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死亡是為了更好的活著
看見人們活起來。你看到他們重新和世界溝通,又開始去愛,去關心和歡笑。你的內心就會為之震撼。
要在人的必死性方面謀求共識,并以生命尊嚴和保持有意義生活作為生存追求,醫患雙方都面臨著學習的任務。這其中也包括我-無論是作為醫生的我,抑或是作為普通個體的我
已經忘了起初是怎么突然遇見這本書的了,帶著我對死亡和衰老,這個神秘又禁忌的話題的好奇,我在Kindle上購買了電子書。
一開始關注的是老人/絕癥病患如何面對死亡,到后來發現這書還順便幫我科普了一下幾種常見醫患關系及養老手段,以及美國的老年病學科及姑息治療。太熱了我先去開個空調再回來寫。
來了
首先,這本書掃清了我對醫學治療的一個很大的誤區。起初,我是一個并不承認醫學的局限性的人;盡管我知道,某些重癥大抵是真正的“無藥可救”,我在內心深處仍然對醫學抱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大概就和那種,總以為自己能夠中大獎的心態一致吧。這本書打開了我對醫學局限性的新視角,承認生而有時,死而有時;承認生命自有自己的安排;承認醫學在死亡面前終將成為一種輔助的手段。
其次,我也和許多治療重癥的醫生一樣。在談論接近死亡的真相時,逃避、遮掩、感到壓力非常大、非常非常非常不愿意去開啟這個話題。It’s exceedingly a tough topic, isn't it? 我記得有一次,大概是初中又或者是高中的時候,非常怕爺爺奶奶哪天就離世了。經常想著想著就開始哭泣,一直在憂慮。可能這就是白頭發的來源吧,我總是過度憂慮一些,該擔憂又不應該擔憂的問題。如果我把這些時間拿來陪伴他們呢?傾聽他們呢?這又回到了“首先”的內容,承認人的必死性,是解開這個枷鎖至關重要的一步。它終將會發生在所有人身上,把握好當下,不比憂慮那些一定會發生的事,更有意義嗎?看完這本書,我不再覺得死亡依舊是一個難以啟齒的問題,畢竟一輩子只能死一次,怎么能不死得慎重點呢?如果不討論死亡,豈不是避開了許多生命自身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嗎?它讓我們更好的感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今天給奶奶打電話的時候,也和她聊了聊這些。還給她看了看我今天煮的蝦嘻嘻。)
接著上面的說,就來到了第三點。追求幸福,是所有人此生最重要的事。這從生一直貫穿到死亡。這和我從這本書中所了解到的姑息治療的初衷,是相互呼應的。讓我把目光,僅僅聚焦在負責重癥及絕癥的醫生身上。曾經我和他們一樣不理解,對于患者來說,他們需要保障的是健康和安全,還是保障他們此生所追求幸福的權利。當兩者發生嚴重矛盾,該如何取舍?在這里我不想辯證的討論,我只想針對那些,已經非常“無藥可救的”患者。在方面,不僅僅是醫生,更有家人,對病患所追求、所仰仗、所生活的理由并不理解和支持。曾經我也是“能醫就醫,一點點希望也要試試”,而我卻忘了面對無法醫治的疾病時,所謂的先進醫治手段,延長了患者的痛苦時間卻嚴重降低了他們的生命質量。剝奪了他們生存下去的自主權及理由。我對我曾經的想法感到遺憾,現在我更愿意接受讓他們保有尊嚴的、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接受死亡。
說完這些,我想最后再說說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些定律或者研究結果。
峰終定律 人們對一件事的體驗 取決于結束以及最好/壞時的平均值,而不取決于事件的時長和平均值
需求金字塔:從底至頂 安全、生理需求-情感、歸屬感需求-個人成長、價值需求-(幫助他人實現目標/理想的責任及成就感)頂端表述的不是非常好,大抵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不向自我的,幫助他人的一種愉悅
而人的需求,并不僅僅受到時間變化的影響;更受到人們所預估的死亡時間的影響。一個垂死的老人,也許和一個險些因為車禍而喪命的年輕人有同樣的需求。這個結果很有趣,而我也是認同這點的。
