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孔子的美德智慧(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孔子家境貧寒,卻有志于學,20歲時已學識淵博,被當時之人稱“博學好禮”。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開魯國,前往齊國,受到齊景公賞識。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返回魯國,但此時政權皆掌握在權臣手中,孔子雖有兩次從政機會,卻全都放棄了。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出任中都宰,卓有政績。后來先后擔任小司空、大司寇等職位,魯國大治。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在魯國權臣的打擊下,孔子被迫離開魯國,周游列國,直到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才再次返回魯國。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于魯國,享年73歲。

孔子博學多才,相傳,他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撰《春秋》。孔子的核心思想是“禮”與“仁”,主張用禮教和道德來治理國家,這一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孔子學徒眾多,相傳他有弟子三千人,賢達者七十二人。這些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孔子的言行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成書,是為《論語》。

以和為貴

禮之用,和為貴。

—孔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仁義道德、禮法規則,是為了維持整個社會的秩序,在人與人之間架起“和諧相處”的橋梁。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家和萬事興”,意思是,與自己的家人“和諧相處”,就會更好地去拼搏事業;與身邊的朋友“和諧相處”,友誼就會長存;國家與國家之間能夠“和諧相處”,世界就會和平。

“和諧”是人類文明社會幾千年來永恒不變的追求,也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前提條件。人、事、物均應以“和”為貴,和諧、和睦、和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偉大文明遺產,是一代代人在歷史的洪流中披荊斬棘、開創時代、積累下來的生存智慧,也是每個人立足于社會所必須掌握的通達處世之道。

“將相和”的故事早已被大家所熟知。

廉頗是趙國的第一武將,而藺相如在沒有官職前只不過是一個泛泛之輩。但是,當趙王在為跟秦國談判的人選犯愁的時候,恰恰是藺相如毛遂自薦,帶著和氏璧來到了秦王面前。在談判的過程中,藺相如憑借著自己的勇敢與智慧,最終完成了趙王交給他的任務和使命,為維護趙國的尊嚴立下了彪炳史冊的功績。

從此以后,藺相如這位原本沒有任何官職的幕僚在趙國名聲大振,他的官職也一躍超過了戰功赫赫的廉頗,這讓廉頗的心里很不舒服。在嫉妒心理的驅使之下,廉頗開始找藺相如的麻煩。藺相如每次看見廉頗之后,都會遠遠躲開,甚至為了不與廉頗見面,還稱病不上朝。藺相如的手下對此牢騷滿腹:明明位高權重,卻為何要再三躲避?藺相如的回答使手下深深折服,他說:“廉頗與秦王相比,自然是秦王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秦國這么強大,但是卻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我藺相如,如果我們兩人不和的話,那么秦國必定會抓住這個機會,對我們趙國大舉進攻,到時候,不但我們之間的矛盾化解不了,趙國還會面臨亡國的危險。所以,我避開廉將軍,并不是因為我怕他,而是為了我們趙國的生存與發展。”手下聽了藺相如的解釋恍然大悟。不久,藺相如的這番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感到非常慚愧。一天,廉頗背負荊條來向藺相如道歉,于是有了“負荊請罪”的成語。之后,廉頗、藺相如成為最好的朋友,兩人共同為趙國的發展盡心盡力。

無疑,與久經沙場的廉頗相比,藺相如更具智慧,心胸也更加寬廣。他擁有一站在戰略大局之上的人生智慧,他知道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和”有多么重要。藺相如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如果因為他與廉頗之間的爭斗而導致將相不和的話,即便最后真的分出了勝負,那又有什么意義呢?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滿清之初,52歲的皇太極猝然辭世,多爾袞與豪格為了爭奪皇位互不相讓,甚至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最后,還是多爾袞提出了折中的辦法,雙方各退一步,讓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繼位做皇帝。難道是多爾袞不想當皇帝嗎?自然不是,可那時的多爾袞也明白,雙方一旦開戰,大清多年積攢下來的精兵猛將、財富、人心都會被這種內部斗爭消耗掉,這樣一來,自己父兄多年拼殺打下的江山就會危機四伏。所以,“和”是保住大清現有實力的唯一辦法,只有“和”才能讓大清更加強大,最終定鼎中原,統一天下。

