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太宗入宋
大唐貞觀二十四年,唐太宗李世民獨自躺在龍榻之上,眼神中透露出無盡的孤獨和哀傷。他已步入晚年,歲月的痕跡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臉上。
這些年來,他目睹了一個個老朋友相繼離世。先是他深愛的獨孤皇后,她的離去讓李世民倍感失落;接著是他寄予厚望的太子承乾,他的背叛讓李世民痛心疾首;還有那位令他既敬愛又忌憚的丞相魏征,如今也離開了這個世界。
而現在,終于輪到他自己了。李世民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火漸漸熄滅,身體的疲憊感愈發沉重。他回想起曾經輝煌的歲月,那些征戰沙場、治國理政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他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英勇無畏地帶領士兵們沖鋒陷陣,開創了大唐盛世。那時的他充滿活力和激情,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然而,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意識到人生的短暫和無常。盡管他一生追求長生不老,但最終還是無法逃避命運的安排。
李世民靜靜地閉上了眼睛,腦海中浮現出過去的種種回憶。他感慨萬分,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悲傷。
在這寂靜的夜晚,李世民獨自一人面對著死亡的降臨。他知道,自己的時代即將結束,但他相信,大唐將會繼續繁榮昌盛下去。他回顧他的一生,心中不禁涌起無盡的感慨。作為唐國公之子,他與父親截然不同,沒有絲毫軟弱之意。相反,他勇敢地勸說父親起兵反隋,并帶領著軍隊四處征戰,擊敗了一個個強大的敵人,最終建立起了輝煌的大唐帝國。
然而,盡管他功勛卓著,但他卻從未有過爭奪儲君之位的野心。他只想本本分分、兢兢業業地做一個忠誠的臣子和賢明的親王,為國家盡心盡力。但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他終究還是被卷入了殘酷的奪儲之爭中。
玄武門之變,那場驚心動魄的血腥沖突,成為了他一生中永遠無法抹去的陰影。他不得不親手弒殺兄長,屠戮弟弟,以捍衛自己的地位和未來。這一切都發生得如此突然,讓他感到無比痛苦和自責。
高祖淵面對局勢的變化,也只能無奈地將皇位讓給了秦王李世民。而他,在這場權力斗爭中失去了太多,背負了沉重的罪孽。從此之后,他開始了新的征程,肩負起治理天下的重任。
他努力彌補過去的錯誤,用智慧和勇氣開創了貞觀之治,讓大唐走向繁榮昌盛。他深知,只有通過不斷努力,才能洗去身上的污點,贏得百姓的信任和尊重。在這個過程中,他也逐漸理解了權力的真諦和責任的重大。自太宗登基以來,他一直秉持著“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治國理念,致力于恢復和發展國內經濟,讓百姓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此外,太宗還積極拓展疆土,主動出擊,貞觀三年一舉消滅突厥,使得唐朝的威名遠揚四方。同時,唐太宗還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成功地平息了唐蕃之間的紛爭,促進了民族團結。
然而,人生總有不如意之處。太宗中年時期經歷了太子宮變,導致他失去了心愛的太子李承乾。盡管如此,太宗依然以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智慧治理國家,成為歷史上備受推崇的明君。
回顧太宗的一生,他確實堪稱百年難得一見的英明君主。至于后世史官將會如何評價他這長達二十四年的統治,他已無從知曉。最終,太宗緩緩閉上雙眼,意識漸漸模糊,結束了輝煌的一生。
公元 649年 7月,唐太宗李世民與世長辭,但他并未真正死去,而是陷入了無盡的沉睡之中。他的意識體仿佛置身于一片無邊無際的黑暗深淵,周圍彌漫著死寂和絕望的氣息。然而,就在這時,一個神秘的聲音突然在深淵中響起:“哦?是你,你命不該絕,去吧。”隨著話音落下,無盡的深淵中突然破開一道耀眼的光明,宛如黎明破曉般照亮整個空間。光明迅速蔓延開來,吞噬著無盡的黑暗,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李世民的身體也被光芒所籠罩,他感到自己的靈魂逐漸蘇醒過來。當強烈的光線漸漸散去,李世民緩緩睜開雙眼,眼前的景象讓他驚愕不已。他發現自己身處一座宏偉的朝堂之上,金碧輝煌、莊嚴肅穆。李世民驚訝地打量著四周,心中涌起一種莫名的恐慌。他努力回憶起在深淵中的經歷,以及那個神秘聲音所說的話。終于,他恍然大悟——他重生了!但這里究竟是什么地方呢?正當李世民思索之際,朝堂內突然爆發一陣激烈的爭吵聲,將他從思緒中拉回現實。
“陛下,金人南下,破我城池,掠過金銀,擄我子民,此次更是將二帝擄走北上,欺我太甚,應點將出兵北伐,恢復故土迎回二帝,以應天下之民心!”朝堂之上,一名大臣慷慨激昂地說道。
然而,他的話音未落,便有另一人站了出來。只見此人冷笑一聲,說道:“呵呵,韓將軍。北伐?呵呵,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試問我大宋哪位將軍能打得過那金兀術?是我大宋哪軍將士能迎戰得了金國鐵浮屠?陛下啊,依臣之見,應當派遣使者北上與金國議和,以求平安才是啊!”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頓時議論紛紛。有人贊同前者的觀點,認為應當北伐抗金;也有人支持后者的看法,主張議和求安。一時間,朝堂之上陷入了激烈的爭論之中。
這是???李世民一臉懵,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干什么?他們是誰?
