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前章 來自長白山的莊戶人家

位于長白山雪線附近的農戶,長年守著大山吃山,日子過得格外艱辛。

老李家,就是這樣的一戶人家。

距今一百多年前,這戶至今名不見經傳的李姓人家,為了生計的考慮,離開了世代居住的長白山,一路往南走,來到了較為溫暖的LN省。

那是彰武縣下屬的一個小村莊,姓名現今已經不可考紀。

聽我姥爺說起,那些年年節不好,大雪封了山,農戶都沒有了吃的。那時,他的太奶奶帶著他的爺爺,一路乞討,來到了這個村莊。

當時村里沒有幾戶人家,大片的土地長滿了雜草,于是,他們便定居在了這里,勤勤懇懇的播種,老老實實的等待著收獲,漸漸的,也能吃飽肚子了。

姥爺的太奶奶姓甚名誰,現在已經記不得了,只知道當時的人們都叫她,老老李太太,畢竟老李太太這個稱呼伴隨了太多的李家媳婦。

這位老老李太太是個厲害的人物,不僅行事利落干脆,還頗有本領,在村子里也算的上是位人物。而她之所以能如此厲害,追根溯源還是被長白山那終年不化的大雪給逼出來的。

在清朝末年,長白山雪線以外的農戶很少,而這少之又少的農戶除了耕種他們那少的可憐的土地以外,更多的則要依靠進山打獵來維持全家人的生存。

那個年月,老百姓也是窮的狠了,一些人口過多的家庭,不得不打起,長白山深處古墓的主意,夢想著,有了金子就可以離開這個鬼地方,不過他們想的也對,那里的確是鬼的地方。一批接一批的人消失在了長白山那終年不化的雪山之上。于是,各種山妖,樹精,鬼影,精靈便應運而生,不停的騷擾著當地的居民。

由此,老李家的人便世代掌握著一套獨創的小妙招。

當然了,在那個年代,這樣的本領就和做飯一樣平淡無奇。老李家的人依舊老老實實的耕種著他們的土地,本本分分的度過每一天。

十年的時間在能吃飽飯的情況下其實并不難熬,老李家的人規規矩矩的生活著,而他們的名字則被更多的人知曉。

他們住的村子,是個小地方,左鄰右舍,十里八村的也就只有一個赤腳游醫,人們有個頭痛腦熱的則,更喜歡就近找老老李太太看看。

這位大腳老太太,斗大的字不認識幾個,但也算得上是天賦異稟,村里的人不論是受驚還是沖撞,就算是跑肚拉稀,她都能給看好,日子久了,倒也傳出來李半仙的稱呼。

老老李太太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死在了長白山,她只帶出了小兒子和女兒。

在那個時常揭不開鍋的年代,老老李太太活了近七十,年紀大了的時候,她總是坐在屋門前抹淚,說長白山吞了她的丈夫和大兒子。

老老李太太過世時,八國聯軍打進了紫禁城,那時的老李家,已成為村里通路后,第一批住上青磚大瓦房的人家。

老李家不打算再回長白山了,于是老老李太太被埋在了西山上,后來日本人闖進了東三省,這些老墳,都被夷平了。

老李頭、老李太太盡得老老李太太真傳,也在村里給有需要的人家看病,也是分文不取,也許是因為好事做的多了,老李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清政府倒臺的這一年,李家五歲的三小子第一次坐著牛車,去鎮上。

老李家住在關外,那些年,闖關東的人逐漸增多,村子里也熱鬧了起來。

李家建起了大院子,里外三進的青磚大瓦房,還有三匹馬,四頭牛,雞鴨鵝狗貓多得沒心情數。

通風良好的糧倉旁邊是一排整齊的房舍,這是給雇傭的工人臨時居住的房屋,與前院的主屋并不相通,而是沿大門旁的回廊直達此處。

我姥爺的爹就是這李家三小子,我的這個故事就是從這座闊達的李家大院兒說起。

版權:起點中文網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察布市| 西乌| 广河县| 福贡县| 收藏| 建德市| 宣城市| 柘城县| 安丘市| 尼玛县| 普兰县| 永胜县| 西充县| 循化| 隆尧县| 曲沃县| 文安县| 镶黄旗| 景东| 忻城县| 东阿县| 雅安市| 梧州市| 绥滨县| 灵台县| 信丰县| 察哈| 昌邑市| 崇信县| 寻乌县| 南投县| 揭西县| 凤山市| 信阳市| 邻水| 抚宁县| 同德县| 娄烦县| 安阳县| 阜平县| 安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