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內需可持續增長的結構基礎與政策選擇
最新章節:
附錄2 經濟轉型與資本外逃的實證研究
本書在分析我國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的深層次結構性原因的基礎上,探討我國內需長期可持續增長的結構性基礎,以及構建這一結構性基礎所要求的投資結構與宏觀經濟政策選擇。從理論層面探討突破內需長期可持續增長的結構性制約因素的路徑與政策選擇,并對促進內需長期可持續增長的各項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進行詳細的論證。主要包含以下內容:第一,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問題以及擴大內需的宏觀經濟背景。第二,分析導致我國內需總量不足的結構矛盾、原因與宏觀經濟政策選擇。第三,研究宏觀經濟政策的傳導渠道、適用條件、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以及未來政策調整的可能路徑。第四,在綜合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構筑內需長期可持續增長的結構性基礎的具體政策建議。這些研究對于思考如何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如何完善我國的宏觀經濟管理框架以及提升經濟增長的社會福利效應,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目錄(23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總報告
- 內需可持續增長的結構基礎與政策選擇
- 分報告
- 東亞發展視角下的中國發展模式
- 發達國家經濟結構長期變化的趨勢與特點——對美國、日本與德國的比較研究
- 內生貨幣、金融市場和總需求
- 對外貿易差額結構與中國新經濟增長模式
- 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 地方政府競爭、創新和經濟結構轉型
- 制約我國內需增長的結構性因素的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
- 中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
- 要素價格異質性扭曲與產業結構動態調整關系研究
- 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對擴大內需的影響
- 促進內需可持續增長的中國財政政策研究——內生性的貨幣供給條件下財政對內需的影響
- 信貸歧視下的投資結構扭曲與資本錯配結果
- 融資歧視、市場扭曲與企業增長
- 要素價格扭曲與我國企業的R&D支出
- 所有權結構、加工貿易與我國工業企業的高出口傾向
- 工資制度對勞動報酬占比的影響:國際經驗及中國啟示
- 附錄1 看病為什么如此難?——財政分權與醫療資源規模
- 附錄2 經濟轉型與資本外逃的實證研究 更新時間:2022-11-07 19:17:59
推薦閱讀
-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利貧性與利群性研究
- 國企研究與探索
- 江蘇國家級開發區
- 中國未來:佛山模式
- 新常態 新亮點 新機遇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 中國私募基金投資年度報告2015
- 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行為與政策
- 中國住房租賃市場指南
- 中國為什么有前途:對外經濟關系的戰略潛能(第2版)
- 產業組織評論(2014年·第8卷·第2輯)(總第18輯)
- 基礎設施與經濟發展
- 中國制造全球布局
- 絢麗變革:互聯網改變中國
- 新常態·新金融·新未來
- 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問題研究
- 梅花與牡丹: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消費崛起
- “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趨勢和思路
- 新時代開啟中的金融改革:結構重整與制度創新
- 培養一流人才 建設經濟強國
- 異質性出口特征與企業技術升級
- 葉謙吉文集
- 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 2013年中國質量發展觀測報告:微觀的產品質量驅動中國宏觀經濟增長質量提升
- 中國信息資源產業實證研究(2017—2018)
- 平臺治理2.0:共同富裕時代數字經濟治理轉型
- 區域發展戰略研究:以吉林發展為視角
- 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研究
- 復興之旅:新中國70年生產力發展理論與實踐
-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廣州發展報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