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中文版導言

《恐懼景觀》貌似是一本“閑書”,實際上它是人文主義地理學派創始人之一段義孚先生的學術著作之一。翻開本書的讀者有兩類,其一是地理學研究者,其二是對景觀感興趣的非地理學研究者。無論是哪一類讀者,或許都期待通過閱讀本書,與作者“神交”,并獲得思考和行動的啟示。譬如設計什么樣子的居住小區,可以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有安全感?選擇綠色出行,是否可以減緩人們對全球氣候變化威脅的恐懼?年輕人為何興奮地坐上過山車,卻又驚恐地尖叫?

對于許多讀者,首先要明確何為恐懼景觀。景觀(landscape)一詞在不同學術圈,以及大眾話語中的定義略有不同。在本書第一章中,段先生指出他采用的是17世紀以來西方世界一直使用的景觀含義。景觀既是一種心智的構建物,也是一種自然的、可測量的實體。在此定義的基礎上,段先生給“恐懼景觀”下了定義,它既指無形的心理狀態,也指有形的環境,是無法控制的、對人心理造成壓力的,混亂的、自然的或人為的力量存在。每個人一生中總伴有恐懼,它既表現為警覺,也表現為焦慮。例如,人們遠離熟悉的環境,遠離可以依賴的人群,進而產生的恐懼。當人們對世界不同的地方有了更多的真實了解,或許會減少恐懼。例如,人們的恐懼來自對死后世界的無知,對大自然威力的無力,對人類之惡的失控。因此,段先生書中講到的各類恐懼景觀,都可以喚起讀者的共鳴。如果僅僅獲得這種共鳴,還不是段先生撰寫本書的目的,他還要讓讀者體會到,在人類社會中,恐懼與克服恐懼、逃離恐懼與制造恐懼是對立和統一。我們在時刻警惕他者(人和自然)威脅時,也要警惕自己成為他者的恐懼景觀;人們在營造美好家園的同時,也在生產著恐怖電影和游樂園的鬼屋。在對立統一的矛盾中,每個人都在思考中找到自己決策的平衡點。

段先生是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華裔美國地理學家,其作品風格與多數地理學家的著作迥然不同,但他得到了國際地理學界的高度認可,并被授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等榮譽頭銜,這充分體現了國際地理學界的包容性。段先生的著作幾乎都被翻譯為漢語,讀者群超出了地理學界。這說明段先生的著作得到了中國多學科人士的關注。除段先生外,另一位美國地理學家哈維(David Harvey)的著作也多被翻譯為中文。段先生與哈維二人的治學共同點是:高產且致力于探索地理學的分析邏輯。前者探索了人文主義地理分析方法,后者探索了結構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讀者翻開此書,一定不是沖著段先生的學術頭銜,而是有著了解人文主義地理學的動機。

段先生被若干研究地理思想史的學者劃定為文化地理學家,如編寫《現代地理學思想》的皮特(Richard Peet)。[1]一個學者在學術界的“他稱”,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他學術貢獻集中的領域。我目前擔任中國地理學會的文化地理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委員,這個專業委員會于2004年正式成立。相較于文化地理學的百年歷史,中國地理學界的文化地理學研究和研究力量都比較薄弱。一些中國地理界朋友見到我,就常半開玩笑地說:地理學有了文化地理學就有了文化。其實地理學是否有文化,并非取決于它除了研究自然地理世界,還研究人文活動中的音樂、舞蹈、宗教、情感、遺產等,而是取決于地理學界是否有一批人,從文化的高度來審視人類的各類活動。本書《恐懼景觀》就體現了這種思路。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段先生提到的研究對象,既有大自然的風景,也有農田、城市。顯然這些都不是狹義的文化事象,但是地理學者可以從人性的視角來分析它們。而人性就是人文主義地理學的核心。

