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Oracle Exadata專家手冊
最新章節:
17.5 本章小結
本書由世界知名的、實戰經驗豐富的OracleACE/ACE總監組成的作者團隊編寫,他們都寫過多本暢銷書籍,并且活躍在全球的Oracle巡回演講現場。本書是為Exadata數據庫一體機管理員(DMA,DatabaseMachineAdministrators)精心準備的一本真實環境的實踐操作指南和專家手冊。本書內容涵蓋Exadata數據庫一體機的11g和12c兩個軟件版本。針對Oracle數據庫管理員和Exadata數據庫一體機管理員,這本專家手冊提供了完成OracleExadata數據庫一體機管理操作和任務的實用技術參考。本書適合中、高級的Exadata數據庫一體機管理員閱讀,也供專家級的Exadata數據庫一體機用戶參考。
最新章節
- 17.5 本章小結
- 17.4.3 比較分析多節點的CellCLI統計數據
- 17.4.2 使用企業管理器監控存儲節點
- 17.4.1 Dell的Exadata軟件工具
- 17.4 監控Exadata存儲節點
- 17.3.2 InfiniBand網絡相關的命令
品牌:機械工業出版社
譯者:梁濤等
上架時間:2019-09-02 17:42:14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機械工業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 17.5 本章小結 更新時間:2019-09-02 17:52:49
- 17.4.3 比較分析多節點的CellCLI統計數據
- 17.4.2 使用企業管理器監控存儲節點
- 17.4.1 Dell的Exadata軟件工具
- 17.4 監控Exadata存儲節點
- 17.3.2 InfiniBand網絡相關的命令
- 17.3.1 imageinfo和imagehistory
- 17.3 其他有用的Exadata命令
- 17.2.2 infinicheck
- 17.2.1 校驗InfiniBand拓撲結構
- 17.2 InfiniBand網絡診斷工具
- 17.1.2 Exachk:Exadata健康檢查工具
- 17.1.1 SunDiag
- 17.1 Exadata診斷工具
- 第17章 Exadata工具和實用命令
- 16.4 本章小結
- 16.3.2 Oracle 12c ILM和ADO
- 16.3.1 使用分區進行數據分層
- 16.3 存儲分層解決方案
- 16.2.4 為重做日志使用閃存
- 16.2.3 創建一個Flash臨時表空間
- 16.2.2 掃描性能
- 16.2.1 Index Fetch性能
- 16.2 Flash表空間與閃存緩存
- 16.1.2 創建一個基于Flash硬盤的ASM磁盤組
- 16.1.1 Grid Disk、Cell Disk和閃存緩存
- 16.1 使用Flash作為Grid Disk
- 第16章 高級Exadata閃存配置
- 15.6 本章小結
- 15.5.4 回寫緩存性能
- 15.5.3 啟動和關閉回寫閃存
- 15.5.2 回寫緩存架構
- 15.5.1 數據文件寫I/O瓶頸
- 15.5 智能閃存緩存回寫
- 15.4.2 測試智能閃存緩存日志
- 15.4.1 監控和控制智能閃存緩存日志
- 15.4 監控、控制和測試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日志
- 15.3.7 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的性能
- 15.3.6 監控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
- 15.3.5 閃存緩存的KEEP使用期
- 15.3.4 CELL_FLASH_CACHE存儲子句
- 15.3.3 閃存緩存壓縮
- 15.3.2 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存儲什么
- 15.3.1 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結構
