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序言

初識孫江林是在江蘇作家協會的一次項目評審會的材料閱讀時,突然,眼前一亮: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孫江林,一行大字赫然跳入眼簾,讓我頓生好奇,一個1979年就進入南京大學歷史系讀書的學子,緣何搞起了文學創作呢?一看材料才恍然大悟,他從20世紀90年代初就撰寫過許多“非虛構”的傳記,比如《巋然砥柱立中流——馮玉祥》《護國英雄蔡鍔》等作品。我想,一個大學院系的黨委書記,既不熱心于仕途,又不潛心于學問,為什么就偏偏在這個文學凋零的時代甘愿做一個“老文青”呢?

其實答案在其《我的業余寫作》里已經說得十分清楚了,孫江林從小就做文學創作的夢,一直筆耕不輟,如果僅僅是為早年成名而作,他也不會堅持到如今:“上高中讀書之余便開始做文學夢,心想,如果有一天,我不再為衣食發愁,有一臺書桌,一沓稿紙,一支筆,臨窗而坐,沐浴初升的陽光,在鳥兒的歌聲里寫寫自己想寫的文章,那該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在這個多數寫手為金錢碼字的浮躁時代,這種對文學的一往情深也讓許許多多的專業作家感到羞愧,在一個消費時代里,那種不為名利去寫作的人是少而又少了,這看似一種癖好的寫作慣性,對于一個人文學科的知識分子而言,的確是一種終身享用的精神財富。

作為一個業余作者,孫江林將自己平日創作的散文編輯成書,囑我作序,作為人文學科的同事,我既慨嘆他畢生追求文學的執著信念,更感佩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釋放,所以放下手頭的許多工作,閱讀其作品。

瀏覽孫江林的散文集,我也知道他的寫作技巧尚未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但是,其中仍然能夠看到許多亮點和讓人感動之處。就我個人的陋見,也只能就其作品內容談一點粗淺的看法而已,評點不當之處,實乃汗顏,尚祈作者和讀者原諒。

這本書共分五輯,我將其分為三個大類:一是歷史屐痕;二是人文情懷;三是鄉愁游歷。之所以這樣劃分,就是因為我從這兩百多篇的散文中尋覓到南京這個故都的歷史蹤跡,當然,其中也包括南京大學的歷史脈絡;尋覓到了那故鄉故土的風俗人情;尋覓到了許多故人有趣生動的故事。凡此種種,我能從這風景和人物事件的背后,體味到作者良苦的用心。

作為一個南大人,我沒有理由不喜歡“南大憶舊”篇和“金陵故事”篇中的許多篇什,如開篇之作《七十五年前 南大西遷中的那些事》《羅家倫的建校夢》《李瑞清:嚼得菜根,做得大事》都是讓人在歷史的曈曈疊印中看到了人性和人格的偉岸。作者善于從歷史的縫隙里鉤沉出具有文化意義的事件,讓人遐思萬千。抗日戰爭時期中央大學西遷陪都重慶,農學院的員工輾轉三千里押運珍禽良種的故事感天動地,彪炳青史:

1938年11月下旬,這支特殊的“隊伍”終于到達沙坪壩。羅家倫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說:“在沙坪壩見到這批家畜時,就像看到了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樣。當我和這些南京‘故人’異地重逢時,心中一面喜悅,一面引起了對國難家仇的無限感慨,不禁熱淚奪眶而出了。”

羅家倫先生1932年8月出任中央大學校長,1941年8月辭去中央大學校長一職。在短短9年時間里,他帶領全校師生共同努力,使中央大學成為當時全國學生人數最多、學科最齊全、師資最雄厚、教育研究水平最高的著名學府。

讀著這樣的歷史故事,你才能找到南大之魂:那種堅忍不拔的毅力才是南大人恪守的永恒人文定律。教師員工如此,作為校長這樣的領導人,同樣也要有這種精神與定力,才是合格的領軍人才:

由于中央大學的校園狹小,根本無法建成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大學。為了使學校能有更大的發展,羅家倫希望建一所萬人大學。經過實際考察,1935年,羅家倫在中華門外7公里處的石子崗一帶,征地8000畝。1937年1月,新校址鑿土動工,預計到1938年秋一個嶄新的校區便可落成。但新校址動工才半年,“盧溝橋事變”爆發。8月,日軍攻占上海;12月13日,南京淪陷。羅家倫校長重建萬人中大的計劃被迫終止。羅家倫的建校夢想,成了永遠的遺憾。

