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導論

兒童教育概述

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無論對成人還是兒童,教育的本質都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不過,二者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其中,兒童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其自我認知和自我指導能力相當弱,因此外界的引導在其中的作用就尤其重要。倘若我們具備充足的時間和良好的環境來發展文明,我們就可以對兒童完全放任不管,讓其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成長,最終也可以達到如今的文明水平。不過遺憾的是,時間太緊張。所以,成人一定要對兒童進行教育,關注并引導他們的成長。

在此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兒童的無知。成年人能夠正確地了解自己的情緒情感已經相當困難,更不用說要了解兒童的情緒情感,并在掌握豐富知識的基礎上對他們進行指導和引導。這的確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個體心理學專門研究兒童的心理,是一門十分重要的科學,不僅因為這個領域自身很重要,它還可以以了解孩子為媒介來認識成年人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個體心理學與其他心理學不同,它強調理論必須聯系實踐,除了專門研究人格的統一性,還關注個體的整體人格的發展及可能表現出的動態追求。基于這一觀點,我們可以用個體心理學的知識來指導我們的實際生活。須知,知識的意義就在于實際應用。不管是心理學家、父母、朋友還是個體本身,只要可以掌握個體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就可以將這些知識用于指導自己的人格發展。

正是在這種研究方法的指導下,個體心理學形成了一個有機的學術整體。個體心理學提出的觀點是:個體的統一人格誘發并指引著個體的行為。基于這個理論,我們可以說個體的行為是其心理活動的反映。

人的發展過程反映了一個根本事實,即人在心理上始終在有目的、有活力地追求著什么,于是從出生開始就在不停地尋求發展,想讓自己變得更加完美。這種追求是在無意識中形成且時刻存在的。人一生的行為都處于這種有目的的追求驅使下,甚至思想也不例外,因為個體的思維與其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相一致,并不是客觀的。

每個人的人格中都潛藏著統一性。人格的統一體塑造了每一個個體,而每一個個體又代表了人格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因此,每個人都是一幅畫作,也是自己繪就了這幅畫。但是,其畫技卻無法用精湛來稱贊,更不能幫助其形成對自己的靈魂和肉體的完整的認知。

對人格的建構進行考察時,尤其要注意一點:人格的統一性是基于個體對客觀事實的主觀看法而非客觀現實,且有獨特的方式和目標。之所以不是基于客觀現實,是因為這個事實和人對客觀事實的看法與觀點并非等同。因此,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中的人,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對其本身進行塑造。每個人都按照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來調節自己,但因為其看法并不總是正確的,結果就會出現一些錯誤。所以,我們要對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和障礙進行全面觀察,尤其要注意個體在兒童時期形成的認知偏差,因為這或許會影響他以后的人生軌跡。

一位52歲的女人,總是貶損年紀比她大的女性。因為她總是回想起小時候,相比于萬眾矚目的姐姐,自己始終被人遺忘在角落,因此內心產生一種屈辱感。倘若運用個體心理學的“縱向”觀察方法來探討這一案例,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女人從童年起便存在著一種心理機制和心理動力:她總是擔心自己被別人看不起;當看到別人比自己更招人喜歡時,她就會產生怨恨之情。因此,雖然我們并不了解這個女人的生活或人格的自我統一體,但我們依然能夠根據已知的事實解讀其內心。從這個方面來看,心理學家儼然一位小說家,可以運用一條確定的行為主線、一種行為模式或一種生活風格來建構人物的生活,以確保人物的整體人格是完整的。一個優秀的心理學家甚至可以預測到這個女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為,并能夠清晰地描繪出這個女人的人生經歷附帶出的人格特征。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心理學事實也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個體的追求有個前提,那就是人的自卑感。自卑感是每一個兒童與生倶來的心理體驗,它能夠激起兒童的想象力,并促使他們嘗試著通過改善自身處境來消除它。心理學上用心理補償來定義通過改善個人處境減弱自卑感的現象。

客觀地說,自卑感或許有助于個體的自我完善,不過它也可能導致個體只注重于心理調適卻進一步拉大了他自身與客觀現實之間的鴻溝。自卑感及其導致的心理補償機制使人們更易犯錯。嚴重的自卑會導致個體出現補償性心理特征,不過這種心理特征僅能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卻無法修正其行為上出現的偏差。

依據這一原理,我們將那些明顯表現出補償性性格特征的兒童分別分成以下三類:第一類是存在生理缺陷或體質羸弱的,第二類是從小接受的教育過于嚴厲或從不曾感受過父母疼愛的,第三類是從小就受到溺愛且在其中成長起來的。

