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第1章 哲學篇
易經
《易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占筮書。古代用蓍草行筮,需經18次反復演變才能形成一個卦象,所以《易經》最初又稱作《易象》。實際上,《易經》是一部披著神秘的占筮外衣的哲學奇著。《易經》把天地作為產生萬物的總根源,從復雜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中抽象出“陰”、“陽”兩個基本范疇。“陽”代表積極、進取、剛強、陽性等特征和具有這些特征的事物;“陰”代表消極、退守、柔弱、陰性等特征和具有這些特征的事物。
五行
“五行”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起源及其多樣性的統一的一種概括。《尚書·洪范》篇中對五行作如此描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它提出了為人們所用的以水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質和作用。后人把“五行”看做是構成“百物的元素”。土金木水火,不僅是五種有用之“材”,而且是構成百物的原始物質。“五行”之間還有內在聯系。從“五行相雜說”向“五行相勝說”演化,到“五行無常性”,到“五行有常性”,再到“五行相生說”,最后發(fā)展到現今通行的“五行生勝說”。
八卦
“八卦”也稱“經卦”,指的是《易經》中的8種基本圖形。它們分別為:乾、坤、巽、坎、離、艮、兌、震。兩爻是八卦的基本構件,每三爻配合,組成一卦。“八卦”同筮占有關,“八卦”最初是宗教巫術的產物,是古人探測神意、占卜未來的工具。殷周之際,有人把“八卦”中的每兩卦相互重疊,演變成六十四卦,從而使其組合更具規(guī)律性。對“八卦”作哲學的解釋和闡發(fā)始于春秋。“八卦”主要象征著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8種自然物質。最早對“八卦”進行較系統的哲學解釋的是《易傳》。
中國古代十大思想家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大約生于公元前571年,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老子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辨證思想的哲學家。《老子西升化胡經·序說第一》:“以為圣人有老容,故號為老子。”公元前5世紀末,周王室發(fā)生內亂。老子看到朝廷日益衰敗,于是辭官,騎著毛驢,西出函谷,過隱居生活去了。他應關令尹喜之情,遺五千文,即《老子》,又名《道德經》。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首次把仁作為一種哲學范疇提出來。孔子有“弟子三千”,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賢人”。孔子晚年在魯國整理編訂古代文化典籍《詩經》、《尚書》、《春秋》、《周易》、《禮經》和《樂經》,除《樂經》失傳外,其余的“五經”一直流傳至今。孔子73歲病逝,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行由弟子記載下來,編成《論語》。
墨子
墨子(約前480~前400),名翟,宋國人,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墨子被稱為“布衣之士”,他著書立學,創(chuàng)立了墨家學派,成為當時唯一可以和儒學抗衡的顯學。墨子的主要思想的根本精神是自苦利人,倡導“兼愛”、“非攻”等主張,他的言行思想被弟子記述于《墨子》一書中。
莊子
莊子(約前360~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世稱“南華真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道家代表人物。莊子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的思想著作,完整地保存在《莊子》一書中。它既是先秦時期最著名的哲學著作,也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
孟子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亞圣”。其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孟子與其弟子共著《孟子》,記載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
荀子
荀子(前340~前278),名況,字卿,戰(zhàn)國趙國(今山西南部)人。荀子是戰(zhàn)國末期儒家之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唯物主義集大成者,提出了“天行有常”的樸素唯物論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荀子與其弟子著有《荀子》一書,共10卷,32篇,其中以《勸學》、《天問》等最有代表性。
韓非子
韓非(前280~前233),戰(zhàn)國末期的哲學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出生于韓國(主要區(qū)域在河南省)貴族家庭。韓非子在政治上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zhàn)等政策,主張中央集權,因建議韓王變法未見用,于是發(fā)奮著書,寫成10萬余言的《韓非子》一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五蠹》、《說難》、《顯學》、《孤憤》、《定法》、《用人》等篇。韓非的思想著作傳到秦國后,秦王大為賞識。但他昔日的同學李斯等人對其進行陷害,韓非被迫自殺。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廣川(今河北棗強縣)人,西漢著名學者、政治家、思想家,在當時享有“群儒之首”的聲譽。