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21評論

第1章 大處著眼的智囊(1)

具有超人智慧的人,識人、用人、操縱人、駕馭人,常常超越一定的規則,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對此,一般人對此驚訝不已,而英雄豪杰卻是胸有成竹。因此,輯有《大處著眼的智囊》一卷。

孔子盡人之用

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周游列國,他的一匹馬跑進農民的莊稼地里吃了莊稼。那個農民十分憤怒,就把馬扣下了。孔子的學生子貢去向農民求情,說了許多好話卻沒有把馬取回來。孔子感嘆他說:“用別人不能理解的話去說服人,好比用最高級的犧牲太牢(牛羊豬各一)去供奉野獸,用最美妙的音樂《九韶》去取悅飛鳥,有什么用呢?”于是孔子就派養馬的人前往處理這件事情。養馬人對那個農民說:“你老哥不是在東海耕種,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我們既然碰到一起了,我的馬怎么能不侵犯你的莊稼呢?”農民聽了,十分痛快地解下馬,還給了他。

各種人因類別、品性相同而聚合。

在農民面前大談詩書之理,這正是腐儒誤國誤民的根源所在。養馬人的話固然不錯,假如由子貢去說,農民仍不會聽從。為什么呢?因為儒生與農民在外貌和修養上相距甚遠,他們的精神也必然互相背離。那么孔子為什么又不直接派養馬人去,而要先聽任子貢前去呢?如果先派養馬人去,即使他一去就取回馬,子貢也不會心服,不如先讓子貢自己去碰釘子,養馬人的妙處自然會顯露出來。圣人通達人情,所以能恰當地發揮各人的長處,而后來的朝代,往往用金科玉律束縛人,以論資排輩限制人,又總是指望一個人各方面都要冒尖,天下的事怎么能辦得好呢?

【智囊】

勸說者要了解被勸說的對象,把握被勸說者的性格特點,以及當時的心態,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被勸說者能夠接受的方式。因為一般人只懂得淺顯的語言,勉強地去讀高深宏大的道理去讓他們聽,就如同用仙丹妙藥去治療鼻塞咳嗽、穿著貂皮虎裘去砍柴挖野菜一樣。當年蘇秦曾經用精深的學說去趙國游說,結果秦陽君聽了之后不高興;商鞅以“帝道”、“王道”去游說秦孝公,而秦孝公卻不愿意采納。凡是不符合當事人內心所追求的東西,即便你說的天花亂墜,表達的眉飛色舞,引用的全是古圣人的話語,那也如同用酒飲牛、用肉喂馬一樣毫無效果。所以,那種華麗深奧的辭藻,只有華麗的表面,而缺乏實質的內涵。只適合庸人自樂而不適合深入人心。因此,子貢固然有出色的勸說神力,但在此處的“妙稱”,還不及馬夫的“諧說”。道理很簡單,因為子貢在所面對的不是有修養懂得大道理的君主或者士大夫,而是一文不識的山野之人,自然美妙的言辭對于山野之人而法,猶如對牛彈琴,這是勸說的時候不注意被勸說者的身份和地位。因此,王充曾精辟地分析了子貢與山野之人交涉失敗的原因,他說:“拿圣人的經典給小孩子看,把高雅的言論說給山野之人聽,他們不會明白其中的內容,也就沒有不被頂回來的了。”這就告訴了我們勸說的時候要注意勸說的對象。

愚侍者掛敗智徐鉉

南唐廣陵人徐鉉、徐錯兄弟和鐘陵人徐熙,號稱“三徐”,三人都以學識淵博、見多識廣、通達古今聞名于北宋朝廷,其中又以徐鉉的聲望最高。

一次,南唐派徐鉉向朝廷納貢,照例要由朝廷派官員去作押伴使。滿朝文武都因為自己的辯才不如徐鉉而生怕中選。宰相趙普也不知究竟選誰為好,就去向宋太祖請示。太祖說:“朕親自來選擇。”

過了一會兒,宦官命令殿前司聽旨,要他寫出十個不識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送來,殿前司寫好后,宦官將名單送給太祖,太祖御筆一揮,隨便點了其中一個人的名字,并說:“就這個人了。”這使在朝的官員都大吃一驚。趙普也不敢再去請示,就催促那人趕快動身。

