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3評論第1章 自序
來自輝煌人生的召喚與啟迪
青春,需要的不是訓誡,而是典范。
人生是一所學校,也是一門功課。我們每個人都要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走進不同的教室,一邊體驗,一邊學習各種課程。而在所有階段中,青春期無疑是最騷動也最關鍵的時刻,內有劇烈的生理變化,外有檢驗學習成果的考試壓力,而且還面臨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所說的“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的關口。古希臘戲劇家歐里庇得斯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青春,是讓人成為富有的最佳時機,也是讓人淪為貧困的最佳時機?!边@里的“富有”和“貧困”不只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那青春的功課是什么呢?教育單位已為所有的初中生和高中生準備了各種課程,我將它們稱為“青春第一課”,雖然重要,但基本上,它們只是大家公認“青春應該學習的知識”,而非“關于青春的知識”。對多數處于青春期的莘莘學子來說,他們更感興趣、更需要學習的也許是跟他們的自我追尋、自我認同相關的課程,也就是“關于青春的知識”,我將它稱為“青春第二課”。
人生最重要的功課是去發現、追尋、實現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生命意義,而青春期正是對未來產生憧憬、開始編織夢想、動身去追尋的時刻。但如果說“青春第二課”就是要教你如何及早確立人生的目標、編織瑰麗的夢想、激發凌云的壯志、堅毅不拔地朝目標邁進的方法,那就冠冕堂皇得近乎迂腐,而且把問題過度簡化了。青春,其實也是一個極度混亂、騷動,讓人感到非常迷惘、彷徨、挫折的人生階段,沒有什么“正確而統一”的知識和方法能為所有的人指點迷津。
要想獲得“關于青春的知識”,最直接而有效的辦法是從過來人的身上去擷取,坊間正有不少名人和偉人傳記可供參考。但我覺得“關于青春的知識”既非“一種”,亦非“十種”,而是“多如恒河沙數”。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要如何“成為他自己”的知識都不盡相同,光看幾個人的傳記是不夠的,甚至還牛頭不對馬嘴。而且,我也深信,只有青春能啟發青春,也只有青春能說服青春。名人和偉人成年后,甚至老年的生活經驗離青少年畢竟太遙遠,青少年最需要知道,也最感親切的是這些名人和偉人在青春年少時的經歷、想法和做法。有鑒于此,本書在取材上盡量多樣,總共挑選了108個具代表性的人物;在敘述上則聚焦于他們在青春年少時的某段特殊經驗,并和他們往后的輝煌人生建立某種聯結。
這些名人來自世界各地,有男有女,后來從事的工作五花八門,家庭背景多樣,性格不一,學校成績參差不齊。從他們的青春故事里,我們更會發現,成功或令人滿意的自我追尋并沒有什么固定的軌跡,不只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少人所走的方向甚至還完全相反。108個故事提供了108個典范,這不是要讓人無所適從,而是想提醒讀者,人生是非常多樣的,成功的道路也是非常多元的,希望大家除了能從這些名人的青春剪影里“看到自己”外,更能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或適合自己的觀念和做法,然后兼容并蓄,用他們所提供的知識排列組合出引領、照亮自己青春的知識。
所有的閱讀都是在發現自己,閱讀名人的青春故事不只在發現自己的青春,更要從中聽到一種召喚,受到一些啟迪,找到一條路徑,然后滿懷熱情與期待,動身去追尋并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這也是我寫這本書最大的用意。
王溢嘉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