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罪與罰》導讀
【美】尤里·波隆斯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作為一個美國人,我愛自己的國家,也愿意為她獻出自己的生命。但要說到文學這個領域,我卻不得不承認,19世紀文學是屬于俄國而不是美國的。
俄羅斯的土地上曾經孕育出許多偉大人物——普希金、果戈里、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等,他們作為人類史上真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總能超出社會意識形態的束縛,看到全人類普遍存在的問題。對于費多爾·米哈依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來說,長篇小說《罪與罰》就是對這一點的最好證明。
有人說,《罪與罰》是一部反映個人奮斗與個人利益的作品;有人說,《罪與罰》是一部宗教道德說教的作品;有人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受了美國偵探小說作家埃德加·愛倫·坡的影響,力求在文中表現一種充滿懸念與變化的美妙情節;也有人說,這是一部最現實的心理描寫小說。不管怎樣表述,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就是無論作者的初衷如何,這篇小說確確實實在世界文學史上——不管它們都是屬于什么樣的社會形態——掀起了一陣狂風。
這部寫于1886年的小說,描述了窮學生拉斯科利尼科夫是如何因貧窮而輟學繼而殺人的故事。這個青年蝸居在一間租來的、逼仄的陋室里,成天為生計犯愁,又缺少精神上的支柱,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迷亂苦悶的狀態。在他的居處附近,有一個放高利貸的老太婆,愚蠢、冷酷、貪婪、殘忍,收取的利息高得嚇人,甚至把自己的妹妹當作奴仆加以折磨,這又讓拉斯科利尼科夫感到非常痛恨與不平:痛恨這是一個如此沒有人性的人,不平的是她卻有高人一等的生活水平。最后,在愁悶與貧苦的雙重折磨下,拉斯科利尼科夫終于作出決定,要殺死這個老太婆,奪取她的不義之財,讓遠在故鄉的母親過上幸福的生活,讓她的妹妹擺脫他人的侮辱與折磨,也讓自己有能力讀完大學,出人頭地,以后一輩子都做一個正直堅定的人,為了“人類的人道主義的義務”努力工作。
在拉斯科利尼科夫看來,這個老太婆活在世上不僅毫無用處,而且是個禍害。殺死她不但不比殺死一只虱子的罪惡更大,而且還能為人類解除一害。他的謀殺成功了,而且沒有受到任何人的懷疑和追查,但這時,出人意料的悲劇卻在他的心里發生了。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中,我想,一直有兩種力量在糾纏著他,因此他才會賦予男主角相同的心理歷程——一方面,對這個世界的不公正和不人道充滿痛苦和憤懣;另一方面,由于種種打擊而變得極端消極。這和作者的人生歷程是分不開的。想當初他因為參加進步組織被判流放,在監獄里的生活既痛苦又無望。后來他寫的很多東西越來越傾向于尋求宗教性的解脫,就是這種既痛苦又無望的情緒的結果。
不過,應該看到的是,作者所創造的拉斯利尼科夫雖然心理極端,但這種情況卻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個別的,而是當時俄國社會現實下的必然產物——不作劊子手就得作奴隸,不作奴隸就得殺人,這就是當時人們面臨的客觀現實。
這部宣揚善、貶斥惡的偉大作品,有人稱它是一部精神史巨著,確實如此。對主人公由貧窮到犯罪到自首,作者都作了詳盡而準確的心里描寫,這可以說是它最成功的地方。
不過,也有人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評價不高。比如,納博科夫就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矯揉造作,一文不值。那些充斥其中的貌似偉大的“思想”,對于強調敘事藝術的小說來說,無非是“一堆空洞的廢話”。當然,這只是個人之言,因為決定一部小說是否成功的不一定是絕對的情節或形式,有時深刻而復雜的思想也是它的主要價值。無論如何,《罪與罰》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小說,閱讀它能帶給人們更多的精神上的震撼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