- 15.3 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
- 15.2 Exadata閃存硬件
- 15.1.4 Oracle數據庫閃存緩存
- 15.1.3 Flash SSD的結構和性能
- 15.1.2 固態閃盤的興起
- 15.1.1 硬盤技術的局限性
- 15.1 固態硬盤技術
- 第15章 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深入講解
- 14.8 本章小結
- 14.7 Oracle 12c可插拔數據庫
- 14.6.8 模式整合的安全隔離
- 14.6.7 數據庫整合的安全隔離
- 14.6.6 模式整合的資源隔離
- 14.6.5 數據庫整合中的資源隔離
- 14.6.4 模式整合的操作隔離
- 14.6.3 數據庫整合中的操作隔離
- 14.6.2 模式整合的故障隔離
- 14.6.1 數據庫整合的故障隔離
- 14.6 隔離管理
- 14.5.3 CPU設置
- 14.5.2 內存設置
- 14.5.1 存儲和I/O設置
- 14.5 建立Exadata整合
- 14.4 規格評定需求
- 14.3.2 Chargeback
- 14.3.1 服務器池
- 14.3 應用分組
- 14.2 Exadata整合規劃
- 14.1 數據庫整合模型
- 第14章 Exadata數據庫整合
- 13.7 本章小結
- 13.6.4 改變數據塊的大小
- 13.6.3 配置ASM
- 13.6.2 配置回寫功能
- 13.6.1 讓閃存發揮更高的效率
- 13.6 優化Exadata的I/O
- 13.5.7 使用IORM和DBRM平衡負載
- 13.5.6 平衡Exadata的RAC數據庫
- 13.5.5 LMS延遲
- 13.5.4 減少全局緩存延遲
- 13.5.3 集群開銷
- 13.5.2 RAC調優準則
- 13.5.1 全局緩存基礎
- 13.5 Exadata RAC調優
- 13.4 Exadata的SQL調優
- 13.3.6 選擇壓縮等級
- 13.3.5 現有應用的索引策略
- 13.3.4 為新應用設計索引
- 13.3.3 Exadata的智能閃存與索引
- 13.3.2 卸載
- 13.3.1 存儲索引
- 13.3 Exadata數據庫設計
- 13.2 Exadata的應用設計
- 13.1.2 Oracle性能問題處理
- 13.1.1 系統性Oracle性能調優
- 13.1 Oracle性能調優
- 第13章 Exadata性能優化
- 12.8 本章小結
- 12.7 模擬器學習
- 12.6 其他的行業應用案例
- 12.5.5 ZFS共享上的最佳實踐設置
- 12.5.4 利用Data Guard創建快照和克隆
- 12.5.3 克隆
- 12.5.2 快照
- 12.5.1 配置和安裝NFS共享
- 12.5 設置Exadata以進行直接NFS
- 12.4 創建NFS共享
- 12.3 ZFSSA瀏覽器用戶界面
- 12.2.2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 12.2.1 從DBFS中回收資源和空間
- 12.2 增加存儲容量
- 12.1 ZFS產品系列
- 第12章 Exadata的ZFS存儲設備
- 11.9 本章小結
- 11.8.4 更新ZFS BIOS
- 11.8.3 ZFS更新第二階段
- 11.8.2 ZFS更新第一階段
- 11.8.1 ZFSSA配置和升級
- 11.8 ZFS升級
- 11.7.9 升級PDU
- 11.7.8 升級KVM交換機
- 11.7.7 升級以太網交換機
- 11.7.6 更新Grid Home
- 11.7.5 更新InfiniBand交換機
- 11.7.4 更新計算節點
- 11.7.3 升級存儲節點
- 11.7.2 下載Exadata和ZFS的補丁
- 11.7.1 Exadata升級路徑
- 11.7 Exadata全棧升級
- 11.6 使用Exachk檢查Exadata設置
- 11.5 Exadata高可用性升級
- 11.4.4 小補丁
- 11.4.3 Oracle補丁修復標準
- 11.4.2 關鍵補丁更新和安全補丁更新
- 11.4.1 補丁集更新
- 11.4 Oracle補丁類型
- 11.3.3 OPlan
- 11.3.2 patchmgr