最好的告別:關于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吧
最好的告別:關于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吧
幼兒園園長不愿自己孫子上幼兒園,
醫院是個救死扶傷的地方,
幼兒園是個教規矩管小孩的地方,
《最好的告別》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哀老與死亡的知識,當人們面臨死亡時要做什么準備,如何選擇自己衰老和死亡的過程,作者以醫生的角度通過故事的方式來介紹,閱讀的過程很感動,內容也是精彩絕倫。
首先,這個世界的發展讓家庭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女性地位的提高,獨立意識的增強,人權主義的興起,致使老人與子女的家庭逐步分離,而這成為了一種自由的象征,改變了以前社會中老人在家庭的傳統地位和控制權,也改變了老齡化的生活方式,以及我們都將要面對的死亡的方式。
變老是一種自然規律,是每個生命體都要經歷的過程,現代人的壽命逐漸變長,這是生命科學,醫療科學發展成果的轉化,遺傳對于長壽的影響已經很小,而我們現在活著的大部分人超過80歲已經是一種非自然的過程。
人變老是一系列不斷失去的過程,是一場肉體與心靈的屠殺,生活方式的改變又加劇了這種變老的孤獨體驗。
當人變老的時候,不能在更好的照顧自己,那什么又是使生活繼續下去的意義呢?我們發現其實健康老年人的快樂程度更高、更少焦慮、憤怒和壓抑,特別關注當下的生活和感受。
馬斯洛一人類需求層次,第一層是生存的必要需求,第二層是安全,第三層次愛和歸屬,第四層是尊重,第五層是自我實現的需求。
死亡的威脅致使老人對于需求欲望重新進行排序,需求觀念發生了改變,他們想要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滿足前幾個層次的需求,個體的觀念與社會的意識形態無法分離。
除了居家養老以外,普通的療養院又面臨著三大問題:厭倦感、孤獨感和無助感,而現代醫學的重心,始終狹窄的專注于修復健康而不是心靈的滋養。
在人生命最后的選擇階段,想使生活變得更好,很多人都不希望在醫院完成生命的最后體驗過程,不希望生命的最后階段在ICU里掙扎,我們應該警惕醫學的過度治療,所以善終服務是老人可以選擇死亡方式的一種新的選擇。
在書中的一組數據中,美國善終服務選擇的比例從最初的26%上升到70%,使老年人入住ICU情況下降30%,在臨終醫療費用上的支出降低25%,生命終末期痛苦的減少使壽命增加了25%。
一個國家的文化從接受個人的必死性,醫學的局限性,以及到每個人都能夠坦然的面對和理智的選擇,這是一個文明進步的過程體現。
死亡的方式與經濟發展高度相關,貧窮的國家基本都是在家中完成死亡,發展中國家的老人基本都是在醫院里去世,而發達國家更多的是通過臨終關懷在家中死亡,這真的引發了我們對于生命死亡認知的思考。
書中介紹了三種醫患關系:家長型,資訊型和解釋型,我們國家可能更多的是家長型,而解釋型是最好醫生關系,可以幫助病人進行病情分析和權衡,對治療目標和生命終末期有自我優先選擇權,尊重病人可能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而我們所面對的臨床醫生做的事情,可能是披著無意識的偽善外衣對生命的某種摧殘,意志力是別人無法給予的,只有靠自己,這其實也是一種人權意識。
最后,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更加重要的是勇氣,第一種勇氣,是面對死亡的勇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第二種勇氣是面對事實采取行動的勇氣,放棄與堅持,去完成未完成的事情,去交換生命中更重要的東西,這也是選擇權。
構建個人故事是維持人生意義的根本,生命是一個完整體,結局也很重要。
而除了我們個人的認知改變以外,重塑醫療和養老機構,改變對待死亡的態度,以及死亡文化的認知,這都是我們所期待的。
《最好的告別》這本書推薦給你!