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得到了漢武帝的采納,并為此后兩千余年間封建統治者所沿襲。董仲舒的思想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將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為一,形成封建神學體系。所著有《春秋繁露》(經后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二程”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發(fā)展成為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朱熹的中心思想為“理氣論”,他認為“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朱熹死后,他的思想被奉為官方哲學,對封建社會末期產生了重大影響。朱熹一生著述甚豐,其中最重要的,最有影響的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易學啟蒙》、《通書解說》等。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世稱船山先生,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王夫之在哲學上有著突出貢獻,他繼承和發(fā)揚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吸取當代新興“質測之學”的成果,求實創(chuàng)新,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把唯物主義發(fā)展到時代條件所允許的高度。王夫之特別批判了“存天理,滅人欲”的謬論,認為只有人欲的合理滿足,才合乎道理。王夫之一生著述頗多,有100多種,共400多卷。
“形而上”、“形而下”
“形而上”、“形而下”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周易·系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方法”、“道路”,也就是問“器”,是“如何”、“循什么道路”、“按什么方法”成“器”的。認為法則是無形的,稱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稱為形而下。《易傳》提出這一概念后,在中國哲學史上逐漸被哲學家引申為表述抽象和具體、本質和具體、本源和派生物的范疇。
諸子百家
先秦的諸子與百家,今人有明確區(qū)分,即“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百家指各學派”。《漢書·藝文志》列出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10家。其實并不止這些。然而論起主要學派來,應當是儒、道、法三家,它們不僅有明確的傳授系統、豐富的著述和理論體系,而且對中國后代思想影響甚大;其次為墨家、名家,它們雖然對后世影響較小,但在當時的地位相當重要,并且有著自己的理論和著述;至于陰陽家,雖然在哲理體系上談不上完整和嚴密,但對于后世的影響卻不容忽視。
愛人·兼愛
儒家重義輕利,墨家統一義利,這是“愛人”說與“兼愛”說的主要區(qū)別。儒家“愛人”說主張“愛有差等”,孔子主張愛有差等,如愛自己的父母與愛他人的父母,就有先后、親疏、厚薄之分。儒家“愛人”側重于“修己”,啟發(fā)人們在道德上的自覺。孔子提出“愛人”說,是為了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調整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關系,從而維持宗法等級制度。墨家“兼愛”說認為“愛無差等”,墨子主張不分遠近、親疏,他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墨家“兼愛”注重“交相利”,強調在行動上、物質上的利人。墨子“兼愛”說反映了平民、小生產者的平均主義理想。
黃老學派
戰(zhàn)國時期,以“黃帝”為名的學術派別大量出現,黃帝成了“學者所共述”的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吸收了黃帝學說中的尚法的思想,形成了以“道德”為核心的新道家學說。同時,為了提高學派地位,道家又抬出黃帝作為本學派創(chuàng)始人。這樣道家學派變成以黃帝、老子為旗幟的新學派——黃老之學。
天人之辯
所謂“天人之辯”,是指關于天與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之間關系的辯論。商周時期,人們把天看做是至高無上的神,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人之辯”真正開始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展開。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對鬼神產生懷疑,但孔子并未因此引導到唯物主義。道家代表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這種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叫人順從命運則是消極的。孟子則片面夸大理性的功能作用,以為通過思維能“知天”。
義利之辯
所謂“義”,是指一定的行為道德;所謂“利”,是指個人的利益。討論行為道德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問題,就是“義利之辯”。
孔子提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認為義利是矛盾的,解決義利的方法是重義輕利。墨家則認為義和利是絕對統一的,不存在任何矛盾。他們不認為存在有利無義或有義無利的現象。孟子認為,追求義是人們行為的惟一目的,而對利的任何關注都有損于人們道德行為的純潔性和高尚性,所以利是一種有害的念頭,必須在思想上加以排除。荀子主張“性惡論”。他認為個人的利欲和社會的道德要求是完全相反的,個人的利欲只能是惡,而應首先規(guī)范的是善,所以在義利關系問題上,他認為義利不相容,它們的關系只能是一個戰(zhàn)勝另一個的關系。
