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17世紀意大利繪畫
17世紀歐洲繪畫
16世紀末,文藝復興美術的中心意大利逐漸走向衰落,一些大師相繼去世,自此以后,意大利美術進入一個相當混亂和復雜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里產生了樣式主義風格。
17世紀初,意大利樣式主義慢慢分化,逐漸形成了3種藝術流派:羅馬的巴洛克藝術、學院派藝術、現實主義藝術。
1.羅馬巴洛克藝術:巴洛克風格(又稱巴洛克樣式)是一種宮廷風格。巴洛克藝術大致有以下特點:無論建筑、雕刻、繪畫都強調運動感、空間感、豪華感、激情感,有時還帶有點神秘感。雕刻和繪畫多表現宗教題材。
2.學院派藝術:歐洲的學院派藝術首先在意大利形成。17世紀卡拉奇兄弟創造了自己的風格和歐洲第一所美術院校,在學院中,崇尚希臘羅馬。稱學院中的古典主義或學院派藝術。
3.現實主義藝術:以寫實主義的卡拉瓦喬為代表,又稱卡拉瓦喬寫實主義。
巴洛克繪畫
17世紀意大利的所謂正統的美術是為封建貴族和宗教服務的羅馬巴洛克美術。
巴洛克美術產生于意大利,后擴散到整個歐洲,尤其是天主教流行的國家。此后又隨著宗教的傳播,其影響遠及拉美和非洲一些國家。中國圓明園里就有巴洛克風格的建筑,建筑師就是從法國和意大利等國來的傳教士們。
意大利巴洛克藝術的特征:
首先是它的華麗性。由于服務的對象是上層人物和貴族,故而力求豪華之能事是它的特點。
其次,文藝復興美術強調理性的寧靜與和諧,而巴洛克美術則強調非理性的無窮幻想和幻覺,極力打破和諧和寧靜。
第三,是它的激情性。巴洛克美術總是充滿激情的,有著強烈的感情色彩。
第四,是它的運動性。即是說,它在內容上是充滿激情的,而它的外在形式則強調運動感。
第五,是它的空間性。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作品基本上是平面的,而巴洛克美術則非常強調空間和立體感。
第六,是它的綜合性。巴洛克美術十分強調綜合的特點,而且有多種綜合形式。
第七,是它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巴洛克藝術與天主教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作品的題材方面,一般多表現一些殉教、幻覺、神迷的故事和情節。
第八,是有一定的背離現實生活的傾向。
概括起來,意大利巴洛克藝術大致有以上八個特點,在歐洲其他國家也大致一樣。下面主要介紹一下巴洛克繪畫藝術。
巴洛克繪畫藝術要比巴洛克建筑藝術出現得晚一些,也并未在17世紀意大利畫壇中占主導位置,也沒有產生像建筑和雕塑方面如貝尼尼或博羅米尼那樣的大師。
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的羅馬教廷和貴族好像對建筑與雕刻感到更大的興趣。而矯飾主義的繪畫也沒有走出藝術的誤4區。若想給繪畫帶來新的生命,就必須進行一場徹底的革命。但這一革命由卡拉瓦喬的現實主義繪畫和卡拉奇兄弟的學院主義來完成,而巴洛克繪畫還是由矯飾主義發展而來。
由矯飾主義向巴洛克繪畫過渡的第一位畫家是費德里格·巴羅奇奧(死于1612年)。他的作品以宗教題材為主。矯飾主義繪畫對他的影響還是十分頑固的,作品的構圖或人物的造型往往過分虛構夸大和華而不實。然而畫中那種渾厚明朗的色調多少注入了一些新的因素,并且帶有格列柯的某些影響。
17世紀羅馬的巴洛克繪畫主要是裝飾壁畫,架上繪畫和肖像畫十分少見。負有盛名的彼切洛·考爾東諾(1596年—1669年)和路加·卓爾丹諾(1634年—1705年)是巴洛克繪畫的主要代表人物。
彼切洛·考爾東諾是當時社會上極受歡迎的一位畫家。他的作品大都滿足了教皇、國王、貴族或富商巨賈的要求。他有巨大的創作潛力,構思靈活、繪制敏捷,但卻因為一味迎合,無形中降低了作品的藝術質量。畫家繪制了大量的裝飾壁畫,著名的有《巴爾比林府的天頂畫》和《佛羅倫薩比奇宮的壁畫》等等。他的壁畫作品帶有比較明顯的巴洛克風格,在空間的處理上往往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構圖上具有變幻莫測、靈活多變的特點;人物造型上帶有矯飾主義的媚態的夸張。然而他的壁畫的成功之處。是在于風格上與博羅米尼建筑的相協調,完成了巴洛克建筑、雕刻和繪畫一體化的任務。