“現在是紹興八年即1138年后世宋朝期間,下面是主戰派韓世忠與主和派秦檜,下面為宿主播放原主事跡”
剎時刻李世民眼前一黑,隨即映入眼簾的是一風度翩翩的大宋男子,滿面春光,意氣風發。孤身前往敵營與敵周旋。
“你就是康王?”
“是我!”年輕氣盛的趙構一臉傲氣地看著金兵,眼中閃過一絲不屑。他那高傲的姿態讓金兵們感到驚訝,因為在他們印象中的宋人皇室成員見到金兵時,應該像羊見到狼一樣害怕,而眼前這位康王卻表現出如此強硬的態度,甚至讓金兵開始懷疑他是否真的是康王。
最終,金兵們經過反復考慮后,還是決定放趙構回去。畫面再次切換,金兵如潮水般南下,一舉攻破臨安城。城內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百姓們四處逃亡,哀嚎聲響徹整個城市。無數家庭被拆散,男子被迫成為奴隸,女子則淪為妓女,被金兵擄掠北上。此外,金兵還抓走了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并將他們帶回了會寧。
在金兵押送宋徽宗、宋欽宗回北方的路上,趙構目睹了民生凋零、國家破碎的慘狀。于是,康王趙構臨危受命,在應天府登基稱帝。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他并沒有率領大軍北上收復失地,而是選擇與金兵議和……不,更確切地說是乞求和平。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一個大國的尊嚴,使得宋朝在歷史上變得極為屈辱。
李世民看到這些情節,心中越發氣憤,索性不再繼續觀看下去。他對宋朝的軟弱和無能感到憤怒和不滿,尤其是康王趙構的行為讓他無法接受。作為一個有遠見卓識的帝王,李世民深知國家尊嚴和民族氣節的重要性。面對外敵入侵,應該堅定地捍衛國家主權,而不是輕易妥協求和。
此刻臺下的韓世忠與秦檜還在等待趙構的表態,兩人心中各懷鬼胎。秦檜自信滿滿地等著趙構,他堅信皇帝一定會站在自己這邊,畢竟主和可是皇上的意思。然而,秦檜并不知道的是,此時的趙構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只見李世民威嚴地坐在龍椅上,目光犀利地看著眾人。
李世民開口道:“韓將軍,如果朕決定麾師北上,勝算幾何?目前有哪位將軍屯兵于邊防?”
韓世忠頓時受寵若驚,他萬萬沒有想到今天主戰會如此順利。而一旁的秦檜則是一臉震驚,完全摸不著頭腦。他實在想不通皇帝為何突然改變主意,昨天不是還說要議和嗎?難道今天就要開戰了?這個變化讓他感到困惑不已。
韓世忠定了定神,恭敬地回答道:“稟陛下,岳飛如今正在舒州屯兵七萬五千人,只要皇上一聲令下,他們便可以立刻揮師北伐,收復失地!”他的語氣堅定有力,眼中閃爍著對勝利的渴望。
好好好,這不蠻富裕的嘛,想當年我帶領3500名大唐將士便打的竇建德10萬大軍潰不成軍,至于這個岳飛嘛,沒聽過,不認識,打一仗,試一下
“陛下,金人那邊開出了很豐厚的條件呢,此時不議和,如果北伐失利,再議合就來不及了”秦檜身后的王倫連忙站出說道。秦檜無奈的給了他一個白眼。
“議和?好好好,那你說說金人都開出了什么條件呢?”
