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凡四訓淺釋(國學經典)
最新章節
書友吧 2評論第1章 序
圣賢之道,唯誠與明。
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圣。
其操縱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縱任也。
須知“誠”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
“明”之一字,乃存養省察,從凡至圣之達道。
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不覺察,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
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錮蔽。
而凡所作為,咸失其中正矣。
若不加一番切實工夫克除凈盡,則愈趨愈下,莫知底極。徒具作圣之心,永淪下愚之隊,可不哀哉?
然作圣不難,在自明其明德。
欲明其明德,須從格物致知下手。
倘人欲之物,不能極力格除,則本有真知,決難徹底顯現。欲令真知顯現,當于日用云為,常起覺照,不使一切違理情想,暫萌于心。
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如鏡當臺,隨境映見。但照前境,不隨境轉,妍媸自彼,于我何干?來不預計,去不留戀。
若或違理情想,稍有萌動,即當嚴以攻治,剿除令盡。
如與賊軍對敵,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須斬將搴旗,剿滅余黨。其制軍之法,必須嚴以自治。
毋怠毋荒,克己復禮,主敬存誠,其器仗須用顏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過知非。
加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與之相對,則軍威遠振,賊黨寒心,懼罹滅種之極戮,冀沾安撫之洪恩,從茲相率投降,歸須至化,盡革先心,聿修厥德。
將不出戶,兵不血刃,舉寇仇皆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下效,率土清寧,不動干戈,坐致太平矣。
如上所說,則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誠明一致,即凡成圣矣。
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當效趙閱道,日之所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為。
袁了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獨擅其權。
受持功過格。凡舉心動念,及所言所行,善惡纖悉皆記,以期善日增而惡日減。
初則善惡參雜,久則唯善無惡。故能轉無福為有福,轉不壽為長壽,轉無子孫為多子孫,現生優入圣賢之域,報盡高登極樂之鄉。
行為世則,言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可自輕而退屈。或問:格物乃窮盡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極吾之知識,必使一一曉了也,何得以人欲為物,真知為知,克治顯現為格致乎?答曰:誠與明德,皆約自心之本體而言。名雖有二,體本唯一也。
知與意心,兼約自心之體用而言,實則即三而一也。
格致誠正明五者,皆約閑邪存誠、返妄歸真而言。
其檢點省察造詣工夫,明為總綱,格致誠正,乃別目耳。修身,正心,誠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
倘自心本有之真知,為物欲所蔽,則意不誠而心不正矣。若能格而除之,則是慧風掃蕩障云盡,心月孤圓朗中天矣。此圣人示人從泛至切,從疏至親之決定次序也。
若窮盡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識悉皆明了,方能誠意者,則唯博覽群書、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誠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覽閱歷者,縱有純厚天資,于誠意正心,皆無其分,況其下焉者哉,有是理乎?
然不深窮理之士與無知無識之人,若聞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處凡愚,不肯奮發勉勵,遵循從事。
若告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或善或惡,各有其報,則必畏惡果而斷惡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惡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護身口,洗心滌慮。雖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對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而已。此大覺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
然狂者畏其拘束,謂為著相,愚者防己愧作,謂為渺茫。除此二種人,有誰不信受?
故夢東云:“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
須知從凡夫地,乃至圓證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棄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惡因,常受惡果,經塵點劫,輪轉惡道,末由出離之流也。哀哉!
圣賢千言萬語,無非欲人返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沒,親得受用耳。
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縱情,縱畢生讀之,亦止學其詞章,不以希圣希賢為事,因茲當面錯過。
袁了凡先生訓子四篇,文理俱暢,豁人心目,讀之自有欣欣向榮、亟欲取法之勢,洵淑世良謨也。
永嘉周群錚居士,發愿流通,祈予為序。
印光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