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甲骨文中的動植物知識
生物古記——早期生物學
遼闊的中華大地蘊藏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從遠古時候起,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他們辨認和品嘗各種野生動植物,從中獲得了種種經驗和知識,并以當時的方式記錄了下來。
甲骨文象形文字,表明人們對生物世界的思考?!队碡暋返仍缙诠偶?,展示了當時華夏大地動植物分布概況。《莊子》等對食物鏈的記載,對后來動植物研究有積極影響。
此外,古人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反映了早期生物資源保護思想,具有生態學意義。
甲骨文是殷商時期使用過的一種文字。這些刻在動物骨骼上的象形文字,有不少反映了三四千年前人們對生物世界的思考。
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動植物的名稱。反映了當時人們已能根據動植物的外形特征,辨認不同種類的動、植物,從而出現最早的動植物分類雛形。
1899年秋,清代朝廷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得了瘧疾,就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達仁堂買了一劑中藥。王懿榮是金石學家,也是個古董商,他擔任的國子監祭酒是當時朝廷教育機構的最高長官。
中藥買回來后,王懿榮無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龍骨的中藥上面有一些符號。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在這種幾十萬年前的骨頭上怎會有刻畫的符號呢?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
對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榮便仔細端詳起來,覺得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狀非大篆也非小篆。
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進行深入研究,王懿榮派人趕到達仁堂,以每片2兩銀子的高價,把藥店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后來又通過古董商范維卿等人進行收購,累計共收集了1500多片。
王懿榮把這些奇怪的圖案畫下來,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最后確信這是一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
王懿榮對甲骨的收購,逐漸引起當時學者重視,而古董商人則故意隱瞞甲骨出土地,以壟斷貨源,從中漁利。王懿榮好友劉鶚等派人到河南多方打探,都以為甲骨來自河南湯陰。
后來,清代末期另一位金石學家羅振玉經過多方查詢,終于確定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陽洹河之濱的小屯村,從而率先正確地判定了甲骨出土處的地理位置。
后來的研究者根據這一線索,找到了龍骨出土的地方,就是現在的河南安陽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龍骨。
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所以研究者將它們命名為“甲骨文”,研究它的學科就叫做“甲骨學”。而王懿榮也被稱為“中國甲骨文之父”。
據現代學者研究,商朝甲骨文是我國比較成熟的文字,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同時其中還有許多關于動植物的信息。
甲骨文中關于動植物的字形結構很有特點。比如,植物有禾、木兩類,甲骨文的草、木不分,有時草、竹也不分,禾,即由木分化而來。
甲骨文中的“禾”字,就像成熟下垂的禾穗,是禾本科作物形象的反映。甲骨文中有許多帶禾的字,如黍、稻等。
甲骨文中的“木”字,就是樹木的形狀,從木的栗字,就形似結滿了栗子的樹木,其他帶木的字還有桑、柳、柏、杏等。
甲骨文中還有4種象形鹿類動物的名稱,就是鹿、麝、麋、麞。雖然它們整體形象不同,有的有角,有的沒有角;有的角短,有的角長并有分枝;有的腹下有香腺,有的沒有。
但這些作為動物名稱的象形字,都有一個共同的象形的“鹿”作為它們的基本形制。這里面,實際上包含有將一些性狀相近的動物歸為一個類群的意思。
鹿是古代狩獵最重要的對象。所以古代人很熟悉鹿的生活習性。甲骨文中有“麓”字,形狀就像鹿在樹林中間。
鹿喜歡在山林中生活,以鹿所喜愛的樹林棲息地表示山麓,正是古人造字的原意,反映了古代人們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了解。
在甲骨文中,龍的寫法有四足,而且麟文、巨口、長尾,就像鱷魚的樣子。揚子鱷在史籍中稱為“鼉”,甲骨文中把“鼉”寫得像一張伸展開的鱷魚皮。鱷魚有一張血盆大口,巨齒成排,鱗甲堅硬,四足修尾,水陸兩棲,鳴聲如雷,都與“龍”的特征一致。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龍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征,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志。
此外,甲骨文中動物類的字還有蟲、魚、鳥、犬、豕、馬等。這些文字,同樣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
總之,甲骨文中關于動植物的文字知識,表明當時的人們已能根據動植物的外形特征,辨認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從而出現最早的動植物分類雛形。這在我國古代生物學發展歷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閱讀鏈接]
清代末期金石學家王懿榮對甲骨文剛做出確認時,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形勢發生動蕩,他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适胰藛T為避難離京后,王懿榮徹底失望了。
他對家人說:“吾義不可茍生!”隨即寫了一首絕命詞毅然服毒墜井而死,年方56歲。
王懿榮殉難后,他所收藏的甲骨轉歸好友劉鶚。劉鶚于1903年拓印《鐵云藏龜》一書,將甲骨文資料第一次公開出版。后來,人們在王懿榮的家鄉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建紀念館,以紀念這位“中國甲骨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