那位殿中侍者不知為什么派他去做使臣,又得不到任何解釋,只好前去執行命令。一上船,徐鉉就滔滔不絕,詞鋒如云,周圍的人都為他的能言善辯而驚訝。那位侍者當然無言以對,只一個勁點頭稱是。徐鉉不了解他的深淺,愈發喋喋不休,竭力與他交談。一連幾天,那人卻不與徐鉉論辯,徐鉉說得口干舌燥,疲憊不堪,再也不吭聲了。

岳珂就這件事情說道:“當時陶毅、竇儀等名儒衣冠楚楚出入于朝廷,若談論辯之才,難道不如徐鉉嗎?宋太祖作為大國之君,不應當這樣辦事。其實宋太祖用的是不戰而使敵人屈服這個兵家策略啊!”孔子指派養馬人是以愚治智,宋太祖派遣殿中侍者,是以愚困智。以智者去對付愚者,愚者無法理解;以智者與智者較量,誰也不會服誰。

白沙的陳公甫到定山拜訪莊孔易,莊孔易乘船送他回家。船上有一個書生,平時就油嘴滑舌,當時在船上肆無忌憚,十分猖狂地說下流話。莊孔易憤怒得難以忍受,而陳公甫卻在那人胡言亂語時,好象沒有聽見他的聲音一樣,等到那人走時,好象根本不認識他似的。莊孔易對陳公甫非常佩服。這也就是宋太祖制服徐鉉的辦法。

【智囊】

馮夢龍先生在《古今譚概·機警部》里同時引用了這個故事,并且評論說:“有人說宋朝此舉展現了大國的氣度,是不屑于和南唐這樣一個小國在口舌方面爭個勝負的,卻不知當時宋朝沒有徐鉉的對手。倘若有了晏嬰、秦宓那樣的能言善辯的臣子,口舌如簧地同他辯論一番,得勝回朝,那于宋朝這個大國的體會豈不是更添光彩?孔子討厭那些花言巧語的人,但并不排斥能言善辯的才能,這是有道理的。”

但是,愚侍者取勝的關鍵在于運用了“以愚困智”的策略。在企業管理中,主管對部屬的“管理”,無非是一種制衡,制衡的原則也是一成不變:打壓能力最強的部屬,扶持能力最弱的部屬,削弱影響力最大的部屬的影響,強化部屬對主管的依賴性。這種內部的斗爭升級到企業的高度上來,就會演化成為高管們的“理念”之爭。事實上,主管及高管用來保持自己地位的手段,還有許多,這些招術因情況而變化,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七彩繽紛,其中“以愚困智”,指的是把縱橫千里的良駒與跛腳的騾子湊成一個“團隊”,把在某一方面能力不足的員工與在此方面能力強的員工組合起來,形成彼此的困擾。

從表面上來看,主管的這種伎倆都是“不利于企業發展”的,是一種為了維護自己權利與地位的陰謀。但在實際上,正是這種方式才最有可能促成企業內部的良性運作,因為只有這種方式才能達成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雙方的利益互動與制衡。反過來,那些天真的、認為主管應該主動交出權利或讓渡自己生存空間的想法與愿望,不僅不切合實際,而且是企業內部發展的最大隱患。

燕昭王尊郭隗為師

燕昭王勵精圖治,禮賢下士,是戰國時代很有作為的國君。一次他向郭隗詢問治國之道,郭隗回答:“國君的臣子,是他的老師;諸侯的臣子,是他的朋友;伯爵的臣子,是他的門客;而不安寧的國家總是用奴才為臣。請大王自己選擇吧!”

燕昭王說:“寡人愿學帝王,但沒有可做老師的大臣。”

郭隗說:“大王如果真的想招賢納士,振興國家,我請求為天下有識之士開路。”

隱士郭槐在這里并沒有把自己看成是個如何了不起的人才,他向燕昭王講了一個模擬的寓言:古代一個臣子為國君買千里馬,結果他花了“五百金”買回了千里馬的骨骸。經臣子一再說明,國君接受了這一堆骨頭,表明了他尊重千里馬的誠意。結果,不到一年,三匹生龍活虎的千里馬便送到了國君的身邊了。

