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黃帝四經》有感
黃老道家格外強調有序社會的塑造和管理,因此對“名”“法”的作用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因為道生萬物就是由無名、無形的道走向有名、有形的萬物的過程,因此君主作為執道者,在人間所要從事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認識和把握形名,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人間的名分系統、規則系統,然后讓名分、規則系統發揮自我組織、自我管理的功能。例如,在《黃帝四經》中,“道”“名”“法”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三者的關系表現為兩種圖式,有時是三角形,即“道”居于上位,是最高范疇和出發點,“名”“法”居于下位,就“道”而言是平等的兩端,視“道”為其存在依據;有時又是一條直線,即“道”在最前端,“名”是從“道”到“法”的媒介和過渡階段,“法”則是最終的目標與手段。
簡單而言,黃老道家政治理論就是“老子類型的道論和政論”及“黃帝類型的道論和政論”兩種形態的結合體。“老子類型的道論和政論”既強調“道”為最高本體,又強調“道”對于社會和人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既為萬物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據,又為圣人走上至高政治地位及完成天下一統之政治目標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據。“黃帝類型的道論和政論”視天、地、人為相互聯動的一個整體,根據宇宙秩序來指示人類的政治行為。認識、描述、遵從天道的目的是指導人事、安排人事,因循天道是掌握天下最為直接有效的手段。在黃老道家中,黃帝不是為了提高學說影響而設置的可有可無的假托,依靠了黃帝代表的規則、禁忌系統,從天道到人道才能得以真正落實。
由黃帝所代表的天道論絕非使人簡單匍匐于天的權威之下那種宗教意識,而是讓人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天地之化育中去,其最為典型的學說就是陰陽刑德理論,其實質是政令必須與陰陽消長的自然節律吻合。如《黃帝四經·十大經·觀》提出“并(秉)時以養民功,先德后刑,順于天”,通過天道把德治和刑治有機地結合起來。《黃帝四經·經法·四度》提出“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強調因時而動、物極必反的原理。這樣,政治行動就完全可以從自然原理中找到合法性依據了。
黃帝四經今注今譯(陳鼓應著作集)吧
黃帝四經今注今譯(陳鼓應著作集)吧
簡單而言,黃老道家政治理論就是“老子類型的道論和政論”及“黃帝類型的道論和政論”兩種形態的結合體。“老子類型的道論和政論”既強調“道”為最高本體,又強調“道”對于社會和人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既為萬物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據,又為圣人走上至高政治地位及完成天下一統之政治目標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據。“黃帝類型的道論和政論”視天、地、人為相互聯動的一個整體,根據宇宙秩序來指示人類的政治行為。認識、描述、遵從天道的目的是指導人事、安排人事,因循天道是掌握天下最為直接有效的手段。在黃老道家中,黃帝不是為了提高學說影響而設置的可有可無的假托,依靠了黃帝代表的規則、禁忌系統,從天道到人道才能得以真正落實。
由黃帝所代表的天道論絕非使人簡單匍匐于天的權威之下那種宗教意識,而是讓人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天地之化育中去,其最為典型的學說就是陰陽刑德理論,其實質是政令必須與陰陽消長的自然節律吻合。如《黃帝四經·十大經·觀》提出“并(秉)時以養民功,先德后刑,順于天”,通過天道把德治和刑治有機地結合起來。《黃帝四經·經法·四度》提出“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強調因時而動、物極必反的原理。這樣,政治行動就完全可以從自然原理中找到合法性依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