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食品安全刑事規制研究
最新章節: 二、論文類
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刑事立法和司法對食品安全領域的關注和投入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輕到重的漫長過程。1993年頒布的《關于懲治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首次明確對食品領域的制假、販假和非法添加等犯罪行為進行立法處罰可以視為是食品安全犯罪刑事規制的最早表示。1997年新《刑法》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中保留了1993年《決定》中的三個主要罪名,同時在犯罪構成、起刑條件和法定刑上均表現出立法者對食品安全犯罪的從嚴打擊態勢。主要表現在:將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食品罪的犯罪構成由結果犯變為具體危險犯,且細分法定刑檔次,由兩檔刑改為三檔刑;擴大了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罪狀表述,將銷售明知是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為納入處罰之中;將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法定條件由“違法所得”修改為“銷售金額”等。為了更有效地打擊食品領域的犯罪,在偵查、起訴、審判環節減少歧義,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了《關于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成為其后至今指導食品安全刑事司法實踐活動的重要法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