無論是國與國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還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甚至家庭內部成員之間,只有做到“和”,才能實現“興旺發達”,才能體現出智慧的力量。

“和”不僅是維系一切秩序的根本與必須,更是使一個人內心真正強大起來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方法。

對他人仁,會使他人更加尊敬你;對朋友義,會使朋友更加信任你;對陌生人禮,會使陌生人更加親近你;對父母孝,會使父母更加疼愛你;對孩子和氣,會使孩子更加依賴你……仁、義、禮、孝、和氣都是在“和”的基礎上實現的,這些品質不僅僅能使一個人自身的品質得到提升,還能讓這個人的周圍充滿祥和的氣氛。當你每天與身邊的人和睦相處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充滿和諧、幸福與快樂。

以禮待人

不學禮,無以立。

—孔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學會禮,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禮”是孔子思想體系的主要范疇,在儒家文化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林放曾向孔子問“禮”,孔子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說明了孔子對“禮”的重視。

我們現在說的“禮”,是表達禮儀、禮貌的一種形式,但孔子提倡的“禮”絕不是現今對“禮”字表面理解的意義。下面我們了解一下孔子所說的“禮”在漫長的社會演變中的變化。

孔子提倡的“禮”有著封建時代的烙印,他認為“禮”有著作為政治等級制度和倫理道德兩個方面的屬性。他認為用“禮”可以束縛民眾思想,限制民眾行為,把民眾變為統治階層忠實奴仆,以達到維護統治階級等級制度的目的。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在儒家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禮”漸漸演化成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脫離了為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服務的本質,成為維系社會良好風氣的道德禮儀。“禮”更多的是禮節、禮貌、禮儀的外化表現。所以,今天讀孔子論述的“禮”,我們應更多地從禮節、禮貌、禮儀等行為規范方面來理解。

齊相晏嬰出使晉國,路過中牟時看見一個人正坐在路邊休息。雖然這個人穿得不成樣子,但是晏嬰看得出來,這個人是一個有修養的君子,于是便派人問他叫什么、從哪里來。

那人說:“我叫越石父,是齊國人,在中牟賣身為奴,看見使者您路過,想跟您回國。”晏嬰問:“那你為什么要賣身為奴呢?”越石父回答說:“現在的我已經是饑寒交迫了,只好出此下策。”晏嬰便用拉車的馬幫越石父贖了身,還讓越石父跟著自己一起回國。

晏嬰回到府邸以后就進了自己的屋,并沒有跟越石父告辭。越石父非常不高興,要與晏嬰絕交。

晏嬰派人告訴越石父:“你在中牟給人家當奴隸,現在我把你贖回來,你不但不感謝我,反而恩將仇報,還跟我說什么‘絕交’。”

越石父說:“如果是君子的話,就算昔日對別人有恩,也絕不能輕視對方,同樣,也不應因為對方對自己有恩就輕易向對方屈服。我給別人當了三年奴隸,那時沒有人理解我。您把我贖回來之后,我認為您是理解我的,可您在進入屋門之前都不向我告別,您這不是還把我當奴隸看嗎!”

聽了越石父的話后,晏嬰立刻走了出來對越石父說:“今天的確是我不對,我向您道歉,如果我改正錯誤,您可不可以不和我‘絕交’?”

越石父點了點頭,于是晏子馬上讓人打掃廳堂,盛宴款待越石父。

越石父說:“我聽人說過,對別人的尊敬不必在乎具體的形式,只要你有尊貴的禮節,別人就不會拒絕你。先生如此待我,我實在是不敢當。”從此以后,越石父甘心為晏嬰效勞。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越石父太過得寸進尺,晏嬰好心好意把他給贖回來,越石父不但不感激晏嬰,反而因為禮節上的稍許不周跟晏嬰“翻臉”。沒錯,當時的越石父的確是身無分文,論起地位來也遠不如晏嬰,但是越石父并沒有因為自己地位低下而忘記了作為一個君子應該具有的禮節,他認為禮節是一個君子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更是對他人尊敬與友好的體現。晏嬰最后也正是受到越石父的提醒,認為自己不應該“失禮”,才會去向越石父道歉。

在生活中,凡是成功人士大多都懂得尊重“禮儀、禮節、禮貌”,他們知道,對身邊的人以禮相待,不僅能體現出自己良好的道德水準,更能展現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深厚修養。人與人之間“禮尚往來”,是互相尊重的前提條件。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所以,人們的言語行為應以“禮”為前提。