于是燕昭王為郭隗改建寢宮,并以老師的禮節尊崇他。

不到三年,蘇秦從東周洛陽來到燕國,鄒衍從齊國來到燕國,樂毅從趙國來到燕國,屈景也從楚國歸順了燕國,各地的人才都紛紛投奔燕國。

郭隗通曉招賢納士之術,長于吸取人才的方法,具有大臣的寬廣氣度,真不愧為帝王的老師。漢高祖劉邦賜封與自己有宿怨的雍齒為侯,使群臣都停止了爭功。許靖倜儻瑰偉、足智多謀、品行高潔,在劉璋手下曾作巴、蜀等郡太守。劉備打敗劉璋后,封許靖為將軍長史、太傅,對他以禮相待,使蜀國的士大夫們都一心報效于朝廷。這些事都是君王給那些有識之士以名譽,而君王獲得的是實利。

【智囊】

治理國家要尊重人才,管理一個部門、一家企業何嘗不要尊重人才。現在很多單位都認為他們非常尊重人才,理由是他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招聘工作,出臺了很多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給人才良好的待遇和發展空間,等等。這確實是尊重人才,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卻沒有意識到,在招聘時設置諸多苛刻的、不合理的硬性條款,正是不尊重人才的表現。尊重人才,首先要給予人才平等公正的競爭機會。評價一個人是否是人才,毫無疑問應該以其知識、技能、綜合素質、個性品質等為核心,而年齡、學歷、身體條件等只是參考因素,把年齡、學歷等作為硬性的“門檻”,顯然是本末倒置。

丙吉容人小過,郭進不殺仇人

西漢丙吉做丞相時,他的一個車夫好喝酒,喝醉了行為就很不檢點。有一次車夫駕車隨丙吉外出,酒醉后嘔吐到丞相的車上,相府的主管罵了車夫一頓并想辭退他。丙吉說:“他如果因為醉酒失事而遭辭退,還有哪里會收容他呢?你就忍忍吧,不過就是弄臟了車上的墊褥罷了!”于是仍然留他作車夫。

這個車夫家在邊疆,經常目睹邊疆發生緊急軍務的情況。那天出門,恰好看見驛站騎手拿著紅白兩色的口袋,將邊境的緊急文書送來。他就隨后跟到皇宮正門負責警衛傳達的公車令那里打聽。知道敵人已經侵入云中、代郡等地。他馬上回到相府,將情況告訴了丙吉,并說:“恐怕敵人所侵犯的邊郡中,有些太守和長史已經又老又病,無法勝任用兵打仗的事了,丞相最好是預先查看一下。”丙吉認為他說得很對,就召來負責高級官吏任免事項的官員,查閱邊境郡縣官員的檔案,對每個人都仔細地逐條審查。不久,漢宣帝召見丞相和御史大夫,詢問敵人所入侵的郡縣官員的情況,丙吉一一正確答復。御史大夫倉促間十分窘迫,無言秉告,只得降職讓賢。而丙吉能以時時憂慮邊疆、忠于職守被稱道,全憑車夫的提醒之功。

北宋初年,郭進任山西巡檢,有個軍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集官吏審訊,查明是軍校誣告,就將他押送回山西,命令郭進親自殺了他。當時正趕上北漢國入侵,郭進就對那人說:“你敢告我,確實有膽量。現在我赦免你的罪過,如果你能消滅敵人,我馬上向朝廷推薦你。如果你被打敗了,你就自己去投河,不要玷污了我的寶劍。”于是,那個軍校在戰斗中英勇殺敵,終于打了大勝仗。郭進就向朝廷推薦了他,提升了他的職務。

容忍別人的小過失,他必將以自己的一技之長來酬答;寬大自己的仇人,他必將會以死來相報。只因為要報答恩人的感情激蕩在胸中,所以他的長處一遇觸發的機會就躍躍欲試,他的才智一受到激勵,就會盡量發揮。至于那些專愛找別人過錯、與人結仇者,他們難道不是最愚蠢的嗎!

智囊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古今豁達之士都懂得這個道理。漢宣帝時的丙吉,北宋的郭進,都是這樣的明白人,所以能容忍車夫、軍校的過錯。車夫、軍校也都十分感激上司的寬容,反省自己的錯誤,后來也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智勇,將功補過。當今社會,注重人權,更不會輕易地處分一個人,都寄希望于犯錯誤的人改過自新,改惡從善。即使是對罪犯,也不是一味地懲處,而是強調“改造”,使他們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常言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在腥風血雨中,丙吉冒著生命危險,不但救了皇曾孫的命,將他撫養長大,而且輔佐他登上皇帝的寶座,此恩可謂深似海,此德可謂比天高。但是丙吉卻絕口不提。這既說明了他有高尚的品德,也表現出了他深沉的處世智謀。

