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淺談17 18世紀歐洲美術之“學院派”
歐洲美術學院的學院派,不得不聊起意大利這個地方。16世紀下半期,以羅馬為中心的意大利美術領域,是一個“混沌時代”,文藝復興盛期時代后的落寞感,樣式裝飾的異軍突起與政教勢力的審美取向更迭…這段歷史太漫長,暫不展開。
“學院派”一詞,其實是以不成文的形式而出現的。也就是一開始沒有關于“學院派”的叫法。是后人為了方便抽象出這個概念而進行的民間命名。
歐洲最早的博洛尼亞美術學院(英譯),約于1590年完善。在建院初期,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們,對于該學院未來的方針、教育對象、執行法則等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于是就出現了以色彩派、素描派、雕塑派、哲學派等等相爭的辯論場面。因此,“折中”(折衷)的概念應運而生。
學院派作為文藝復興時代的衍生品,卻存在著種種與文藝復興大相庭徑的藝術思想。例如它們提出關于“正統”的法則——使他們不受樣式主義美術和卡拉瓦喬現實主義美術的干擾,并力求擺脫巴洛克藝術的程式。他們提出相應的法則即:米開朗基羅的人體、拉斐爾的素描、威尼斯畫派的色彩和柯羅喬的沉重與典雅等。但藝術家的藝術思維總是具有多面性,此時的學院派雖然從綱領上進行了劃分,在繪畫的實踐與操作中,無法擺脫那個時代相爭相融的趨勢。
卡拉奇三兄弟與格·列尼、多明尼基諾等作為學院派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群體。用自己的審美標準企圖將年輕藝術家們引向重素描而輕色彩的古典主義美術道路。但在繪畫題材上選擇了宗教與神話,大部分舍棄了人文主義的世俗生活,加上經驗上的缺乏,還有當時具有鮮明的民族主義色彩的卡拉瓦喬現實主義的影響下,學院派的藝術道路日漸狹窄。
文昭
2024年記于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