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測謊師
最新章節
- 第15章 直播案中案:震驚我三觀的《罪典》
- 第14章 姐妹花案:報告警察,我背后粘了一具尸體
- 第13章 張小麗案:從伴隨性移動,發現對方是否在說謊
- 第12章 滅門案:睡眠檢測是一種更高端的“測謊”
- 第11章 樸秀勤案:一旦出現橡皮擦動作,這個人一定在說謊
- 第10章 豪門贅婿案:從否定詞中,就能發現對方是否在說謊
第1章 自序
大家好,我是測謊師劉一,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通過行為分析學將形形色色的案件呈現在大家面前,以引起大家的警惕,遠離犯罪。同時,將罪犯特征具體化,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通俗易懂的“讀心術”和“識人術”,及早預知危險,遠離傷害。
但在寫作過程中,我漸漸又給文章賦予了其他的意義。善良就應該被歌頌,邪惡就應該受到懲罰。生命至上不只是原則,更應該是信仰。
我在書中的隊友都有真實原型。
劉隊是我師哥,我們畢業于同一所大學。他做過十年緝毒警察,當過十六年刑警,后被任命為刑偵一組組長,我們都叫他“劉隊”。據內部可靠消息,劉隊獲得過“八一勛章”。公安部為了保護相關人員的人身安全,所有表彰均不對外公布。他經常被我們調侃為“隱秘而偉大”的存在。對于緝毒的經歷,他總是三緘其口。我只知道劉隊身上有四處槍傷,一處距離心臟不足兩厘米。我曾經試探著問過他一次,遇到“麻煩”時第一時間在想什么。我把“死亡”弱化成了“麻煩”,希望將“過往”的心理傷害降到最低。
劉隊點了一支煙,左手大拇指戳在太陽穴上。這個動作代表糾結,他應該是擔心我不相信他要說的答案。沉默了片刻,他說:“什么也沒想,當時我聽到了國歌,真的,從腦袋深處傳出來的。”
鄭爺大名鄭鶴天,做了一輩子痕跡勘驗工作。他興趣廣泛、博學多才,從本職工作到斗蟲遛鳥,再到火星遺跡無所不知。又因為他是滿族人,我們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鄭爺”。他累積的“微觀痕跡”經驗,可以從足跡判斷出對應的嫌疑人,以及嫌疑人在近十年內的身體狀況和體重變化。
李時是刑事技術科主檢法醫,刑偵一組成員之一。他在醫學院做助教的時候,曾經用自制的炭火爐在上面煮頭骨標本,下面烤地瓜。這絕對不是傳言,而是真實發生過的。他沒有“潔癖”之類的職業病,冷不丁會蹲在街邊的一滴血跡旁,一本正經地告訴我:“有人在流鼻血。”
我曾經問過他:“你到底怕不怕鬼?”李時靦腆地一笑,說:“怕。可是你怕的鬼也許正是別人朝思暮想也見不到的人。”
其實作為一名警察,我也有職業困惑。一直困擾我的問題是:一個人為什么會成為罪犯?
在完成這本書之后,我似乎有了一點兒釋然。
比如一個酒鬼,在酒精的麻醉下,可能會大哭大笑、胡言亂語、胡作非為。可是,這種“酒勁”只能讓他暫時忘記困境,脫離煩惱。清醒之后,他想要擺脫的東西還在,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也沒有絲毫改變,需要付出的代價反而更大。
剛當上警察的時候,我認為讓人作出錯誤決定的是情緒。做警察的年頭多了,經手的案件多了,我才終于意識到:讓人作出錯誤決定的,不是情緒,而是認知。
所以,當你遇到了不公正的事,試著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去抗爭;當抗爭無效,你可以換個環境,換個活法,進行自我升級。當你真正站起來,再回望當初的自己,發現不知不覺間已經走過萬水千山,你早已不是當初那個魯莽的自己,這就叫“拉開犯罪距離”。認知提升了,距離拉開了,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變小了。
最后要聲明一下,為了保護文中當事人和有關單位的隱私,本書中的相關人物名、地名和單位名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