 藏象概述
- 一、藏象概念
- 二、藏象學說的形成
- 三、藏象學說的特點
- 四、臟腑分類
- 五、臟腑的陰陽氣血
- 第二節 脾系統
- 一、脾系統概述
- 二、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一)脾主運化
- (二)脾主升清
- (三)脾主統血
- 三、脾的生理特性
- 四、脾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 (一)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 (二)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 (三)在志為思
- (四)在液為涎
- (五)通于長夏之氣
- 五、胃的生理功能
- 六、脾與胃之間的關系
- 第三節 心系統
- 一、心系統概述
- 二、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一)心主血脈
- (二)心藏神
- 三、心的生理特性
- 四、心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 (一)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 (二)在竅為舌
- (三)在志為喜
- (四)在液為汗
- (五)通于夏氣
- 五、小腸的生理功能
- 六、心與小腸的關系
- 第四節 肺系統
- 一、肺系統概述
- 二、肺氣的運動形式—肺主宣降
- 三、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一)肺主氣
- (二)肺主行水
- (三)肺朝百脈、主治節
- 四、肺的生理特性
- 五、肺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 (一)在體合皮,其華在毛
- (二)在竅為鼻
- (三)在志為悲(憂)
- (四)在液為涕
- (五)通于秋氣
- 六、大腸的生理功能
- 七、肺與大腸的關系
- 第五節 肝系統
- 一、肝系統概述
- 二、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一)肝主疏泄
- (二)肝主藏血
- 三、肝的生理特性
- (一)肝性生升,喜條達而惡抑郁
- (二)肝為剛臟
- (三)肝體陰用陽
- 四、肝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 (一)在體合筋,其華在爪
- (二)在竅為目
- (三)在志為怒
- (四)在液為淚
- 五、膽的生理功能
- 六、肝與膽的關系
- 第六節 腎系統
- 一、腎系統概述
- 二、腎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一)腎藏精
- (二)腎主納氣
- (三)腎主水
- 三、腎的生理特性
- 四、腎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 (一)在體合骨,其華在發
- (二)在竅為耳及二陰
- (三)在志為恐
- (四)在液為唾
- 五、膀胱的生理功能
- 六、腎與膀胱的關系
- 附:五臟神
- 一、魄
- 二、魂
- 三、意
- 四、志
- 第七節 三焦、奇恒之府
- 一、三焦概述
-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
- 三、三焦的生理特性
- 第八節 臟腑之間的關系
- 一、概述
-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 (二)六腑間的關系
- 二、臟與臟關系選講
- (一)心與腎
- (二)肝與腎
- 第五章 氣血津液
- 第一節 氣
- 一、氣的生成
- 二、氣的運動
- 三、氣的功能
- (一)推動功能
- (二)溫煦功能
- (三)防御功能
- (四)固攝功能
- (五)氣化功能
- 四、氣的分類
- (一)元氣
- (二)宗氣
- (三)營氣
- (四)衛氣
- 五、氣的失常
- (一)氣虛
- (二)氣機失調
- 第二節 血
- 一、血的化生
- 二、血的運行
- 三、血的功能
- 四、血的失常
- (一)血虛
- (二)血運失常
- (三)血寒
- (四)血熱
- 第三節 津液
- 一、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 (一)津液的生成
- (二)津液的輸布與排泄
- 二、津液的功能
- 三、津液代謝的失常
- (一)津液不足
- (二)津液輸布排泄障礙
- 第四節 氣、血、津液之間的關系
- 一、氣和血的關系
- 二、氣和津液的關系
- 三、血和津液的關系
- 四、氣血津液關系失調
- (一)氣血關系失調
- (二)津液與氣血關系失調
- 第六章 病因與發病
- 第一節 病因概述
- 第二節 外感病因——六淫
- 一、概述
- (一)六氣
- (二)六淫
- 二、風邪
- (一)基本概念
- (二)風邪的性質及致病特征
- 三、寒邪
- (一)基本概念
- (二)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征
- 四、濕邪
- (一)基本概念
- (二)濕邪的性質及致病特征
- 五、燥邪
- (一)基本概念
- (二)燥邪的性質及致病特征
- 六、火(熱)邪
- (一)基本概念
- (二)火(熱)邪的性質及致病特征
- 七、暑邪
- (一)基本概念
- (二)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征
- 第三節 情志異常
- 一、七情的概念
- 二、情志的概念
- 三、情志與臟腑氣血的關系
- 四、情志致病的條件
- 五、情志致病的特點
- (一)直接傷及內臟
- (二)影響臟腑氣機
- (三)多發為情志病證
- (四)情志變化影響病情
- 第四節 痰飲
- 一、痰飲的概念與形成
- 二、痰飲的致病特點
- (一)致病部位及主要病癥舉例
- (二)致病特點
- 第五節 瘀血(見第五章)
- 第六節 毒與濁
- 一、毒
- (一)藥物或藥物的毒性、偏性和峻烈之性
- (二)致病性質強烈的外感邪氣
- (三)致病微生物
- (四)外來之毒
- (五)內生之毒
- 二、濁
- 第七節 發病原理概述
- 第七章 病機
- 第一節 概述
- 第二節 基本病機
- 一、邪正盛衰
- (一)邪正盛衰與虛實基本病機
- (二)虛實錯雜
- (三)虛實轉化
- (四)虛實真假
- (五)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 二、陰陽失調
- (一)陰陽偏勝
- (二)陰陽偏衰
- (三)陰陽互損
- (四)陰陽格拒
- (五)陰陽亡失
- 第三節 內生五邪
- 一、內風
- 二、內寒
- 三、內濕
- 四、內燥
- 五、內火
- 第四節 病證傳變概述
- 一、病證的過程
- 二、影響病證傳變的因素
- 三、病證傳變的形式
- (一)病位傳變
- (二)病性轉化
- 第八章 防治原則
- 第一節 預防
- 第二節 治則
- 一、治病求本
- (一)正治反治
- (二)治標治本
- 二、扶正祛邪
- 三、三因制宜
- (一)因時制宜
- (二)因地制宜
- (三)因人制宜
- 第三節 中醫治療學思想
- 一、天人相應
- 二、以平為期,以和為貴
- 三、因勢利導
- 四、用藥如用兵
- 五、王道
- 第九章 經絡學說
- 第一節 經絡的概念和功能
- 一、經絡的概念
- 二、經絡的功能
- 第二節 經絡系統的組成
- 第三節 十二經脈的命名、走向交接規律、流注次序以及表里關系
- 一、命名
- 二、走向交接規律
- 三、流注次序
- 四、表里關系
- 第四節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 第五節 奇經八脈概述
- 第六節 經別、別絡、經筋、皮部概述
- 第七節 經絡學說的應用
- 一、概述
- (一)闡釋病理變化
- (二)指導疾病的診斷
- (三)指導臨床的治療
- 二、藥物歸經與引經藥
- (一)藥物歸經
- (二)引經藥
- (三)藥引
- 第十章 體質
- 第一節 體質的概念
- 第二節 體質形成的影響因素
-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 第四節 體質與疾病 更新時間:2025-01-21 16: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