這樣的氣魄才稱得上雄才大略的領導,這樣的領導謀略雖然在1949年以后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得以施展,但是一俟遇到合適的機遇,這種精神和作風就會得以發揚光大,南京大學仙林校區的建設就是彪炳青史的壯舉。同時,作為南京大學的學者,每一個學者的靈魂里應該記住的就是這句名言: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既是李瑞清提出的治校之訓,同時,他用自己的一生也實踐并證實了這樣一種治學理念的科學性,為后人樹立了良好的典范。

這些看似平淡的歷史敘述文字中所包孕的哲理內涵是顯而易見的。

由于這些文章發表時受篇幅的限制,議理與抒情都無法充分地展開,實在是可惜了這些歷史素材。倒是那些發表在小刊物上的作品,或是尚未正式發表過的長文更有展開的空間,尤其是那些記人散文,特別感人,那都是與作家有著交往的前輩、同事、老師、同學和朋友,寫起來就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例如,他寫的《魏老師》,就是與我曾經同住在鎖金村的魏良弢先生,與我乃忘年之交,魏老師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知識分子,我知道,魏良弢先生引述的周有光先生之言,正是魏先生發自肺腑之言,因為他就是這樣做人為文的,是南京大學的楷模之一,所謂南大之魂,就是由這些有風骨之學者的聚集效應所養成的。

那些狀物寫景的散文中,也有許多篇什讓人擊節,像《南京的法桐樹》《紫金草》《香樟樹》《桂花飄香》《庭院有花》《我的薔薇》《花前拾語》《早春之悟》《一棵薔薇的繁衍》等都寫出了優美風景背后的人性之美。一句“新移的薔薇,很快活了,生長依舊緩慢,但我知道,她現在終于找到了土地,有了隨意生長的空間”,其中的哲理不言自明。

“故鄉情懷”篇是一個居住在十朝故都多年的游子鄉愁的深刻眷戀,那里面濃濃的鄉情充滿著作者所傾注的全部情感與惆悵。其風俗畫、風景畫和風情畫的寫意和寫實,甚至就是一篇篇小說素材的濃縮。孫江林是關中人,雖不是大漢,但也是一米八個子的高漢,如果不說他是陜西人,從他秀氣端正白皙的五官上來看,你會認為他是一個江南的帥哥。可是從他的散文中,你能夠嗅到那一股關中大漢的豪氣來,那種敢愛敢恨的語言風格,倒像是一個典型的綏德漢子。寫父母的篇什感人至深,是一種孝心的本能,更是一種人性的釋放,寫家鄉的點點滴滴,滲透了作者綿綿不絕的相思與悲愁。我們從中聽到了作者在夢中月下叩開家鄉之門的那份驚喜和纏綿,讓人沉浸在一種淡淡的哀愁與鄉思之中不能自已。

“生活百味”篇和“人文山水”篇是將原生態的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進行串聯的文字,其中不乏力作。像《霧西湖》中那種寫景抒情的段落比比皆是:“此時的西湖究竟是白鷺飛進霧里去,還是霧中飛出白鷺來?想到這里,耳畔依稀傳來一支歌,一支關于西湖的歌,一支關于西湖明天的歌。那歌似乎飛入霧中去,細細辨來那歌似乎又從霧中來。驀然間一個念頭閃過:仙境!于是我尋著歌聲向那仙境踱去。”

讀畢孫江林的散文集,我悟出校園文化的一個道理來:當一個學者,抑或是大學的政工干部,只要他還有那一份人文情懷,如果能夠用文學的曲筆表達出來,那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

是為序。

丁帆

2018年9月草于仙林依云溪谷

品牌:南京大學
上架時間:2020-08-21 17:02:00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南京大學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南木林县| 五河县| 安岳县| 钟山县| 伊春市| 贡觉县| 通许县| 庄河市| 太白县| 兴安县| 潍坊市| 顺义区| 公安县| 侯马市| 阿坝县| 甘谷县| 本溪| 普陀区| 东安县| 呈贡县| 公安县| 宾川县| 乌拉特中旗| 荆州市| 隆化县| 平原县| 丹寨县| 米泉市| 张家口市| 屏南县| 泸西县| 通渭县| 石台县| 内黄县| 肇源县| 克拉玛依市| 太仆寺旗| 龙游县| 肇州县| 白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