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白槱森
回復 listen: 謝謝你說得這么清晰!我就是看了之后感覺好像有些說法有矛盾或者不妥的地方,也可能是本書作者的表述讓我產生了理解上的歧義。
listen : 我還沒看過這本書,但是這個問題我想談談我的理解。良知,非良知,是名良知。良知在我看來就是指的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當我們參透這個規律,便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至于怎么參,我們應該向內求,因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良知本就藏于我們心中,看不到是因為被遮蔽了。只要我們看破心中的障礙,放下心中的煩惱和執著,良知便自然現前。至于怎么看破和放下,就要從心和事上練,想通了就是看破,做到了就是放下。換句話說,如果放不下,那一定是沒有看破,如果看不破,就一定放不下。所以良知并不是個人云亦云的東西,不是說大家都說對,就是對的。因為從因果角度講,哪有對,哪又有錯?當能夠用自身的智慧,參透萬物的因果關系時,便是良知現前的時候。
3樓 2018-11-26 08:02:26
知行合一王陽明(全集)書評詳情
王陽明說我們要致良知,事上練,對于規矩我們要遵從本心,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不能完全按照規矩,如舜、周武王。但之前提到良知是大家共同認為的,惡人有些行為不是遵循良知,而是惡念蒙蔽了良知。這兩者間有矛盾嗎?
個人看下來的理解是:一個人認為的良知還不足以稱為良知,只有眾人普遍認為的才是良知,那這些規矩不正是眾人普遍認為的嗎?不就是良知嗎?當自己內心的良知與之相對的時候是不是自己被蒙蔽了呢?當然具體事例要具體分析,個例上總要結合當下,結合實際,但總感覺還是有些不能很好理解的地方,覺得至少是之前的說法有缺失,還希望大家能給予指導。
全部回復
??微讀第 665 本?? 2023 年第 184 本??2021.3.22—2023.12.31 斷斷續續三年
??一眨眼一年就這么過去了,這一年有歡笑、有淚水,有欣慰的事情,也有糟心的事情。但總的來說,比前兩三年要好,各方面都好了很多。在微信讀書結識了好多優秀的書友。在這里我找到了一個可以區別于現實世界的精神世界,在這里可以不用顧慮那么多,想說啥就是啥。不用擔心說多了,也不用擔心別人嫌棄你碎碎念,啰哩啰嗦。這里沒有熟人、沒有親戚、沒有長輩、沒有領導、沒有同事、沒有同學,只有陌生但熟悉的書友。我可以看一本書后記起了就翻牌子似的寫個日記書評,記不起了就讓那本書遺忘在角落里了。在這里有我的不舍,也有我的心絞痛,有我的無能為力,更有我的追悔莫及。在這里我入戲太深,看本書出不來抑郁,穿越在一個個別人創造的世界里,不停的輪回。
??作為 2023 年最后一本書,意味著今年的閱讀量也就定格在 184 本了。這本書我以前讀過,沒讀完,因為這是關于王陽明的幾本書《知行合一王陽明》《王陽明家規》《王陽明家訓》《傳習錄》四部分組成。我雖然讀完了,但也是迷迷糊糊吧,也許我自己沒有慧根吧,沒有天份。雖然這句話本身就不符合“致良知”學說。每個人都是圣人,只是被一些雜念和私心蒙蔽了。
???限于目前我自己讀的不太好,就按自己的想法來闡釋一下,算是給自己讀這本書的一個交代吧。在我看來做事得憑本心,本心認為該做就去做,不要因為其他原因把本心認為的東西給遮蔽了。至于在做事情中也就是在“事中行”該是如何就是如何,至于做的時候那就是研究如何達成目標。就像咱們現在給小孩吃的藥??里面是苦口的良藥,那是本心,因為本心或者本性就需要良藥去治病。然后為了治好病,那就是在事中行,給藥外面弄糖皮包著,這樣孩子才容易吃進去,才更容易治病,因為孩子的本性,天性就是喜歡甜的,不喜歡苦的,你非要讓他吃苦的,那就是違反天性就不是致良知。從知到行,到良知,一切想法都得實行出來才能是知行合一,違反事物本來規律的想法和認知,就不是行,行即是知,而一切都得本性,天性,就是致良知。用最淺顯的一件事能說出來,就好了,我覺得這本書也沒白看,也就算是最容易理解,記住了,其他的內容就是吃饅頭的過程,最后能夠內化于心,外行于事才是核心。目前就能到這個層次了,希望以后多讀幾遍各個版本,也許會有不同的體會吧。
??愿我 2024 年會一切順利,家人平安健康快樂!
三省吾身:
一是好好學習立身專業知識,優先學習專業知識。
二是說話聲音小點,“靜時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br/>三是一定要情緒穩定,不要暴脾氣,一點就著。
四是繼續鍛煉身體,五公里。
五是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
六是知行合一,想到了合適就立馬做,絕不拖延。
得睡了,雖然明天不上班,也得休息了。跨年夜寫個書評給自己一年讀書畫個句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