“義利之辯”是現實生活中義和利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在思想中的反映。各種不同的觀點,體現了先秦各個階級或階層的不同的利益和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的水平。不過,這些觀點也有相通的地方,即一般都認為,在義利關系中義是主要的,個人利益應該遵循和服從義。可以說,重義輕利是先秦義利之辯的主要傾向。
人定勝天
“人定勝天”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在天人關系問題上的一種主張,意指人類依靠自身的力量,能夠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它是戰(zhàn)國時荀子首先明確提出的。荀子認為,人只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就可以正確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動作用來戰(zhàn)勝自然。荀子高揚人的作用,把人提高到與天地并列而為三的崇高地位。荀子以后,劉禹錫、王廷相等都發(fā)揮了人定勝天的思想。孫中山也繼承了中國歷史上“人定勝天”的優(yōu)良思想傳統,指出:“世界中的進化力,不止一種天然力,是天然力和人為力湊合。人為的力量,可以巧奪天工,所謂人事勝天。”
性善論
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他把區(qū)別于禽獸的人所特有的屬性看做是人性有其合理之處。可是,對于這種道德屬性的來源,他的人性理論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他認為人性中具有仁、義、禮、智四種善端,它們是人性中所固有的,盡管他說的“善端”并非是說人生來就是一個具有完善美德的君子,但他還是把潛在的道德意識看成是先驗的東西。
性惡論
荀子是先秦時期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哲學思想方面,他提出“性惡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他把道德認識、道德行為看做是后天人為的結果。固然,他所說是“性惡”之惡,包含著“粗惡”和“邪惡”兩方面的含義,但不管怎么說,他認為不道德的行為的根源在于欲望和天性。
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上的一個重要內容。孔子解釋“中庸”為“過猶不及”,“執(zhí)兩用中”,“中立不倚”,中庸就是既無過,也無不及。作為標準的“中”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不少哲學家在用“中”時,所采取的方法是“叩其兩端”,通過這個手段,達到用中庸的目的。“中庸”思想是主張維持質的穩(wěn)定性,并不是我們所謂的折中。
奇正相生
“奇”與“正”是一對哲學范疇。“正”指的是正常;“奇”指的是異常。“奇”與“正”相輔相成,能互相轉化。“奇正相生”的思想多用于軍事上。在軍隊部署上,擔任正面進攻的部隊為正,兩側偷襲的為奇;擔任守備的部隊為正,機動部隊為奇;擔任鉗制部隊為正,突擊的部隊為奇。在作戰(zhàn)方式上,對陣交鋒為正,迂回側擊為奇。在戰(zhàn)爭原則上,按照常規(guī),運用一般原則的為正,按照特殊情況,靈活應變的為奇。
莊周夢蝶
莊子是個觀察精細、思維敏捷的哲學家,同時又是一個想象豐富、情思飄逸、具有浪漫氣質的詩人、文學家。莊周曾夢為蝴蝶,翩然飛舞,全不知自己是莊周。突然醒來,自己又分明是莊周。莊周于是想:究竟是莊周夢為蝴蝶,還是蝴蝶夢為莊周?真是夢和真不可分,夢可當真,真亦可當夢,或許人生也是一場夢,甚至是夢中還有夢。“莊周夢蝶”把宇宙和人生哲學融為一體,是莊子從人的個體存在的角度對宇宙、人生等問題的形象化的哲理闡述。
玄學
玄學并不是指“玄之又玄”、神秘莫測的學問。它是魏晉時何晏、王弼、嵇康、郭象等運用道家的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而形成的一種唯心主義哲學思潮,其核心是名教與自然之辯。魏晉時期,世家大族崇尚虛無,摒棄世務,重識解,輕事功,追求辨析名理達到玄遠的精神境界。玄學家娓娓而語天道、性命等,把儒家思想跟道家思想結合,推崇“三玄”書籍中的思想。所謂“三玄”,即《老子》、《莊子》、《周易》,他們對三玄的有無、本末、一多、才性、言意、名教、內圣外王、王道霸術問題,都有較為深入的論述。《老子》的消極無為、鄙夷仁義禮法,《莊子》的知足逍遙、不譴是非,《周易》的神秘幽微等,都被賦予新的價值。
清談
“清談”是中國魏晉時期的一種遠離時務、“談尚玄遠”的風氣,亦稱“清言”或“玄談”,始于東漢末年。《后漢書》載:“孔公緒能清談高論,噓枯吹生。”所謂“噓枯吹生”,就是指品題人物能做到“枯者噓之使生,生者吹之使枯”的一種違背實際的吹噓。曹魏時代,由于識別人物、選拔官吏的需要,發(fā)展起一種“才性之學”,討論性與才的關系問題,從而使清談進入了抽象的才性問題的討論。劉邵的《人物志》就是關于這個問題的。玄學清談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王衍、向秀、郭象等。
理學
理學是宋明儒家的學術思想,也叫道學或宋學。理學包括以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和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前者認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實體,世界萬物只能由“理”派生,后者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認為主觀意識是派生世界萬物的本原。宋明儒者不再遵循以往那種側重于章句的樊籬,而著重于闡述義理。他們認為,合乎自己愿望的事物就是“理”,就是一種自然。理學認為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則,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原則。很多理學家將“理”規(guī)定為宇宙本原,于是便把對平常禮教的違背歸原為違反了理。因此,理學被封建社會供為官方哲學,強迫人們信奉。
