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
和男主一起穿進虐文后書評詳情
————————————————
陳慧莊是常熟富商陳原嗣的女兒。陳家也收藏了不少字畫,兩人可以說是志趣相投。
明正統九年(1444年),沈周在18歲時娶妻,陳慧莊比沈周大三歲。
沈周大約是在29歲(1455年)時被迫接替父親的糧長職位。
這里補充一下時代背景,糧長是明代征解田糧的基層半官職人員的專稱,主要負責督促農民耕種,征收和解運田糧。此后還規定糧長須擬訂科則、編制圖冊、申報災歉、檢舉逃稅、催辦糧差。
糧長初為大戶承充的優差,有些人憑借職權欺壓鄉民,中飽稅款,明中期以后賦役日重,稅戶逃亡日多,糧長賠累不堪,成為苦役。(百度百科)
更恐怖的是,當時蘇州由于是張士誠舊地,朱元璋給蘇州定了極其苛刻的kpi,蘇州一地要交的田稅可達大明田稅的十分之一。(《諸司職掌》:天下夏稅、秋糧以石計者,總二千九百四十三萬,浙江布政司二百七十五萬二千,蘇州府二百八十萬九千。以一府比肩一省。)
總之是個很麻煩的職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馬伯庸《顯微鏡下的大明》。
在這樣的情況下,沈周壓力山大甚至早生華發,家境日益艱難,沈周經常為錢發愁。在這一段倒霉催的日子里,有時候開支窘迫,有時候稅沒收到便要代償,陳慧莊便毅然變賣了自己的首飾嫁妝幫補家用(陳氏的墓志銘說她“脫簪珥以應而無吝色”);并在她幫助下,沈周才得以脫離凡俗事物,專心做起畫家來。也是這段經歷,沈周才懂得民生多艱。
成化四年(1468年),沈周在結婚24年后,畫下了《桂花芙蓉圖軸》(《黃菊丹桂圖》),并題:“籬下黃花冒雨開,況依丹桂映蒼苔。一樽相對渾無事,誰報敲門有客來。”在古意中,桂花與芙蓉一起出現,本用來比喻《儀禮》中所述的“夫尊于朝,妻貴于室”;
而沈周在此卻故意把芙蓉畫在了下方,以突顯自己的卑微而抬高妻子,寓意巧妙地將“妻憑夫貴”轉化為“夫(芙蓉)以(依)妻貴(桂樹)”,借以盛贊妻子對于自己人生和整個家庭的重要。(這段我抄的)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陳慧莊去世,享年六十三歲。沈周由此悲痛不已,寫了兩首悼亡詩。其實這兩首詩挺冷門的,但是我覺得寫的很好。
沈周《悼內》其一:結縭四十二星霜,貧賤來歸貧賤亡。秪剩辛勤在麻枲,盡知慚愧累糟糠。骎骎馬齒偕誰老,耿耿鰥睛覺夜長。淺土不安緣借殯,青山愁絕幾時藏。
第一首詩大意是:妻子自嫁過來就沒過上幾天好日子,自己對她滿是慚愧,明明要白頭偕老,現在她走了,剩我一個人熬過這悲傷又漫長的歲月。妻子出殯了,我的悲傷只有寄托青山了。
沈周《悼內》其二:生離死別兩無憑,淚怕傷心只自凝。已信在家渾似客,更饒除發便為僧。身邊老伴悲寒影,腳后衰年怯夜冰。果是幽冥可超拔,賣文還點藥師燈。
第二首的大意是:妻子去世了,我在人間沒有依靠了。一想到她在地府里孤零零也無依靠,我悲傷到連眼淚都往心里流。我在家里再無親人可依戀,就像來做客的客人,除了沒有剃度,我跟那四大皆空的出家人也沒兩樣。她走后剩我孤身對寒影,年老如我也開始害怕這冰冷的長夜。如果可以超度你在地底下受的苦難,我哪怕窮到要賣文賣畫,也要為你點上一盞藥師燈,讓你在地下不會那么苦。
陳慧莊去世后,沈周將她安葬在蘇州太湖西山島。偏偏那段時間西山島天天下雨,把沈周愁得不行(“老夫正急西山役”)。恰巧那會有人送來一幅米友仁(米芾之子)的水墨畫,于是愁云慘淡的沈周畫了一幅愁云慘淡的《西山雨觀圖》。神奇的是,這畫畫完的第二天,天氣突然放晴,沈周終于可以將夫人安葬,為此他心情變得很好。
順帶一提,這幅畫大豬蹄子乾隆也很喜歡,大概是他想起了富察皇后吧。
以前總覺得沈周的命真好,沈員外什么都不用煩惱,后來才知道一帆風順始終還是少數人的幸運。
沈周長壽,活到八十多歲,可是中間他送別了父親,母親,妻子,兒子,甚至還有夭折的孫子。他晚年疾病纏身,曾調侃自己“右眼花右耳聾右齒痛”,寫的《落花詩》也是為了悼念兒子沈云鴻。沈周不仕其實也跟當時復雜的局勢有關。
關于沈周其他事情,組里已經有很多知府提過了,這里不贅述。
沈周并非完人,也不是傻白甜,他也會有喜怒哀樂。這些年有學者認為他與堂弟沈橒存在恩怨。具體如何,五百年后的人對五百年前的事,也只是猜測罷了。
但是總的來看,像石田先生這樣,終其一生熱愛生活,活得通透,情感細膩,在那個時代亦是難得。
完。
——————
以上均復制于豆瓣樓主行山一幾文,如有侵權俺立馬道歉并刪除,就是覺得這個故事很有分享意義才發出來的。
“在那個賣掉自己要留著做扇子的竹子換銀兩,給我買鵝黃色鶴氅的人身上。
在那個親手為我做蟹釀橙,為我煮金銀花茶,為我做桂花糕的人身上。
在那個待我去未經鷗鷺湖的漢白玉拱橋上,陪我一起覽半個蘇州盛景,賞月夜皎皎花燈的人身上。
在那個于東昌府瞧見美味佳肴會第一刻想到我,會記得我的喜好,不辭路途遙遠,也要給我帶許多好看玩意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