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適用指南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近年來,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犯罪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傳統犯罪比例持續下降,新型犯罪頻發,特別是以電信網絡詐騙為代表的新型網絡犯罪高發、多發,已經成為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和全球性的打擊治理難題。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數據統計,網絡犯罪案件數量以年均40%的速度攀升,其中2020年達到了50%,近三年檢察機關辦理的所有詐騙犯罪案件中,有三分之一是利用網絡實施的。[1]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2年上半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11.4萬件,24.4萬名被告人被判處刑罰[2]。
從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的特征看,不同于傳統詐騙,新型電信網絡詐騙較少通過“面對面”的形式實施犯罪,而更多采用了“鍵對鍵”遠程接觸受騙者,加之詐騙手法不斷迭代變更,致使懲治與犯罪攻防對抗加劇升級:一方面,電信網絡詐騙團伙呈現公司化管理,架構清晰,分工明確,組織嚴密;與此同時,作案手段又極為隱蔽,團伙成員分布在全國各地,主要成員隱匿在境外,成員之間互以代號相稱,大部分是一對一單線聯系的關系,互不交叉甚至互不謀面,準備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時才建立聯系,使得打擊懲治難度不斷增大。另一方面,新型電信網絡詐騙易與網絡黑灰產業共生,形成完整的流水犯罪作業,具有犯罪利益鏈條化的特征;電信網絡詐騙的高發態勢與對黑灰產業的監管息息相關,非法買賣公民個人基本信息、研發網站和手機應用以及編輯虛假信息等行為都依托于黑灰產業。除此之外,金融機構、通信行業頻繁出現行業“內鬼”,非法售賣行業客戶相關信息;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上述特征使得全鏈條治理難度不斷增加。
從當前司法機關辦案實踐來看,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取證難和治理難是始終需要直面和突破的問題。取證難大都表現在犯罪團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跨地域的非接觸性犯罪,詐騙手法復雜多變,其操作的服務器多數在境外,并采用虛擬幣洗錢的方式進行轉移、套現。治理難則體現在新型電信網絡詐騙涉及范圍廣、環節多,需要多個部門形成合力進行打擊和防范;特別是對灰色產業鏈整治方面,非法買賣兩卡(手機卡、銀行卡)、非法買賣個人信息、開發主要用于網絡犯罪使用的產品等不僅是電信網絡詐騙生存發展的必要環節,更讓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成為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的主要犯罪類型之一。尤其值得引起警惕的是新型電信網絡詐騙呈蔓延之勢,其他犯罪活動也加速向網絡遷移,與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相互交織互相勾連,犯罪目的更易實現,形成加倍的、巨大的破壞能量,這是歷史上任何時期、任何一種單一的犯罪形態都不曾有過的。毫不諱言,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已經嚴重破壞了社會秩序和安寧,嚴重侵害了社會公眾的財產安全甚至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亟需全域全面全鏈條治理。
杭州是互聯網之都,又是“數字治理第一城”,在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治理方式變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以檢察機關為例,近年來,杭州檢察機關一直致力于以打造數字檢察示范高地為牽引,全力助推杭州成為全國首批市域治理現代化標桿城市。特別是在互聯網檢察工作方面,不斷聚焦數字治理難點、痛點,依托互聯網檢察教學基地、網絡犯罪研究中心,打造集辦案、治理、研究、培訓四維一體的互聯網檢察平臺,持續打擊新型電信網絡詐騙,深入推進反不正當競爭、虛假網絡信息等領域整治,營造“清朗”網絡空間,規范平臺經濟發展,形成數字治理的檢察模式。在辦案和研究力量方面,2020年3月,杭州市人民檢察院牽頭組建了專門的網絡信息犯罪辦案團隊,與大型互聯網企業、知名高校建立新型典型網絡犯罪研究的常態化合作機制,成立杭州市網絡犯罪研究中心和四名榮獲“全國十大青年法學家”的專家領銜指導的案例研究中心,全面推動網絡犯罪檢察實務與理論研究融合共進。在機制和制度構建方面,不斷探索懲治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路徑,發布了《關于建立懲治網絡犯罪偵訴協作機制的意見》《網絡犯罪案件證據審查指引》等一系列文件,形成統一司法辦案尺度,確保相關案件依法、及時、準確、妥善辦理。在辦案和治理成果方面,先后辦理了“全國首例組織刷單炒信案”[3]“全國首例打碼撞庫案”[4]“全國首例兒童個人信息權益保護公益訴訟案”[5]“女子取快遞自訴轉公訴案”[6]等一系列涉網絡新類型案件,多個案件入選最高人民檢察院指導性案例和典型案例,《網絡犯罪案件技術語言匯編》被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廳在全國推廣。杭州在網絡犯罪懲治,特別是新型電信網絡詐騙治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起草和征求意見過程中,也提供了很多意見和建議。上述實踐和經驗也為我們準確理解和適用本法提供了前提條件。
2022年1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將正式施行。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立足源頭治理、綜合治理,側重前端防范,針對電信網絡詐騙發生的信息鏈、資金鏈、技術鏈、人員鏈等環節,加強防范性制度措施建設,深入推進行業治理,強化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社會責任。如何實現制定法“打防管控”并重的目標,是司法人一起努力的方向。衷心期待,本書的編寫和出版,能夠為社會各界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提供廣闊視角,為社會各界協力推進網絡社會治理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