因為,從處世的智謀說,大德不言謝,是一種避禍自保的韜晦之計。侯門似海,君心難測,皇帝對臣下的要求,歷來是只準你出力,不準你邀功。丙吉對此是不會不知道的。

此外,在現實生活中,謙而不爭,既可以贏得他人的敬佩。在你的領導看來,你也是一個穩妥的下屬,對你會比較信任和器重。

寫假信的人

秦檜當權時,有個書生假借他的名義寫了一封信去拜見揚州太守。太守發覺此信是偽造的,便扣下書信并押送那個盜名之人去見秦檜。秦檜見了那人后,當即授予他官職。有人問秦檜這是什么原因,秦檜說:“此人有膽量敢借我名寫信,這人必定不是平常人,如果不給以官職束縛他,他就會投奔北面的金人,或者會向南跑到越人那里,無論是為今人所用還是為越人所用,給我們造成威脅。”

北宋與西夏作戰時,有姓張、姓李的二位青年想為宋朝當權的韓琦、范仲淹出謀劃策,卻又羞于自薦,于是在石碑上刻詩一首,使人拖著從韓琦、范仲淹二位大人面前經過。韓琦、范仲淹二人心中懷疑,也就沒啟用他們,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后,此二人便投奔西夏,化名為張元、李昊,到處題詩。西夏國主元昊對此很是奇怪,隨召見二人,并與他們談話,元昊聽后,非常高興,便封張、李二人為謀士,成為宋朝當時最大的禍患。

奸臣秦檜的舉措,遠勝于韓琦和范仲淹,這就是說,即便是次而又次的人,也有很高明的上等智謀。曾有人偽造了一封韓魏公韓琦的信,去拜見蔡襄。蔡襄雖然心中疑惑,可此人士氣豪爽,于是就給他3000錢,并寫了封回信,派4名兵卒送走他,還帶了不少果品給韓魏公。那人到了京城后,拜韓魏公謝罪。過了一回兒,韓魏公才慢慢說:“我權力不大,恐怕難為您辦事。夏太尉在長安,您可前往見見他。”并當即給他寫了介紹信。韓魏公的門生們頗不理解,認為能原諒他就不錯了,再沒必要給他寫介紹信了。韓魏公說:“他能假造我書,且又感動了君謨先生,可見其才智不同凡響。”后來那人來到關中,夏太尉果然給他安排了一個官職。

還有,宋哲宗元祐年間,蘇東坡出任杭州知府,上任不久,都商稅務就押解來一名偷稅的人。這人叫吳味道,是南劍州的鄉試合格舉人。他帶著兩個巨大的包袱且冠以東坡名銜,送到京城蘇侍郎的住宅。蘇東坡問這包袱中是什么東西,吳味道膽怯地皺著眉頭說:“我今秋承蒙鄉試推薦,鄉親們籌集了百千貫錢助我參加省試,于是我就買了建陽紗二百卷。因考慮到一路所經之地很多地方都要抽稅,到了京都后剩不下一半了。我認為當今天下最有聲望的,只有您翰林學士大人蘇侍郎了。縱然破綻敗露,您也能同情寬恕,于是我就借先生您的名銜,封好包裹來到這里,不曾想先生您已在此上任,我的罪行實在難逃啊。”蘇東坡看著他,笑呵呵地叫掌管箋吏的人去掉包上的封皮,貼上他親筆題寫的新封皮,送交東京竹竿巷。并且給弟弟蘇轍寫了一封信,交給吳味道,說:“您現在就是上天也沒有關系了。”第二年,吳味道考中了進士,特地來拜訪蘇東坡。這兩件事充分表現了長者的智慧和度量。

智囊

品牌:金石海納
上架時間:2014-03-14 15:46:18
出版社:企業管理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金石海納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川市| 周宁县| 五华县| 金门县| 班戈县| 静安区| 胶南市| 金华市| 十堰市| 项城市| 井陉县| 临泽县| 佛坪县| 湛江市| 东乡县| 广灵县| 景宁| 昭苏县| 琼海市| 杨浦区| 毕节市| 澎湖县| 延津县| 武山县| 大安市| 巫溪县| 栾川县| 云浮市| 米脂县| 城市| 大兴区| 灵丘县| 务川| 蓬莱市| 黄浦区| 镇安县| 澄城县| 葵青区| 得荣县| 石门县| 陈巴尔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