補償性心理特征在這三種類型的兒童身上都明顯地表現出來。通過考察第一類兒童,我們會發現雖然并非每個兒童都天生存在殘疾,但令人感到驚異的是,相當多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由身體或器官缺陷引發的心理特征。我們可以將第一類兒童作為原型,仔細研究其心理特征。而另一方面,差不多所有兒童都在某種程度上屬于第二類和第三類兒童(接受過嚴厲管教及被溺愛的兒童)中的一類,或者二者兼備。

欠缺感和自卑感在以上三種類型的兒童身上都存在。當兒童處于這種心理狀態中,他們就會表現出超出其自身潛力的野心。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是同一個心理特征的不同兩面,它們相輔相成且建立在同一個基本事實上。從病理學角度來說,我們很難判斷這兩者哪一個對個體的傷害更嚴重,因為這兩種心理的出現會依據一定的規律消長。嚴重的自卑感會刺激兒童產生膨脹的野心,此程度遠遠超出了他本身所能承受的預期,最終不但無法為他帶來任何益處,還會傷害其心靈,使之無法保持平靜。當這種野心存在于具有某種性格怪僻的兒童身上時,就會使兒童遭到接連不斷的刺激,進而變得越發敏感。于是,兒童就會對別人時刻心存戒備,生怕遭到他人的傷害或輕視。

這種人盡管最終在生理上會長大成人,不過其才智和能力卻不會獲得增長,最終就會成為人們常說的“神經兮兮”或性格古怪的人。在極端的情況下,他們會發展為不負責任、自私自利,乃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人。他們在道德上和心理上是完完全全的自我主義者。在他們當中,有的人為了逃避現實和客觀事實,沉溺于自己幻想出來的全新的世界,并在這個世界里做著白日夢,以為那就是現實世界。盡管他們因此獲得了內心的安寧,但事實上,他們之所以虛構出另一種現實,只是想讓自己的內心和現實和解。

個體心理學的應用

觀察兒童在社會情感層面的表現,可以有效地覺察兒童是否成長。心理學家和父母都應該對此施以關注,因為社會情感會敏銳地反映出兒童的發展變化,其強弱是兒童是否能夠獲得正常成長的關鍵因素。社會情感的一切障礙都會對兒童的心理發展產生危害。

個體心理學就是以社會情感的根本原則為中心發展出相應的教育方法的。家長和教育者不能讓孩子只與一個人建立親密聯系,因為這樣一來,孩子就無法為迎接未來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

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是仔細觀察兒童入學時的表現,這可以了解其社會情感發展程度。對兒童來說,第一次進入校園這一新環境,是其面臨的最嚴峻的考驗。在這里,兒童要首次面對新環境和新環境里的人,而他們的表現則可以直接說明他們是否已經為進入新環境做好了準備。

人們大多沒有意識到要為兒童進入學校這一新環境做準備,因此,許多成年人每每回想自己的學校生活,就會認為那是一場噩夢。實際上,只要教育得當,學校完全可以對兒童早期教育中存在的缺失加以彌補。理想的學校是現實世界與家庭之間的橋梁,是不只傳授課本知識,還傳授生活知識和藝術的地方。但在能夠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的理想學校出現之前,人們理應首先關注家庭教育的弊端。

學校教育的不夠理想,會將家庭教育的弊端一步一步暴露出來。如果家長沒有教過孩子與別人相處的方法,那么孩子就會在入學時感到孤立無助,被別人看作是孤僻的異類,這種歧視又反過來強化了他們在最初始表現出來的孤僻傾向,使之在壓抑中成長,進而逐漸“成長”成問題兒童。人們往往把這些問題歸咎于學校,實際上,學校只是讓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一步步顯現出來而已。

個體心理學對于問題兒童能否在學校取得進步還沒有定論。我們只能證明,兒童初入學校就遭遇挫折,絕對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嚴格地說,這樣的結果并非知識教育的失敗,而是心理教育的失敗。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能發現兒童正逐漸失去信心,變得灰心喪氣。他們一味地追求自由,放縱自己,卻不想參與有意義的行動和任務;他們拒絕腳踏實地地追逐成功,只想尋找成功的捷徑;他們不走社會認可的道路,而是走上某種能夠讓他們獲得優越感且補償自己內心缺陷的道路。對于這些失去信心的兒童來說,如何最快速且輕而易舉地滿足其心理上對成功的渴望,才是最具吸引力的。畢竟,比起走社會所認可的大道,拋掉社會和道德的責任會讓他們覺得輕松得多,而且能夠讓他們輕而易舉地獲得征服感。然而,不管他們在外在行為上表現得多么勇敢無畏,只要他們選擇了捷徑,就會將其內心的怯懦暴露無遺。這種人只愿意做有把握的事情,再用輕松獲得的成功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感。

