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登詩選:1948-1973(奧登文集)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奧登文學遺產受托人愛德華·門德爾松教授為《奧登詩選:19481973》所寫的前言
愛德華·門德爾松
這部詩選包括了奧登從四十一歲到他去世的六十六歲之間(其后期創作生涯)所寫的詩歌作品,與上卷《奧登詩選:1927—1947》正好成為合璧。隨著年齒日長,奧登深信其詩歌的風格和主題必須與他本人發生同步的改變,他必須持續不斷地發現適合其年齡的新的寫作方式,而無須去迎合他所處的歷史和文化的時代環境。他并不糾結于這樣的問題:“我在1967年應該怎么寫?”只會自問:“我在六十歲時該怎么寫?”
奧登1907年出生于英國的約克郡。他在二十多歲時寫的詩歌晦澀而熱切,部分作品具有政治宣傳的色彩,另一些則表達了強烈的個體孤獨感。從英國移居美國后,在他三十多歲時,他所寫的很多詩歌關涉了個人情愛的快樂和喪失所愛的痛苦,與此同時,他也從一個新教徒的角度開始書寫大篇幅的雄心勃勃的詩作,探索的主題包括了藝術、政治、文化和社會。
從本卷《詩選》開篇的1948年,奧登開始在歐洲度夏,冬天則回到紐約。從1948年到1957年,每年夏天他都住在那不勒斯的離岸島嶼伊斯基亞島,期間所寫的詩歌開始試圖理解風景的物理世界和人類身體的關系,其書寫方式與地中海文化和羅馬天主教文化保持了一致。《石灰巖頌》表面上是一首關于伊斯基亞島風景的詩,真正的主題是贊美身體的神圣意義。在他寫于上世紀四十和五十年代的大型作品譬如《田園組詩》和《禱告時辰》組詩中,他再次探索了身體神圣性的主題和日常生活的復雜社會關系。
在1948年之前,他曾寫過四首長詩,《新年書簡》、《在此時刻》、《海與鏡》和《焦慮的年代》,但之后他就停止寫長詩,轉而寫作主題連貫的系列短詩,譬如奧登用去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最終完成的《田園組詩》。他對視角單一、專注于情感和歷史問題的單篇長詩提不起什么興趣,更希望從多元角度來審視這些主題,而采用組詩的形式,每一首詩就能處理寫作主題的某個不同側面。他對早年曾吸引過他的嚴肅的歷史、心理、宗教理論也不再熱衷,轉而對人類經驗的多種面向投入了更多的關注。
他的興趣轉向的一大標志,是他有了新途徑去切近歷史——對奧登而言,“歷史”如今意味著獨立個體的特異行動,而非國家和帝國的抽離了個人的大規模運動,“歷史”由人類自主完成(不管結果是好是壞),而非受自然本能或大時段的歷史周期所驅使。在他1960年出版的詩集《向克里俄致敬》中,有很多詩作都是類似思考的產物。
1958年,奧登將他的度夏地從意大利轉到了奧地利,他在一個名叫基希施泰騰的村莊買了一棟十八世紀的農舍,從那兒坐火車去維也納只有一小時的路程。他寫出了十五首詩,合成組詩《棲居地的感恩》來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奧登有生以來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屋宅。他也寫過一些很隱晦的詩,其中描繪了最終產生出納粹分子的諸般殘忍野蠻——他指出,奧地利人是最堅定的納粹支持者——他看到獸性潛伏在每個人的頭腦中。
在此期間,奧登詩歌的語調變得更為平靜,不像早期作品那樣有明顯的技巧性,很多讀者為他作品的這個變化感到遺憾。但另外也有一些讀者(包括筆者)認為,相比于早期作品,奧登的后期作品更能深深地打動人心,因為它們具備成熟而復雜的智性。“此類游戲需要耐心、先見之明和策略,如同戰爭和婚姻”(如他在《游樂場》一詩中所寫的那樣),他深深明白這一點。
自1939年離開英國定居美國后,除開在歐洲度夏以外,奧登大部分時間都住在紐約。1972年,他離開紐約和美國,搬回了牛津。他在那兒只住了一個冬天。之后,他在奧地利過完了最后一個夏天,1973年9月,他在返回牛津、中途停留維也納時溘然長逝。
奧登曾經說過,他所有的詩都是為愛而寫。即便他那些看似抽象而非個人化的詩歌,也都在嘗試與讀者建立某種交流;他認為他的讀者都是獨立個體,他可以傾吐衷言,也可以與他們面對面地交談,讀者并非集體性的大眾,他并不是從一個更有知識、更具權威的位置來發表演講。因其所表現出的全部學識和高超詩藝,他或許是表達平等和愛的最偉大的英語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