- 11.3.1 OPatch
- 11.3 補丁修復工具和過程
- 11.2 季度補丁全棧下載
- 11.1 規劃Exadata和ZFS升級
- 第11章 Exadata和ZFS存儲設備升級及補丁修復
- 10.6 本章小結
- 10.5 Exadata遷移最佳實踐
- 10.4.3 給Exadata打補丁
- 10.4.2 Exadata監控和報警
- 10.4.1 備份和恢復策略
- 10.4 第三階段:遷移測試
- 10.3.4 確定遷移策略
- 10.3.3 考慮范例變化
- 10.3.2 選擇實施的Exadata功能
- 10.3.1 自定義和第三方應用程序
- 10.3 第二階段:規劃和設計
- 10.2 第一階段:架構策略
- 10.1 Exadata實施生命周期
- 第10章 遷移至Exadata
- 9.5 本章小結
- 9.4.2 執行管理
- 9.4.1 監控和管理
- 9.4 Exadata組件
- 9.3.3 發現完成后的過程
- 9.3.2 開始Exadata的發現過程
- 9.3.1 先決條件檢查
- 9.3 發現Exadata數據庫一體機
- 9.2.2 手動部署
- 9.2.1 先決條件檢查
- 9.2 Oracle Exadata插件
- 9.1 Exadata目標發現
- 第9章 使用OEM 12c管理Exadata
- 8.5 本章小結
- 8.4.2 保證還原點
- 8.4.1 跟蹤DG切換
- 8.4 切換DG注意事項
- 8.3.5 監控、維護Data Guard的最佳工具——OEM Cloud Control 12c
- 8.3.4 配置Data Guard Broker
- 8.3.3 Data Guard實例化
- 8.3.2 數據損壞
- 8.3.1 歸檔日志保留策略
- 8.3 Far Sync
- 8.2.20 Active Data Guard(ADG)
- 8.2.19 Data Guard Standby-First Patching
- 8.2.18 備庫的文件管理
- 8.2.17 歸檔生成速度
- 8.2.16 net_timeout和reopen選項
- 8.2.15 實時應用日志
- 8.2.14 閃回日志
- 8.2.13 數據庫強制日志
- 8.2.12 備庫重做日志
- 8.2.11 數據緩沖區大小
- 8.2.10 并行執行消息大小
- 8.2.9 自動切換歸檔日志
- 8.2.8 快速恢復區
- 8.2.7 跟蹤數據塊的修改
- 8.2.6 啟用網絡時間協議
- 8.2.5 禁用TCP Nagle算法
- 8.2.4 網絡隊列大小
- 8.2.3 帶寬時延積
- 8.2.2 會話數據單元
- 8.2.1 補丁
- 8.2 Data Guard
- 8.1.7 容器和可插拔數據庫
- 8.1.6 RMAN備份計劃
- 8.1.5 創建RMAN備份
- 8.1.4 使用rman2disk
- 8.1.3 rman2disk模板文件
- 8.1.2 rman2disk Shell腳本
- 8.1.1 Exadata上RMAN備份的設置
- 8.1 使用RMAN從磁盤備份到磁盤
- 第8章 Exadata的備份、恢復和Data Guard
- 7.9 本章小結
- 7.8 OEM Cloud Control 12c
- 7.7 集成的Lights Out Manager
- 7.6 收集日志文件
- 7.5 故障排除工具
- 7.4 網絡安裝要求
- 7.3 網絡架構
- 7.2 InfiniBand網絡的作用
- 7.1 Exadata網絡組件
- 第7章 Exadata網絡管理
- 6.7 本章小結
- 6.6 Exadata軟件更新
- 6.5.4 RAC和PDB
- 6.5.3 插拔操作
- 6.5.2 PDB:新的整合模式
- 6.5.1 概述
- 6.5 多租戶架構
- 6.4 應用程序連續性
- 6.3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 6.2.3 動態自適應統計
- 6.2.2 自動重優化
- 6.2.1 自適應計劃
- 6.2 Oracle 12c中優化器的新特性
- 6.1.3 移動分區
- 6.1.2 分區索引的維護
- 6.1.1 部分分區索引
- 6.1 Oracle 12c分區的特性
- 第6章 Oracle 12c數據庫和Exadata
- 5.7 本章小結
- 5.6 混合列壓縮的實際應用
- 5.5 混合列壓縮和鎖資源管理