以孝為本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

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尊重師長。要謹言慎語,講究誠信。要有愛心,要親近品德高尚的人,做事之余要多學習。

孔子提倡仁義思想,在他看來,一個人要想具備仁義思想,首先就要行孝悌,孝悌是仁義的根本。

春秋戰國以后,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主張以“孝”治天下,尤其是在漢代,統治者更是把“孝”作為封建統治的重中之重。

五千年來,“孝”不僅對人們的倫理道德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更是對中華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舜是遠古傳說中的五帝之一。相傳,在舜小的時候,他的父親、繼母、弟弟象,都多次想置他于死地。一次,家人讓舜修補谷倉倉頂,但同時又在谷倉下放火,幸虧舜聰明機智,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后來,家人又讓舜深挖井,舜剛剛下到井底,繼母與弟弟象卻開始用土填井,幸虧舜發現井中的地道,才成功逃脫。

然而,舜卻絲毫沒有記恨家人,對父親依然恭恭敬敬,對弟弟依然慈愛有加。

天帝被舜的孝行感動了,舜在厲山耕種時,大象幫他耕地,小鳥幫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而且能力很強,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多年后,又選定舜做繼承人。舜當上最高統治者后,對父親、繼母仍然孝敬有加,還封象為諸侯。

舜把作為一個兒子應盡的孝道和作為一個哥哥應盡的責任全都做到了極致,這不僅僅說明了舜的寬宏大量,更體現了舜高尚的道德情操,這些品質成為舜贏得人心的資本。

開創大漢盛世的漢文帝也是一個大孝子。文帝本為薄太后所生,他以仁孝聞名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在床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要吃的湯藥,他都必須先嘗一嘗,確定沒事之后才給母親喝。

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著重發展農業,使得當時的社會繁榮昌盛,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孝順母親的行為都是漢文帝自己心甘情愿做的。漢文帝身為一國之君,十分清楚“榜樣”的作用以及“榜樣”的重要力量。他認為提倡仁孝,就是要從上到下,皇帝應身先士卒,成為大臣和百姓的表率。

在中國歷史上,像這樣的關于“仁孝”的歷史故事和傳說還有很多很多。

曾參是春秋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人稱“曾子”,以孝著稱。曾子幼時家里非常貧窮,因此他常常上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子打柴時覺得心口一疼,便想到可能是母親在召喚自己,便迅速返回家中。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子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仲由也是魯國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不但性格勇敢,而且十分孝順。跟曾子一樣,仲由小的時候家里也很窮,吃的是野菜野果,睡的是草鋪。父母死后仲由做了大官,從此不愁吃喝。但當他每次吃著豐盛的食物,睡在舒適的床上,蓋著暖和的被子時,他常常思念雙親,淚如雨下。孔子贊揚他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啊!”

如果沒有我們的父母,我們就不會來到這個世界上,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所以我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是理所應當。盡孝,不僅是一個人良好品質的展現,也會使家庭變得更加和諧、歡樂。

學而不厭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

這段話的意思是:學習時經常溫習和練習,不是件很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嗎?他人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所為嗎?

孔子的這段話簡要地概括了他人生理想的三個方面:學習、交友、提高自我修養。其中,他把學習放在了首位。孔子在這里反復強調“不亦說乎”,是指讀書做學問要自始至終,并不全然是為了功利,而是為了感受學習與生活的樂趣,不斷從書本中學習,向別人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對孔子的這段話評價非常高,認為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孔子一生中并沒有固定拜過誰為師,他認為,學習就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不斷地學習,人才能夠取得進步。

在孔子看來,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孔子在生活中也的確做到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的學習思想主張在《論語》中隨處可見,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

其實,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正是因為幾百萬年以來人們一直在不斷地摸索和學習。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趙普,剛開始在后周節度使趙匡胤手下當小吏。周顯德七年,趙匡胤率軍北上,部隊到達陳橋時,趙普為趙匡胤出謀劃策,發動兵變。于是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宋,史稱宋太祖。接著,趙普又輔佐宋太祖東征西討,統一了全國。后來,宋太祖任命趙普為宰相。

