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前言

在中華傳統價值觀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儒家特別講究“修身”,即陶冶身心,涵養德性。修身屬于《大學》所言教育之八條目的范疇,所謂“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項內容。八條目呈循序漸進的態勢,有手段與目的之別,并非平等。其前五項無非為“修身”而設,《大學》所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即是此意。而“修身”的最終目的無非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后三項的要求了。《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這被宋朱熹視為教育之三綱領,三綱領與八條目相輔相成,所以朱熹如此為釋云:“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則知所止矣。”儒家“內圣外王”之最高目標從中可見一斑。所謂“內圣外王”,屬于儒家傳人借用道家《莊子·天人》中的術語對儒家學說一個高度概括,質言之,即內具圣人之才德而對外施行王道。

儒家學說創立于春秋末期的孔子(前551—前479),小農自然經濟乃是這一學說產生的物質基礎,倫理綱常即人際關系的調整是儒學所關注的主要方面。今天的社會早已進入工業化的信息時代,人類共處于地球村中,復雜多變的國際關系而外,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成為人類不得不認真對待的問題。那么,兩千五百年前產生的儒家學說所包蘊的傳統價值觀在今天還有用武之地嗎?眾所周知,中國道家奠基人老子的生活時代僅僅略早于孔子,古印度的偉人釋迦牟尼(約前563—前483),古希臘的偉人蘇格拉底(前469—前399),這幾位偉大思想家皆誕生于公元前五六世紀左右,他們的學說分別對東、西方哲學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對于今天社會的影響也不可忽視。然而畢竟時移世異,今人如何把握古代哲人留下的這一筆筆精神財富,如何古為今用以適應今天的現代化社會,生吞活剝或機械照搬乃至東施效顰都會因壽陵失步而貽笑大方。

馮友蘭先生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即提出“哲學命題的抽象意義與具體意義”的問題(《關于中國哲學遺產的繼承問題》,見1957年7月8日《光明日報》),他認為:“《論語》中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從這句話的具體意義看,孔子叫人學的是詩、書、禮、樂等傳統的東西。從這方面去了解,這句話對于現在沒有多大用處,不需要繼承他,因為我們現在所學的不是這些東西。但是,如果從這句話的抽象意義看,這句話就是:無論學什么東西,學了之后,都要及時的、經常的溫習和實習,這就是很快樂的事。這樣的了解,這句話到現在還是正確的,對于我們現在還是有用的。”對于此后某些論者以“抽象繼承法”理解上述論斷,馮先生在其后的《三松堂自序》中對此問題又做了解釋補充,討論了哲學的命題繼承與體系繼承、批判繼承與抽象繼承的相互關系問題,因與本書論題無涉,這里不作深論。

本書所涉及者是《大學》教育八條目中“修身”以上的“明明德”之事,當屬于“內圣外王”中“內圣”的范疇,因而不涉及哲學體系的繼承問題,有關哲學的“命題繼承”問題恰恰很適宜本書的內容。

本書以六部分總領所選文章,除儒家經典以外,也適當選取道家、墨家、雜家的著述,至于史書中對有關人物感人事跡的記述、文人別集中的有關文章、尺牘等,只要對現代個人的品德修養有益,自然也當在斟酌入選之列。

第一部分“立身修己”入選儒家典籍中的語錄或歷代散文、尺牘等19篇。意圖從人生奮進、圖新自強、畏天慎獨、憂懷天下、慎重擇友、廉潔奉公、不貪富貴、誠愨務實、堅忍不拔等各個方面解析古人在處世修身方面的自我完善。

第二部分“勵志勉學”入選儒家典籍中的語錄或歷代散文、尺牘等15篇。博學篤行、業精于勤、立身謹重、志存高遠、微言入心、困知勉行、敦厲風俗、游必就士、集思廣益、轉益多師等,是本部分要義所在。

第三部分“勤儉謙和”入選儒家、道家典籍中的語錄或歷代散文、尺牘等14篇。取意于天地惡盈好謙、器盈則覆,昭示禍福相倚、知足不辱之理,希冀功成身退、慎終如始,強調欲不可縱、自守身全,從而力求儉以養德、寧靜致遠。

第四部分“憂樂生死”入選儒家典籍中的語錄或歷代散文、尺牘等11篇。古代讀書人無論殉身殉道、舍生取義,還是優游林下、北窗高臥,皆不出儒家“窮達”、“出處”之義。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則凸顯古代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的道德擔當精神。至于文天祥、張煌言等志士仁人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則更加完美地詮釋了“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的難能可貴。古人身居蠻荒之地,卻可以隨遇而安;“大隱”、“小隱”毋須詳辨,都是任天之真。在人欲橫流的社會,士大夫奔走勢利之途,貪得無厭,以夤緣行賄為能事,雖不代表儒家文化的主流價值觀,卻不可小覷其惡劣影響,對之加以批判嘲諷,也屬于正能量的積聚。

第五部分“去私從善”選儒家、雜家與歷代散文9篇。與人為善,正視自己過失并勇于改正,也屬于傳統價值觀中的閃光點。舉賢任能,公正無私盡管理想化,但從善如流,有過則改,則是古代儒者的一種心理祈向。“夸辭不出于口,忲色不形于面”,屬于修養的結果;終身讓路,制怒為先,則是涵養的體現。

第六部分“情趣審美”選儒家、道家與歷代散文12篇。讀書人精神家園的構筑,外儒內道的達觀自處而外,徜徉山水以寄意玄虛,觀于萬物而深思慎取,也屬詩意棲居的逍遙。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都是一種情感的歸宿,屬于脫跡塵紛的自我解放。毫無疑問,古代文人的審美情趣常常帶有儒、道、佛三家的印跡,這正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認真地總結繼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絕非倡導小學生身穿非中非西大作怪的服裝去搖頭晃腦背誦《三字經》、《弟子規》乃至《論語》那般荒誕不經,也不是鼓吹現代人正襟危坐地拜讀儒家經書那般莫名其妙,更不能僅僅沉迷于肩披一襲黃綢去祭孔拜孟那般不今不古的儀式之中。日常對傳統文化典籍耳濡目染并持之以恒,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真正領會古人“修己以敬”的真誠,才是傳統價值觀入門的正路。學習古人的家國情懷,不必以今天的地域或民族意識、政治理念去詮釋屈原、岳飛、文天祥、張煌言等愛國志士在“忠君”觀念下的百折不撓,這或許正是“抽象意義繼承”的真諦所在;然而傳統價值觀的大部分內容又是具體可以捉摸的,如此方能令“三省吾身”切實可行,“具體意義繼承”也是傳統文化包容性與現代性的體現。

本書共解題、選注有關語錄或文章80篇,另選8個關鍵詞,略作詮釋,這些內容如果對讀者理解中華傳統價值觀有所助益并培養出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就達到本書的目的了。

趙伯陶

2015年11月5日于京北天通樓

品牌:人民文學出版社
上架時間:2019-02-28 15:09:01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城县| 平遥县| 龙游县| 枞阳县| 平定县| 斗六市| 郓城县| 锦州市| 澎湖县| 廉江市| 大连市| 普格县| 岢岚县| 清远市| 西青区| 恩施市| 达日县| 新泰市| 凤庆县| 新宾| 都昌县| 通城县| 江源县| 健康| 定陶县| 鹤岗市| 榆社县| 南靖县| 曲周县| 安泽县| 平远县| 湖南省| 呼玛县| 卓尼县| 清流县| 泸州市| 平定县| 浏阳市| 迭部县| 泾川县| 吴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