對于養老院的一些思考,從需求層次上改變養老院的模式,1、花草、動物可以增加老人的愉悅感,2、最好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3、建立社區概念,可以交到朋友,4、提供臨終關懷服務,5、老年技能學習和老年大學,6、思考如何讓老人的生活更有價值,提升自我實現的需求。
要在人的必死性方面謀求共識,并以生命尊嚴和保持有意義生活作為生存追求,醫患雙方都面臨著學習的任務。這其中也包括我-無論是作為醫生的我,抑或是作為普通個體的我
已經忘了起初是怎么突然遇見這本書的了,帶著我對死亡和衰老,這個神秘又禁忌的話題的好奇,我在Kindle上購買了電子書。
一開始關注的是老人/絕癥病患如何面對死亡,到后來發現這書還順便幫我科普了一下幾種常見醫患關系及養老手段,以及美國的老年病學科及姑息治療。太熱了我先去開個空調再回來寫。
來了
首先,這本書掃清了我對醫學治療的一個很大的誤區。起初,我是一個并不承認醫學的局限性的人;盡管我知道,某些重癥大抵是真正的“無藥可救”,我在內心深處仍然對醫學抱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大概就和那種,總以為自己能夠中大獎的心態一致吧。這本書打開了我對醫學局限性的新視角,承認生而有時,死而有時;承認生命自有自己的安排;承認醫學在死亡面前終將成為一種輔助的手段。
其次,我也和許多治療重癥的醫生一樣。在談論接近死亡的真相時,逃避、遮掩、感到壓力非常大、非常非常非常不愿意去開啟這個話題。It’s exceedingly a tough topic, isn't it? 我記得有一次,大概是初中又或者是高中的時候,非常怕爺爺奶奶哪天就離世了。經常想著想著就開始哭泣,一直在憂慮。可能這就是白頭發的來源吧,我總是過度憂慮一些,該擔憂又不應該擔憂的問題。如果我把這些時間拿來陪伴他們呢?傾聽他們呢?這又回到了“首先”的內容,承認人的必死性,是解開這個枷鎖至關重要的一步。它終將會發生在所有人身上,把握好當下,不比憂慮那些一定會發生的事,更有意義嗎?看完這本書,我不再覺得死亡依舊是一個難以啟齒的問題,畢竟一輩子只能死一次,怎么能不死得慎重點呢?如果不討論死亡,豈不是避開了許多生命自身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嗎?它讓我們更好的感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今天給奶奶打電話的時候,也和她聊了聊這些。還給她看了看我今天煮的蝦嘻嘻。)
接著上面的說,就來到了第三點。追求幸福,是所有人此生最重要的事。這從生一直貫穿到死亡。這和我從這本書中所了解到的姑息治療的初衷,是相互呼應的。讓我把目光,僅僅聚焦在負責重癥及絕癥的醫生身上。曾經我和他們一樣不理解,對于患者來說,他們需要保障的是健康和安全,還是保障他們此生所追求幸福的權利。當兩者發生嚴重矛盾,該如何取舍?在這里我不想辯證的討論,我只想針對那些,已經非常“無藥可救的”患者。在方面,不僅僅是醫生,更有家人,對病患所追求、所仰仗、所生活的理由并不理解和支持。曾經我也是“能醫就醫,一點點希望也要試試”,而我卻忘了面對無法醫治的疾病時,所謂的先進醫治手段,延長了患者的痛苦時間卻嚴重降低了他們的生命質量。剝奪了他們生存下去的自主權及理由。我對我曾經的想法感到遺憾,現在我更愿意接受讓他們保有尊嚴的、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接受死亡。
說完這些,我想最后再說說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些定律或者研究結果。
峰終定律 人們對一件事的體驗 取決于結束以及最好/壞時的平均值,而不取決于事件的時長和平均值
需求金字塔:從底至頂 安全、生理需求-情感、歸屬感需求-個人成長、價值需求-(幫助他人實現目標/理想的責任及成就感)頂端表述的不是非常好,大抵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不向自我的,幫助他人的一種愉悅
而人的需求,并不僅僅受到時間變化的影響;更受到人們所預估的死亡時間的影響。一個垂死的老人,也許和一個險些因為車禍而喪命的年輕人有同樣的需求。這個結果很有趣,而我也是認同這點的。
而我本身,也是畏懼死亡與衰老的,當我不能照顧好自己,而不得不面臨住院做可能無謂的治療時,我是否能坦然面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