路加·卓爾丹諾是考爾東諾的得意弟子。他擅長于各種類型的人物性格的刻畫,在色彩上也傾心于繁復多變。他的許多作品超越了他的老師考爾東諾的成就,然而在建筑風景的繪飾上卻相差甚遠。
總的來說,巴洛克繪畫相比巴洛克建筑和雕刻,其成就不5大。實際上,真正決定17世紀意大利繪畫發展的還是卡拉瓦喬的現實主義和卡拉奇兄弟的學院古典主義。
卡拉瓦喬現實主義
16世紀末17世紀初,意大利畫壇上出現了光輝燦爛的現實主義繪畫,它是承續了文藝復興大師們的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鮮明的世俗化精神,并與矯飾主義和巴洛克藝術的不斷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它的主要創始人和傳播者是卡拉瓦喬,因而又被稱為卡拉瓦喬主義。卡拉瓦喬主義影響了整個歐洲,把現實主義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具有鮮明民主主義思想色彩的卡拉瓦喬藝術的產生,正是與意大利的動蕩時代有關。16世紀至17世紀,意大利人民的起義斗爭連續不斷,這種斗爭也影響了一些出身下層的藝術家。他們的苦悶和反抗情緒必然會反映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之中。卡拉瓦喬的產生正像同時代產生的布魯諾、伽利略等人物一樣,是歷史的必然。
米開朗基羅·達·卡拉瓦喬(1573年—1610年)是17世紀意大利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卡拉瓦喬出生于北意倫巴底一個貧苦之家,由于他出生的村子叫卡拉瓦喬,所以別人送給他這樣一個綽號。
卡拉瓦喬的藝術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1)早期,卡拉瓦喬曾跟從米蘭的西蒙·彼得爾查諾學習繪畫,在這位老師的影響下,曾接觸過矯飾主義藝術,但對他影響最深的還是文藝復興時期一些大師的作品和侖巴底的悲慘的現實生活。16世紀90年代,他來到了羅馬,開始尋找自己的藝術道路。在羅馬,矯飾主義風格引不起他的興趣,引起他的興趣的是那些歷代大師留下來的靜物畫和風俗畫。卡拉瓦喬早期畫了反映現實生活的風俗畫代表作是《女卜者》、《玩紙牌的人》、《奏吉他的人》、《捧水果的少年》等。
《女卜者》描繪的大概是卡拉瓦喬偶然見到的一個街頭情景。一個吉普賽女人,很可能是以占卜為生的流浪者,她有吉晉賽人看手相的本領,帶有狡猾的目光和一絲淡淡的微笑,捉住一只具有紳士風度的年輕人的手。整幅作品構圖簡潔,一男一女兩個半身像相互聯系在一起,由于只刻畫了人物的半身,從而免去了一切不必要的細節。使人物的形象十分突出鮮明。這種半身風俗畫好像是卡拉瓦喬在早期作品中酷愛的一種形式。《玩紙牌的人》、《奏吉他的人》都是采用了這種形式。
卡拉瓦喬的早期作品都帶有一種自然主義的傾向,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2)從1597年到1606年是卡拉瓦喬創作活動的盛期。在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大量的作品,藝術風格已逐步形成和不斷完善。它徹底克服了矯飾主義的影響,另辟蹊徑,把在風俗畫中所獲得的新手法應用到宗教繪畫中去,這是他對宗教繪畫的重大突破之一。
1598年,他為羅馬法蘭契奇教堂所畫的《基督召喚使徒馬太》,是一幅具有極為濃厚的風俗意味的宗教畫。作品一問世,就引起了爭議,在爭吵中卡拉瓦喬誤殺了對手迫使他離開羅馬而遷移到那不勒斯。從此開始了一生的流浪生活。漫長的流浪生活,使畫家得到了充分接觸和觀察下層社會人們生活的機會,并使他成為具有大膽革新精神和在自己作品中歌頌普通人民的17世紀意大利第一流的藝術家。
