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關于本書的幾個基本設定
就像服藥之前必須先看說明書一樣,以下各條是《宇宙鐘擺——終極誘惑》的相關設定:
1.宇宙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體,搭建整個宇宙的基本“骨架”是暗物質。暗物質蘊含著巨大的暗能量,而我們的物質世界僅僅是暗物質“枝丫”上開出的幾朵小花。
2.暗物質粒子是基本粒子的基本粒子,是一種自帶底層信息和能量的“超弦子”,大小為普朗克尺度(10^(-33)厘米)的負67次方左右,近似表達為(10^(-33))^(-67)厘米,生滅時間極短,遠短于普朗克時間(10^(-43)秒),因此哪怕人類一直研究到宇宙毀滅,想發現暗物質粒子都不太可能。我把暗物質存在的空間命名為“昂格斯空間”或“昂格斯層次”。
3.宇宙空間分為三種存在形式——“輕空間”“純空間”“重空間”。“輕空間”是一種只有物質沒有暗物質存在的空間,與之相對應的是只有暗物質存在的“純空間”和既有暗物質也有物質存在的“重空間”。“輕空間”只遵循物質世界的時空定律和物理法則——一個純粹的由電磁波統治的世界,最高速度為光速。“純空間”只尊崇暗物質世界的時空定律,是一個遠離電磁波的奇異世界,遵循量子物理法則,傳播介質為暗物質波(引力波為暗物質波在物質世界的投影),傳播速度從人類視角來看近似于無窮大,因此在人類中有“量子躍遷”或“非定域性挪移”一說。但實際上暗物質傳輸同樣有一定速度,只不過比光速快太多,是光速的30億倍(注意,別看掉了“億”字)。
4.只要有變化就會有時間,時間來自生命對變化的感知,因此時間箭頭永遠向前——由愛因斯坦相對論推導出的關于時間倒流的結論只是一個局限于恒定光速而出現的不可避免的錯誤。不同的生命在同一空間或不同的空間感知到的時間流逝速度會存在差異,但這不關乎時間本身的快慢,而只關乎具體生命形態在某一空間中的感覺,而最難讓人理解的是,這種感覺差異確實造成了時間出現“快”與“慢”的效果和結果。
5.“尺度旅行”(也可稱“大小旅行”)——是相對于“空間旅行”和“時間旅行”而產生的一個陌生概念。我把宇宙從大到小分成了六個層次:宇宙層次—銀河層次—星系層次—原子層次—普朗克層次(物質與暗物質的分界線)—昂格斯層次(暗物質層次)。意識體進化到“超級意識”階段后可以實現從普朗克層次開始的向“大”的方向或“小”的方向的“旅行”。毋庸置疑,這種旅行在宇宙中難度最大,人類想都別想——人類只是介于“星系層次”與“原子層次”之間的一個亞層次,向下的目光勉強觸及普朗克層次的邊緣,向上最大的夢想是實現星際穿越。
6.“意識體”是一種能量態暗物質的智能化結構體,具有人類視角無法感知的超能量和超能力,比如隨意進行“量子躍遷”(非定域性挪移)、隨意在物質世界的時間軸上前后滑動、隨意搬動并創造物質、隨意創造“自空間”(人類的虛擬現實技術(VR)只是小兒科)解悶兒,等等。但意識體并非可以完全隨心所欲,比如掉入“輕空間海”中就成了“落水狗”,只能做亞光速移動;在暗物質超光速世界中就不能前后滑動“時間進度條”等等。
7.宇宙中的兩種生命形態涇渭分明:一種是實體物質生命形態(比如人),一種是暗物質虛擬生命形態(找不到更合適的詞)。后者是生命的基本形態,是主流,其高級階段為意識體,意識體誕生于基元底層,存在的目的就是通過寄生于物質生命加載宇宙的所有信息,最終復制(也許會有些許創新)一個新宇宙。而物質態生命的使命就是充當意識態生命的載體,幫助暗物質意識生命進化,他永遠不可能跨越那道橫亙在“普朗克尺度”中間的鴻溝。
8.推動宇宙生長和意識體進化的力量只有兩種:一是“吸引”,二是“排斥”。吸引=愛、融合、創生,排斥=恨、分離、毀滅,二者互為因果、互為補充,共同從不同的方向推動宇宙走向新生。
9.本故事純屬虛構,若不小心對現有物理學有所冒犯,也是因為創造這個故事的大腦局限于物質世界所致,實非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