地理學研究者對人文主義地理學派持不同態度,這既表明這個學派的價值,也表明學界的自省能力。質疑人文主義地理學的學者中有些很有學術影響力,如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約翰斯頓(Ron J.Johnston),他認為人文主義地理學將個人的獨特性提升到“不合理”的地位。[2]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奎爾克(Leonard Guelke)認為,人文主義地理學基于現象學而強調的個人感悟是無法被驗證的,因此人文主義地理學是藝術[3],他的言外之意是人文主義地理學的研究邏輯不是科學。約翰斯頓的質疑其實暗含了對獨特性的接納,只是他覺得不能以之替代地理學的統計分析。面對這些質疑,另一位人文主義地理學代表人物萊(David Ley)反駁道:現象學上的人是公開的、社會性的[4],因此這樣的人感悟出來的意義是共享的或共識的,人們共享的是主體間性。[5]讀者會理解《恐懼景觀》中提到的各類恐懼,而不需要作者提供大量的樣本來驗證是否存在這樣的恐懼,因為人們知道,只要是人,都會有恐懼,同時我們也知道恐懼是在不同條件下因人而異的。段先生從來不直接回應學術界對人文主義的質疑,而是通過不斷撰寫新作,努力將人文主義地理學的分析邏輯闡述透徹。

段先生在《恐懼景觀》中的一些思考,也出現在他1998年出版的《逃避主義》一書中。例如在《恐懼景觀》第一章中,段先生指出,人們不單建造房子、發明農耕以應對自然的威脅,還創作童話、傳奇,構建宇宙想象、哲學體系,將之作為心理的庇護所,用以逃避思維的混沌、對自然的恐懼。值得強調的是段氏思維,我在段先生的自傳《我是誰》的漢譯序中,將段氏思維稱為“塞翁失馬”模式。正像我前面提到的,恐懼景觀既給人們帶來強大的心理壓力,同時也被人們利用。例如大人用傳說中的恐懼景觀,告誡孩子做某些事情會受到懲罰。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許多類似的情況,如中國古人創造的地獄景觀,其目的是管理現世。這樣講來,讀者或許已經開始了解文化地理學與恐懼景觀的關系了。

最后我以一個親身的經歷將恐懼景觀的分析思路與規劃聯系起來,這或許是回應那些認為人文主義地理學無法指導空間實踐的人。我從1999年夏到2000年夏在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做富布萊特訪問學者,租住在大學的宿舍(University Houses)。這片宿舍位于蒙多那湖(Lake Mendona)岸面向湖心的一個小丘上。人性是既親水又怕水的,洪水就是恐懼景觀。因此在小丘上規劃、建設的住宅有兩類:一類是既可以看到湖景,又不易被淹的富人住宅;另一類是看不到湖景且不易被水淹的地方,我住的宿舍屬于后者。我住的這片宿舍由三組房子組成:兩個東西并列的小圈,外面套一個環形路,環形路的外圈是第三組房子。我住的是西側小圈,共有五間房子,各間房子的大門面向環形道路,房子后面是寬敞的法式門(French Door),面向圈內。這樣的設計使得本組建筑的各家后院連在一起,且相互可以看到彼此。在當年沒有便宜監控設備的條件下,這種建筑群形式創造了“城市眼”,在一定程度上威懾了那些想從后門進入的壞人。我猜想設計師一定是考慮到如何規避恐懼景觀,我作為一個初在陌生環境生活的人,很容易察覺到這種設計的巧妙,并在內心感謝設計師。我這種思考推理的過程無需“驗證”,每當我向人介紹這種設計的優點時,參與交流的人在主體間性上都會產生共鳴。

相信大家一邊閱讀本書,一邊會聯想到身邊豐富多彩的案例。

周尚意

2023年6月9日于退思園

注釋

[1]R.Peet,Modern Geographical Thought.London:Blackwell.1998:10.

[2]R.J.Johnston,“On 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 in human geography.”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80.NS5,402—412.

[3]L.Guelke,“Geography and logical positivism.”Geography and Urban Environment.1978.1:35—61.

[4]D.Ley,“Social geography and taken for granted world.”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77.NS2:498—512.

[5]P.Jackson,“Phenomenology and social geography.”Area,1981,13:299—315.

品牌:譯林出版社
譯者:徐文寧
上架時間:2024-01-17 18:35:08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譯林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熟市| 沙田区| 浮山县| 伊宁县| 潞城市| 新沂市| 社旗县| 新龙县| 禄劝| 晋州市| 柳河县| 南通市| 客服| 贵南县| 乐都县| 都匀市| 叙永县| 盐源县| 黄冈市| 观塘区| 江门市| 石楼县| 巴塘县| 灵武市| 普格县| 通辽市| 南平市| 鲜城| 确山县| 固阳县| 杨浦区| 彭阳县| 张家口市| 绵竹市| 牡丹江市| 师宗县| 牡丹江市| 通许县| 八宿县| 新巴尔虎右旗| 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