趙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來,學問一般。他當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勸他多讀點書。于是趙普回家之后,就關起房門,認真誦讀。后來,在朝堂之上,他處理起政事來總是十分得體。家人發現,他的書箱里藏的不過是半部《論語》。于是當時就流傳著一種說法,說趙普是靠“半部《論語》治天下”的。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趙普仍然擔任宰相。有人對宋太宗說趙普是個粗人,不學無術,所讀之書僅僅是半部《論語》而已,當宰相不合適。宋太宗聽后卻不以為然地說:“趙普讀書不多,這我一向知道。但說他只讀《論語》,我也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閑聊,宋太宗隨口問道:“有人說你只讀《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確實沒有超出《論語》的。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再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使天下太平。”

書是知識的寶庫,所以人們格外重視讀書,但是,重視讀書并不是指把買回來的書當做“神明”一樣“供奉”起來,而是要去仔仔細細地讀,去體會、去感悟、去實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從書中獲得知識,得到啟迪,也只有這樣,書才會對我們的人生之路有所幫助。

東漢恒帝年間,有個人很有錢,總想謀取一官半職,讓自己能夠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一天,他下定決心,拿出很大一筆錢來打通關系,沒過多久,他的愿望實現了,他真的當上了一個文官。

但他沒得意多久,難題就出現了。他必須要寫一篇奏事的成文,再交給太守看。由于這個人平時不學無術,他所以根本就寫不了。這個人一時之間不知道怎么辦才好。他的妻子便對他說道:“鄰居家的張三讀過幾年書,要不然你去求求他,讓他幫你寫一篇。”于是他立刻來到張三家,苦苦地央求張三。張三雖然很想幫他,但是他也寫不了這樣的文章,于是,張三對他說:“我實在是不會寫此類公文,我聽說很多年前有個叫葛龔的人,他很善于寫奏事成文,他還有一本這樣的書。我幫你找出此書,你從他那里抄一篇。”

這個人聽完連連作揖。張三將自己所有的古書都翻了出來,找到了葛龔寫的書之后,交給此人。此人立刻找到一篇文章抄了起來,連一個字都沒有改動,最后甚至連“葛龔”的名字也一起抄上了。

第二天,太守看完之后火冒三丈。經過太守的一番訓斥,這個人才知道自己原來連人名也抄了上去,頓時啞口無言。太守當即罷免了這個人的官。

現今,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有了錢,有了人脈,自己就能夠心想事成。然而,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就好像上述故事中的這個人,他雖然靠錢買來了官,但是由于平時不學無術,所以到了關鍵時候就“露出馬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憑本事吃飯,如果總想著靠“邪門歪道”蒙混過關,最終吃虧的必將是我們自己。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勤奮刻苦地學習,而且是要活到老學到老。因為在生活中,總會有我們不懂的東西,總會有我們沒有掌握的知識,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提高我們判斷事物的綜合能力,讓我們在問題面前變得更加理性、理智。

有一天,齊景公問晏子:“你能不能告訴我在這天下最大的生靈是什么?”

晏子說:“在大海的北方,有個大鳥,它的名字叫大鵬,它的腳在云彩當中,它的背部直入青天,它的尾巴橫在天邊。大鵬在北海中尋找食物時,它的頭部和尾部能把整個大海和青天連接起來。如果它張開翅膀,那根本就望不到頭。”

齊景公聽完后非常驚訝地問:“那么在這天地之間有沒有特別小的生靈呢?”

晏子回答說:“同樣有,在東海邊就生活著這樣一種小蟲,叫焦冥,它非常非常小,甚至可以在蚊子的睫毛上邊建筑自己的巢穴,繁衍生息,并且在蚊子的眼皮底下飛來飛去,蚊子卻一點也感覺不到。”

聽完晏子的敘述,齊景公感嘆道:“原來天地之間還有這么多我不知道的生靈,看來我不了解的事情還有很多啊!”