- 5.4 混合列壓縮和DML語句操作
- 5.3.3 小I/O操作
- 5.3.2 批量讀I/O操作
- 5.3.1 批量數據加載操作
- 5.3 混合列壓縮和性能
- 5.2.4 壓縮類型和壓縮單元
- 5.2.3 壓縮比率
- 5.2.2 HCC原理
- 5.2.1 Oracle數據庫壓縮技術
- 5.2 列存儲在Oracle數據庫中的實現——混合列壓縮
- 5.1.3 精細混合
- 5.1.2 碎片鏡像
- 5.1.1 PAX模型
- 5.1 列式存儲模型
- 第5章 Exadata壓縮:揭秘混合列壓縮
- 4.4 本章小結
- 4.3.3 在閃存中緩存數據
- 4.3.2 存儲索引
- 4.3.1 智能掃描和智能卸載
- 4.3 數據庫和閃存緩存
- 4.2.3 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日志
- 4.2.2 使用閃存緩存
- 4.2.1 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的特性
- 4.2 Exadata存儲服務器和閃存緩存
- 4.1.2 Exadata閃存緩存的演變
- 4.1.1 為什么閃存緩存很必要
- 4.1 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的概念
- 第4章 閃存緩存、智能掃描和智能卸載
- 3.11 本章小結
- 3.10.3 取消存儲安全策略
- 3.10.2 配置數據庫范圍的安全
- 3.10.1 配置ASM范圍的安全策略
- 3.10 部署存儲安全策略
- 3.9 處理磁盤問題
- 3.8 存儲節點的啟停
- 3.7.4 CheckHWnFWProfile
- 3.7.3 Exachk
- 3.7.2 ExaWatcher
- 3.7.1 SunDiag
- 3.7 存儲服務器故障排查
- 3.6 管理存儲服務器
- 3.5.5 創建ASM磁盤組
- 3.5.4 配置Flash Grid Disk
- 3.5.3 創建Grid Disk
- 3.5.2 創建Cell Disk
- 3.5.1 列出磁盤信息
- 3.5 管理存儲的系統用戶
- 3.4 Exadata中的存儲架構
- 3.3 非Exadata中的存儲架構
- 3.2 存儲架構和規劃
- 3.1.7 查詢V$視圖
- 3.1.6 查詢存儲節點上的歷史告警信息
- 3.1.5 存儲的指標和告警歷史
- 3.1.4 列出存儲服務器的詳細信息
- 3.1.3 配置用于告警通知的郵件服務器
- 3.1.2 存儲節點軟件的功能和管理
- 3.1.1 存儲服務器架構
- 3.1 Exadata存儲服務器概述
- 第3章 獨家秘方——Exadata存儲服務器
- 2.8 本章小結
- 2.7.11 有用的Oracle支持資源
- 2.7.10 其他工具
- 2.7.9 使用OEM 12c
- 2.7.8 集群健康狀態監視器
- 2.7.7 啟用跟蹤功能和檢查跟蹤日志
- 2.7.6 檢查集群私網
- 2.7.5 使用3A工具
- 2.7.4 檢查告警日志和跟蹤日志文件
- 2.7.3 使用自動診斷庫
- 2.7.2 使用TFA問題搜集工具
- 2.7.1 從ORAchk開始
- 2.7 診斷RAC問題
- 2.6 常用工具和命令
- 2.5 使用OEM 12c管理RAC
- 2.4.2 優化設置讓RAC數據庫高效運行
- 2.4.1 最大可用性架構(MAA)
- 2.4 運維最佳實踐
- 2.3 在Exadata上搭建RAC集群
- 2.2.2 RAC對DBA的影響
- 2.2.1 Exadata RAC快速入門
- 2.2 RAC概述
- 2.1 Exadata上RAC的意義
- 第2章 Exadata里的RAC
- 1.6 本章小結
- 1.5 考察Exadata一體機
- 1.4.8 硬件的發展
- 1.4.7 Exadata存儲單元(存儲節點)
- 1.4.6 Exadata存儲擴展柜
- 1.4.5 Exadata SuperCluster M6-32
- 1.4.4 Exadata SuperCluster T5-8
- 1.4.3 Exadata SuperCluster T4-4
- 1.4.2 Exadata的進化
- 1.4.1 Exadata歷史簡介
- 1.4 型號和配置
- 1.3.4 存儲單元軟件
- 1.3.3 數據庫計算節點