卡拉瓦喬盛期時的代表作是《圣母升天》、《圣保羅的改革》等,這些作品完全是徒有宗教虛名的風俗畫作品。
(3)從1606年到1610年,卡拉瓦喬進入創作的晚期。在這段時間里,畫家創作了《洗禮者約翰的斬首》和《圣路喬的埋葬》等作品。他臨死前的絕筆之作是《基督的降臨》和《基督的笞刑》,這些畫面的處理被稱為“黑繪法”。1610年,卡拉瓦喬患病而死,死時年僅37歲。
卡拉瓦喬創造的現實主義畫風不僅對意大利而且對整個歐洲都具有強烈的影響。魯本斯、委拉斯凱茲、倫勃朗、勒南兄弟等歐洲畫家,都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他的出現。預示了歐洲17世紀現實主義的繪畫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卡拉奇兄弟的學院主義
17世紀意大利學院主義在理論上的奠基人是貝里格,在實踐上的創始人是卡拉奇兄弟,即洛多維柯·卡拉奇(1555年—1619年),阿戈斯蒂諾·卡拉奇(1557年—1602年)和阿尼巴·卡拉奇(1560年—1609年)。
他們中的最年長者和實際上的藝術指導者是洛多維柯·卡8拉奇,他們兄弟三人共同樹立了自己的奮斗目標。1590年在意大利的波倫亞地區建立了歐洲第一所美術學院——波倫亞學院。他們把它叫做“有志于造型藝術者的學院”,開起了比例學、解剖學、透視學和建筑學等課程,形成了一個嚴整的美術教育體系,這個學院成了以后歐洲各國美術學院的藍本,在世界美術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對歐洲美術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學院派的藝術主張是:要保持古代和文藝復興盛期大師藝術的永恒性,把這些藝術看成是不可逾越的楷模,實際上卻是鼓吹折中主義藝術。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尼巴·卡拉奇。他是古典主義繪畫的創始人之一,也是古典主義風景畫的奠基者。在三兄弟中,他年齡最小。他很早就嶄露出杰出的繪畫才能,1595年他應招去了羅馬,1697年至1600年間,他為羅馬的法爾涅塞宮殿創作了一幅以愛神為主的壁畫。當時的羅馬因為擺脫了宗教爭端的煩惱,提倡繪制具有“永久紀念性的大藝術作品”。阿尼巴的這幅天頂壁畫便是“大藝術”的最初作品。在當時的羅馬,阿尼巴享有“繪畫復興者“的崇高聲譽。阿尼巴的這一幅天頂壁畫重新恢復了歐洲紀念碑式壁畫的優秀傳統,它曾經成為歐洲各國17世紀畫家們的真正藝術學院。
阿尼巴·卡拉奇還創造了新祭壇畫的典型樣式。他的祭壇畫帶有許多等身高的人物,坐在煙霧繚繞中的寶座上的瑪利亞,以崇高圣潔的形象與站在前景上的世俗的圣人們連接在一起。另外,阿尼巴還是歐洲古典風景畫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604年創作的《逃亡埃及》就已經顯露了風景畫的端倪,他幾乎是把這一宗教故事當作風景畫來創作的。他大膽地使宗教人物在畫面中只占很小的位置,而津津有味地去描寫意大利莊嚴典雅的大自然風光。他的這種畫法,后來為17世紀的法國9古典主義畫家洛蘭和普桑等師承并發展了,并最終形成了歐洲古典主義的風景畫。阿尼巴還留下了許多獨幅畫和肖像畫,其中著名的有《酣睡的維納斯》、《圣母哭子》、《彈曼陀林的男子像》。
從阿尼巴的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出學院主義對“自然美”和“理想美”的追求,而且更多地是對理想美的迷戀,有時甚至需要用別出心裁的宏大構圖,強烈的運動感和明暗對比,以及夸張的神情姿態和美化的形象來彌補作品內容的單調和貧乏。
阿尼巴1609年因患瘧疾而死,年僅49歲。他和卡拉瓦喬一樣都是中年夭折。阿尼巴去世后,他所創立的古典主義藝術由波倫亞的一批畫家繼承并繼續得到發展。波倫亞的這群畫家中較為著名的有多梅尼奇諾(1581年—1641年)、列尼(1575年—1642年)和阿里巴尼(1578年—1660年)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