“金使與臣討論過,取消偽齊政權,將為其政權所統轄之地皆劃歸大宋領土,還徽宗之靈樞,不過要我大宋向他金朝稱臣,每年金銀布匹伺候”
李世民默默握緊了拳頭,滿腔的怒火,但他并沒有發泄出來,而是默默的忍受,冷冷的看著眼前的王倫。可真是好條件呢,用一個死人的尸體和那一點點的土地換大宋向金朝稱臣納貢,想我貞觀年間萬國來朝,皆是他人向我大唐稱臣納貢,怎的后世之國反而淪落到要向異邦納貢之境地。能打不能打,先打一仗再說。
聽到王倫所說的話后,大殿之上頓時炸開了鍋,眾人紛紛議論起來。有大臣站出來反駁道:“不可啊陛下!這等屈辱的條約我們豈能接受!我堂堂大宋竟然要向金朝稱臣,這簡直就是奇恥大辱!”另一名大臣也附和道:“是啊陛下,我們應該堅決反對議和,加強軍備,準備北伐,以恢復中原故土,而不是向金朝屈服。”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目前宋朝的國力并不足以與金朝抗衡,如果堅持北伐可能會導致更大的損失。其中一名大臣說:“陛下,如今金軍勢大,若我們貿然北伐,恐怕勝算不大。況且,金人已經答應歸還徽宗的靈柩,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安慰。不如暫且議和,待時機成熟時再作打算。”
面對眾臣們的爭論,李世民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此時的宋朝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他內心深處卻無法接受這種屈辱的議和條件。他明白,若同意議和,意味著宋朝將失去尊嚴和自主權,成為金朝的附庸;但如果堅持北伐,又是否能夠戰勝強大的金軍呢?
在權衡利弊之后,李世民決定采取一種折中的策略。他站起身來,威嚴地宣布:“諸位愛卿所言皆有道理。朕決定,一方面加強戰備,訓練軍隊,積極備戰;另一方面,派遣使者與金朝繼續談判,爭取更好的議和條件。同時,也要關注民生,發展經濟,增強國家實力。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我大宋長治久安。”
眾臣聽后,紛紛表示贊同。他們意識到,唯有通過努力發展國家實力,才能真正擺脫困境。于是,在李世民的帶領下,宋朝開始了一場艱難的變革之路……
“傳我軍令,命岳飛率舒州五萬五千名將士即刻北征,另命韓世忠率三萬五千名將士為其策應!”李世民朗聲道。
驚喜來得太突然,韓世忠尚不能接受。既然陛下北伐之意已決,那便派一名文臣監軍吧。
“文臣監軍?那這仗還怎么打?告訴岳飛,此戰他可自行決策,無需文臣監軍。無論岳飛做出何種決策,只要他沒有叛亂、謀反之心,朕一律不予追究。但是,這場仗必須要贏,而且還要贏得漂亮,大勝而歸!”趙諶沉聲道。
自行決策權?自宋高祖杯酒釋兵權以來,大宋的武將何曾受過這種待遇?這頓時讓武將們紅了眼,文臣們也慌了神,尤其是秦檜,立刻起身勸諫道:“陛下,您要北伐可以,但賜予岳飛自行決策權,這實在不妥啊!我大宋自開國以來,從未有哪位將軍得到過如此待遇。”
李世民眼神一冷,看向秦檜道:“愛卿,你這是在質疑朕的決定嗎?還是說,你認為朕會將江山社稷拱手相讓?”
秦檜連忙跪地磕頭謝罪道:“陛下息怒,微臣不敢質疑陛下的決定。只是,賜予岳飛自行決策權,這可是開天辟地之舉,若是其他將領效仿,那后果不堪設想啊!”
李世民冷冷地道:“朕意已決,不必再勸。若有將領敢效仿岳飛,朕絕不姑息!”說完,他拂袖而去,留下一眾大臣面面相覷。
“陛下,有匡扶中原之志,此乃幸事,然自行決策實非上策……此事萬不可行,陛下!”
“不可?好,朕命秦檜起兵二萬五千人北伐,朕與你自行決策權,若戰敗,取你九族性命,可否?”
秦檜一聽這話,臉上頓時浮現出驚恐之色,他瞪大雙眼,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他顫抖著嘴唇,想要說些什么,但最終還是咽回了喉嚨。秦檜慌忙退回到人群之中,低下頭,不敢再言。他心中暗自思忖:陛下今日這是怎么了?前幾日還對自己言聽計從,今日為何如此待臣?難道是有人進讒言,挑撥離間?
“你們都聽著,再有敢阻我北伐事宜者,立斬不赦!秦檜,命你為北伐大軍籌備糧草,莫不可讓前線將士餓了肚子。若是前線因糧草輜重問題戰敗,我定要你性命!”皇帝的聲音如同驚雷般響徹朝堂,眾人皆驚。他們從未見過陛下如此憤怒,如此果斷地做出決定。
“喏……喏。”秦檜低著頭,聲音微微顫抖。他知道此時已無退路,只能遵命行事。但他內心卻充滿了恐懼和不安,他不知道這場戰爭的結果會如何,如果失敗,自己的九族將面臨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