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作奸犯科的人往往表現得膽大妄為,實際上其內心十分脆弱;同樣的,有些兒童表面上看起來勇敢無畏,其實內心常常很脆弱,這種脆弱可以從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細節中感受到。比如,很多兒童總是喜歡在站立的時候倚靠著什么,而不是自己站直。對于這種情況,通常人們的教育方法是告訴孩子“站直了!”這種傳統的教育方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解決問題,關鍵在于發現其渴望得到支持和幫助的心理,而不是糾結于孩子在站立時是否倚靠著某種能夠支撐他的物體。當然了,借助于獎勵或處罰,此類孩子身上的軟弱表現可以被迅速消除,但由于其渴望得到支持和幫助的心理不曾獲得滿足,問題就會始終存在。因此,一個好的教育者,可以通過細節表現讀懂孩子,進而用同情和理解從根源上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我們常常可以通過某個單一的跡象,推斷出兒童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素質。比如,我們可以根據一個孩子始終無法擺脫對某種東西的依賴,判斷他存在焦慮和依賴等負面情緒。將這個孩子的情況與我們熟悉的案例進行比對,我們就可以幫助他重建人格,進而輕松地確定這個孩子屬于在溺愛中成長的。

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那些從未得到過父母寵愛的孩子會具備哪些性格特征。此類兒童的性格特征,可以從那些無惡不作的人身上發現,只是這些特征在他們身上是以一種極端方式表現出來的。這些罪惡滔天的人,大多都在童年時期受到過嚴重的虐待。這使得他們形成了暴戾、嫉妒和仇恨的性格。他們嫉妒他人的幸福,也不愿意看到別人過得幸福。當然,相當多的正常人也具有這種嫉妒心理。不同之處在于,這類人不僅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應該比自己過得更幸福,而且當他們成為監護人后也會這樣認為。

當然,存在這種觀念和看法,僅是其在成長過程中接受過嚴厲教育、遭到過惡劣對待的精神狀態的反映,并非出于內心惡意。這類人往往會用自認為正當的理由來解釋其行為,比如“不打不成材”。他們會用無數證據和例子試圖說明其行為是合理的,但依然無法對他人證明其行為的正確性。結果,這種僵硬、專制的教育只會讓孩子漸漸遠離他們,不具備教育意義,更無法取得積極、有效的教育成果。

心理學家在考察了一系列對立統一的癥狀并進行了若干實踐后,建構出了個體的人格系統。在這個系統的幫助下,人們能夠揭示出個體隱蔽的心理過程。借助這一人格系統,人得以考察個體的方方面面,進而確定其整體人格特征。不過,我們只有在考察對象的每一個方面都表現出相同的特征時,才會對結果感到滿意。所以,個體心理學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需要注意的是,在對個體心理進行探討時,我們不能生硬地將理論框架和概念系統套在被研究者的身上。我們要認識到,盡管個體是研究重點,但不可能僅在對某一個人的某種表現加以研究后就立即得出深刻的結論,而是要盡可能地考量有可能支持論點的各個方面。我們的假設只有在個體行為的其他方面都得到證實時,方能成立。比如要是想確鑿地認定某人的整體人格具有執拗和消極的特征,就需要確定這個人的行為的其他方面也存在相同的執拗和消極的個性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研究對象并不理解自身的行為表現。也就是說,他無法掩飾真實的自我。我們了解并分析一個人的人格特征,是通過這個人在環境中的行動表現,而非他對自己的主觀看法和想法。當然,并不是說個體會故意對我們說謊,而是要提醒我們認識到,一個人的無意識的動機和有意識的思想之間存在著巨大分歧。而這種分歧,只有能被具備同理心,同時又能夠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的旁觀者消除。這個旁觀者可以是家長、心理學家,也可以是教師。他應該知曉如何在解釋個體的人格時,以客觀事實為基礎。這種客觀事實體現了一種有目的的追求,或許就連被研究者本人在某種程度上也不曾意識到這種追求。

三個基本問題

因此,個體對待問題的態度,尤其是面對以下三個有關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基本問題的態度,更能表現出真正的自我。第一個問題是關于社會關系的問題,前文探討個體對現實的主觀看法和客觀看法之間存在的矛盾時已經探討過。此外,社會關系問題的具體呈現是某一特定任務,即人際交往中與人相處、朋友結交。他如何與人相處?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如果一個人的答案總是“無所謂”,并且認為這個答案可以回避自己是否有正常的社交關系、是否有朋友的問題,那么,我們就可以依據其表現或回答的“無所謂”得出關于其人格方向和人格結構的結論。除此以外,我們還要注意,社會關系并不局限于人際交往中與人相處、朋友結交,還包括與這些關系相關的抽象概念,比如友愛、友誼、信任和忠誠等。借助于個體對于這些關于社會關系的問題的回答,可以獲得其對這些抽象概括的認知。