- 1.3.2 自動存儲管理(ASM)
- 1.3.1 實時應用集群(RAC)
- 1.3 軟件架構
- 1.2.6 2U自定義網絡交換空間
- 1.2.5 Cisco交換機
- 1.2.4 電源單元——PDU
- 1.2.3 網絡結構——InfiniBand
- 1.2.2 共享存儲——存儲單元
- 1.2.1 服務器層——計算節點
- 1.2 Exadata硬件架構
- 1.1.3 Oracle企業管理器12c
- 1.1.2 Exadata會改變你的工作職責
- 1.1.1 數據庫一體機
- 1.1 Exadata概覽
- 第1章 全方位了解Exadata
- 關于技術審校人員和貢獻者
- 關于作者
- 致謝
- 前言
- 譯者序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譯者序
- 前言
- 致謝
- 關于作者
- 關于技術審校人員和貢獻者
- 第1章 全方位了解Exadata
- 1.1 Exadata概覽
- 1.1.1 數據庫一體機
- 1.1.2 Exadata會改變你的工作職責
- 1.1.3 Oracle企業管理器12c
- 1.2 Exadata硬件架構
- 1.2.1 服務器層——計算節點
- 1.2.2 共享存儲——存儲單元
- 1.2.3 網絡結構——InfiniBand
- 1.2.4 電源單元——PDU
- 1.2.5 Cisco交換機
- 1.2.6 2U自定義網絡交換空間
- 1.3 軟件架構
- 1.3.1 實時應用集群(RAC)
- 1.3.2 自動存儲管理(ASM)
- 1.3.3 數據庫計算節點
- 1.3.4 存儲單元軟件
- 1.4 型號和配置
- 1.4.1 Exadata歷史簡介
- 1.4.2 Exadata的進化
- 1.4.3 Exadata SuperCluster T4-4
- 1.4.4 Exadata SuperCluster T5-8
- 1.4.5 Exadata SuperCluster M6-32
- 1.4.6 Exadata存儲擴展柜
- 1.4.7 Exadata存儲單元(存儲節點)
- 1.4.8 硬件的發展
- 1.5 考察Exadata一體機
- 1.6 本章小結
- 第2章 Exadata里的RAC
- 2.1 Exadata上RAC的意義
- 2.2 RAC概述
- 2.2.1 Exadata RAC快速入門
- 2.2.2 RAC對DBA的影響
- 2.3 在Exadata上搭建RAC集群
- 2.4 運維最佳實踐
- 2.4.1 最大可用性架構(MAA)
- 2.4.2 優化設置讓RAC數據庫高效運行
- 2.5 使用OEM 12c管理RAC
- 2.6 常用工具和命令
- 2.7 診斷RAC問題
- 2.7.1 從ORAchk開始
- 2.7.2 使用TFA問題搜集工具
- 2.7.3 使用自動診斷庫
- 2.7.4 檢查告警日志和跟蹤日志文件
- 2.7.5 使用3A工具
- 2.7.6 檢查集群私網
- 2.7.7 啟用跟蹤功能和檢查跟蹤日志
- 2.7.8 集群健康狀態監視器
- 2.7.9 使用OEM 12c
- 2.7.10 其他工具
- 2.7.11 有用的Oracle支持資源
- 2.8 本章小結
- 第3章 獨家秘方——Exadata存儲服務器
- 3.1 Exadata存儲服務器概述
- 3.1.1 存儲服務器架構
- 3.1.2 存儲節點軟件的功能和管理
- 3.1.3 配置用于告警通知的郵件服務器
- 3.1.4 列出存儲服務器的詳細信息
- 3.1.5 存儲的指標和告警歷史
- 3.1.6 查詢存儲節點上的歷史告警信息
- 3.1.7 查詢V$視圖
- 3.2 存儲架構和規劃
- 3.3 非Exadata中的存儲架構
- 3.4 Exadata中的存儲架構
- 3.5 管理存儲的系統用戶
- 3.5.1 列出磁盤信息
- 3.5.2 創建Cell Disk
- 3.5.3 創建Grid Disk
- 3.5.4 配置Flash Grid Disk
- 3.5.5 創建ASM磁盤組
- 3.6 管理存儲服務器
- 3.7 存儲服務器故障排查
- 3.7.1 SunDiag
- 3.7.2 ExaWatcher
- 3.7.3 Exachk
- 3.7.4 CheckHWnFWProfile
- 3.8 存儲節點的啟停
- 3.9 處理磁盤問題
- 3.10 部署存儲安全策略
- 3.10.1 配置ASM范圍的安全策略
