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沉重的故事,講的是一個老人回憶自己的過去,他既經歷過一些安逸,更經歷過更多苦難,在苦難中煎熬時,身邊重要的人都死了,死得老慘,各個都讓人印象深刻,最后只剩他和一頭牛活著。故事的一開始,作者在序言中說,人的故事都是時間創造的,或許吧,追根究底,確實是時間創造了一個人的一切呀,是時間讓一個人成長,創造了他的性格、信念和習慣,給了他對世界的認識,塑造了他的行為模式,可是確定應該把一切都歸咎于時間嗎?這么說是否過于消極?“要爭取掌握自己的命運”,這不是需要人教才會明白的道理,“把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福貴也明白這個道理吧,可書中只有一個對于苦難逆來順受的人,一個在老年時像看電影一樣咀嚼自己經歷的人,沒有埋怨,也沒有追憶往昔時“要是當時怎么樣怎么樣就好了”的惋惜,沒有給人看到“要掌握自己命運”的意志,這份“沒有在乎”才讓人最感到沉重。就像“如果不是因為喜歡,誰又會愿意去當舔狗?”,做一件事總得要有一個理由吧?如果不是為了想收獲一點什么,誰又會去看這本書?看了這本書,應該收獲什么呢?下次遭難的時候就想想福貴多么慘,心里就可以好受些了?還是為了看看作者的“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的高尚?故事是講給人聽的,聽了故事的人理當產生一些反應,至少該形成一點自己的看法吧?“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還沒開始讀,作者倒先把自己的看法擺出來了,話擺在那里,作為讀者還能產生什么樣的看法呢?我想還是有一點的吧,至少,福貴本該有一個幸福、完美的一生,父母健康,家大業大,妻子賢良,兒女雙全,家族本該繁榮昌盛,開始一切苦難的原因,書中有交代:“從小就有當二流子的潛質、上梁不正下梁歪、自己要當敗家子”,這是上層建筑的問題,夠硬,沒有毛病,之后就是順理成章的,爹被自己氣死了,心疼自己的娘老了、病了、死了,可愛的女兒病了、聾啞了、差點嫁不出去、難產了、死了,有潛力的兒子羊沒了、跑步的天賦被埋沒了、血被草菅人命的醫生抽干了、死了,能干的女婿成了鰥夫、獨自拉扯孩子受苦又受累、干活受影響、干活出意外、死了,懂事的孫子家里窮吃不上好的、生病又發燒、自己不注意、心疼下喂豆子吃、吃撐了、撐死了,就。。。挺讓人無奈的,作為讀者、旁觀者,確實會想到,福貴本不該經歷那么多苦難的吧?然而他又確實經歷了那么多苦難,還應該歸咎于時間嗎?因為時間創造了福貴的一切,包括性格、信念和習慣,對世界的認識,還有行為模式,注定他要遭受這些,所以只需用同情的目光看待福貴,用超然的態度去理解福貴的苦難,對福貴犯的錯和受的苦一視同仁?我答應不了,但是又得接受現實,很少人會像福貴一樣把苦難經歷完全,盡遇到壞的變化,但大多數人都會像福貴一樣犯下一些影響人生的錯誤、經歷一些改變命運的變革,經歷過的不完美,有的歸咎于命運,更有的得歸咎于自己,依我看,與其說活著,不如說經歷,時間在創造所有人的故事,是故事就會有結束的時候,到那時,有的是人會像書中所言一樣,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以木訥的姿態面對往事,有的人才會像福貴一樣,平靜地回憶自己的一生,坦然把樁樁件件都記清楚,對于當下的狀態,兩者都是“活著”,前者更容易像福貴一樣對經歷中的不完美逆來順受,而后者既然能早點懂得道理,理當收獲一個美好多一點、苦難少一點的人生
活著(葛優、鞏俐主演)吧
活著(葛優、鞏俐主演)吧
書中的故事 讓人印象深刻
人活著有太多的遺憾與不滿 看了活著這本書 我想該重新認識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