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新聞評論和這個世界聊聊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代序一 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
每天,都在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有好事,也有壞事。
但不論好事壞事,只要發生了的,也只能是發生了。我們只能接著。
這世界會發生什么,我們無法左右。但好在,我們可以左右面對這些事情的情緒和行為。
在面對好事的時候,我們總會不自覺地讓幸福洋溢在心里和臉上。在面對悲傷、憤怒、失落時,也會把這些情緒掛在臉上。“喜怒不形于色”,很多人真的做不到。
都說“得意”不能“忘形”,其實,“失意”也不可“忘形”。欣喜到來,需知那只是你該得到的,坦然接受便是了,尤其不要忘了照顧到身邊的人或許此刻正在悲傷。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事,也沒必要蔫頭耷腦、擰眉瞪目、呼天搶地,搞得自己面目變形丑陋無比。此之謂“體面”。
職業原因,每天都會瀏覽大量新聞資訊。有的新聞令人興奮,有的新聞令人悲傷,還有的新聞讓人無奈,產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深深的無力感。
“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是1999年1月1日《南方周末》新年賀詞的一句話。這句話充滿了悲憫和勇毅,但又有多少人、多少力量可以真正做到如此?
這世界,總有好事發生,也總有不虞之事出現。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活下去,懷揣著希望與夢想勇敢地活下去。因為,我們始終相信,明天會更好,未來會更好。
人類從一開始,便一直與各種不如意作斗爭。有的是僅僅為了活下去,有的是為了更好地活下去。從人類歷史看,世界的美好與否,并不取決于某個突發事件或一段時期的天災人禍。正如即使沒有某個問題,人們也一定會遇到其他問題。
公平、正義和善良,是世界之所以美好的基礎。有高興的事,鼓而歌;有不平的事,悲而鳴。天地間就是如此。人如此,新聞媒體也如此。
“評論是報紙的旗幟”。一家新聞媒體,沒有自己的評論,就相當于沒有自己的聲音。你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別人無從知曉。很難想象,誰愿意同一個沒有主見、沒有觀點、只會人云亦云的人去深交;也很難想象,誰愿意同一個極度情緒化、只會提意見不會提建議尤其是建設性建議的人成為朋友。
我是個報人,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新聞工作者。幸運的是,參加工作之初,報紙版面就專門為我這個“愣頭青”專門開辟了評論專欄。斷斷續續,直到今天。
“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是我的信條。“假話全不說”,很好理解;“真話不全說”,不是狡猾,也不是抖機靈,而是有的真話要看時機、看場合、看對象才能說。如此,才是負責任,才是大義所在。朋友張三對李四有意見,說了幾句不滿的話,我如果轉頭復述給張三,算是說了“真話”,但結果又會怎樣呢?說實話、說真話,有時候是美德,有時候卻恰恰相反。所以,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顧“小義”而忽視“大義”。
凡是說話,就會有觀點;凡是觀點,都在影響人,或無意或有意。這個世界,不是你影響了別人,就是別人影響了你。提意見,誰都會;提建議,卻未必都會。有人總說自己“性子直”“刀子嘴豆腐心”,我不這么認為,我更愿意把說這種話的人看成某種“標榜”——為自己不合適的語言找理由。試問,那些對朋友“性子直”的人,面對領導,性子也那么一如既往、口無遮攔地“直”嗎?“刀子嘴”的后面,也必然是“說了是安全的”的邏輯,那背后一定是一顆“刀子心”。
其實,什么樣的嘴和什么樣的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對自己說出的話負責任——最大限度地客觀,最大限度地與人為善——至少不坑人、不害人,哪怕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這是我的第一本評論著作。無論如何,目的都只有一個——懷著最大的善意,希望每個人都更好,這個世界更好。即便貌似犀利之辭。
如果可能,我將一直把評論寫下去。也算是我與這個世界的對話,也算我也來過這個世界。
愿這個世界和這世界上的每個人,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