- 3.10.2 配置數據庫范圍的安全
- 3.10.3 取消存儲安全策略
- 3.11 本章小結
- 第4章 閃存緩存、智能掃描和智能卸載
- 4.1 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的概念
- 4.1.1 為什么閃存緩存很必要
- 4.1.2 Exadata閃存緩存的演變
- 4.2 Exadata存儲服務器和閃存緩存
- 4.2.1 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的特性
- 4.2.2 使用閃存緩存
- 4.2.3 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日志
- 4.3 數據庫和閃存緩存
- 4.3.1 智能掃描和智能卸載
- 4.3.2 存儲索引
- 4.3.3 在閃存中緩存數據
- 4.4 本章小結
- 第5章 Exadata壓縮:揭秘混合列壓縮
- 5.1 列式存儲模型
- 5.1.1 PAX模型
- 5.1.2 碎片鏡像
- 5.1.3 精細混合
- 5.2 列存儲在Oracle數據庫中的實現——混合列壓縮
- 5.2.1 Oracle數據庫壓縮技術
- 5.2.2 HCC原理
- 5.2.3 壓縮比率
- 5.2.4 壓縮類型和壓縮單元
- 5.3 混合列壓縮和性能
- 5.3.1 批量數據加載操作
- 5.3.2 批量讀I/O操作
- 5.3.3 小I/O操作
- 5.4 混合列壓縮和DML語句操作
- 5.5 混合列壓縮和鎖資源管理
- 5.6 混合列壓縮的實際應用
- 5.7 本章小結
- 第6章 Oracle 12c數據庫和Exadata
- 6.1 Oracle 12c分區的特性
- 6.1.1 部分分區索引
- 6.1.2 分區索引的維護
- 6.1.3 移動分區
- 6.2 Oracle 12c中優化器的新特性
- 6.2.1 自適應計劃
- 6.2.2 自動重優化
- 6.2.3 動態自適應統計
- 6.3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 6.4 應用程序連續性
- 6.5 多租戶架構
- 6.5.1 概述
- 6.5.2 PDB:新的整合模式
- 6.5.3 插拔操作
- 6.5.4 RAC和PDB
- 6.6 Exadata軟件更新
- 6.7 本章小結
- 第7章 Exadata網絡管理
- 7.1 Exadata網絡組件
- 7.2 InfiniBand網絡的作用
- 7.3 網絡架構
- 7.4 網絡安裝要求
- 7.5 故障排除工具
- 7.6 收集日志文件
- 7.7 集成的Lights Out Manager
- 7.8 OEM Cloud Control 12c
- 7.9 本章小結
- 第8章 Exadata的備份、恢復和Data Guard
- 8.1 使用RMAN從磁盤備份到磁盤
- 8.1.1 Exadata上RMAN備份的設置
- 8.1.2 rman2disk Shell腳本
- 8.1.3 rman2disk模板文件
- 8.1.4 使用rman2disk
- 8.1.5 創建RMAN備份
- 8.1.6 RMAN備份計劃
- 8.1.7 容器和可插拔數據庫
- 8.2 Data Guard
- 8.2.1 補丁
- 8.2.2 會話數據單元
- 8.2.3 帶寬時延積
- 8.2.4 網絡隊列大小
- 8.2.5 禁用TCP Nagle算法
- 8.2.6 啟用網絡時間協議
- 8.2.7 跟蹤數據塊的修改
- 8.2.8 快速恢復區
- 8.2.9 自動切換歸檔日志
- 8.2.10 并行執行消息大小
- 8.2.11 數據緩沖區大小
- 8.2.12 備庫重做日志
- 8.2.13 數據庫強制日志
- 8.2.14 閃回日志
- 8.2.15 實時應用日志
- 8.2.16 net_timeout和reopen選項
- 8.2.17 歸檔生成速度
- 8.2.18 備庫的文件管理
- 8.2.19 Data Guard Standby-First Patching
- 8.2.20 Active Data Guard(ADG)
- 8.3 Far Sync
- 8.3.1 歸檔日志保留策略
- 8.3.2 數據損壞
- 8.3.3 Data Guard實例化
- 8.3.4 配置Data Guard Broker