俗話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這大千世界中,我們不知道的事情還有很多,事情的復雜性、多樣性更是難以想象。所以,不論是誰,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學習,才能對這個世界更加了解,就算是大學問家也不例外。

孔子周游列國期間,有一次突然看見兩個十歲大小的小孩在爭論,于是便問他們在爭論什么。

一個小孩對孔子說:“您看到天上的太陽了嗎,我總覺得太陽在剛出來的時候離我們非常近,而到了中午的時候離我們卻遠了一些。”話音未落,孔子就聽到第二個小孩說道:“我的看法正好跟他的相反!”這時,先說話的那個小孩立刻反駁道:“不對,太陽在剛剛出來的時候跟車蓋差不多大,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反而只剩盤子那么大了,誰不知道遠的東西看起來小,近的東西看起來大的道理。”第二個小孩反駁道:“你說得不對,太陽在剛剛出來的時候,天氣還是很涼的,可到了中午的時候天氣卻變得非常熱,這難道不是遠的物體人們感到涼,而近的物體人們就感到熱的道理嗎?”

兩個小孩說完便讓孔子判斷誰對誰錯,但是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難倒了當時的大學問家孔子,雖然當時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但是他對于自然現象一無所知。兩個小孩看到啞口無言的孔子,便對孔子說:“人們都說你是一個大學問家,知識非常淵博,沒想到你也有不懂的地方!”

或許就連孔子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竟會被兩個小孩問得啞口無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生是有限的,但是知識是永遠學不完的。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既要不斷地學習,同時也要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只有這樣,我們對事物才會看得更加透徹。

孔子常常以顏回的事例來教育其他學生。

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在你的3000多名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說:“只有顏回最好學。他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意思是說,顏回最愛學習;在遇著發怒的時候,能做到馬上化解,不轉移到別的事情上去;有了錯誤就改,絕不重犯。

在校園中,學生向老師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在工作與生活中,我們的老師更是無處不在。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見,學習有多么重要!

俗話說:知識就是力量。要想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就要不斷地向他人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提升自己的修養。

安貧樂道

飯疏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

這段話的意思是: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這樣的生活也有很大樂趣。而用不正當的手段謀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

這段話體現了孔子的貧富觀,同時也表達出他的高尚品質,即不做物質的“奴隸”,不為了謀得富貴出賣人格。

孔子一生提倡安貧樂道。他認為,凡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君子,不應該總是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煩惱。雖然孔子一生最大的夢想是為官從政,但是,他認為如果這些東西是從“歪道”上來的話,那么就算再怎么富貴榮華,他也是堅決不接受的。在孔子的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

顏回是孔子眾多弟子中最為貧困的一個。顏回的同門子貢來看望他,見他窘迫至此,以“先生何病”諷刺他艱難的生活條件,但即使這樣,也沒有改變顏回對于知識的熱愛,顏回嚴辭反駁:“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移是也。”

安貧樂道意味著對物質匱乏的超越,要求人能夠從精神上進行選擇,最終戰勝私欲。這對于普通人來說,實在是一種痛苦的選擇,但是顏回甘于貧困,不改其志,這無疑是達到了孔子認為的較高境界。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描繪了一個“五柳先生”,他“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在讀書中得到精神上的升華。盡管他居住的是簡陋的屋子,里面冷冷清清,遮不住風雨,所穿的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經常寫些文章來記錄讀書體會,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

人有欲望是很正常的,但過度的欲望則是非常可怕的,很多人就是因為掉進了“膨脹”的欲望深淵,最后無法自拔,以致身敗名裂。凡是取得成功的人,他們都能在最關鍵的時候認清自己處在什么位置,懂得控制過度的欲望,拒絕人生路上的誘惑,他們知道什么可以要,什么不能要,什么路可以走,什么路不能走。

劉禹錫在其有名的《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當今社會競爭非常激烈,幾乎每個人都想得到榮華富貴。如果僅僅是為了富貴或者權力就不擇手段,窮其一生去追逐的話,那么,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得不償失,甚至還有可能毀掉自己的前途與命運。

品牌:天下書盟
上架時間:2019-05-15 18:27:13
出版社: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天下書盟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洱| 寿宁县| 莒南县| 革吉县| 日土县| 射阳县| 齐齐哈尔市| 蒙自县| 郁南县| 平阳县| 元阳县| 七台河市| 色达县| 石家庄市| 山西省| 长岭县| 广东省| 修文县| 女性| 宁海县| 弋阳县| 太和县| 义乌市| 新营市| 西乌| 资源县| 隆尧县| 建始县| 武邑县| 衢州市| 河池市| 科尔| 呼和浩特市| 会理县| 洪泽县| 巴塘县| 诏安县| 中超| 乌兰察布市| 铁力市| 贺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