天不變,道亦不變
“天不變,道亦不變”是西漢董仲舒提出的一個哲學命題。“道”是封建社會據以存在的根本原理,其核心是三綱五常。“天”主要是指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董仲舒認為,封建社會的最高原則是由天決定的,天是永恒不變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會之“道”也是永恒不變的。一個新朝代的君王,受天命統治人民,必須改制,徙居處,更稱號,改正朔,易服色,就起居飲食等制度的一些具體形式作一些改變,但治理封建社會所必須遵循的根本大道是不能改變的。董仲舒的“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想后來成為封建統治者束縛人們的精神枷鎖。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學認識論學說,原是作為誠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養(yǎng)方法的命題,從宋代理學家程頤開始,把格物致知作為認識的重要問題來對待。程頤認為格物就是就物而窮其理,格物的途徑主要是讀書討論、應事接物之類。他認為格物致知的過程是一個體會、領悟所固有的理的過程。朱熹在程頤思想基礎上,通過為《大學》作格物致知補傳,提出了系統的認識論及其方法。他以人心之靈莫不有知為認識主體,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為認識客體,認為聯結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哲學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哲學”一詞最早由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它由“愛”和“智”兩個字組成,直譯過來就是“愛智”。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哲學家西周根據漢字的意義,將“哲”和“學”二字并成“哲學”,由此意譯了英語的“哲學”(philosophy)一詞。黃遵憲最先將這一表述引入中國,很快取代了我國古代沿襲下來的對“哲學”的稱呼“玄學”、“形而上學”等,成為一個通用的術語。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出生于雅典一個平民之家,是古希臘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他主張哲學的目的是探討幸福與道德的關系,美德來自于知識,任何人要獲得美德應當首先承認自己是無知的,摒棄舊理念、樹立新思想是尋求新的思想和新的教育方式的前提。蘇格拉底因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而被認為犯了瀆神罪,最終被雅典法庭判處死刑。
柏拉圖
柏拉圖(前427~前347),本名阿里克托利斯,古希臘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是他的綽號,意為“大塊頭”。柏拉圖出生于一個大奴隸主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20歲時拜蘇格拉底為師,學習哲學。蘇格拉底死后,柏拉圖離開雅,在外漫游12年。公元前387年,柏拉圖返回雅典,在那里創(chuàng)辦了西方第一所哲學學院——柏拉圖學院。柏拉圖的核心理論是“理念論”。他建立了一整套哲學體系,以一個真與善完美結合的“理想國”來體現自己的政治思想。
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出生于愛琴海西北岸的古希臘殖民城邦斯塔古拉,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最開始致力于研究柏拉圖的“理念論”,后來建立起包括“實體說”、“四因說”、“潛能現實說”的哲學體系。其核心思想是:具體的客觀事物被看作“第一實體”,種、屬概念被看作“第二實體”。在認識論上,亞里士多德認為感覺是認識的起點和基礎,經驗由于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覺和記憶而形成,這種經驗經過主體努力進一步發(fā)展為“技術或理論”。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十種范疇和三大基本規(guī)律為后代的形式邏輯奠定基礎,是他邏輯學的核心。
原子論
原子論是希臘哲學早期自然哲學的最高成就。它通過具有不同形體的不可分割的原子和虛空的組合,成功地解釋了自然現象的五光十色和千變萬化,是西方哲學史中唯物主義路線的最早代表。原子論與以后的柏拉圖主義相對立,其奠基人分別是留基波(約前500~前400)和德謨克里特(約前460~前370)。
原子論者認為充實和虛空是本源。充實是存在,虛空是不存在。原子間的區(qū)別是生成其他事物的原因。這種區(qū)別共有三種,即形狀、次序和位置。原子非常小,以至于它們不能為感官所感知。它們在數量上無限,不可分割。
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兒形而上學的理論基礎。
笛卡兒認為,只要不違反邏輯,一切都是可懷疑的。但是懷疑本身已表明了一條無可懷疑的真理,即“我在懷疑”這個事實本身是不可懷疑的。我在懷疑即是我在思考,因此“我在思想”是一個無可置疑的事實。“我在思想”必須有一個思想的“我”存在,因為有思想而無思想者的說法在邏輯上是矛盾的,懷疑必定是懷疑者的懷疑,思想必定是思想者的思想,這不說自明的道理說明,即便把一切都想象為假的,而這個想象著的“我”卻不可能是假的。因此,“我思故我在”乃是一條確實可靠、不可懷疑的真理。
需要指出的是,笛卡兒這一原理中的“我”并非指人的身體,而是一個不依賴任何物質,甚至也不依賴人的身體的獨立精神實體,他稱之為“心靈”。
