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53章)
倒序
- 封面
- 書名頁
- 版權信息
- 本卷說明
- 代前言 ——我的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之旅
- 導言:延伸與超越
- 第一章 為詩辯護 ——文化詩學存在的前提
- 第一節 西方歷史上五次“為詩辯護”
- 第二節 文學的獨特審美場域
- 第三節 文學世紀、文學人口與文學生命
- 第二章 走向綜合 ——文化詩學的學術背景
- 第一節 十七年(1949—1966):“他律”作為權力話語
- 第二節 新時期(1978—2007):“向內轉”與“向外轉”
- 第三章 回應呼喚 ——文化詩學的現實依據
- 第一節 現實文化存在狀態與深度文化精神的尋求
- 第二節 文化詩學的精神訴求
- 第四章 雙向拓展 ——文化詩學的基本構想
- 第一節 以審美評價活動為中心
- 第二節 宏觀與微觀的“雙向拓展”
- 第五章 深入歷史語境 ——文化詩學的支點
- 第一節 當下文學理論的困局
- 第二節 擺脫困局的出路
- 第六章 文學語言與社會文化的互動、互構
- 第一節 文學語言及其生成機制
- 第二節 文學語言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聯
- 第七章 抒情話語與社會文化的互動、互構
- 第一節 中國文學抒情話語的民族特色
- 第二節 中國抒情話語的文化意義
- 第八章 文學敘事與社會文化的互動、互構
- 第一節 故事形態學的研究
- 第二節 故事形態的社會歷史根源
- 第九章 文學修辭與社會文化的互動、互構
- 第一節 文學修辭與中外修辭批評理論的遺產
- 第二節 文學修辭與社會文化的相互關聯
- 第十章 中心、基本點、呼吁 ——文化詩學的開放結構
- 第一節 “一個中心”
- 第二節 “兩個基本點”
- 第三節 “一種呼吁”
- 第十一章 人文與歷史的張力 ——文化詩學的精神價值
- 第一節 兩種現代化的對峙及其在文學上的回響
- 第二節 歷史、人文、審美三者的關系
- 第十二章 審美文化 ——文化詩學建構的支點與方向
- 第一節 “詩意的裁判”:文學的審美品格與價值訴求
- 第二節 認識論——泛文化——審美文化:范式的變革與更新
- 第三節 “審美文化”作為“文化詩學”場域的原點與支點
- 第十三章 中外個案 ——文化詩學理論的成功實踐
- 第一節 中國文學理論中的“興”說和“意境”說
- 第二節 俄國文學理論的“復調”說和“狂歡化”說
- 第三節 李白《獨坐敬亭山》解讀
- 第四節 春天對嚴冬的感慨與沉思——讀王蒙的《雜色》
- 附錄
- “文化詩學”的兩個輪子 ——論童慶炳的“文化詩學”構想[1]
- 代后記 更新時間:2019-09-30 10:43:46
推薦閱讀
- 語言文學前沿(第一輯)
- 當代文學理論觀念的嬗變與創新
- 超拔與悲愴:路翎小說研究
- 狩獵愉快:世界推理小說簡史
- 海峽兩岸“龍學”比較研究(中國詩學研究專刊)
- 吉本芭娜娜的文學世界
- 論京派文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
-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舊體文學卷
- 美華文學中的美國形象研究
- 朱利安·巴恩斯新歷史小說敘事藝術
- 國學常識(精裝彩插版)
- 文學概論通用教程:文學概論教程引論與本質論
- 唐宋城市轉型與文學變革關系研究
- 民國時期詞學理論批評衍化與展開研究
- 海外華文文學的跨界研究
- 郭建中翻譯思想與翻譯實踐研究
- 什么是杰作:拒絕平庸的文學閱讀指南
- 小切口世界史(套裝共2冊)
- 山東文學通史(上)
- 新歷史主義批評與實踐:基于西方文論本土化的一種考察
- 人生何處不離人
- 人文新視野(第18輯)
- 曹文軒研究資料
- 女權與女性:凱瑟琳·安·波特及其塑造的女性形象
- 影響的剖析:文學作為生活方式
- 新時期內蒙古少數民族作家小說生態書寫研究
- 中國詩學之路:在歷史、文化與美學之間
- 中國文學的現代敘事
- 西方文化與文學藝術
- 邊地文學的守望:文化地理環境對新疆當代文學的影響研究