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歃血為盟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五月,子夜。
這片大地即將迎來史上規模最大,烈度最濃的震蕩。
元河南江北行省,現今安徽阜陽界首地界處的一座莊子內。
幾十個男人一言不發地坐了一堂。
他們全都手持兵器,神情肅穆,即便是平時再嘻嘻哈哈的人,此刻也是如同雕塑一般,一言不發。
因為他們明天要去造反!這個時候,誰還能笑得出來?
為首的一個男人一副教書先生的打扮,手持三炷香,向堂上供奉的彌勒佛拜了拜,隨后將香插,入了香爐里。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歷史上元末農民大起義的領導者韓山童。
韓山童將香安置好后,便緩緩地轉過身來,向大堂內的幾十個男人做了一揖,道:“列為兄弟,我們傳道幾十年,一直在講明王降世,普渡眾生。
現在,元政已經極度腐朽,完全不把我們漢人當人看,不斷將我們漢人的財物搜刮到嶺北去養那些蒙古人和色目人,現在又借著治理黃河的名義,巧立名目,壓榨百姓,以至于民不聊生,人心思變。
有道是世必先有桀紂,而湯武乃現,現如今這皇帝老兒我看相比桀紂也不遑多讓,這正是湯武降生,拯救世人的時代,也是明王降世的時代。”
一番話說的眾人熱血沸騰,在座的都是明教的核心人物,也是韓山童這么多年來培養的親信。
現在,見韓山童以湯武自比,眾人也頗為感奮。
劉福通站出來說道:“教主說的不錯。我們明教供奉的就是彌勒佛,現如今彌勒佛降世,他的轉世之人自然是我們教主。我看,我們就以此為旗號,號令教中兄弟反他娘的!”
“對,教主就是彌勒佛,我等愿意尊奉教主起兵!”
堂內的眾人聽到劉福通的話之后,紛紛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不想韓山童卻拒絕了這個提議,道:“諸位兄弟的好意我心領了,不過,我想過了,我們以明教的名義起兵是不合適的。
明教只能號令信教的兄弟,可是,普天之下的百姓還有很多是不信教的,我們也應該團結他們,爭取他們的支持?!?
這番話令眾人十分信服,畢竟相比于天下的百姓來說,信教的兄弟只是占一小部分,如何團結不信教的百姓,才是起義的重中之重,于是便紛紛問道:“教主所言極是,不知教主有何高見?”
韓山童捋了捋自己的山羊胡子,緩緩地說道:“昔日大宋時期百姓生活較為富足,宋亡未遠,人心還是思念宋朝的,我們不如就打宋朝的旗號,反元復宋如何?”
聽到這個主意,眾人紛紛叫好,韓山童所說不差,現在百姓的生活和宋朝時期比起來那可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打出大宋的旗號更有利于團結廣大百姓。
于是,眾人就商量讓韓山童自稱是宋徽宗的八世孫,劉福通為大將劉光世的后人,準備以大宋的名義起兵反元。
一切布置妥當之后,劉福通忽然叫一個年輕人過來,問道:“賢侄,我交待你辦的事辦的怎么樣了?”
這時候,只見一個十五六歲的后生站了出來,向劉福通做了一揖,道:“世叔請放心,前兩天修理河道的民工已經將那只石頭人挖出來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現在大伙都在討論這件事,人心浮動,正好可以為我所用。”
這名年輕人名叫羅峻,出身當地的富豪人家,跟劉福通是世交,也是劉福通的晚輩。
羅峻雖然年輕,但是氣力過人,擅長使用雙刀,時人都說他很像隋唐時期的羅士信,雖然年輕,卻有萬夫不當之勇。
然而,眾人不知道的是,眼前的羅峻雖然外表沒什么變化,但是靈魂卻早已換了一個人,一個來自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
后世的羅峻并不是不知道劉福通起義沒有成功,不過,他現在也沒有別的辦法,老天爺就給了他這樣的一副牌,他也只能先這么玩著。
生于亂世,最為重要的就是有本事,有本事的人到哪里都受重視,當初秦瓊羅士信原來是李密的部下,尉遲敬德原來是劉武周的部下,可是他們投奔唐朝之后,全都受到了重用,歸根結底還是他們有本事。
羅峻已經想清楚了,反正是造反,在哪里造不一樣?先在這里把自己的戰績刷上來,名氣打出來,將來的事,將來再說。
由于羅峻是劉福通的世侄,所以劉福通就安排他去埋石頭人。
羅峻雖然對這種愚民手段嗤之以鼻,但這畢竟是長輩劉福通給他安排的,劉福通是他目前最大的大腿,要抱好了,所以他還是老老實實地去了。
聽到自己的計策起到了作用,劉福通頗為高興,向眾人拱了拱手,道:“諸位兄弟,明天我們就要共赴刀山火海了,不如今晚就在彌勒佛像前盟誓,以后必將同心同德輔佐教主,若敢背叛教主,背叛兄弟,彌勒佛必然奪其壽命!”
聽到這番話,眾人自然不會有異議,于是便紛紛站了起來,擠在了大堂里,對著彌勒佛盟誓道:“元帝無德,民不聊生。貧瘠江南,富夸塞北。治理黃河,假公濟私,官吏中飽私囊,百姓死于田野。我等在此聚義,非為自身富貴,愿輔佐教主,吊民伐罪。驅除韃虜,光復漢地。若違此誓,神人共戮!”
說罷,每個人都拿出匕首來,割破了自己的手指,將血涂到了臉上。
來自后世的羅峻第一次真正參加古人的盟誓,心里還是很激動的,這可是在電視上才能看到的場景啊。
驅除韃虜,光復漢地。羅峻記住了自己的誓言,他是個有敬畏之心的人,像這種儀式隆重的對天盟誓他是不敢隨隨便便說的,既然說了,就一定要做到,否則的話,老天爺不會放過他的。
三國時期,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當時也都是對天盟誓,要營救天子,但是最后只有曹操一個人敢去追擊董卓,其他的人都食言了,最后這些人都死于非命,只有曹操殺了出來。
司馬懿指洛水為誓,說要繞過曹爽一命,后來為了利益食言了,最后司馬家的下場又怎么樣?
隋唐時期王世充沒有敬畏之心,整天拿嘴當腚,賭咒發誓,最后也不是善終。
這難道都是巧合嗎?
還是那句話,人還是有點敬畏之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