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引言
[美]小詹姆斯·提普垂
怎么判定你在讀菲利普·迪克的作品?
我覺得,最初也是最普遍的感受,就是那種怪異感。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迪克都足夠怪異。在我看來,這也是令我在科幻書目中不斷搜尋他的作品,盼望他每一本新書的根源所在。人們經常用“某人的思維方式與眾不同”這樣的評價形容一個異類,對迪克而言,這句評價恰如其分。讀他的小說,你完全無法預料下一頁會發生什么。
但他筆下的人物看上去卻是不折不扣的普通人——除了偶爾一閃而過的、尖叫的神經質女性。迪克特別擅長描寫這類人物,寫她們時總是帶著溫情與愛意。他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多是普通人,卻置身于極為怪異的處境之下:在幾個嘟嘟囔囔的有預知能力的白癡的協助下管理警察系統;面對一座已經接管了整個地球并有自我復制能力的工廠。事實上,這些小說的怪異感來源之一,恰恰是迪克讓他的人物活在真實世界中的努力,很多作者都會無視這一點。
你在其他作者的科幻作品里,是否能在男主角或女主角被卷入核心情節之前,了解到他們通過何種渠道謀生?哦,他或許是一名宇航員,或者籠統地說,是一位科學家,抑或是年輕的沃瑟人。而在迪克的作品里,你在第一頁就會得知人物所從事的行業。在這部作品集里,雖然不是每一篇作品都符合我的這個概括(是的,我逐篇核對過),但“卑俗的”現實問題隨處可見,尤其是那些較長篇幅的作品。比如說,某位主角可能經營雜貨店,那么每當有新奇物品出現,他都會仔細考慮這東西是否可以出售;當死者開口說話,他們講的也是生意經。迪克向來格外關注這些事,試圖讓我們這些讀者知道他筆下的人物如何謀生。這也是迪克作品“真實質感”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份“真實質感”特色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對話的靈動。我從來都搞不清楚,迪克筆下的人物對白到底該算是完全虛構,還是比大多數文學作品更加真實。他筆下的人物之間并沒有太多的語言交流,大多時候用獨白推進情節,或者就是不斷加強讀者對某種態勢的感知。
而這些態勢,也純粹是迪克式的。他的“情節”在科幻領域內可謂獨樹一幟。比如說,假設迪克寫了一部時間旅行小說,它也會帶有一個特別的轉折,讓作品超越類型套路。典型的例子就是:作品的核心沖擊力并不在情節之中,而在突然的轉機里,比如在一次政治選舉過程中。
而迪克跟那種專注技術細節的科幻作者之間的任何相似之處都可以說純屬偶然。我會開玩笑地說,他大概就知道臺燈插電并打開時發生了什么,但拋開這類基本常識,他的確沒有表現出對技術和科學知識的特別洞見。實際上,他了解的那些科學知識都跟靈魂有關,其中還摻雜了一些變態心理學內容。
寫到這里,我好像一直都在強調他有多么怪異,而忽略了他的出類拔萃。你為什么愿意讀迪克?好吧,我提到的怪異風格肯定是一個方面,但在這份怪異之外,也因為他的作品有一種抗爭的氛圍——人類在絕境中完成必須完成的工作,或者至少是試圖理解打擊他們的那種力量。迪克作品中的相當一部分主角都是備受折磨的人。迪克是絕望機制方面的專家。
他作品中的另外一種魅力,就是寂寥。當迪克給你一個寂寥的世界,比如說核末日之后的景象,那份寂寥感是獨一無二的。這本書里就有一個例子。但在這份寂寥中,還活躍著迪克筆下的另一個特有元素——天真的小生靈。
這些小生靈往往是變異生物,或者是小小的機器人,得到了一些生命特征。它們的來源往往不會被詳述,只是被另外一個人物偶然發現。而它們在做什么呢?它們也在抗爭。一只快要被凍死的麻雀用破布包裹身體,一只變異老鼠擬定修筑計劃,“窺探著,謀劃著”,你會感覺生命還在繼續,不管前途險惡,不管多么徒勞。那份寂寥中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還有自己的生活,都在博取生機,這是特別典型的迪克風格。它帶有一份同情和悲憫,在那些殘酷的磨礪和擠壓中存續。別人很難從迪克的外表中看出他所富含的那種同情心。正是這份愛,這份總會被重新掩蓋起來的愛,會像一道光,掃過迪克筆下凄涼雜亂的荒原,讓它們變得如此獨特,令人難忘。
1986年12月
我曾以為整個宇宙充滿惡意。而我就是一個誤入其中的個體,跟它格格不入……就像我誕生于另外一個不同的宇宙中,被錯放在了這里。所以它跟我之間總是圓鑿方枘。它之所以特別跟我過不去,只因為我總是帶著一份怪異。我跟這個宇宙從未真正合拍。
我曾經常害怕這宇宙總有一天會發現我有多么特別。我擔心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它發現了我的本相,然后它就會做出完全正常的反應:把我消滅。我并不會因此覺得它邪惡,它只是有洞察力而已。如果你本身就怪異,那么有洞察力的宇宙就會是最可怕的東西。
但今年我終于認識到,原來的想法不真實。如今的宇宙是有洞察力的,但它繼續保持了友好……我只是不再覺得自己跟這個宇宙有什么不同。
菲利普·迪克,1974年的一次采訪
(選自《只有表面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