- 8.3.5 監控、維護Data Guard的最佳工具——OEM Cloud Control 12c
- 8.4 切換DG注意事項
- 8.4.1 跟蹤DG切換
- 8.4.2 保證還原點
- 8.5 本章小結
- 第9章 使用OEM 12c管理Exadata
- 9.1 Exadata目標發現
- 9.2 Oracle Exadata插件
- 9.2.1 先決條件檢查
- 9.2.2 手動部署
- 9.3 發現Exadata數據庫一體機
- 9.3.1 先決條件檢查
- 9.3.2 開始Exadata的發現過程
- 9.3.3 發現完成后的過程
- 9.4 Exadata組件
- 9.4.1 監控和管理
- 9.4.2 執行管理
- 9.5 本章小結
- 第10章 遷移至Exadata
- 10.1 Exadata實施生命周期
- 10.2 第一階段:架構策略
- 10.3 第二階段:規劃和設計
- 10.3.1 自定義和第三方應用程序
- 10.3.2 選擇實施的Exadata功能
- 10.3.3 考慮范例變化
- 10.3.4 確定遷移策略
- 10.4 第三階段:遷移測試
- 10.4.1 備份和恢復策略
- 10.4.2 Exadata監控和報警
- 10.4.3 給Exadata打補丁
- 10.5 Exadata遷移最佳實踐
- 10.6 本章小結
- 第11章 Exadata和ZFS存儲設備升級及補丁修復
- 11.1 規劃Exadata和ZFS升級
- 11.2 季度補丁全棧下載
- 11.3 補丁修復工具和過程
- 11.3.1 OPatch
- 11.3.2 patchmgr
- 11.3.3 OPlan
- 11.4 Oracle補丁類型
- 11.4.1 補丁集更新
- 11.4.2 關鍵補丁更新和安全補丁更新
- 11.4.3 Oracle補丁修復標準
- 11.4.4 小補丁
- 11.5 Exadata高可用性升級
- 11.6 使用Exachk檢查Exadata設置
- 11.7 Exadata全棧升級
- 11.7.1 Exadata升級路徑
- 11.7.2 下載Exadata和ZFS的補丁
- 11.7.3 升級存儲節點
- 11.7.4 更新計算節點
- 11.7.5 更新InfiniBand交換機
- 11.7.6 更新Grid Home
- 11.7.7 升級以太網交換機
- 11.7.8 升級KVM交換機
- 11.7.9 升級PDU
- 11.8 ZFS升級
- 11.8.1 ZFSSA配置和升級
- 11.8.2 ZFS更新第一階段
- 11.8.3 ZFS更新第二階段
- 11.8.4 更新ZFS BIOS
- 11.9 本章小結
- 第12章 Exadata的ZFS存儲設備
- 12.1 ZFS產品系列
- 12.2 增加存儲容量
- 12.2.1 從DBFS中回收資源和空間
- 12.2.2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 12.3 ZFSSA瀏覽器用戶界面
- 12.4 創建NFS共享
- 12.5 設置Exadata以進行直接NFS
- 12.5.1 配置和安裝NFS共享
- 12.5.2 快照
- 12.5.3 克隆
- 12.5.4 利用Data Guard創建快照和克隆
- 12.5.5 ZFS共享上的最佳實踐設置
- 12.6 其他的行業應用案例
- 12.7 模擬器學習
- 12.8 本章小結
- 第13章 Exadata性能優化
- 13.1 Oracle性能調優
- 13.1.1 系統性Oracle性能調優
- 13.1.2 Oracle性能問題處理
- 13.2 Exadata的應用設計
- 13.3 Exadata數據庫設計
- 13.3.1 存儲索引
- 13.3.2 卸載
- 13.3.3 Exadata的智能閃存與索引
- 13.3.4 為新應用設計索引
- 13.3.5 現有應用的索引策略
- 13.3.6 選擇壓縮等級
- 13.4 Exadata的SQL調優
- 13.5 Exadata RAC調優
- 13.5.1 全局緩存基礎
- 13.5.2 RAC調優準則
- 13.5.3 集群開銷
- 13.5.4 減少全局緩存延遲
- 13.5.5 LMS延遲
- 13.5.6 平衡Exadata的RAC數據庫
- 13.5.7 使用IORM和DBRM平衡負載
- 13.6 優化Exadata的I/O