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近代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培根出生于倫敦一個新貴族家庭,12歲時便進入牛津大學學習,學業(yè)完成后被任命為英國駐法使館隨員。1582年,培根在獲得律師職務的同時被選為國會議員,此后又接連擔任副檢察長、檢察長、掌璽大臣等職。1621年,由于被指控受賄,他不得不從官場退出,隨后致力于哲學與科學研究。培根研究的主要內容是認識論,在唯物主義基礎上,他創(chuàng)立了經驗論,提出了經驗論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科學研究的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孟德斯鳩
孟德斯鳩(1689~1755),法國著名的法學家,啟蒙思想家,畢業(yè)于波爾多大學,后曾于1716年任波爾多高等法院副院長,1728年任法蘭西與文學院院士并出國考察,1731年結束考察回國,從此專事著述。孟德斯鳩的哲學思想承認物質世界的存在與運動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它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受上帝的干預。但他又認為上帝是物質運動的最后根源。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三權分立學說,主張開明的君主立憲制與信仰自由,要求宗教改革,對封建制度和天主教會進行激烈批判。他還提出地理環(huán)境決定政治制度的理論。《波斯人的信札》、《羅馬盛衰原因論》、《論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鳩的代表作。
盧梭
盧梭(1712~1778),18世紀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學家、哲學家、文學家。盧梭的一生有著豐富的閱歷,他出身于社會下層,向當地法院的書記官學過訴訟,做過店鋪的秘書。16歲時,他結識華倫夫人,在她的幫助下,盧梭閱讀了大量書籍。盧梭堅持自然神論的哲學思想,主張人生下來就是自由,平等的,認為應當通過暴力推翻封建專制,然后以自由協議、締結契約的方式形成法律,以維護人們的生命、自由、財產安全,方能改變封建專制制度導致的人們在經濟、政治上的不平等,從而實現真正的自由、平等。
康德
康德(1724~1804),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康德生于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畢業(yè)于哥尼斯堡大學。康德的哲學思想分“前批判時期”和“后批判時期”。前批判時期以對自然科學進行研究為主,并進行哲學研究。后批判時期以“批判”地研究人的認識能力及其范圍與限度為內容,他將世界劃分為“自在之物”與“現象界”,人的認識分為“感性”、“知性”、“理性”三個環(huán)節(jié),并提出“先天綜合判斷”概念,主張空間和時間是感性的基礎,因果性等12個范疇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等。康德的代表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道德形而上學基礎》等。
黑格爾
黑格爾(1770~1831),出生于德國的斯圖加特,德國著名哲學家,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最杰出代表。黑格爾在康德哲學思想的基礎上,發(fā)揚并創(chuàng)立了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他的哲學體系第一次對辯證法的基本內容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其中以矛盾學說為其核心。他認為辯證法貫穿于每一個研究領域,并認為整個自然、歷史和精神的世界為一個過程。在這種學說下,最后得出了邏輯學、認識論和辯證法三者統一的基本結論。黑格爾以“絕對精神”為標準,將哲學分為由淺入深的邏輯階段、自然階段和精神階段三個階段,認為它是一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辨證發(fā)展過程,這種理論成為黑格爾哲學的頂點。
馬克思
馬克思(1818~188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早期馬克思的哲學觀點受到了青年黑格爾派的深刻影響,后來逐漸對黑格爾的觀點產生懷疑,開始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轉變。在這一時期,馬克思的思想主要體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當中。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第一次用唯物主義的觀點提出了“勞動異化”理論。在不斷的革命斗爭中,馬克思對辯證唯物主義作深刻的探索,并且在革命實踐中,成功地運用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主要體現在他的著作《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中。
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1889~1976),德國哲學家,生于德國巴登邦的梅斯基爾希,曾求學于弗賴堡大學,后成為胡塞爾的學生和胡塞爾主編的《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鑒》的合作者。海德格爾在哲學上的成就是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創(chuàng)造性解釋。在對死的認識上,海德格爾認為,要深入研究關于死的本體論,分析死在人生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這一貫穿人從生到死的問題。海德格爾的代表作有《存在與時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