第二個基本問題是關于個體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的問題,即個體打算在社會分工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如果說社會問題是由“你—我”這一超越自我的關系決定的,那么,我們就可以認為,第二個基本問題是由“人—地球”這一人與世界的關系決定的。倘若我們將地球上的所有人都看作一個整體,那么,此人仍會與地球發生聯系。他對地球存在怎樣的期望?這并非個人或者單方面的問題,而是一個牽涉到人與世界的關系的問題。這是一種雙向關系,且不僅僅取決于個體的意志。職業成就的取得與客觀現實密切相關,而并不由我們個人的主觀意愿決定。所以,我們或許可以借助于分析個體對職業問題的回答及回答問題的方式,了解到其人格及生活態度。

第三個基本問題源于人類存在兩種性別這一客觀事實。同樣的,這個問題的解決也非個人和主觀可以決定的,而是必須依據兩性關系的內在客觀邏輯。不過,我們要是將“我該怎樣與異性相處”簡單地看作一個典型的個人問題,這同樣是不正確的。只有在全面考慮與兩性關系相關的所有問題的情況下,我們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的方法。顯然,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地處理愛情和婚姻的問題,都顯示出人格的缺陷及缺失。所以,我們可以從人格缺陷及缺失的角度,分析并尋找個體在處理婚姻和愛情問題的不當之處及導致的不良后果。

綜上所述,依據個體對這三個基本問題的回答,我們完全能夠看出其大致的生活風格和特定的生活目標。個體的生活方式是由其生活目標決定的,即生活目標表現在日常行動上。所以,如果一個人心存積極向上的生活目標,并且其目標指向生活中極富建設性的一面,那么,其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積極、有效且極具建設性,個體也會因此感受到幸福,并從中獲得價值和力量。相反,倘若一個人心存消極的生活目標,那么,個體就無法解決這些根本問題,當然也就無法體會到來自妥善解決這些問題的快樂。

這些基本問題之間存在著強聯系,這是因為這些問題會導致社會生活中某些基礎性任務的產生,而這些任務又只能在公共的社會背景下才能得到妥善地完成,且定要以社會情感為基礎。其實,這些任務早在兒童時期就已經萌芽:個體在和父母、師長、兄弟姊妹、親戚朋友、伙伴的相處中不斷發展自己的感官,這種成長脈絡與聽、看、說等社會生活方面的刺激保持一致。同時,這些任務又以相同的方式伴隨個體的一生。不管任何人,只要離開與同伴接觸的社會,他在一生中收獲的只能是失敗。

所以,個體心理學有充分的理由認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是“正確的”,偏離了社會標準和要求的事情則是站在正確的對立面,且與客觀的法律和現實相沖突。行為人會因為這種沖突產生明顯的無價值感,同時還會受到受害者同等程度甚至更為強烈的報復;最后,我要強調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在有意無意中心存某種社會理想,而我們做出的違反社會要求的行為卻在干擾著我們內在理想的實現。

因由于嚴格強調以兒童的社會意識來檢測一個孩子是否獲得成長,因此,個體心理學可以更簡單地對兒童的生活風格予以判斷和評價。兒童一旦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就立即反映出他是否做了充分的準備。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從中發現他是否具有面對困難的勇氣、解決困難的理解力,以及是否具有社會情感和對社會普遍有益的目標的追求。接著,我們僅需找出其努力方式的節奏,確定其自卑感的程度,明確其社會意識的發展強度,就可以重建其人格的統一體。這是因為這些方面彼此關聯又相互滲透地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相當牢固的人格統一體,且只有當這個統一體被發現存在缺陷以后,新的人格統一體才能被重建。

品牌:文通天下
譯者:徐志晶
上架時間:2022-03-10 15:52:09
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文通天下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江安县| 青田县| 庆阳市| 公安县| 桐城市| 惠安县| 肥东县| 西乌珠穆沁旗| 西峡县| 德庆县| 岳阳市| 织金县| 广汉市| 京山县| 启东市| 博湖县| 武鸣县| 秀山| 孟连| 龙川县| 获嘉县| 泰顺县| 巴马| 大田县| 五峰| 汝城县| 乌兰县| 阜平县| 盐池县| 方山县| 惠东县| 九龙城区| 临猗县| 恩施市| 武城县| 景谷| 奉贤区| 河池市| 边坝县| 临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