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69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作者簡介
- 序
- 前言
- 內容提要
- 上篇 “5·12”汶川特大地震遺址區旅游開發研究
- 1 龍門山構造活動斷裂帶及“5·12”汶川地震的發生
- 1.1 龍門山構造活動斷裂帶簡介
- 1.2 龍門山脈簡介
- 1.3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發生
- 2 四川省震前旅游業發展及震后旅游業受災概況
- 2.1 四川省震前旅游業發展概況
- 2.2 “5·12”汶川地震對四川省旅游業的影響
- 2.3 震后四川省旅游業整體狀況
- 3 “5·12”汶川地震前后龍門山各段旅游業概況
- 3.1 龍門山阿壩段的汶川縣和茂縣
- 3.2 龍門山成都段五縣(市)概況
- 3.3 龍門山德陽段的什邡市和綿竹市
- 3.4 龍門山綿陽段的安縣、北川縣和平武縣
- 3.5 龍門山廣元段青川縣
- 4 “5·12”汶川地震災后地震旅游資源調查
- 4.1 地震旅游資源界定
- 4.2 震跡旅游資源
- 4.3 震記旅游資源
- 5 “5·12”汶川地震旅游產品開發的建議
- 5.1 地震旅游資源轉化為地震旅游產品的可行性
- 5.2 地震旅游產品開發的原則
- 5.3 地震旅游產品開發的思路
- 5.4 地震旅游系列產品
- 5.5 地震旅游產品開發的互補及協調
- 5.6 地震旅游產品與其他旅游產品的整合
- 5.7 地震旅游產品市場促銷策略
- 6 結論與展望
- 下篇 “5·12”汶川特大地震遺址區震后旅游的社會經濟效應分析
- 7 旅游經濟效應相關理論研究
- 7.1 旅游經濟效應的含義
- 7.2 旅游經濟效應研究
- 7.3 旅游統計
- 7.4 數據來源及處理方法
- 8 四川省六個重災市(州)災后恢復重建情況
- 8.1 成都市災后恢復重建概述
- 8.2 德陽市災后恢復重建情況
- 8.3 綿陽市災后恢復重建情況
- 8.4 廣元市災后恢復重建情況
- 8.5 阿壩州災后恢復重建情況
- 8.6 雅安市災后恢復重建情況
- 9 地震遺址區汶川縣旅游社會經濟效應分析
- 9.1 汶川簡介
- 9.2 汶川縣震前、震后旅游業發展情況
- 9.3 “十二五”期間汶川旅游的社會經濟效應
- 9.4 汶川縣地震遺址區旅游間接經濟效應
- 9.5 聯動效應
- 10 地震遺址區北川縣旅游社會經濟效應分析
- 10.1 北川簡介
- 10.2 北川災后損失情況
- 10.3 北川縣震后恢復重建
- 10.4 “十二五”期間北川旅游發展情況
- 10.5 北川縣地震遺址區旅游的間接經濟效應
- 10.6 聯動效應
- 11 地震遺址區鄉村旅游發展情況
- 11.1 德陽綿竹年畫村
- 11.2 德陽什邡馬祖村
- 11.3 汶川三江鄉
- 11.4 汶川水磨古鎮
- 11.5 北川縣吉娜羌寨和石椅羌寨
- 11.6 地震遺址區鄉村旅游現狀分析及發展建議
- 參考文獻
- 后記 更新時間:2021-03-11 17:57:27
推薦閱讀
- 漫歌東海:話說浙江海洋音樂文化
-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問題研究
- 提升天津濱海新區國際化水平研究
- 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長三角地區的試驗(中國經濟問題叢書·長三角研究系列)
- 環境政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傳導機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政策模擬
- 青海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
- “一帶一路”的多元化解析
- 福建區域引領與創新發展研究
- 轉型中的青海經濟:發展現狀與產業嬗變
- 十四個沿海城市開放紀實·大連卷
- 跨越的70年:新疆經濟發展研究
- 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 武威社會經濟發展研究
- 陜西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啟示錄
- 中國區域數字鴻溝的形成機制
- 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理論探索與北京實踐
- 中國的國民收入分配與擴大內需:基于財稅政策視角的探究
-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素市場一體化研究
-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案例集
- 城市彈性的測度與時空分析:以四川省為例
- 中國民族地區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研究
- 深圳商事制度改革創新實錄
- 杭州模式
- 首都經濟圈結構調整的國際比較
- 四川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
- 城市規模預測方法與應用: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為例
- 經濟區劃與區域政策轉型比較研究
- 從高新區到科學城:東莞松山湖創新發展路徑選擇
- 江蘇產業發展報告:區域產業協同發展(2021)
- 一帶一路研究輯刊(2018):“一帶一路”建設與上海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