- 13.6.1 讓閃存發揮更高的效率
- 13.6.2 配置回寫功能
- 13.6.3 配置ASM
- 13.6.4 改變數據塊的大小
- 13.7 本章小結
- 第14章 Exadata數據庫整合
- 14.1 數據庫整合模型
- 14.2 Exadata整合規劃
- 14.3 應用分組
- 14.3.1 服務器池
- 14.3.2 Chargeback
- 14.4 規格評定需求
- 14.5 建立Exadata整合
- 14.5.1 存儲和I/O設置
- 14.5.2 內存設置
- 14.5.3 CPU設置
- 14.6 隔離管理
- 14.6.1 數據庫整合的故障隔離
- 14.6.2 模式整合的故障隔離
- 14.6.3 數據庫整合中的操作隔離
- 14.6.4 模式整合的操作隔離
- 14.6.5 數據庫整合中的資源隔離
- 14.6.6 模式整合的資源隔離
- 14.6.7 數據庫整合的安全隔離
- 14.6.8 模式整合的安全隔離
- 14.7 Oracle 12c可插拔數據庫
- 14.8 本章小結
- 第15章 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深入講解
- 15.1 固態硬盤技術
- 15.1.1 硬盤技術的局限性
- 15.1.2 固態閃盤的興起
- 15.1.3 Flash SSD的結構和性能
- 15.1.4 Oracle數據庫閃存緩存
- 15.2 Exadata閃存硬件
- 15.3 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
- 15.3.1 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結構
- 15.3.2 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存儲什么
- 15.3.3 閃存緩存壓縮
- 15.3.4 CELL_FLASH_CACHE存儲子句
- 15.3.5 閃存緩存的KEEP使用期
- 15.3.6 監控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
- 15.3.7 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的性能
- 15.4 監控、控制和測試Exadata智能閃存緩存日志
- 15.4.1 監控和控制智能閃存緩存日志
- 15.4.2 測試智能閃存緩存日志
- 15.5 智能閃存緩存回寫
- 15.5.1 數據文件寫I/O瓶頸
- 15.5.2 回寫緩存架構
- 15.5.3 啟動和關閉回寫閃存
- 15.5.4 回寫緩存性能
- 15.6 本章小結
- 第16章 高級Exadata閃存配置
- 16.1 使用Flash作為Grid Disk
- 16.1.1 Grid Disk、Cell Disk和閃存緩存
- 16.1.2 創建一個基于Flash硬盤的ASM磁盤組
- 16.2 Flash表空間與閃存緩存
- 16.2.1 Index Fetch性能
- 16.2.2 掃描性能
- 16.2.3 創建一個Flash臨時表空間
- 16.2.4 為重做日志使用閃存
- 16.3 存儲分層解決方案
- 16.3.1 使用分區進行數據分層
- 16.3.2 Oracle 12c ILM和ADO
- 16.4 本章小結
- 第17章 Exadata工具和實用命令
- 17.1 Exadata診斷工具
- 17.1.1 SunDiag
- 17.1.2 Exachk:Exadata健康檢查工具
- 17.2 InfiniBand網絡診斷工具
- 17.2.1 校驗InfiniBand拓撲結構
- 17.2.2 infinicheck
- 17.3 其他有用的Exadata命令
- 17.3.1 imageinfo和imagehistory
- 17.3.2 InfiniBand網絡相關的命令
- 17.4 監控Exadata存儲節點
- 17.4.1 Dell的Exadata軟件工具
- 17.4.2 使用企業管理器監控存儲節點
- 17.4.3 比較分析多節點的CellCLI統計數據
- 17.5 本章小結 更新時間:2019-09-02 17: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